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2届中国新型城镇化峰会”于2014年5月6日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副司长黄延信在演讲时建议冻结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用地规模,控制大城市产业布局。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延信:大家晚上好!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
我有两个事要说:一个是怎么实现人口的城镇化,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讲了很多基本原则,讲了要往哪里去,分几类层次,词编的挺好,有全面放开的,有有序放开的,有合理放开的,还有严格控制的,这些我都不想说了,我想说的,农民变市民,我觉得是个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但是按照唯物论的观点,生活方式改变要以生产方式转变为前提。
所谓生产方式转变我觉得核心是两个:一个是就业方式转变不转变,第二它的收入来源变化不变化。如果他的就业方式、收入来源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改变,他就可以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只要一个劳动者、一个人,他能够在一个地方稳定就业,有稳定收入,他就可以在这个地方落户,我觉得这是个基本的看法。
另外,基于这个想法,我对城镇化规划转移人口到哪里落户,我有个简单的评论。
我觉得在落户方面,现在的政策我很不理解,就是把农业人口向没有吸引力的小城镇全面放开,这个地方农民不去,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堂弟的儿子在村里盖房子,我说别在村里盖了在城里买个吧,他说这虽然好,但不能白天在村里种地晚上回城里住,这里含有很深刻的经济学学问。
真正要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流动,我觉得需要农村内部改革。农村改革我觉得最核心是产权改革,产权改革有四个事儿:
第一,以前刚开始承包地的时候农民还要交税,现在这些都免了还有补贴,自己不种地租出去还有收入,我觉得农民到城市去不能收他的地。
第二,要赋予农民自建房屋合法产权,得允许城里人买农村的房子,但这跟小产权房没有任何关系。
第三,应该保障农民的宅基地确权,这个不解决农民也不会进城,虽然我们最高宪法法律是集体所有,但没有退出机制他是不会白白让出宅基地的,这样就会出现城中村,人走了房子还在那闲着。这个如果解决了,就解决了农民进城需要资金成本的问题。
第四,要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的分配权。人口转移的流向实际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这次提出叫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我们的政策目标有了,但事实上一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哪呢?我觉得这些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是有级别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建制镇到乡,级别越高权利越大,控制什么呢?控制地,我们都要把地的规模搞大,我们提倡发展中小城市,但最后地没了你发展什么?而且,没有地招商引资企业项目落不了地,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要实现协调发展我觉得有两个:第一,土地制度要改革,我觉得要冻结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用地规模,所以现在大城市越控制规模越大,小城市越提拔越发展不起来,这是我们的政策措施出问题了,我们的用地指标应该向县级城市倾斜。第二,产业布局,应该在我们中国特殊体制下,中国政府这只手要用到地方,产业布局要控制大城市,比如说北京的水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但北京搞了这么多制造业,汽车中奔驰、现代、北京,还要搞长安福特,这种布局你让别的地方怎么发展?发展不了,所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一个是用地指标、一个是布局。
要把这些协调好,这样我们的目标才会实现。
谢谢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