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谈4月CPI:官方解释为气候偏暖致其比较低

2014年05月10日 14:59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第十二届华人企业领袖(上海)峰会曁中华服务业大会”于5月10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2014变革的节奏”。图为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第十二届华人企业领袖(上海)峰会曁中华服务业大会”于5月10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2014变革的节奏”。图为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新浪财经讯 “第十二届华人企业领袖(上海)峰会曁中华服务业大会”于5月10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2014变革的节奏”。图为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葛剑雄。

  以下是文字实录:

  葛剑雄:

  各位下午好!我虽然没有参加前面的这些活动,但是从程序上面可以看到大家的话题非常广泛,但是我注意到这些话题都是关于人类本身、关于人文、教育、文化、财经、产业等等。不知道各位注意到另一方面没有,就是自然的变化。实际上我们今天在座各位,无论你们本人、你们的产业,你们将要实施的计划,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我们赖以生息的这个地球,离不开我们前人他们的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离不开我们后代他们将要生活的这个环境。其实,一个小小的自然变化都会影响我们。

  前天发布的CPI的数据,官方的发言人解释它比较低的理由,就是因为气候偏暖。去年蔬菜因为气温较低,涨价,今年就跌价了。这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回忆一下我们这些年碰到的事,汶川地震、冰岛的火山爆发,以至今年北美极端的气候,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我们这个群体,影响到全人类。

  那面对这种变化,我们有什么办法应对呢?我是研究历史的,也是研究历史地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历史发展它的基础,它的物质基础,它的地理基础,也就研究过去的地理。

  所以,一方面我认为我们不能无忧,千万不要陶醉于现在局部地区的风调雨顺,我们应该有忧虑,因为人类历史上面,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那些巨大的灾害,都曾经造成过短期的,甚至长期的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完全不必过虑,因为到现在为止,科学家自以为完全正确的结论,往往还是初步的,甚至不可靠的。比如现在全球的政治家、政府领导人、科学家、社会各界都在讲的全球变暖,根据我们的研究,这还只是一种可能,它未必有肯定如此。

  为什么呢?道理非常简单,科学家用温度计、气压表等等仪器来观测记录气候变化的时间是非常短的。比如说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是中国最早的用仪器观测气候,并且每天都不缺的保持到今天的观测站,那是多少时候呢?1870年开始的,才一百多年。地球上面最老牌的观测站到今天不够180年。而且这样的点全球只有50个,其中45个是集中在西欧,也就是说在很多地方,包括有人类居住的大多数地方是空白的。

  那么气候的变化,它的周期多长呢?一般的看法1500年。短一点的变化,它可以比较短,比如说太阳的黑子,爆发的规律一般11年。这样的话,你如果有200年的观测记录,已经看到了它已经十几次的变化,可以看看它的规律。但现在人类科学观测的记录,如果说150年的周期,只是其中很短的一段,你怎么能够肯定它今后肯定顺着这个曲线往前走的呢?我们现有的资料是可以肯定,在以往大概几十年到一百年间气温是在逐渐的升高,但是谁又能够肯定它未来一直升高的呢?

  而且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历史上面曾经出现过比今天更高的气温,比如说商朝的时候,在今天河南安阳这一代,国王可以打猎打到野象,这就是今天西双版纳的气候。但我们也知道曾经出现过比今天更低的气温,比如说上海的太湖,在宋朝的时候结冰,人车马可以在上面行走。在座可能有比我年纪更大的,有超过70岁的没有?你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看到过或者听到过这样的现象吗?没有吧。所以我们对这样的变化,一方面要重视,但是另外一方面不要以为人类现有的科学研究、人类的知识已经能够掌握这个规律了,离得还很远。

  第二这些变化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当然我们知道有工业化、二氧化碳的排放、温室气体、人类的活动,的确如此。但是怎么解释在还没有人的时候,或者在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小的时候,地球上面已经出现过多次由冷到热、由热到冷的变化呢?这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比如说在商朝的时候,离今天三千多年,中国人口很少,没有任何的工业,不可能排出多少温室气体,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气温也比现在高得多呢?这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就像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办法对人类社会的活动做出100%正确的解释跟预测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自然,而不仅仅研究社会。因为自然,微小的变化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到了人口这么密集的今天。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也不必要过分的忧虑,因为地球上面没有人住的地方还很多,就像我们中国,一方面我们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密的国家之一;但是另一方面,世界上面比我们更密的国家,比如说日本、比如说荷兰,他们日子也过得很好,他们的环境也同样保存得很好。比如说在我们能源利用、资源的利用上面达到日本的水平,那我们GDP再翻一番,不要增加任何新的能源。更不要说我们如果达到像荷兰这样的水平,那我们经济还可以更好的增长。

  同时,我要指出,即使地球越来越暖,那么它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直线的,它中间会有多次的反复。另外,这个过程很长,有充分的时间留给我们来做好准备。比如说有一些科学家,说如果南极的冰山全部融化,地球上面海平面要升高40米,并且有一些画下了地图,说我们这里早就在地底下了,因为上海的平均海拔只有4米,升到40米,那就不要谈什么21世纪,或者2020年整个长三角要成为地球上面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地方。

  但是,第一这种情况可能呢?我跟他们讲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年纪的冰山全部融化,它们会压在太平洋、大西洋,很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就是整个大楼会因此而抬升。第二就是出现这个变化,这个过程肯定是很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间难道人类还不会想出应对的办法吗?

  比如说今天荷兰的国土,它大概有1/3是低海平面的。荷兰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他们有没有担心哪一次风暴把他们国土淹掉?没有这样的。相反他们利用海平面低的特点,比如说现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他们的风力发电,他们的光伏发电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真的哪一天广州变成了沙漠,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新疆就可能就是一个新的乐园。

  在以前,今天的撒哈拉沙漠很多地方还是森林茂密、绿草成荫,罗马的时代,罗马人一个很重要贸易的地方,就通过北非的山路深入撒哈拉地区。我们现在担心北极的航道,因为北冰洋的冰减少了,一方面可以打通北冰洋的航道,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忘记,格陵兰岛自古以来都是冰雪堆积的,为什么古代有人到那定居呢?是因为格陵兰岛曾经出现比今天更加热的阶段。所以中国这样的大国,大可不必担心我们未来生存的空间。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如果人类更多的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少一点物质方面的追求,那么我们可以更加安全,我们的后代可以生活得更好,人类的寿命和地球的寿命可以更长。但是,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整天忧心忡忡。实际上历史上激烈的变化,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包含着无限的商机,就看你怎么利用。

  所以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它必须依存于自然。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人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在自然提供给我们可能条件下,获得生存、发展和自己美好的前程。

  所以这样,我今天站在这里,不仅自己有充分的信念,也希望把我的信念传达给各位,我想我们对自然是如此,对社会、对人类本身也应该是如此,那就是我所要重复的,不能无忧、不必过虑。谢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绿色和平人员“夜盗”转基因水稻始末
  • 体育中超恒大主场负富力 马德里赛李娜负莎娃
  • 娱乐《舌尖2》再遭吐槽:美食太少 三观不正
  • 财经外资投行唱空中国楼市 炒房客降价求脱手
  • 科技电信资费市场化解读:降价空间有限
  • 博客倪萍:我为何深更半夜再次出山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美女学霸:最牛文科重庆妹受膜拜(图)
  • 孔浩:扯蛋A股“赌”明天
  • 黄有光:中长期人民币实质汇率会升值
  • 易宪容:楼市调整 中国准备好了吗
  • 竹子:以制度变革激活股市存量
  • 叶檀:老干妈是巴菲特喜欢的公司类型
  • 徐斌:央行全面降准的预期开始抬头
  • anmin:中国经济的庸医诊断
  • 展锋:大盘冲高回落 信心缺失很致命
  • 傅蔚冈:注定荒芜的高铁新城
  • 徐小明:驳期指闪电论和遛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