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中国富豪慈善首要捐赠地为家乡

2013年11月18日 13:00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中国公益论坛2013”于2013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行。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出席了会议,他表示,前10个城市中的4、5个城市是华语城市,摩洛哥是第一个,北京第三个,上海第六个,深圳是第七个,十个城市中的四个都是华语的城市。他们致富的领域,中国21%在制造业,20%是房地产等等。

  以下是文字实录:

  胡润:谢谢大家,我今天之所以被邀请,可能是因为我有一个胡润百富榜和全球百富榜,同时我们还有中国慈善榜。我们看看不同国家的慈善情况,我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今天的情况。在中国今天我们有263个10亿美元的富豪,现在比去年又多了64位,这也就是冰山一角,如果你真要数可能有500位,我们加起来可能会有750位的富豪。如果你把这些富豪与中国世界相比,我们估计在美国有409个已知的富豪,加上中国是481如果加上台湾在大中华区比美国要多,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向全球公布。如果你看其他国家,俄罗斯是88个,还差的很远。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我们今天第一次披露,前10个城市中的4、5个城市是华语城市,摩洛哥是第一个,北京第三个,上海第六个,深圳是第七个,十个城市中的四个都是华语的城市。他们致富的领域,中国21%在制造业,20%是房地产等等。

  另外看社会认知度,首先我们要看到中国有83位巨富都是参加最高政治决策机构,像中国的人大或者政治协商会议。这里我们进一步列了一些和政治领袖的合影,说明他们政治运作很高。黄如论在过去几年里获得了9200万美元。另外,我们看到前100位巨富,他们捐赠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我们今天会听到曹德旺先生的讲解。另外我们看到他们捐赠的目的地,首先看你的家乡,他们捐赠比例是他们收入的1%,从1993年开始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捐赠的热潮,我们看到老牛基金是在2004年建立的,四川地震的时候我们看到2008年有非常多的剧增,曹德旺在2010年也有非常多的捐赠,2010年有一个巴比晚餐的活动,但是捐赠受了郭美美的影响,政要会给我们讲郭美美事件的影响。我们现在推出印度的前三位的慈善家,印度的历史更长,我们看到他们投身的事业,教育是第一位的,在中国是这样,在印度也是这样。Irene也讲到了,大家对教育都非常的关注,觉得能创造不同。

  田薇:我想问您一个简单的问题,刚才您谈到的首富的排行榜,是不是前三位跟慈善家的排位相吻合?

  胡润:这是中国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看到在百十位里有58位也是在我们慈善家的名单里,因此我们看到首富榜他们往往是在有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的时候就提供了捐赠。另外,这些慈善家他们获得很高的政治认知,习近平和李克强在过去几个月都提到了这些慈善家。在印度我们看到了个人慈善家在首富里占的比例更高,差不多占80%,这是因为印度这方面的历史更长,更加成熟,往往是第三代、第四代,而中国的首富往往是第一代。

  田薇:是生意,还是不要以企业的方式运转?

  胡润: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在过去衡量大家要捐很多钱,大学的周年庆典,南京大学111周年,杨秀捐了6000万美元,清华一个周年纪念日他们当时也是很大的庆祝,也吸引了很多的目光,很多人也捐了很多钱,我其实写了四个原因。另外,政府支持的筹款会,比如广东扶贫日,他们募集到了很多钱。另外,回到您刚才说并不是从企业来讲,如果是婚礼,如果你来自于福建省在孩子的婚礼上会捐很多,这样你可以让1%的富人捐款,让他们筹集很多钱。另外那些有保险的人,因为忠孝原因捐赠的钱。我们发现100个人中有三个向全国佛教寺庙捐款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你提到捐款的时候,提到筹款的时候,要想真的让人主动捐款,第一个,大学庆典。第二个,政府支持的筹款日。第三个,子女的婚礼。第四个,宗教原因,比如建寺庙等等。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俄罗斯客机坠毁已造成50人死亡
  • 体育申花主场拟迁昆明 巴西劲旅宣布孔卡回归
  • 娱乐张震今日大婚 旧爱舒淇出席最受关注
  • 财经人社部:公费医疗范围缩减至个别省份
  • 科技传中移动开整群发短信 部分网企服务异常
  • 博客法律学者徐昕:个案推动劳教的废除
  • 读书自杀之谜: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 教育户口成大学生求职永远的痛 新浪教育盛典
  • 易宪容:新一轮重大改革即将全面启动
  • 张庭宾:三中全会决定与新加坡模式
  • 叶檀:如何进行土地改革
  • 杨再平:新经济改革决定十大制度红利
  • 姚树洁:单独二胎和全面二胎时间表
  • 尹中立: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面临挑战
  • 陶冬:安倍左支右绌 耶伦萧规曹随
  • 郑风田:农地直接入市唤起巨量资本
  • 管清友:三中全会决定说明十二点思考
  • 姚树洁:习近平《决定》彰显老邓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