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3年10月27-28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
以下为演讲实录:
【蔡鄂生】:尊应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论坛,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
刚才介绍了金融的整体情况,我就想谈一个问题,既然是论坛,我也不代表银监会对银监会现在发布的政策做解释。金融的发展,包括金融改革靠什么支撑?特别是在本世纪银行的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实际上靠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改革支撑不起来,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利润。
我在思考到底从哪一个角度来认识?既然离不开实体,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可能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就是人民银行08年的危机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表示了不光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包括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都在出现两个问题,要不然不会这样。
通过上世纪和本世纪初,特别是科技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延伸产品的创新、交易而产生的这种交易收益,交易利润大幅度的增长。可能把我们金融作为服务行业主旨的东西是不是给淡化了。如果没有给淡化,为什么是这样?现在我们整体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相对都不错。
这周开过一次会,人家老说你银行的利润还是最高的。银行利润是最高的,当然有它特殊的环境,以及目前这种管理,或者是整个体制下的一种特殊性。但作为我们金融行业本身对这些事情怎么看?作为利率改革和我们整个资产价格的改革,这些关系到底怎么摆?我觉得要思考一下。
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出了很多政策,而着重在风险上也给了一些容忍度,从数量到产品都些所谓的创新,但在价格问题上是个什么概念?你要支持它发展,还要让它承担稍微高一点的利息,或者说怎么着。这几年我也在考虑这些问题。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中除了量上的支持,供需矛盾的问题以外,但资金价格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到底这个趋势怎么走?作为银行本身的竞争是一种状态,但你竞争的情况,以及与整个经济发展之间,企业之间的需求关系,定价机制到底是怎么样的,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定价机制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价机制,在金融和企业,以及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服务关系上。
大家都在关心市场化的问题,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到底怎么看。改革开放发展,金融长信,特别是实现中国梦都要有一个过程,要付出一些艰苦的努力。我13年前就在上海工作,当时作为上海分行的行长。当时的上海市书记、市长对人民银行,或者整个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人民银行提的要求是什么?金融中心的建设。当时上海的金融中心已经写在中央的文件上。2000年。
现在13年过去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没有变,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十八大又重申了中心的地位和建设。所谓金融中心来讲它是市场的东西吧?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要有影响的话,一定是方方面面的。从整个系统化的支撑,各个方面、各个行业的支撑来看,现在到底是一个整体,我觉得要思考。
昨天看到网上和新闻上出了一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的一个383,383的所谓方案,三位一体,八个重点,三个关联方面。我觉得不管它的具体内容怎么样,383本身从我个人来讲站在系统角度、相互支撑的角度考虑,现在这一块好像表现好,但后面支撑不够就推动不下去了。当时总书记讲到改革的几个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作为金融的发展,金融的改革,特别是落实到我们各类机构上来看,大类银行、证券保险,还有其他的。再从大类机构落实到单个、个体银行、小银行、证券公司,从金融具体行为和法规的环境、政策环境,下一步改革当中还能不能形成一个非常完整、有机的市场体系,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就能够比较好地去支持。
另外一点,我觉得从现在的发展角度来讲,我还想谈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抓好基础建设。我在前一段谈过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公司治理结构从银监会的要求也好,或者是更高层次也好,好像都很健全。但从我们公司整体状况来讲你的发展,你的治理结构和底下经营行为东西是不是相结合。董事会对管理层,管理层对底下的中层管理,队伍建设来讲到底是什么,搞柜台交易的这些人到底对你这个公司的发展,还有整体发展来看,他应该关心什么?你的激励机制和这些东西到底给的是什么导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我贵德现在作为我们所有的银行机构来说都要认真思考。不光是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证券、保险。我没干过这些实体的机构,但通过这么多年监管实践和接触来看,觉得基础建设和公司治理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现实当中的问题。
我就提这么两点思考。谈不上对和错,就是我的想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