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胡亮
调换核算科目,将超出预算的招待费在会议费、差旅费、其他公务消费中支出,这种“化整为零”的规避检查方式至今仍时有发生。
近期,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公开2014年部门预算时将会议费单独列入。由于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一些部门一年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会议费,引发了较大争议。
广州市公开预算工作一直较为领先,之前便是地方上最先公开部门预算的地区,现在又第一个主动公开会议费。
这或许也与广州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曾发现的部分问题有关。据广州市审计局2013年9月份向该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广州市2012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市审计局审计抽查了全市20个部门及其29个下属单位。经审计发现,有20个部门或下属单位分别在会议费中列支了接待费、培训费等非会议费用共计803.89万元,有23个部门或下属单位共召开427个会议,存在会议数量多、规模大、会期长的现象。
无论怎样,广州在全国首先“晒四公”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既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背景下的积极应对,也是地方政府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作为。
广州市财政局今年2月份在其官网公布了2014年市本级部门预算公开范本,首次要求单独列出会议费用。根据范本,各部门须说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安排会议费的预算金额、主要用途以及与上年预算相比,金额的增减情况,并解释原因。
但从现有公开的情况来看,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竟然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已经是典型的“第四公”,让公众产生诸多疑虑。以花都区为例,2014年公共预算资金安排会议费支出合计达2850万元,按一年250个工作日计算,每天会议费超过11万元,这些会议是否有全部开得必要,是否存在铺张浪费等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解释。
广州市审计局2013年9月份提交的审计工作报告也曾显示,有22个部门或下属单位在290个项目中列支了会议费1343.88万元,但 “上述项目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并没有明确用于会议费和具体金额,缺乏预算有效约束”。
因此,在肯定广州在全国首先“晒四公”做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一大笔钱究竟怎么花,预算是否合理。公开会议费是亟待纳入监督视野的“第四公”。
在去年最新修订的 《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除了明确要求严控会议费,将会议费纳入预算外,对会议费的公开其实也已有要求:“各单位应当将非涉密会议的名称、主要内容、参会人数、经费开支等情况在单位内部公示,具备条件的应向社会公开。”
各界普遍认为,公开的方向虽已提出,但仍失之笼统。除了部分被“混”入的其他费用,现实中也不排除有些部门确实会议太多、标准太高、花费太多,要加强会议费管理,也需要更明晰的标准,将会议费预算细化到具体会议项目,包括非涉密会议的名称、主要内容、参会人数、经费开支等项目都需制定更严格的规范。
当然,最治本的办法还是要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将预算法修改作为实现预算法制化、透明化的“第一枪”。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预算的财政收入超过13.9万亿元,支出超过15万亿元。财政预算公开但不透明,一直是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如何打造透明财政,管好庞大的国家“钱袋子”,无疑也将是修改预算法的焦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