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十一届“中国改革论坛”于2013年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森。
以下为演讲实录:
彭森: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一年一度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论坛和筹备已久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如期在京召开,首先向这次论坛和向体改研究会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次会议聚集了很多新老体改战线的同志,是一次盛大的集会,也是一次盛大的节日,我觉得会议选择的时机非常好,因为中央刚刚开过了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我们这个会既是一次改革论坛是我们研究会的纪念活动,同时也是一次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刚才高主任、洪主任、东进主任都做了很好的发言,我非常受启发。因为今年三月份我转到全国人大财经委工作,本来我想就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讲一讲增长、转型和改革的问题,但是安老托人捎话给我,希望我就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的精神讲几句话,是个命题作文,所以我赶了两个夜班,就自己学习三中全会的一些个人体会讲讲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三个问题:第一,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解决为什么深化改革的问题。为什么深化改革?中国要不要改革?好象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个人以为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个问题始终还没有解决好。对于这个问题,党的三中全会有一个集中的阐述,也是最概括的回答。三中全会讲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时是这样讲的: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新时代的重要法宝。
首先,改革是一场党的领导下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常说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习总书记一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次又强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想这都是从哲学意义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从理论上说明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其实改革是中国的特色,我想这是从35年的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第二,中国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和改革连在一起的,中国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得益于改革,所以我们现在常说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要释放改革的红利。中国的崛起复兴令人瞩目,中国因改革而精彩。近年来,中国常被世人称为世界的发动机,实际上我觉得这还不是中国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如果从人类历史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探索,应该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两个全面、两个加快的方针,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包括这次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我想改革也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新一代党中央的鲜明特色。
第三,深化改革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而开辟道路。应该讲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将近12%。我们的人均GDP改革开放时只有300多美元,现在是6000多美元。如果考虑人口增长的4亿多,人均GDP增长了将近30倍。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财力提高、效益增长,改革的动力在下降。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危机面前、困难和矛盾面前,才能换起人们的改革意识。过去总是有人怕改革有风险,会影响稳定,实际上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今年春天我们在西山有一次讨论改革的基本思路时,我讲下一步的改革无非是三种模式:一种是问题导入法,一种是目标破解法,还有一种是乘势而上法。当时我倾向于问题导入法来提出和解决改革的路线图。总书记在三中全会以后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时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倒逼产生的,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推动解决我们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前我们主要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是什么?我觉得非常多,包括经济下行的压力,包括产能的大量过剩,包括债务的风险和资产泡沫,以及环境的恶化,社会不稳定等等,我觉得都是重大的挑战和考验。去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下行下了一个大的台阶,觉得这是一个好大的问题。但是下了一个台阶是什么原因?很多官方媒体一般讲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宏观调控,关键问题我觉得是我们长期以来所依存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所以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必须要做,但是为什么转型讲了那么多年转不了?我想转型不是靠政策、不是靠号召,而是要靠体制、靠改革。所以要迎接目前的挑战,解决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真正实现中国梦,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要改革。
最后,改革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竞争归根到底是体制的竞争、制度的竞争,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五年来,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深度的调整转型期,今年的全球经济格局出现了很大的特点,就是西升东降。西方的主要经济发达体美国、欧洲、日本,多年不见的出现了同时增长的局面。而过去比较骄傲的新型经济体,今年开始遇到了大麻烦,都同时面临经济下行、通胀的压力。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像美欧这些国家,在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高福利、高负债、高赤字、低储蓄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积极地探索,积极地转型,积极地调结构却见了效果。而新兴经济体,这几年经济的日子好过了一点,但是延迟了经济转型的体制改革步伐,所以我想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关键也是靠改革。习总书记在三中全会讲话中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要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只有通过改革中国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制度优势,建立起真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个问题,统筹谋划,协同共进,解决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领域的也不是几个领域的改革,而是覆盖整个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作了精辟的概括,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是三中全会一个伟大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各项管理体制、制度、机制、法律法规的总和,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一个国家是善治还是恶治,最根本的是要看是什么样的治理体系。而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和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也包括治党、治国、治军,只有有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有好的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可以为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提供前提,这样好的治理能力才有意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过去历次三中全会讨论改革问题时都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改革方面作出规范、提出目标,这次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也是今后8-10年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大的时间表。这和过去十六大以来提出的2020年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回忆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时讲过,再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成熟、更定型的制度,到2020年差不多30年的时间,我们当时觉得非常遥远,现在我们根据党的要求,争取在这一代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
旗帜鲜明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是这次三中全会决定的又一大特点和亮点,特别是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当时所说的起基础性作用的描述是一个重大提升。同时也是在试图给多年来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的争论有一个正面的回答。当然争论是长期的,不可能马上画句号。但是说到底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就经济运行的规律来讲,和一般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必须要尊重市场的规律,鼓励市场竞争,激发市场内在的活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对于政府在市场条件下的作用,十六大已经有明确的界定,到今天还没有超过这个界定。三中全会作了补充,讲的更加完善。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解决好对于市场的过多干预,解决好对市场监管的缺位,这是最大的问题。不能既越位,又缺位,又错位,还不到位,这是非常大的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来政府万能论的思潮有所抬头,值得警惕。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坚持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着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各地政府必须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真正抛弃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抛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的职能,着力创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是全社会对各级政府的重大期盼。
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还作出了系统的部署,全文昨天已经发表了,今天已经见报了,我原来是准备在各个方面点一点,这里我就不点了。全文正式发表之后,在全党、全国一定会掀起学习贯彻的高潮,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有许多改革任务和政策有待进一步谋划设计和深入落实,改革方针能否全面落实,改革政策能否顺利出台,改革举措能否落地,这是对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在这里一个重大的保证是中央宣布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这体现了中央的决心,也是确保改革成功的重大举措。
第三个问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决好体改研究会在新一轮改革中的再动员和再出发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是改革的产物,是在第一轮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参谋机构,也是研究改革理论、宣传改革方针、探索改革政策的一个重要阵地。30多年来,体改研究会一直高举改革旗帜,团结凝聚从中央到地方各条战线有志于改革的力量,为中国改革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体改研究会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同志,像第一任会长安老,已经94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心系改革。国庆节前,我去看他,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可以讲毫不费力、毫不迟疑地背诵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个字,我们在座的人有几个能做到?体改研究会的第二任会长尚全同志也已经是耄耋之年,但是他参加了多次三中全会的文件起草,这次又给中央写了重大的建议,会上我们也看到了他专门出了一本集子,确实使人非常惊讶。可以说于生也晚、知也迟,但是有幸参加了改革的过程,跟随这些前辈学到了很多精神风采、造诣文章。要把改革的旗帜继续打下去,就要找准研究会在新一轮改革中的定位,坚持做到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发挥优势、建言献策。一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只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教条和口号出发才可能真正解放思想。而只有思想解放了,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中国的改革史实际就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思想走多远,改革的路子才能走多远,改革者必须敢想、敢闯、敢冒风险,在改革理论上要坚持大胆探索,不固步自封、墨守陈规,特别是要重点破除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我想就不能动不动像现在社会上有些时候出现的那样,一研究改革就扣私有化的帽子,扣自由市场经济的帽子,这个就没有办法倡导思想的解放了。当然思想解放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不能乱解放、乱探索。三中全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同时,也强调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新的改革探索和体制创新,必然会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怎么办?过去改革时讲的是遇到红灯绕着走,现在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也说得很清楚,看准的我们及时修改法律规定,看不准的必须取得授权,也可以去探索,就像上海进行自贸区的试点,这是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精神。
二是凝聚共识,改革是关系到千万人民利益的事情,必须最广泛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研究会长期以来是宣传改革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汇聚改革力量的重要平台,当前应该进一步发展好改革过程中党和人民群众中桥梁纽带的作用,凝聚改革力量,充分释放正能量,首先我们应该自己原原本本地学习好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的部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改革形成了共识,改革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小平同志当时讲过一句话我们记忆犹新,允许改革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不改革,死路一条。前天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三中全会吹响了新的历史新篇章,改革的新号角,真心希望在改革的旗帜下我们可以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发挥优势,建言献策。中央的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新时期的改革是一个全面的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改革紧密相连,每个领域的改革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去关心、去参与、去探索,当然经济改革的理论研究和政治探索是体改研究会的一个优势。特别是改革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虽然很明确,但是顶层设计的工作还是刚刚拉开了序幕,各项改革的方案、具体筹划和部署如何落实,特别是新一轮的改革要突破固有利益,也不会一帆风顺。在我们面前可能还不知道有多少风险和困难,所以希望同志们一起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改革参谋咨询的作用,把这个作为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大家共同努力,为新一轮改革再立新功。
以上讲的几点意见,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不一定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最后利用这个机会再次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