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用30多年实现生态文明的转型完全可能

2013年11月20日 00:00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图为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于11月18日-2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

    以下为夏光发言部分实录:

  夏光: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大家这么晚还在这里一起来探讨环境、能源这些问题,我也很受感动,因为这个世界像环境问题这样的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确实不是我们少数搞环保工作者这样的人能解决的,肯定是一个全社会的性对。今天在这个《财经》这样一个论坛上面,让我来讲环保问题,我主要还是想表明这么一些观点。

  首先,我们要清醒的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环境挑战,这可以说是当今中国面临的其他,就是所有重大挑战里面一个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么些年来,经过中央不断的采取措施,已经在改善环境,扭转局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家还是要看到,各个地方还是非常努力的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搞生态文明建设,很多地方的产能结构,落后产能都得到了一些控制。所以,这几年一些地方,尤其污染比较重的地方有所改观,这是比较好的现象。甚至包括北京,大家对北京的印象不好,其实首钢的搬走对石景山地区、房山地区西边那一带空气质量的改善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中央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下狠心付出重大的代价把首钢迁走了。迁的过程当中,不是把污染转移给河北人民了,它实际上转移的过程中就进行了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技术升级,即使北京在那个地方也有可以值得葬送的一些方面。我们今天不侧重讲这个,还是讲形势的严峻性。

  这个严峻性主要还体现在这么一些方面,就是排放量居世界的最高,因为我们实体经济并不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排放是最高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还有土壤的污染,甚至温室气体,这是我们非常严峻的挑战,各种污染大家看得多了。

  然后,就是我们的风险,我们的经济体系已经进入一个比较老化的经济体系了,二三十年的运行,我们的工厂都老化了,所以跑冒滴漏的风险越来越大,出环境污染事故的科学家越来越大。

  最后,厉害的分化,也就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人群开始分化了,很多农村的人口还有城市的弱势群体以及底层人民,他们没有办法逃避污染,所以他们承受污染的后果,而有钱的一些都移民了,所以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分化。

  总之,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给我们描述的一个景象就是中国在快速应该发展的过程中间它付出了这么大的环境代价,我们还由于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真正的中国的崛起模式,因为一个人挣钱做多,如果他把健康都牺牲掉了,不能说他这种挣钱的模式是可取的,同样中国正在转型,就是要转型靠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而要走向一个既有发达的经济,也有良好的生态的这样一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前景,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说我们有一条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我也寄希望与全社会所有的成员都能为我们“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奋斗,我们今天讨论的能源话题,在这方面可能更集中一点,我希望各位从事能源管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有识之士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谢谢大家!

  夏光:我讲一下这个问题,也许多花一两分钟时间,大家也感到奇怪,北京以前没有这么重的“雾霾”现象,为什么现在比较突出?我先说第一个问题,“雾霾”的来源,大家非常关心。根据科学的解析、测算,“雾霾”主要的来源是这么几大块,工业大概占10%几到20%左右,这是工厂排放的。然后就是机动车占24%,城市扬尘占10%几,还有生活排放,比如说餐馆的油烟,这都有贡献,最后还有24%左右来自于周边地区,这算是一个大概的结构,当然,各个城市略微不一样。

  大概我们就可以看到,主要还是来源于工业、机动车和周边贡献。本地由于无序管理,扬尘满天,它也会导致PM2.5的增加,但是它增加PM10更多一点,就是可见灰尘。这就是总体上的一个来源。

  说完这个情况以后,我们下一步的对策,就是从几个源头,控制,工业的减排,城市管理,绿化和增加湿度这个方面,大家可能注意到一线北京街头是只有洒水车,没有喷水车,喷水车就是它喷出来接近于雾的那种车,不是大量的洒水,大家可能在街头上见的多了,为什么?这是北京市政府执行大气污染控制行动计划的具体行动,在主要街道上跑,这是来源以及所采取的对策。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雾霾”比过去重了?这个问题应该说科学家作出了一定的回答,我本人不是科学家,我是从他们那儿学来的。我给大家解释一个情况,我过去也认为“雾霾”之所以重是因为我们的排放量太大,工业、生活排放了很多,所以我们要解决“雾霾”污染,就应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现在这个方针,这个对策应该也是对的,肯定是要削减源头。但是,有一个问题过去我们没注意到,为什么“雾霾”增多,而且为什么没有风这样的资源来帮助我们驱散这个“雾霾”,到底在哪里?我们总感觉到有时候不刮风的天气灰蒙蒙的,渴望有一股大风把它吹跑。问为什么没有了?以前我们认为雾这种自然天气,应该是大自然运动的结果,跟人没有关系。

  但是,现在科学家们揭示出一个道理,“雾霾”的增多跟人类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这主要就是我们人类的活动中断了水的微循环,所谓水的微循环就是天和地之间水这种资源不断的运动交换,水蒸气蒸发就变成气体,气体凝固在天上以后,再下层雨又落到地面,地面再蒸发又到天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要不我们就是晴天,水分马上蒸发,要么就是下雨,空气比较干净,反正总是比较干净。那么,雾和霾就是在水和雨之间的一种状态,既不向上蒸发,也不像雨留下去,科学家就告诉我们为什么悬在空中的雾比较多了,就是因为人类大量的开采水资源,而且封闭了天地之间水的循环交换,我们的城市都变成硬地、楼房、道路,少的可怜的植被,我们大量的开采地下水补充我们水的不足。实际上地下水比过去下降,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下没有水了,它怎么往上蒸发,既然不往上蒸发,它又怎么下雨?所以,这种水的循环就变成一种凝聚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PM2.5那就凝固在空气中形成我们现在这样一种“雾霾”的污染。

  所以,减轻“雾霾”天气这种大面积的污染不但要靠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削减污染物减排,还要靠改变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式,城市不能再这样搞,就是不能所有的地面都给它覆盖起来,一定要留让大地喘气的空间,就是天地的熟悉,一定要给它留更多的空间,我们必须要扩大,必须要搞更多的植被,日本也是一个城市很密集的国家,但是你如果注意到它的街头、房顶搞了很多的小植被,微型的花园什么,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当然日本主要是它的地理位置在湿润地带,我们的北方干燥,你再密盖起来,中断了天地的交换,“雾霾”就大了,不容易吹散。所以,两个途径,第一减排,第二改变方式,让水循环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间来。所以,最大的策略应该是适当的疏散一部分城市人口,再排出掉一部分建筑物,恢复一些绿地公园、湿地,在我们周边地区再建设更多的湿地,通过这样长期的奋斗,可能我们才能重建我们的蓝天,回到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的比较爽的晴天、大雨这样一种人类的美景之中。我向大家传递这么一点信息,谢谢大家!

  夏光:首先,第一条想说坚决的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降低成本,更快的普及到我们各个生活中间来,能够替代我们传统的能源,减轻环境的压力,首先肯定是这一条。第二条,回过头来讲,就是要根据我们国情,我们的现实来采取科学、合理的能源调整方案。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实行煤改气,大量的引用天然气进来。但是,实际上这个政策目前还遇到一定的困难,首先是气的供应量不能满足我们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改成天然气,有很大的缺口。所以,很多地方还出现这种情况,煤改气的管道都搞好了,但是气供不过来,搞得老百姓都烧不上饭了,这是科学决策上还有一点距离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目前为止那种清洁能源,我们所说的天然气类的清洁能源,价格上比传统的煤炭资源要贵一倍左右。所以,在很多地方实际上是用不起的,如果原价卖给老百姓,老百姓承受不了,政府只好大量的补贴,补贴这种清洁能源,政府也是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的,它也是不可能长期撑住的。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要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降低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又不能理想化的搞煤改气这些工程,怎么办呢?实际上人民群众有首创精神,有他的智慧,在很多地方已经把传统煤炭如何进行清洁的利用提上了最重要的位置,我也并不一定煤改气,但是我可以改造锅炉,我可以改造煤的精选过程,提高煤的热值这种办法,当然煤的来源地要稍微好一点,选好优质煤,优先配给民用。在几个技术措施采取的情况下,实际上很多地区可以继续利用传统的煤炭资源,但是又大幅度的减少过去的烟尘污染,煤尘污染等等类似的环境问题,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特色的一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来就这样过,我的油气资源够丰富了,或者从国外买的油的资源过来了,还是可以煤改气。

  最后说,新的能源,包括光伏、光热、风能、核电、水电,这些新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应该大力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国家的方针。大家注意到我们现在的煤炭消费在整个能源中间的结构并不是人们所说的70%,没有那么高,已经开始往下退了,退到65%左右是这么一个结构。那么,推下来这一部分构造由新补充上去的水电、风能这些来补充上去的,当然还有通过节能,减少消耗量弥补上去的。国家从财政、价格、税收这些政策上给予新能源的补贴是很明显的,这几年新能源汽车,还有节能那一部分国家也是给予补贴,就是你达到了节能的目标,是给予补贴的,再加上合同能源管理,这一部分的制度创新,实际上使我们国家节能工作和新能源的普及利用已经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所以,我也是跟这几位老总意见是相同的,就是很有信心,我觉得中国一点都不要害怕,解决我们环境问题污染这么重,银行监管,只要我们愿意干,只要中央能够带领大家干,中国人的创造发明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无穷的。既然我们能够用30多年,实行经济崛起,那再用30多年实现生态文明的这种转型完全是可能的,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还是很多的,中国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方连发3问驳安倍:开罗宣言算不算数?
  • 体育亚预赛国足狂攻不胜沙特 末轮死拼伊拉克
  • 娱乐卖淫女扮模特上相亲节目 1千1次曝艳照
  • 财经地方债藏匿手段:玩起“10个瓶子9个盖”
  • 科技苹果客服称iPhone待机爆炸或因电池老化
  • 博客胡紫微:我想过不干主持去卖煎饼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博士谈成就:有车房户口 新浪教育盛典
  • 赖伟民:三中全会经济改革的八大重点
  • 梁建章:为什么放开二胎是远远不够的
  • 安邦:民营银行会不会成为坏账接盘者
  • 金岩石:经营型政府的投资之手
  • 朱大鸣:三中全会后房价真会涨吗
  • 刘泳华:电商的高调与央视的低调
  • 齐格:看企业老总如何侃三中全会
  • 叶檀:北京补偿河北天经地义
  • 张五常:中国旧家庭礼教与国家盛衰
  • 沈建光:中国金融改革五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