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于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以下为演讲实录:
胡晓义:各位上午好,前面几位发言人都发表了非常精彩的观点,我也非常受启发。我所服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承担着社会保障的管理职能,所以今天我的发言想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迎接老龄化高峰的机遇和挑战,讲两点认识,和各位分享。
第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挑战和机遇。
这个观点实际上前面三发言人都讲到了,我想稍微展开一下做一点阐释,把它说的更鲜明一些。大家都知道,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难题,而我们国家的“未富先老”情况更为严峻和复杂,刚才各位发言人都举出了一系列的数据。我想用更形象一点的数据表达,按照最近几年我们国家每年新增超过60岁人口的数来计算的话,现在每一天都有接近25000人进入到60岁以上老年人的行列。说今年60岁以上老年人要超过2个亿,实际上在今年9月的某一天我们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个亿,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再从我熟悉的领域,企业退休职工的增长速度来看。如果按照去年我们净增长了620万退休人员,也就是说,我们全年252个工作日平均每一个工作日要为24800人办理退休。这是什么含义,就是说在工作时间里,秒针每跳动一下差不多就有一位人员退休。到本世纪的30年代我们国家要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而且要在高位上持续将近40年的时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局势。
老龄化高峰期的临近对我们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仅仅从经济保障的角度来说,就能够展示足够严峻的挑战。比如说大家都讲到到2050年每4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口,而我们职工的抚养比从现在的3个人养一个退休人员,会变成1.5个职工就养一个退休人员。所以养老保险的经济负担是非常沉重的,资金平衡的压力很大。
老龄化高峰期的临近又加重了医疗保障的负担,据统计,老年人的平均医疗消费水平相当于中青年人的3倍。因此,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要求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而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甚至绝对的减少,显然又缩减了医疗保险的筹集渠道,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我们还可以以更宽的视角来观察,还可以看到老龄化高峰到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加广泛,而且更加深刻的影响。比如说我们正在努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偏好和年轻人是有着重大差别的,所以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结构的总体调整取向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我们研究。又比如在社会总财富的分配上,我们怎么样恰当的处理和调节代际之间的关系,既使老年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又使青年人的创造力继续得到激发,这也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我前面讲到的都是挑战,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看到这些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和重大的机遇,这才是全面的认知。刚才几位都谈到了人口老龄化是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李伟主任说老龄化是福,老龄化是客观进程,不管你是不是喜欢我们都必须面对。如果我们能够深思熟虑,未雨绸缪,就有可能把这种机遇变成动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比如说当我们认识到老龄化高峰的危机,就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彻底改变以往滥用低端劳动力的倾向。刚才顾主任讲到,现在面临的所谓“用工荒”的问题,再讲到老龄化的危机,讲到少子化的因素,其实我想补充一个原因,就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的浪费问题。怎么会造成“用工荒”,都想用18岁到25岁到30岁的年轻劳动力,而且根本不做培训和投入,用完了就扔,劳动力资源怎么会得到充分利用呢,怎么不“荒”呢。对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彻底改变。要求我们向教育培训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了,不就是把挑战变成机遇变成动力了吗。
又比如当我们预见到老龄社会不断成长新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更加主动的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包括适合中老年人的项目开发。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老龄化仅仅看成是冲击经济社会现实结构的“银发”浪潮,而应该积极有为,把它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银发”红利。
第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高峰期挑战的重要举措。
这几年社会保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养老、医疗问题,每每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抛开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甚至是争议,这种现象集中反映了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临近的普遍焦虑。为什么大家都参与到这种讨论中来,这是普遍焦虑的心态。这是促使我们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其中我认为最重要,而且具有长远意义的举措应该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以养老医疗保障为重点,及早实现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现在我们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13亿人,再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应该说我们这个体系建设本身是完备的。但是由于城乡体制分割等等原因,实际上还有几千万人游离在保障制度之外或者是重复参保。所以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整合城乡医保管理体制和经办资源,来巩固全民医保的程度。
在养老保障方面,现在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有8亿600万(9月底的数据),这个标准不是用13亿人口来算的,去除少年儿童等,参保率应该达到80%左右,反过来说还有2亿左右的人没有保障。未来几年我们要通过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合并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强政策积极性等措施,把这部分人尽快的纳入,争取到2020年覆盖率能够达到95%。当然我们也还要积极稳妥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通过这些全覆盖的措施,总体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几年社会保障水平有显著的提高,比如说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的基本养老金1998年只有413块钱,今年经过调整之后达到将近1900块钱。各级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与补助2007年不低于40块钱,今年达到280块钱,同时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都在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的方针,建立健全统筹兼顾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的政策调整,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当然我们要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尽力而为,正确引导舆论,实现合理预期,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既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又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既使参保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又有利于促进就业和鼓励勤劳致富。既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又体现社会的团结互助和公正。
三是进一步夯实增厚应对老龄化高峰挑战的物质基础。现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总结余量已经达到3万8000多亿元,同时我们还有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资金将近9000亿元。面对老龄化资金需求,应该继续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同时要探索划拨国有资产,开征各种税收等方式,拓宽社保资金的筹资渠道。要规范社保结余,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要对社保基金实施更加严格的安全监管,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探索社会直接监督的可行模式,使社保基金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尽快制定和完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制度之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维护参保群众的持续性权益,要提高不同层次、加快地区协作,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完善异地就医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加快全国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和应用。到今年底,社会保障卡将发行到5亿张,十二五起码会达到8亿张,覆盖60%国民的目标,争取到本届政府结束的时候,届满的时候,能够发到10亿张以上,及早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五是大力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搞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政策的衔接,实施更有利的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对劳动力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探索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落实大病保险的政策措施,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慈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忧济困、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
六是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发展。包括实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进一步分散和共担老龄化的经济风险。健全各项保障制度,规范伤残津贴和遗属待遇。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等制度,深入研究有关养老金领取的条件等政策,以更有利的激励措施鼓励参保者多交多得。同时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各行业积极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就业岗位。
各位来宾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我想再强调一下,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固然严峻,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但它也不是洪水猛兽。至于国际上有这样的议论,说是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老年人,我以为这是一个伪论题,是支持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说辞。以我的观点看,只要我们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财富持续的增加、各种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中国不仅能够养活日渐增多的老年人,而且会让全国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生活的越来越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