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华:邮报合作 携手共赢

2013年11月07日 16:49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年10月18日,主题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媒体机会与挑战”的2013中国经济媒体秋季峰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邮政报刊发行局副局长戴建华出席峰会并发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13年10月18日,主题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媒体机会与挑战”的2013中国经济媒体秋季峰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邮政报刊发行局副局长戴建华出席峰会并发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3年10月18日,主题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媒体机会与挑战”的2013中国经济媒体秋季峰会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邮政报刊发行局副局长戴建华出席峰会并发言。戴建华表示,中国邮政与各大报刊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实现了繁荣共进,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邮政企业报刊社业务联动资源联姻不仅在报刊的发行广度上更在报刊发展的深度取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戴建华】: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受水皮总编辑的要求参加这次峰会,与媒体界的领袖业界精英共同探讨媒体转型升级的机会与挑战,听了各位精彩的观点和真知灼见很受启发同时也很受鼓舞,报刊发行是处在媒体产业链的下游,是媒体真诚的合作伙伴,应该说如何适应转型升级为媒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合作,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共同交流和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还是想介绍一下邮政报刊发行的基本情况,中国邮政发行报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刚才有一位嘉宾提到唐朝和宋朝的官府的邸报当时就是由邮政传递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成立之后邮政参与了报刊发行,全国解放以后党中央把报刊发行的职责划分为邮政部门办理,应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邮政依托网点普遍、组织严密、队伍整齐等出色发挥了报刊传递任务,我们的邮政报刊的数量已经由最初299万份发展到今天1.7158亿份,邮发的品种由262发展到今天10262个,我们发行的报纸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一批仅仅依靠邮政报刊突破300万份,邮发合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力了证明了邮政合作发展之路正确的。

  邮政报刊发展升级转型探索,大家知道中国邮政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我们履行着通政通商通民的重要职责,我们具备三流合一的渠道优势,我们有邮储银行,我们也有编辑全国的配送网络和信息流,作为所有报刊发行主渠道中国邮政不断直面市场挑战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也做积极的探索,于是我们首先将报刊发行作为邮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邮政标志性业务,始终以建设发行网络实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发行数量最多,世界一流的报刊发行为已任。2010年中国邮政已经跻身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第196位,当然中国邮政的整体实力主要靠我们的金融板块和速递物流板块的发展,我们的金融板块有我们的邮储银行,中邮保险、中邮证券、中邮基金等等。这些发展同时我们的报刊发行也在近几年在纸媒下滑的大趋势下一直保持着,去年为止一直两位数的增长,今年稍微降低一点8%的增长,因为确实整个纸媒的下滑趋势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冲击,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发行渠道的一个重新整合重新洗牌的一个机会,我们很多的民营的这种渠道正在初步的退出,所以给我们的主渠道也有一些新的商机。

  所以我们基于这个战略目标我们对中国邮政的报刊发行定位更加清晰,就是致力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营模式的优化,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媒体销售平台。第二为了巩固壮大作为报刊国有主渠道的地位和规模,近年来邮政不断的加大规模投入,建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覆盖最广的报刊发行网络,应该说在速递、快递和这个EMS的市场分化过程当中我们现在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被一些民营企业远远超越了,报刊发行的网络目前为止依然是中国最大的,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有一些区域性的网络在成长,但是全国性的网络遍布960万平方公里的这个全国的统一的这种品牌性的网络还是只有中国邮政一家,我们目前已经建成了五万处的邮政营业网点,报刊零售平台和零售网点已经达到五万多处,信报箱4200多万个,投递人员15万名。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互联网数字传播技术建设为网络读者全方位优质服务中邮阅读网目前向广大读者提供一千多种精品期刊三万多种图书,以及七千多个小时的有声素材,所有的期刊均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涉及到各行各业,2013年预计完成销售八千万元,我们的智慧阅读网也是拥有了几大频道,杂志阅读、内容分享等服务,目前三万多期刊通过电信包年的服务,我们两个网成功运营成功发行了数字发行两个运营模式,探索具有缴枪可操作性的盈利模式。

  应该说在文化事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的时代中国邮政依然有责任和义务并且有条件和能力做好新时期的报刊发行工作。

  第三,邮报合作的前景展望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外公布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里一个数字跟大家共同分享,全国的期刊定价总金额2012年253亿元同比增长50.98%,数字出版总规模1935亿数字期刊10.7%同比增长38%,数字报纸11.9亿同比增长38%,这个表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总格局下,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通过分析报告我们可以看出,主要的经济指标是持续上涨的,但是数字媒体的发展更加迅猛,数字报纸和数字期刊的总量占数字出版的规模近为1.4%,应该说传统的报纸期刊应该说保持了相对较快稳定的增长,所以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传统报纸期刊应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潜移默化的在改变着人们阅读方式,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如何来应对这个新业态,我们认为只有邮政企业和报刊社来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就一定可以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新时期谱写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一是坚定合作的信息增强合作共赢的意识,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一个方面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纸媒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纸媒发展并没有到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步。另外个分析数字媒体的冲击过程更是纸媒发展的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渠道重新洗牌的过程,优秀的纸媒与其强大的采编优势人们可以发挥质量与深度的优势,不仅可以守住固有的阵地,而且可以整合同质媒体。二是围绕社会需求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当前社会大众位于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邮政企业和报刊社应着眼于更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在报刊出版发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的合作。近年来我们在有关报刊的支持下,我们邮政企业也宰相报刊产业链的中上游延伸探索出来的印广发合作的模式,砍伐出来了商务期刊、形象期刊文化融合等新型产品,深入借助报刊市场的运作,迈出了报刊创新发展的步伐,我们和报刊社合作,报刊社只管编剩下的环节,印刷、广告、发行由邮政企业来运营,邮政网络的销售能力不仅可以把报刊发行做到最大,同时我们在这个广告经验方面,在广告销售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土地深度的合作报刊发行的一些重点报刊的城镇性非常好,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把一些报刊打造一百万、二百万这个模式进行,同时对于报刊的深度开发进行探索,报刊这个产品它是非物质产品,这个是实际上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需求。应该说它最大特点是可有可无,因为它的可以由应该说给我们的报刊深度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所以在报刊的第一个方面我们最近几年应用数据库营销,我们进行了一些精准的销售,使我们报刊的发行一些市县的市场出现了巨大增长。

  近年来我们就把1600万套的信息,和5300万套的报刊发行的数字进行分析,进行一些报刊的精准数据化营销,实现了有些报刊大幅度增长,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营模式的变化极大促进报刊的快速增长,当前报刊出版发行的市场化运营势在必行,邮政企业与报刊更为紧密的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国邮政愿意积极参与到报刊等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制作过程当中,及时的向报刊者反馈市场信息,并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在报刊的印发广告方面有所作为,当前报刊市场当好报刊市场开拓的主力军,帮助报刊社做到市场规模提高发行效益,同时也希望报刊社基于邮政企业更多的支持。

  三是要立足创新转型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为了更好做好报刊经营管理创新加快转型发展,近几年中国邮政先后对报刊发行的信息系统出版物连锁经营系统,邮政报刊网进行改造,各地研发了客户管理系统,重点印发投递的监控系统,我们探索数字出版发行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的尝试,作为传统报刊发行的专家我们期待与各大报刊在数字发行多个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邮政企业将充分发挥渠道网络数据信息营销团队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报刊者提供准确的客户分析报告及时反馈读者信息为读者提供优质收投服务,同时我们希望报刊社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报刊的品牌营销,并且积极依托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优势客户资源,营销资源与邮政企业共同开展高端营销、总部营销、实践活动营销,邮报携手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历史已经证明了,选择邮政发行是做大做强报刊的明智之举,中国邮政与各大报刊紧密合作协同发展实现了繁荣共进,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邮政企业报刊社业务联动资源联姻不仅在报刊的发行广度上更在报刊发展的深度取得更加美好的结果,与中国邮政合作必将迎来长足的发展。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警方锁定作案车辆
  • 体育欧冠-梅西2球巴萨3-1米兰 阿森纳胜 视频
  • 娱乐刘晓庆:隐婚1年才公开 曾拒收老公1千万
  • 财经媒体称央企员工平均年薪11万是私企3.8倍
  • 科技十大智能手表:苹果iWatch最令人期待
  • 博客黄文炜:日本人下跪是一种怪异现象
  • 读书真实版色戒:怀揣明星梦的刺客郑苹如
  • 教育教授强令女儿弃中文学金融 新浪教育盛典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 沈晓杰:孙杨是考驾照寻租链上的冤魂
  • 陶冬:房价短期会涨 中期会跌
  • 朱大鸣:三中全会房地产政策大猜想
  • 陈思进:最大海归潮冲向中国
  • 叶檀:中国无人能逃脱通胀压力
  • 商寅泉:自住型商品房前景初探
  • 周彦武:如何突破监管的存贷比红线
  • 唐钧:别忘了现行退休年龄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