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泽:创建快速决策和执行的管理系统

2013年11月12日 11:12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年10月17日,中国服装大会第二场平行会议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主题为“信息化与产业链集成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泽先生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13年10月17日,中国服装大会第二场平行会议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主题为“信息化与产业链集成创新”。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泽先生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13年10月17日,中国服装大会第二场平行会议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主题为“信息化与产业链集成创新”。北京邮电大学[微博]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泽先生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张永泽先生提出,要创建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的管理系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永泽】:感谢主持人,非常高兴今天和服装界朋友进行交流。

  说起服装工业,我本身是门外汉,在过去事业生涯中仅仅和服装工业有过两次比较深入接触。一次在上世纪90年代在大型央企服务,我们做能源企业集团,但是根据一位高级领导人要求,让我们支持当时一个当红服装设计师。因为他的服装由很多女性高级领导人所穿戴。我第一次感觉到一个服装品牌居然要和权力、政治这样看起来不相关因素挂钩。这是我第一个印象。

  由此理解,为什么一个品牌能会把一个高的品牌打在自己身上。第二个,在若干年后担任一家央企经理时候,我前任留下库存。当时有10万元从韩国进口高档服装,过了若干年,最后处置这笔资产卖了6000元。之后我知道,服装像少女像花朵一样有它绽放时间,一旦时间过去就永远不再,这是给我留下又一个深刻印象,可以说服装工业里时尚特性,我两个对服装简单接触。

  我今天要讲题目是:创建有利于快速决策和执行的管理系统

  当我拿到这个题目时候我感觉很纠结。纠结管理系统这几个字,管理系统在现实时代很多场合之下,往往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比如说CRM,比如说ERP等等,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特别对今天这样的主题,谈到产业链创新,谈到服装工业未来发展和特性时候,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同时管理系统就本意而言,应该包括理念、方法、策略、支撑技术平台、支撑信息平台,构成一个集合体,才能构成管理系统。谈一下快速响应问题。其实快速决策执行、快速反应、快速响应这样名词30年不是时髦话题。这个问题可以写理论、总结的时候。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快速响应、决策、执行本身就是有趣的话题。

  回归服装本身的起源,基本功能:解决保暖问题,人类走出洞穴时代的问题;第二遮住应该遮住的地方。前者可以基于人类自身的生理需要,后者更大成分来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产生。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时尚话题,设计师、厂商、媒体包括消费者自身共同创造一个话语体系。

  在这样话语体系里,设计师、厂商、媒体是主导地位,消费者往往被动接受。对于真正服装来说,服装大品牌或者真正的服装文化来说,真正强势文化意味着你能创造流行,而不是你是跟进流行。换句话说你既然不能创造流行,剩下唯一选择就是跟进流行。不能创造趋势就只能顺应趋势,这就是今天中国的服装产业面临的整体规模。

  总体来说,目前我们国家服装文化基础是非常薄弱的,特别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国家,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设计师都共同缺乏。一门心思我们就是跟、抄、仿,这就是我们基本,设计水平低,无法引领时装。现在不是服装强国,是服装大国。再一个更为要命的是我们服装产业整体发展模式和经济模式大概差不多,仍然是传统大规模生产、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无品牌一个模式。

  我记得,有一位学者和我聊天时候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经济很多产业、很多企业模式就是地沟油模式,他讲最简单例子——以东莞五块钱吃两荤一素。可想而知,这里面能没有瘦肉精,能没有三聚氰氨,能没有地沟油吗?是必然有的。在这样模式之下,也是中国服装产业整体面临情况,我们的特点低成本,利润薄的不能再薄。大家有机会去义乌,到周济看一下,企业很薄利润率工作。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服装工业成本是快速上升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现在电子商务销售量发展非常迅猛,大大压缩传统服装销售渠道存在空间。

  产业转移加快,现在很多服装工业开始向东南亚、越南,柬埔寨转移,这是基本情况。传统竞争优势已经不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概不会出现中国的爱马仕,所以我们的出路就在于以快来取胜。“快鱼吃慢鱼”,若干年前张瑞敏说的话,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我个人对于服装工业现状,做一个旁观者眼睛一个思考和认识。

  其实对于服装快速反应管理系统研究东西有很多,归纳一下大体就是几个方面。

  首先是快速的开发能力;再者是敏捷的生产制造力;优质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高效快速销售能力;敏感的生产制造能力,这五个是相互依存的。应该是建立由市场策划、设计师、板师、面料采购经理、销售经理的复合管理。前段时间我和一个设计师朋友交流,他说他们在这方面做不错,就是因为他们由板师、设计师做一个很好的队伍,经过长时间磨合已经成形。

  其实这点很有意思,开发策略也恰恰是那些国际品牌ZARA、H&M采取的策略。这几年H&M和ZARA作为案例在国内非常流行,也是一种跟进策略。西班牙在欧洲并不是顶尖文化大国,不是巴黎,所以也恰当地采取跟进策略,有水平有水准地跟进。抄的好抄的快这是它的特点,抄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国际性品牌。

  建立一种跨部门跨职能服装产品研发管理信息,这是非常需要的。在其它行业看到这样东西,问服装品牌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中国新款式从设计到上市四五六个月。ZARA和H&M很快。

  再有,优异的供应链管理。刚才姜先生谈大产业链问题,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国处在原始阶段。中国企业没有所谓供应链管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有一句话,就是低价格。把自己供应链伙伴作为一个敌人、敌方、竞争对手、谈判对手处理。把对方的价格压到无限低,把他的利润空间榨到最低,中国这些电信运营商中国大的公司央企都用的是这样的竞争手段。

  服装企业是不是这样?可能各位比我们更清楚和熟悉。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带来问题是什么?必然是离心离德,必然不能带来交付及时、成本可控,更不能带来质量保证。这就是中国为什么产生地沟油问题的根本问题。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不可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快速相应系统。刚才提到很多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重要一点:解决信息共享问题。但是信息共享基础是什么?是利润问题。大家知道,信息在现代社会里面意味着资源,意味着资本,意味着财富。正因为这样信息共享必须以财富、利润共享为前提,如果实现不了这一前提,整个供应链信息共享就是空话。我们中国目前来说信息化投资越来越多,信息化投资越来越多带来问题是什么?信息估导越来越多,产生越来越多信息割据。

  还有关于敏捷制造,传统教科书谈很多,不需要特别强调。再有事高效快速销售。需要非常好的市场管制能力。谈到这些时大家都不会忘记ZARA和H&M的一些作品。ZARA在终端,每个门店经理都会有PDA,收集数据可以迅速传递到总部,迅速进行补货和追单——这依靠是市场感知能力,这依靠是信息共享,这依靠是整个产业链协作配合,当然这协作配合一定是建立在经济利润共享之上。

  下面我想讨论的问题:作为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实现条件是什么?首先,这里不谈技术层面的基本支持: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设备是一定需要的,先进的计算机支撑指导系统一定需要的。更为基础的是信息层面,立体多方面反应灵敏、传递快捷、跨部门共享的输入网络。这个有赖于我们信息方面的支撑。还不能忽略的,是在组织架构层面深刻的革命,现在有些中国大企业,这些企业比起欧洲、美国企业并不大,但像张先生讲的,都得大企业病——不仅有总部,有自己的体系,还有一堆区域经销商、分销商,直到门店构成多层次管理。体系复杂、庞大、叠床架屋,这就是基本特性。真正和客户打交道在哪里?在销售终端,在每个销售人员,决定市场信息经过层层过滤才能到达,这样金字塔模式完全不能适应快速反应要求。

  我记得,在20年以前有一位美国学者提供这样观点,建立面向市场组织机构,而不是以官僚体制金字塔结构。

  在文化层面协同分工,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因为涉及到我们如何和产业合作,如何上游合作,如何和经销商合作,如何在整个产业链范围内合理分配力度问题。在组织架构方面,未来组织架构面向市场组织架构,应该具有什么样特点?应该是柔性化。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哑铃型企业,比如耐克。在20年以前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哪有一个品牌企业,哪有一个经营组织居然没有生产环节只有营销和开发两个环节。正是这样组织有高度柔性,能为市场做快速反应,没有重资产拖累,可以很快进入下一个产品的经营中去。所以这就是柔性化带给我们的启发。

  扁平化,一个公司能不能减少管理层次,能不能建立网络层智能架构。看网络公司,以设计师为中心经营体制,这样的话使得每个设计师直接面对顾客需求,能更好感知顾客,感知市场,因而做出快速反应,这就是一种组织的统领。再者是虚拟化,未来能不能供应链联盟战略问题,不再是层层叠叠金字塔结构。然后是经典化,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设计的企业,还是品牌的企业,突出自己的核心价值流程,形成一种小而专的模式,刚才姜先生谈到的观点我是赞成的。

  在信息层面,也要做很多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性建设。这里强调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信息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的边界和外延在哪里要清晰。信息化好绝对只是一个工具,不是包治百病。现在,国内各个产业开口大数据闭口云计算,但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已经迷失了。已经不知道一个产业本质在哪里。当然只能是技术上再罗列这些需要。

  对于服装快速反应来说,应该有这样模块构成:一是开发设计管理系统;再者制造及供应链系统;还有分销管理系统。现在在服装企业谈ERP、MRP还太早,应该围绕这些模块做基础努力。所有这些合同建立在数据共享基础之上。

  最后想回到刚才主题,现在我们仍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建立这样有利于快速执行和决策的管理系统是服装工业永恒的一个话题,但他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服装工业的终极模式,这是我经过思考后想和朋友们分享一句话,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复旦将研究孔子和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
  • 体育策划-恒大模式能否救中国足球 高清特刊
  • 娱乐独家:冯小刚点将春晚 为杂技姐妹感辛酸
  • 财经公积金提取难演变成养老金 被指劫贫济富
  • 科技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350亿
  • 博客海南博主:台风海燕吹烂广告牌(图)
  • 读书谁贪杀谁:杀贪官最多的皇帝朱元璋
  • 教育女大学生光棍节出租自己 新浪教育盛典
  • 郭士英:大宽松的中局可能是大萧条
  • 李罗力: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均GDP
  • 郎咸平:全会能否开启中国变革新纪元
  • 姚树洁:习李新政如何触及改革深水区
  • 章玉贵:经济改革4.0确立增长新逻辑
  • 安邦智库:全球央行已经转向刺激通胀
  • 江濡山:习李改革新政的十大改革理念
  • 潘英丽:如何看待人民币自由兑换
  • 沈建光:四季度货币政策或将略紧
  • 张庭宾:人民币贬值楼市泡沫必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