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3综研基金·中国智库论坛”于2013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平:首先,中国智库的传统应该是由来已久,我们在最繁荣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思想辈出、人才辈出的时代,而且那个时候思想者们在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中,一直被历代知识分子所羡慕,那时称为“座上宾”,还有一些所谓的帝王师,现在谈的不是这种类型,而是对社会发展、国家的发展,他们有一个和执政者很良性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的渠道。
第二,今天我们讲的智库不只是士大夫传统和文人传统和已有的机构设置传统,我们1949年有很多的机构,贺力平教授和我自己所在机构也是我们国家一个大型的智库,被评为亚洲第一大智库,我们今天讲的智库是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需要被提出的,或者是时代的需要提出的。我们本节要点提到智库怎么为政策服务和满足政策的需求,其实广义来说是为社会服务,以及社会政策服务。这是时代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对智库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了。
第三,上一次在和综合发展研究院其他同行交流碰到的一个问题,中国要做这件事还是要借鉴各个国家的经验、做法,其实世界上各国的做法还是不同的,比如我们知道的欧洲最主要的国家和美国体制不一样,因此智库的从资金来源、人才的构成、产品和成果的使用,但是有一点还是比较类似,就是灵活性、多样性,我说的灵活性不是一个简单的上下级,我发命令,你给我论证的问题。多样性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学科、多种方法、多种团队作出多种的方案,供社会作出需要的选择。这可能是不是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道路,但是灵活性、多样性还需要的,包括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研究团队的多样性和成果本身可供选择的多样性。
第四,智库在社会中的作用可能现在比较偏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但实际上很多智库也是为国内发展出谋划策,中国下一步这应该一个最重要的领域了,就是我们的发展或者深化改革也好,拓宽开放也好,中国自身建设发展的任务对各种形式的智库的要求。我们自己大学也好,研究院也好,以前还是比较书斋型、阳春白雪型、孤芳自赏型、自说自话型,这是怎么结合中国的需要,而且这个需要应该分为眼前的、中期的、长期的、综合的、单向的、政府的、社会的以及政府各个层级的,这对我们面临深化改革智库本身转型和适应新情况的机制上的、体制上的,包括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也在搞学中国科学院创新,这是我们自身体制层次需求,没有办法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最后,如果涉及到我们正在做的对外研究中可能是两个大话题,是绕不开了,一个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梦从智库的层面,不仅是一个愿景和目标,确实一天天正在实现的这样一个梦,怎么从研究上来加大对中国梦的不仅阐释,包括实实在在的内容,以及这个梦怎么和别的国家、民族分享。因此,与此相关就是国际问题的研究,一个大的当然是中美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刚刚从美国回来,我和美中关系搞了三天很热烈、很激烈、也很有成果的会议。
随着中国体积加大、速度加快,影响力加大,原来不是问题的变成了问题,也让智库们有一个提前量,提前多走半步也可以,多看五年、十年也好,再远了就不好看,这样使得我们智库所能出来的成果确实能够有参考性、借鉴性和储备性,有的时候今天研究不能马上用上,但是变成一个智力的仓库,储备知识、储备方案、储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