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建设与发展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

2014年01月02日 21:44  新浪财经 微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合作与发展创新论坛”于2013年12月19-20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圆桌对话:建设与发展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合作与发展创新论坛”于2013年12月19-20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圆桌对话:建设与发展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合作与发展创新论坛”于2013年12月19-20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圆桌对话:建设与发展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

  以下为论坛实录:

  【高占军】:我将主持建设与发展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专题,我是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高占军。

  提到上海改革实验区,如果上海的自贸区是自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和加入WTO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里程碑丝毫不为过。实际上在上海自贸区设立过程中我们都看到有关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有关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等等都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提出一个观点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同意,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实际上来自金融领域,来自金融改革。

  前不久12月2号央行也发布了30条,这30条出来之后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也有很多人认为超过预期,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在这样的规则下我们后面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在我们这部分有关这个问题都会讨论到,我们对上海离岸金融市场怎么评估,怎么定位,在这样的金融市场怎么样服务于实体经济,对区内的金融业有什么影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我们这部分的主题是离岸市场,大家对这个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是以向外为主,还是向内为主,和香港是什么关系。金融改革的成果向内如何辐射,这都是在这部分主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这个专题请到了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研究的专家,我依次介绍一下专家:

  上海证交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女士

  澳新银行交易银行部北亚区市场总监朱家栋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先生

  瑞银证券中国证券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陈李

  谢谢各位专家参加这个专题。这组讨论以这样的方式:首先有请五位专家逐一发表评论,内容可以涉及我刚才提到的各个问题。在几位专家阐述过自己的评论之后,第二轮有请在座的参加会议的嘉宾提问题。

  【胡汝银】: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人民银行公布了金融30条之后,人民银行找三会,还有上海交易所做了深度的讨论。离岸金融市场不是上海自贸实验区最主要的目标。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最主要是着眼于服务的便利化,投资的便利化,以及资本的跨境流动,人民币的可兑换,30条里面的第9条有三句话:境外资金(个人)可以进入上海市场;在自贸区里面的个人可以自由投资境外市场;还有在离岸市场方面还有其他安排。比如说总部在里面可以进行一系列的不同货币的兑换、结算、管理,在自贸区里面的跨国公司可以发展。

  这里有一个问题,它强调的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怎么叫管住?怎么叫有限渗透?这其实是很大的问题。周汉民主席一直是研究外贸的,他从国际贸易角度讲了很多,我一直强调上海自贸区里面离岸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今天想强调一点是我们应该从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全球强势货币,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领先的证券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积极互动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央行,还是社会上其他专家讨论得都不多。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是为开放而开放,为资本跨国自由流动而流动,不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而兑换,关键的逻辑是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使人民币最终发展成为全球强势货币,提升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全球辐射力。

  所以仅仅强调自贸区本身的发展不够,必须要加大联动,加大战略上的改革开放,加大战略上的建设。如果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他们推出了自由期货之后,二线管住,如果真的管住了,自由期货有交易量吗?没有。对国内市场来讲他们最需要有自由期货的,所以需要对现有市场有很大的突破,那就是一线管住二线放开了。人民币可以自由进入到自由期货市场,但是不能自由定外币。所以一定要有这样的设计。

  这个设计央行不反对,这和原来讲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已经不一样了,如何开放国际市场。美国和英国也是这样,他们是怎么建立强势货币和金融强国的呢?他们基本经验和立足点是什么呢?我概要为三点:第一点建立强大的,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在岸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和资产管理市场。美国人绝对不会把自己的企业拿到全世界上市,把自己的资金拿到全世界让散户投资。英国人也不是这样的,他们首先把国内市场做大做强,把全世界的投资者吸引过去。

  美元在全球的广泛使用通过贸易结算,FTI,贸易逆差,还有国际机构在美国的投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国债50%左右是由国际投资者所持有的,主要是国外的中央银行、债务基金,以及国外的机构所持有。所以它国内市场做得很大,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很高。

  第三点美国人也到国外做金融服务业,但他是强势出击的,不是个人投资者自由出走的,主要是美国的机构投资者。美国的金融服务业是美国顺差最大的机构之一。

  相比较而言中国这些年来在资本市场方面严重的战略性失误,我们把大量的企业送到国外去,大量的投资还要不断往国外放,但是把国内的证券市场,国内机构全部捆死了。对国内进行过度的管制和限制,如果是这样的,国内的机构全部搞死了,那国内市场最终是某种程度的空心化。我们怎么提升国内证券业的竞争力,交易所的竞争力,如何扩大人民币使用那都是天方夜谭了。

  在IPO自由放开之后,在债券市场自由放开之后,我们必须要双向开放,国内的企业是独一无二的,大一点的企业到国外上市,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么干的,我们不让国外的企业到中国上市,这是非常荒唐的一件事情。所以未来对内开放,对外开放都有先后顺序,还有双向开放也应该是对称的,必须要让境外更多的机构到境内发债,国外的大公司到中国发人民币债券。这样让老百姓在境内就可以很容易、很便利地投资全球最好的公司,当然我们市场一定要改革,要让它定价有效果,真正成为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所有。

  所有的交易所都有很多国际企业上市,唯独上海证券交易所[微博]没有。印度几乎是禁止国内公司到海外上市的,我们以前把海外市场看成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一大成绩。我个人认为这是国内市场失败的结果,你没有给他提供服务和便利他才远走他乡,所以一定要加大在岸市场的改革开放。通过在岸使人民币真正流通,人民币走向世界,同时高额的外汇储备率就可以降下来,我们国际资本配置就会更加合理。

  目前36万亿的美元储备率,美国债券的实际受益者是富人,我们穷人支持富人这是荒唐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改变目前的障碍,这样才能使人民币变成强势货币,上海金融中心才有希望,否则我们的资金和企业都出去了,国内市场就相对萎缩了。

  【高占军】:谢谢胡汝银先生讲了在岸和离岸的互动,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策略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下面有请林采银女士发言。

  【林采银】:自贸区在我看来我觉得离岸金融中心还是它的核心要义。离岸金融中心能不能发展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跟在岸市场的互动。一线放开怎么放这在全球都有惯例的,关键是二线管住怎么管。我做个比喻如果自贸区离岸中心是一颗树苗是种在盆子里?还是种在地里?如果二线管死了,就像种在盆子里面的树苗,种在盆子里面的树长得再好它就是个盆景,但是种在地里的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

  新加坡、日本都有内外分隔的离岸中心,后面离岸统一的过程,日本东京两三年就迅速发展起来。可是我们人民币也有离岸中心在香港,04年就开始了,做到现在有7千亿人民币,7千亿人民币3500亿都是存款,还有3500亿是我们国内发的各种债权,为什么做不大?因为没有回流机制。说白了香港离岸市场是种在盆子里的,种在盆子里面的苗怎么长就是一个盆景,只是大盆景小盆景而已。

  上海的离岸金融中心能不能种在土里?上海不仅是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在亚洲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但是目前境内企业在上海本地就有23万亿的债券融资需求,这个需求怎么传导到自贸区?能够跟海外的人民币形成互动,如果能够形成互动,这个市场就非常大,如果二线管住了,那就没有办法玩了。所以上海能不能发展起来,我们看日本和新加坡的例子就知道了,经济腹地和金融腹地决定了有多大的成长空间,但前提是在你离岸金融中心腹地不应该是在盆子里。

  在这里接着胡教授的话讲,讲到企业到外部融资和外部的企业到中国融资。现在海外从债券市场来说他们的利率比国内要低得多,国内的企业资金荒成这个样子,如果这个通道是活的,我们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可以大幅下降,什么时候吸引外国人的资金,什么时候投资海外,我认为在生产上不应该太讲民族的政治情绪,在商言商就应该讲到成本问题。

  最重要的不是一线怎么放开,而是二线怎么管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离岸中心最后都是跟在岸做在一体的,就是说最后这个树都是扎根到大地里的。

  第二个观点是制度竞争,这个金融中心能不能长大,除了跟在岸市场能不能互动,还有制度竞争力。刚才有人提到政策优惠,其实无论看哪个离岸金融中心,凡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都有非常重要的就是税收优惠。税收是制度环境里最核心的一项政策,税收水平直接影响到制度环境的竞争力,当然制度环境还包括很多,包括政府的效率,就像刚才说的政府的面孔那么难看,但是把税率降到15%政府的脸再难看都会有企业前仆后继地来。反过来说如果在税收和其他政策上没有任何竞争力,我觉得政府的脸色再好看也没有吸引力,因为企业是谋利的。

  所以成为离岸金融中心竞争对手不是天津、深圳,而是香港、新加坡,包括现在伦敦也想做离岸金融中心,这些钱都往哪里流,这些金融中心的总部往哪里搬,我认为搬到哪里其中业务发展是一个考虑,但是税收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新加坡SD吸引2000多家来自全球的金融机构跟他的税收政策绝对不无关系,包括香港,如果香港不是税收政策非常优惠的自由港,不可能有今天繁荣的金融市场。

  所以我认为上海离岸金融中心能不能繁荣发展,还取决于外部的吸引力,对各国金融总部,包括其他跨国公司总部有多大吸引力,我觉得税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词。

  【高占军】:实际上和胡先生的观点有一点类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一样。二线管住和种在土里有多大的冲突和矛盾是挺重要的问题。在自贸区金融改革往前推进的过程中间会有一些变化,也在观察后面的变成会怎么样演变。下面有请澳新银行的朱家栋发言。

  【朱家栋】:我发现我在现场所有嘉宾里面视角可能不一样,在座很多是证券行业资本市场的,我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澳新银行大家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是澳大利亚的四大银行之一,也是澳大利亚对华投资最大的企业,我们在境内用银行,也有后台处理中心。

  因为我是在第一线的,是负责交易银行部的,包括资金管理,跨国结算,资金池。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客户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自贸区设立这样的点或者自贸区的业务有多大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我们客户是不是看到商业机会,客户是不是愿意做自贸区业务。

  第二个角度是从商业银行本身在自贸区的运作。刚才都谈到央行30条意见出台其实对我们有一个框架,我们该在自贸区的业务怎么搭建的,我们资金来源是怎样的,成本是怎样的,客户是怎样的,下面从这两个角度非常简单地谈一谈。

  第一个角度是客户。我非常同意之前德勤的蒋小姐谈的客户为先,从客户角度来说他非常实际,第一他肯定有自己商业上的战略,比如我要在中国怎么样布点,是以中国为采购中心,还是以中国为销售中心,怎么布局。同时他听到自贸区消息大部分都非常感兴趣,100个客户里面会有98个会觉得听上去非常不错,中国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走。

  接下来就会问对我这家企业的好处在哪里,我们行业会有什么收益,这是大部分企业关心的,大家都感兴趣,但是你要说服一个企业真正在那边落地或者把原来没有打算放在自贸区的业务放在自贸区,必定会考虑这个问题。而且他们非常关心核心的利益就是财务成本、税收成本、金融收益。

  在制度上变得更加简单,开企业最快4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一家企业的注册。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做一个投资决定的时候并不是首先因为我们企业注册的环境变得非常有效,非常快了,首先考虑的是卖产品到中国,所以需要有一个销售公司在中国,其次考虑投资一家企业是不是有便利,当然越便利越好,但这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只是辅助他做一个决定把这个点设在哪里。

  第二点就是税收对于很多外资企业来说,尤其是很想吸引的地区跨国总部,甚至中国跨国总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上海已经有400多家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我跟很多企业也谈过,其实他们所谓的跨国总部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总部,可能是把中国区域一套业务放在跨国总部管理之下,很大一部分缺失的是资金上的管理,很多资金管理在区域管理总部仍然是在香港、新加坡。资金管理上很大一个课题就是怎么样有效利用集团内部的资金流降低对外部资金流的依赖,减少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减少资本成本。

  如果有很多公司可以打造资金池,第一步在国内可以打造资金池,更高的是可以在亚太区打造一个资金池,。很多公司在中国大陆已经运作很多年,但是因此法律法规的限制,他们的钱只能放在国内,但同时他在东南亚等其他地方扩张的时候需要钱,所以他现在资金利用率不高,一方面他在中国的限制有很多,另外一方面比如在印度尼西亚要大量的向商业银行借钱,这个成本也非常高。如果有一天可以打通,他的资金效率就非常高了,这就是区域性的资金管理中心起到的作用。

  往往资金池设在新加坡,甚至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的大部分跨国企业会选择新加坡,因为新加坡在这方面税收环境更加好。新加坡比香港有更多的双边交易,为你设计跨境的流动,税收上会增加你的成本,越集中产生的公司和公司之间的交易都是有税务上的成本。

  如果自贸区向这个方向发展,吸引跨国区域资金中心进来这是很大的好处。因为资金中心功能进来以后大量的资金就会进来了,产生大量资金以后整个资本市场就做活了,有资金以后他就可以做一些投资。在这方面我非常赞同,也非常建议政府能够考虑,虽然在整体上不可能一下子放开,不可能把企业的所得税一下子减免了,但是在资金管理上,比如说交易税,印花税,双边税务协定来吸引这方面企业的进入。

  第二方面很多企业看中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在最近3年是发展非常迅猛的,但是到今天这个地步香港其实有一点瓶颈了。CMH整个量在香港的流动性前三年是这样走的,今年一开始就就点掉,现在基本上是平的。很大的原因海外公司跟中国做贸易很多都开始接受人民币了,但是收到人民币以后,虽然在香港市场发了很多债,也有很多开始尝试用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但是毕竟最大量的人民币投资源是在中国大陆。在这方面一定想一些办法做一些事情,让境外的机构投资者,澳大利亚有非常巨大的养老金,就是因为香港市场不够大,而且品种不够丰富。在银行这个层面,澳大利亚央行其实已经决定5%的比例要投资人民币相关的资产,这是一个方向,但是他也发现哪些人民币资产是可以提供的。

  第一步可以开放的是关于人民币贸易相关的资产可以开放,这个是最活跃的,而且流动性是最高的,因为它的期限相对比较短,可以吸引很多的境外投资者来投资。这方面如果能做成功会吸引更多的境外人士愿意持有人民币。这就让人民币有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国际贸易上先推广;第二阶段在储值货币上有所进展;第三就是央行、个人都愿意持有人民币,第一是比较稳定,而且有很丰富的投资渠道。

  这是刚才讲的从客户角度讲。从银行本身从业角度来,央行30条出来以后现在还不能完全落地,他给了一个框架,但是我们要做实还要等待细则,听说这个细则在1月初会出台,细则出台以后再看我们的商业模式应该怎么做。

  最主要的问题是:第一我们已经有在自贸区拿到牌照,对于很多还在观望的金融机构会问在区内和区外有什么好处。上海地区的金融机构甚至不在区内设点也是可以提供的,我只要做分账核算单元就可以为区内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那跟在区内设立一个物理点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对于外资银行是设支行还是分行有没有区别。目前来说在监管上没有很明确的答复,现在看到外资银行都是设的支行,中资银行都设的分行,可能是从战略的角度上考虑的。外资银行比较实际,现在以最小投入的代价先进去看看情况怎么样,如果分行可以做更多事情就会升级为分行。

  还有就是资金来源问题。我们做银行一方面是吸储,另外一方面是放贷,再加上一些中心业务。如果仅仅靠自贸区分行吸收客户的存款,我们有存贷75%的限制,怎么可以向我们客户提供资产上的服务。不可避免的就是要通过海外比较低廉的资金成本做自贸区业务方面的开展。在监管方面有没有限制,现在还没有非常明晰,是不是没有限制就可以从外面进来做。

  这个礼拜上海市金融办召集20几家外资银行开了座谈会也是想听听大家在上海地区的经营碰到什么困难,尤其是对自贸区有什么意见。很多人都谈到这几点。

  还有一个是讲到监管的方式方法,刚才讲到负面清单管理,这更多在目前阶段产业准入方面的。作为银行我们想看到的是在监管手段上是不是也会朝着负面清单方向走。作为银行,银监会、外管局对银行的管制是非常多的,跟银行管制相关的政策、规定也很多,每个银行的合规部门是非常庞大的,是因为有非常细的管理规定要遵守。

  将来是不是可以也一个思路,在实验区我们对银行的监管手段是不是也可以采取负面清单。告诉银行哪些是底线,你不能做,除了这些之外银行都可以尝试。这是我们对监管当局提出来的问题。我们在正面清单上生活这么多年很大负面效应就是什么都不敢做,尤其是商业银行。在看到一个政策出台以后第一问的就是人民银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需要从客户那边拿多少文件,怎么样计算,每一条我自己都不会的,万一我要这样做第二天说不行,因为我没有告诉你可以这样做你就不能做。这对金融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也想借今天这个平台提出这样的话题:除了在产业准入方面有负面清单的思路,可以不可以在其他地方也有负面清单的思路,不仅对于银行,甚至对于企业,你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企业有什么底线是不能做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企业做没有不允许做的,可以尝试,这样会营造非常宽松的商业环境,会对搞自贸区的业务和商业活动是非常有利的。

  【高占军】:从不同的视角谈了很多对于负面清单这样的政府管理方式重大改变,看来还是有更多的要求,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正像今天开场时周主席提到的那个样子。实际国际上也在看你提出了负面清单管理方式,你的实施效果怎么样,等到真正见到效果以后我们进一步双边谈判才有更好的前提。

  朱先生还谈了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改革还是要政策优惠,改革很重要,但是对于客户来说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同样重要。另外还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更加开放,能够让国外的投资者更方便的选择和投资中国的人民币资产。这实际对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这些也都是境外投资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谢谢朱先生,下面有请东方证券的邵宇先生发言。

  【邵宇】:我们自贸区的金融或者中国金融改革有一个特点,总是先开枪再瞄准,大致的方向我们知道我们要做人民币国际化,打开资本道路。但是这个顺序大家争来争去发现没有意义了。金融30条上午刚刚出来,下午我们就被央行找去讨论,问我们有没有看懂30条。我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金融大爆炸》。如果打开资本账户前期的条件,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市场深化,金融机构强化,金融监管的优化都是应有的。通过各方面后续改革跟上以及更多细则的发布,我们会瞄准方向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特别重要:自贸区30条管理很清楚,两端是在整个投资和金融交易的两端。第一端当然是最贴近贸易实业的,最远的是跟风险管理或者衍生品相关的,最终到达完整的阶段,你会发现两端是特别得到支持。第一是跟服务贸易政策直接相关的。就像刚才那位女问的海外有廉价资金,国外有相应的技术,这个技术能不能应用在中国城镇化或者相应的实体经济建设中,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另外一端  鼓励所谓的分账单元,包括个人权力的参与,包括全球的参与,主要是风险控制的目的。中间这一端也就是有价值的交易相对来说比较含糊,特别是对企业的招商,对个人招商已经放开了,但是对企业,特别是大型的投资银行能不能进入中国战略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交易形成疑虑。

  因为天下的资金都是用来主逐利,我们现在对流动性管理控制也是很难的,想进来的钱都是热钱,想出去的钱都长钱。一旦开放以后能不能控制这样的节奏,有什么样的方式控制。因为钱是一样的,你分不清楚。大家都知道投融资,这无非有是全球资本套利的动作,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的热钱都进来了,这种管理层很难做甄别。

  特别是允许大量的投资银行在岸市场交易的话,就意味着你现在这一点点量级不够的在岸市场很可能会受到冲击。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做离岸隔离的。最终的目的是深度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让你实验,犯错误,金融创新就是这么回事,绝大部分金融创新都是规避监管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个反复过程中只要你的底线能控制住,比如说对于银行分账交易单元可以从银行间拆借资金,但是总的一定要有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探讨的就是做出非常重大的政策上调整,包括22号文和44号文件,更重要的是包括对外收资具体规定的调整,以及明年即将完成的不动产转业记录。道路都锁断之后开放资本账户要逃出去的钱中央可以控制,同时进来的钱通过上市或者增加摩擦成本其他方式使得热钱变冷,短钱变成长,这就能实现既能保持开放,又能实现比较稳定的规模。

  如果在这方面出了大的差错,就像马来西亚10年前就开放资本账户了,金融危机来类之后10年之后又关闭了。这个过程对整个世界金融开发的形象打击是非常大的。离岸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目的是吸纳在海外的人民币资产。如果离岸资产够深,够大,可能会变成5万亿或者更多,这才能实现最重要的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不能套利赚到钱和人民货要不要国际化没有关系。

  企业天生就是盈利,这两者是兼容的,只要能得到控制货币风险,这个过程就一定会大力推进下去。所以我的判断很简单,中国的金融大爆炸已经发生了,很多资金会在这里寻找资产,资金池和资产池将在自贸区,相信这里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谢谢!

  【高占军】:怎么样能够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过程中怎么样让热钱变冷,短钱变长。

  下面有请瑞银证券的陈李先生

  【陈李】:大家好!我只说一点点自己技术上的观察现象。第一点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开放的双向不同的细节。在金融30条已经明确了自贸区内的居民可以进行境外投资,类似于07年没有开的港口直通车慢慢就要开起来了,那时候是很高调的,现在是慢慢推进,不是那么高调了,但实际上也开了。

  第二方面是关于境外的人民币回流相比于QFI(音),RQFI的发展是更快的,我们已经看到RQFI规模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QFI。对于境内资本市场管理者来说他们更欢迎境外的人民币回流到中国。这可能对境外的市场发展很有利,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环境,这也是刚刚大家都提到的问题。

  第二点呼应一下胡教授的想法资本市场希望扩大,开放很重要。自己因为工作关系在过去几年也会经常见海外客户。我所遇到的投资者很有意思,虽然过去几年对于主板市场我们经历的是熊市。但是真正有长远意愿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既不是中国经济,也不是A股市场,而是资本项目的开放。

  对于很多海外投资者来说他们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我们可以投钱但是走不了。到目前为止,如果你问任何一个QFI,他都告诉你如果他可以投,你可以拿到额度,你有资格买A股,但是你走不了,如果你背后的客户赎回,你只能拿走本金,所有在A股上投的收益都拿不掉,虽然法律上没有严格规定不能拿掉,但是去外管局搞死也搞不出来。

  所以实际来说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A股就是封闭市场,只进不出。对于很多海外大资银行怎么可能只进不出呢,因为我必须要以全球配置为思路,在制度上的约束严重制约了很多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

  既不是因为大家越来越黯淡了,也不是因为我们低迷的A股市场制约了,而是制度性的问题导致的。如果真的是长期的管理资金投资者,不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怎么样,你一定会有一些组合在中国,更何况即便很多自上而下没有什么机会,但是自下而上你还能发展非常好的企业,所以真正制约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在我来看第一点是制度,我们只进不出。只要开放是有钱进来的。

  第三点现在目前的情况比较复杂。之前很多专家都已经提到,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国内的钱想出去,国外的钱想进来。如果人民币还像现在这样保持相对稳定和稳健,本来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应有之意的话,我们现在即便固定收益市场的收益率也足以吸引大量热钱进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都能给到4.5%,而且时不时还会出现6月份的“钱荒”。国内在做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整个融资成本资金回报率在不断上升,这时候开放资本项目一定会有大量热钱进来,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热钱。人家的钱进来套利你为什么不让人家套利,以敌对心理面对全球资本这就有问题了。

  话又说回来,对于制定者来说这是很大的难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同时进行会出现什么状况。对证券市场而言,明年的流动性状况不是比现在简单了,而是比今年更复杂。

  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是今年6月份碰到

  一次钱荒,11月份碰到证券利率上升,今年看到两次,明年会看到不止两次,可能很多次,时时就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对经济、企业、证券市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负面风险。

  【高占军】:主要还是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资金流入、流出,策略和路线图,利率的改革和汇率的改革怎么样配套进行都是很大的问题。前面嘉宾的发言结束。按照日程的安排还有5分钟的时间提问。

  【提问】:我是来自上海一家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商,我们投资项目都非常大,动则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因此我们更感兴趣的不是怎样走出去融资,而是如何把境外廉价的资本引进来。今天看到更多的是讨论如何走出去,在这点上请您谈一下在自贸区背景下如何把境外的廉价资金运用到我们实体项目上来。

  【胡汝银】:据我所知央行30条有一些条目一定有细则,还有条目是内部监管流程的理解,没有细则的就是流程问题。据了解下来,现在香港人民币贷款利率、存款利率都比大陆低得多。根据自贸区金融监管政策可能不能只应用到国内,无论是在里面注册公司,还是作为二线之外的机构都很难打通。

  目前来讲还是受到管制了,在里面注册可以在里面融资,按照他的规定因为它是分账体系,你用的是自由贸易账户,其实是管住的,自由贸易账户在二线之外是可以的,但是拿到里面是不行的,所以目前可能会面临这个问题,政策取向是这样的,具体怎么做,最终要咨询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在这方面有培训,所以他们在政策可操作性上有非常确定的回答。

  【提问】:各位好,我是来自上海欣海报关有限公司,我们所面对的是几千家国际贸易企业和外资企业,我想就今天企业关心的问一个问题。在自贸区背景下我们如何利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金池的建立合理使用这样的资金或者刚才大家都提到的离岸账户,如何应对风险,能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给一些建议。

  【朱家栋】:我们目前已经帮一些客户在区外做跨境的资金池,一方面是国内的资金池,因为不同的公司由于投资阶段时期不同,有一些公司已经产生非常强的现金流,有一些公司是处于需要融资的阶段。第一阶段考虑在国内打通资金池,这样的话在总体不需要外部资金的情况下减少你的成本。

  第二在境外有一些投资可以打通跨境的资金池。在跨境资金池政策方面目前人民币是相对比较便利一点。央行在7月份出了168号文,里面允许在岸的有闲置资金的公司可以向银行申请,把在岸的资金借贷给境外需要融资的公司。

  自贸区更进了一步,在央行30条里面在自贸区里面的企业可以做双向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池,就是境外的那家公司如果产生正的现金流可以借回国内来使用。除了人民币之外外管局也在外币的资金池做试点,但是这个目前没有像人民币放得这么开,它只有三五十家企业是特批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特批名单里面也可以进行国内和国外双向美元资金池。

  最大的好处就是资金可以同步安排,不会因为不同的公司法人机构割裂导致资金闲散在各个公司层面,可以集中来使用。但是在风险方面要注重策略,取决于公司本身营收的货币,如果你决定用货币做资金池,一定要注意风险控制,如果跟你本身公司营收货币不匹配,虽然现在人民币是很稳定的,但是也有可能会发生汇率波动风险。

  【高占军】:因为时间缘故这场讨论不得不结束。刚才各位嘉宾做了非常好的发言,内容涉及到中国金融改革策略,在岸与离岸的关系,资本账户的开放,以及利率、汇率改革的配套等等,甚至对政府管理方式,对负面清单提出进一步要求。这些话题涉及到的内容都非常好,在座的来宾也做了积极的互动。由于时间关系这场讨论就结束。

  自贸区从成立到现在仅仅80天,有关央行的文件也刚刚出来,在后面的时间有关这些话题的讨论,甚至争论会源源不断,会非常热烈地进行下去,我们也在关注着上海自贸区如何往下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湖南政协原副主席因贿选事件被双开
  • 体育英超托雷斯破门切尔西3-0 阿森纳胜保第1
  • 娱乐对话郭德纲:我不欺负人 欺负我也不行
  • 财经专家: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或超20万亿
  • 科技中兴战略架构高管调整:力求年轻化
  • 博客梁咏琪:让人目瞪口呆的一段视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女生休学产子 公共场合喂奶尴尬(图)
  • 管清友:2014听经济冰山碎裂的声音
  • FT中文网:2014 中国经济大变革前夜
  • 姚树洁:审计署应该介入万科税案
  • 叶檀:2014年开启权威市场经济
  • 海啸希望:世界经济危机将再次来袭
  • 水皮:六个包子引发的猜想
  • 张捷:2014年是挤水份的一年
  • 王东京:资源配置谁做主
  • 王小广:从习李新政看未来经济走势
  • 建章:诺奖经济学家为何反对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