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1级EMBA毕业沙龙

2013年10月19日 17:22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1级EMBA毕业沙龙。 图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1级EMBA毕业沙龙。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博]2011级EMBA毕业典礼系列活动之“2011级EMBA毕业沙龙-2013智造中欧:管理者的成长路径”, 于2013年10月19日上午,在中欧北京校园召开。中欧EMBA学术副主任苏锡嘉教授及毕业生代表共聚一堂,共同回顾教学相长过程中的乐趣与收获,将自 己痛并快乐着的两年中欧学习生活提炼、升华,为后来人的中欧人带来更多的启示。

  图为沙龙嘉宾合影。

  以下为全文实录:

  王培暖:

  中欧的课程体系帮助管理者搭建、梳理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我们再去拔高,再去突破,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加油站。建议新入学的EMBA学员,要有种空杯心态,因为在中欧这两年的学习会把整个人装得满满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公司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很少有空降兵,这可能是跟企业的文化相关,大企业很多都是这种情况。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老板提拔一个人的标准,大概会看两个方面,引用柳总(柳传志)说的就是德才兼备,德为先。首先注重人品德行,二所谓的“才”就是说交给你的事情你能干好,能带队伍。

  这其实就跟我们的管理理论来说,不能说脱节,但往往没有很好的支撑,有的时候是凭着自己的一种悟性,或者说有的时候凭着自己的干劲儿做得还行,但是不等于你每一个动作都是对的。打个比喻,就是说你人是长大了,但是你是不是健康的,呼吸是不是健康的,你的心脏是不是健康的。我觉得中欧EMBA的课程设计,教给了我们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管理系统,使得我们这些有过一定管理经验的人体会特别深。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完整,特别可贵的是能够针对这些学生的大概情况,比如说大部分管理者,是非财务出身,财务虽然对我们来说,内部也会有一些培训,也会去自学一些东西,但是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中欧的财务课程设计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不管是会计、财务、经济学,我甚至觉得将近一半的必修课里面的内容都非常有收获,搭建系统知识的框架,帮助我们再去拔高,再去突破,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加油站。

  第三点的话就是说这个平台,我相信中欧在设计一个班的结构,来自哪些行业的,包括对每个微观、对个体的这种经历、背景的审核,都是下工夫的,不是说你所谓的谁都可以进来。

  在我认识的朋友圈里面,我是觉得能通过中欧的录取的这种选拔、筛选就是一种荣耀。所以说我自己肯定是以能够成为中欧的校友而自豪,就是因为这个平台是校方精心设计的,你像我们非常好,有自己创业的、有政府机关的,有跨国公司的,有民企的,非常好,可以互相学很多东西,因为只有同学之间不用那么多的避讳,我们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把所有的等级都去掉了,都是同学。我相信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都是要戴面具的,很少有不戴,你可能有厚薄,但是说一点都不待这很难,同学之间真的是没有面具,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然后我觉得说,要是说给刚加入的新同学一些建议,如果用一句话来讲就是空杯心态,的确如果讲自己公司的大小或者讲个人所谓的拥有的财富,的确有很多成功人士在里面,但是如果你想两年有所收获的话,你要放下所有的你所认为的成功,有这种空杯心态的话,我觉得你这两年会被装得满满的。

  举一个我们的例子,他读的书,就是这两年读的书,我相信会比原来多,因为他给自己一个压力,就是说上这堂课,跟这堂课相关的书他都会读很多,然后教材也会精读,不是泛读,这个过程既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压力,他觉得我上的课就要搞清楚,另外其实给老师、教授、同学都带来一个很好的正能量,因为本身商学院的教育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一个灌的过程,那么因此来讲的话,回过头来讲,新生如果能够很好地一开始就有这种空杯心态,两年的收获一定会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值。

  对于中欧的发展,我觉得的确是要坚持,坚持这种现在的办学思想。社会变得太快,就是我们现在的状况跟五年之前,跟中欧五年之前面临的社会环境,跟中欧刚开始在上海建校的时候,已经面临的对手的情况,还有面临的社会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社会现在极其浮躁,我们一方面是要坚持,另外一方面是要加强。

  我就觉得因为我是时间问题,完了又在另外的学校读,不是商学院,又在读,所以说就没有时间,我是觉得加了很多人文的东西,在这个时候如果是能够保持我们一方净土,就非常难能可贵了,比如说坚持入学考试、笔试。

  每堂课真的是要坚持,因为真的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本身我们的中欧的价值观就是一个大筛子,使得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学有机会在一起学习、成长。

  这一生我最好的校友肯定是中欧的,就是我们同班,为什么可以,其实就是我刚才讲的,我认为这个平台它定义了,就是筛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志同道合的同路

  苏锡嘉:

  中欧的校训追求卓越,要求我们的EMBA同学要有比个人成功更高的追求,希望你们毕业以后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积极的力量,所以我想这就是中欧精神,这就是我们讲的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知识来源不仅仅是课本、不仅仅是教室,这是我们有意识做的一个工作,就是你们有很多的学习方法不仅仅通过上课学习,到同学企业去参访、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都是学习。

  谢颖颖:

  很多同学共同的感受是,来中欧读书之前,已经很多年没有静下心来。特别是花上三四天的时间,认认真真地把那个入学考试前的参考资料细细地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我当时也是特别认真地做了一遍,后来我才觉得其实在古人说来,要进行这个仪式的时候是要焚香三日,沐浴更衣。就像中欧一样,你要跨过这道门槛,认认真真地得到了认同之后进了中欧,这是第一道门槛,特别关键的。

  有的时候就像经历过有些困难、有些琢磨之后才能够得到收获,就像刚才王培暖同学说的入学考试一样,其实我问过我们班上好些同学,他们有的也是政府的官员,有的也是各个企业的老总,他们都说了,好多年没有静下心来,可能花上三四天的时间,认认真真地把那个入学考试前的那个参考资料细细地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我当时也是特别认真地做了一遍,后来我才觉得其实在古人说来,要进这个仪式的时候要焚香三日,沐浴更衣,这也是一个仪式感,就像中欧一样,你要跨过这道门槛,认认真真地得到了认同之后进了中欧,这是第一道门槛,特别关键的。所以我觉得到了中欧之后,大家就像刚才王培暖同学说的一样,有一个筛子把同道中人筛到一起,这两年的学习确实给我很多的收获,所以也不算今天主持,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两年有什么样的收获。当然在两年的过程当中,可能对中欧也会有一些建议和意见。因为更多地帮助大家,有更多的新学员也像我们这样一样,这两年这么喜欢和热爱中欧。

  黄伟东:

  个人在一个系统完善,发展成熟企业里,很多时候像一颗螺丝钉,常常要被限制在战略的大框架下,中欧EMBA的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同时,在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中开阔了视野,让我们可以更宏观地看待问题,包括规划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说个人发展的一些东西。

  我其实也是刚才听两位同学说,我也挺有感触,一个是,我们差不多是平均年龄40左右入学,40不惑。其实回想以前学生时代,其实还是特别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因为能够学到东西,而且大家周围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比较单纯的一个关系。其实我也特别高兴,中欧到这个时候有这么一个机会,有两年再重回到学生的时代,然后重温那个时代,觉得中欧能够非常好地,真是把那时候那些,某些回忆的东西、记忆的东西还原了,同学之间不管来自哪个行业,好多精英人士应该都是,大家都是非常敞开、非常平等,一入学就强化了这个观点。

  当时公司送了两个人,其实我们两个人当时也商量了一下选了一下,挑选了一下学校,因为我们在这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就考虑到,包括学校的教学和知识应用方方面面的情况都做了了解了,对中欧有两个深的体会,一个是入学,一个是课程的丰满度和平时的严谨,尽管原来有所听闻,但程度还是完全超出了预期。

  先说入学,我们两个人是平级的,入学考试,原来开始什么都没有想,也没有特别的准备,事后我想想我非常幸运,我那个同事他没有过,就真是没有过,原来想我们这是500强的,而且跟中欧有些合作,比如教习赞助,无论如何不是每年都有人来。但是结果另外一个人真没有被录取,刚才苏教授也说了这个事情。比我高五届的一个同事在上海班嘛,尝试找过校方说说话,但学院非常严格,关没有破这个例,想要读书必须明年再重新考一次,这是非常非常实际的一个例子。

  另外刚才像谢颖颖说的,我真的感觉到痛并快乐着,平时上课、考试包括最后一个模块,我们每天到七点,我们就想已经要毕业了,两年要结束了,每天到七点多还留作业,当然说到痛的同时,最后实际上把两年的内容给整合起来了,其实就四天的时间,感觉到还是蛮有收获的。

  当时我来的时候,我抱一个什么心态,因为在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做,我在这个企业做了10几年了,想外资企业的,一个是他的缺点是什么呢?他有些优势,他的缺点是什么呢?

  首先来说企业的组织比较庞大,每个人在这个企业里头,因为它是系统相对比较健全,像一个更大一点的螺丝钉,甚至于像中国区的总裁,他真正做中国战略的时候,也是要被限制在全球战略的大框架下,所以当时想说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这个中欧EMBA的学习丰富一下自己,更宏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包括规划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说个人发展一些东西,抱着这么一个目的来的,两年过去了我自己想了想,我觉得真的是蛮有收获的,因为平时在公司里头跟别人沟通,感觉到我跟他们在平时工作当中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有好多的变化。包括刚才咱们王培暖同学也提到了,就是说对于一些比较专的,上头一堂课我记得是财务相关的,财务、会计方面的,我觉得这部分是做企业、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对我平时工作中帮助还是非常大的。

  因为外资企业,就是说现在无论是,现在的条件跟以前已经变了,双方的条件都变了,原来中国是非常非常欢迎,只要外资企业你带着投资来就可以,现在中国其实经济发展非常好了,对资金的要求不是那样了,不缺,需要技术,但是说从外资企业来说,就等于说他对中国的需求也变了,怎么变了呢?原来是说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机会大,在这儿投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不计代价的,现在其实也变了,就等于说我给你投入,我新的东西拿过来,但是我也市场规模也非常大了、业务非常大了,需要很大的逐年增长的回报,其实就说对于我们平时工作中的一个挑战就是说,在考虑这个业务发展壮大的同时,得考虑经营管理,就是说这个中欧给我帮助是特别大的。因为我现在在拜耳中国分三个分公司,我说把中欧学到的方面、东西能够很好地用到工作中,面对每年的预算和方方面面业务地发展,相对其他两个区域很明显有很大的变化,跟他们是不一样的。

  另外就是说我还觉得,就到了中欧教学,他说因为就是相对来说中西结合得比较好,案例教学为主,我这个感受比较深的是两个,其实案例在网上我们看一些书籍,案例其实是非常多的,真正的大家坐在一起,拿到相关的这个领域里头来分享和探讨,这个收获特别大。

  另外还说,因为有的案例可能是比较经典的案例,规模比较大大家都知道,时间比较长了,就有些像工作中,在实际发生的,我觉得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更大的,就是在中欧的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这个是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的。从自己个人来说,因为其实说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看见这么多的同学,其实也在反思自己,做了这么多年。

  因为原来一直在这种企业里头,这种企业的文化和其他方面洗脑做得特别好,到了这么一个非常敞开的环境,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公司的起点都看得非常清楚,其实非常明显地认识到,公司这个平台从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你过去的一些成绩,你换一个地方,其实我看到我们比如说同班的好多同学,在以自己的力量,在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市场上去独自创业,我非常欣赏也非常钦佩这样的同学,不是说依托一个平台,其实也给自己一些反思,就是说如果说这家公司你是不是能一辈子在这儿做,如果你独立地出去做一件事儿,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吗?而你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东西,去实现自己的这个价值,给自己好多反思的这么一个机会。

  先说这些。

  谢颖颖:

  黄伟东同学说的我特别有认同感,有的时候在公司你找到了你的定位,是公司赋予你的还是你自己本身所具备的,如果你跳开作为单独的个人,不在这个公司的平台上,不在我这个金字招牌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有这个能力能够得到认同,这个在中欧更多的是重新的塑造和重新得到一个新的鼓励,我觉得这个是特别认同的。

  廖中扬:

  我来中欧特别偶然,因为一开始我的妹夫,同时也是我公司的合作伙伴,我们是一个家族企业,我刚才了解了一下,在座诸位都是在规模比较大的公司或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机构里工作,我们这就是一个“土鳖”型的企业,我妹夫他当时是中欧EMBA09级的,他读了中欧以后就说:你也去上中欧吧!

  我现在看起来这是一个“阴谋”,绝对是一个“阴谋”,因为那个时候我把公司业务都已经交给他,我们那时候有很多的意见不太一样的,他就说你去中欧吧,反反复复让我来,我真的参加过好几次中欧的招生说明会,完了以后我还说算了吧。

  结果后来又一次动员我们老太太,老太太说你还是去上吧。我就来了,我记得笔试过了以后通过面试,面试的时候是面试官问了我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上中欧?”我说我们家人让我来的。

  廖中扬:

  中欧的学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跟同学的差距,跟行业的差距,同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日常的生意中,比如我可以把学习的一些东西传递给我现在服务的这些客户,让他们能够从小有一点目标的感觉,因为人有了目标才会细化自己的每一步的过程

  入学以后,后来去上海上课,我就发现我们的同学小组,因为我们一样这次也是优秀毕业生的另外一个同学,也是跟我一组,因为当时看着他们在,我这个人有一个弱点,我特别不愿意为集体的事情付出,这绝对是弱点,后来我跟你们班在一起搞一点什么的时候发现这是弱点了。后来在一块儿努力,最后的结果是爆仓了,当时我没觉得什么,但是我看我们同学挺痛苦的,我就觉得是不是我自己做得不够,这时候还没有扭转过来。

  上第一门课是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时候发现,丁教授讲得挺有意思,那时候不是您讲,丁教授讲得挺有意思,但是那会儿完全没有什么预习,没有做这些东西,就拿了我在中欧最差的一个成绩,在财务分析上。

  谢颖颖:

  这是典型的先抑后扬。

  廖中扬:

  然后财务分析、决策分析、管理学概论、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还有一个管理会计。每学一门儿课,你听一听回去一看,公司有这么一个漏洞,学一门儿课一看有这么多漏洞,就是我们这种“土鳖”企业有一个好处,就是管理上的灵活,发现问题随时调整。

  后来我就发现我可以把中欧学到的一些知识,虽然是讲历史,但是可以很早很早地就告诉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这个时候就认识,他们好多孩子实际上不在于是不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实际上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是没有一个标准,他们没有想好自己说,他10几岁的时候有足够的心智琢磨这个事儿的时候,他没想我到20几岁、30几岁、40几岁的时候怎么样,我觉得这个东西一般的父母可能也不会着急地跟孩子讲这个东西。

  我上完中欧以后,其实我就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些规划,我就把这些规划告诉了我们的学生,我说现在不是他们马上要期中考试了,我们有1500多个全日制在我这儿上学的学生,我就给他们做人生的规划,利用中欧讲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像什么7S,我说你们想改的时候,你不能只改其中的一个地方,你们要综合起来考虑等等等等的。然后因为听我讲历史,我觉得反回来我又说,我给他们讲,我说我在中欧上课的时候,也碰到这个问题,他说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因为这个老师讲得不好,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他们就不好好学这们儿课,我说我在中欧的时候我听课的时候也发现这样,有的教授讲得很好比如说苏教授,有的教授讲课的时候我不说是谁了,班里睡倒一片,然后到时候也有,下课的时候我们同学说再补补觉吧,我们同学说怎么不睡了?他说教授不睡了真睡不着。我是说虽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教授,我就告诉孩子们说,我说好的教授你们听,喜欢的教授你们听你们有教授,其实不喜欢的老师你们听的时候,你们给他挑挑错,你们收获会更大。

  其实我通过在中欧的学习,我第一个开始,有点儿进取心了,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因为跟同学的差距,跟行业的差距都看到了,可能第二个我觉得我可以把学习的一些东西传递给我现在服务的这些客户,让他们能够从小有一点目标的感觉,因为人有了目标才会细化自己的每一步的过程。没有什么可说的。

  对新来的同学,如果上EMBA的话,肯定我觉得真的是没有别的什么可选的,中欧还是很公平的,因为之前我们曾经送过一些高管去别的学校考试,考完试以后,他没考上,回来就说,我觉得原因是因为咱们企业的品牌不够,如果我是新东方的话,我可能能上。后来结果他没考上之后,没两个月我就上中欧了,所以说中欧还是比较认学生的基本素质的。

  陈 彦:

  你应该为中欧的子女邀约一次公开课,特别是做一个讲座我觉得挺好的。

  廖中扬:

  我们现在也在用回归分析试图算一算,所以说整个上完中欧以后,对我个人和对我组织的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越来越觉得就是像我们应该不断地去学,所谓学习型组织也是最近我在跟他们提倡的,我说英语老师你们每天,你们也应该去背背单词,你们不断地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数学老师不做题也不行,现在我每天平均上一小时的课,我要上一小时我得花个20多小时去备1小时的课,它其实不是知识的储备,就是同样一个东西,你怎样想办法让他记住,我现在教的是我们最差的一个班,我就想把最差的学生,往往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他们是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调整调整。

  陈 彦:

  现在的孩子老被外围激励,就是被父母激励、社会激励,他的自我激励没有被激活,我对你的公开课的期待是有这么一个历史课,他对自己的成长有期待,他能够适应特别残酷的学习,因为他自己有一个目标,这是我对你公开课的期待,因为家长说不管用,他必须要有一个成功的、信任的人说才会有作用。

  陈 彦:

  可以用“打开一扇窗”来形容我中欧EMBA的学习收获,来自于各行各业的同学,就像一个审视自身的参照表,我就在这个参照的过程中间,更清楚自己缺少什么,明确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说到班级、同学情谊,我特别高兴中欧造了一个场,这个正能量的气场里面大家都特别愿意付出、愿意放下以往的光环,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间,我们的收获应该是更大的。

  我特别高兴中欧造了一个场,这个气场里面大家都特别愿意付出、愿意放下,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间,我们的收获应该是更大的,那么我举一个小的例子,黄伟东是我们拜耳药业,他有医药方面的资源,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买了他们的东西,大家心里都很感激,我们班有一个老潘,他的侄女得了癌症很年轻,然后这个时候应该是黄伟东也给了他很多的支持,同时我们全班很多的同学就跟小孩儿聊天,因为他很年轻才20多岁,跟他聊天,然后帮他就是怎么讲呢?从心态上怎么面对这个疾病,那应该说那个病本身还是挺凶险的,但是真是我觉得在这种爱心的汇聚下化险为夷,医生说他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一个是凝聚大家的这种心,另外一个就是我觉得中欧不仅仅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这样一个平台,他给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能把你的心放在这个地方,而不用想别人会怎么想,不用想世俗这样的判断,所以这种真诚的面对,我觉得也是特别大的,不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的这样一个收获,就像刚才王培暖说的,我们未来说同学两个字的时候,我觉得一定是把中欧的同学放在了最前面,而且是人生的伙伴,在这个地方有一群特别能够真心面对的人生的伙伴,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大的一个收获。

  我接着简单说两句吧,大家都讲得挺好的,我说我上中欧,也是特别地有收获,而且我是非常地感激中欧,确实是,我觉得可以用打开一扇窗来形容两年以后的这种感受,而且我觉得说传导教业解惑,在我过去的学习生涯中间,我体会不到这几个词,然后但是我觉得中欧我真正地感觉到传道授业解惑,他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应该有什么样的实质,我就在中欧感受到了,所以在中欧当学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同时我觉得这个感激还源于中欧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间,我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上完善和完备,是带着爱在办学,我觉得这个是从很多的点滴,包括这个打扫卫生的保安,给我们端茶倒水的阿姨、班主任、教授,我觉得每个人都在有感情地组织教学,这是我们感到很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然后第二个收获我觉得,中欧对我而言,很大的,就是刚才说打开一扇窗,是因为研究所是我第一分工作,我13年来没有换过地方,在考中欧的时候是马遇生老师面试的我,我说我不知道我在这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说你觉得我这样的行吗?就是虽然在单位一直也得到重视,也有成长,但是不知道我跟别人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区位,所以到了中欧以后,我觉得见到了那么多的很优秀的同学,然后像刚才黄伟东说的,来自于各行各业,我觉得真的是一个参照表,我就在这个参照的过程中间,你更清楚自己缺少什么,你也会找到自信,你有什么,那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客观的对自己的一个认识,我觉得是我非常大的一个收获。

  应该说对职业发展来讲有很大的改变,我觉得我可以更自信、更乐观了,这种乐观是源于我觉得中欧的这种系统的教授,那我觉得很多的问题其实可能在课堂上还没解决,但是中欧告诉我们,我们有什么样的路径可以去找到答案,或者说他这种逻辑的建立的过程。

  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许小年[微博]教授的课,我个人感觉许小年教授课程的内容到底怎么样,我现在已经基本上记不太起来了,但是他的逻辑过程,我觉得对我启发非常大,就是他思考问题的这种一层层怎么样的庖丁解牛般地展现他的逻辑过程,我觉得这个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和收获。那我觉得在未来碰到问题的时候,老师教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内容,是这种思维的方法,我觉得帮助我找到了自信,就是说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害怕问题,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我觉得多的就不说了,大家都很感同身受。

  我想重点说一个跟同学的感情的问题刚才廖中扬同学说我们班委,我也是班委、黄伟东也是班委,我特别高兴中欧造了一个场,这个气场里面大家都特别愿意付出、愿意放下,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间,我们的收获应该是更大的,那么我举一个小的例子,黄伟东是我们拜耳药业,他有医药方面的资源,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买了他们的东西,大家心里都很感激,我们班有一个老潘,他的侄女得了癌症很年轻,然后这个时候应该是黄伟东也给了他很多的支持,同时我们全班很多的同学就跟小孩儿聊天,因为他很年轻才20多岁,跟他聊天,然后帮他就是怎么讲呢?从心态上怎么面对这个疾病,那应该说那个病本身还是挺凶险的,但是真是我觉得在这种爱心的汇聚下化险为夷,医生说他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一个是凝聚大家的这种心,另外一个就是我觉得中欧不仅仅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这样一个平台,他给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就是在这个地方,你能把你的心放在这个地方,而不用想别人会怎么想,不用想世俗这样的判断,所以这种真诚的面对,我觉得也是特别大的,不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的这样一个收获,就像刚才王培暖说的,我们未来说同学两个字的时候,我觉得一定是把中欧的同学放在了最前面,而且是人生的伙伴,在这个地方有一群特别能够真心面对的人生的伙伴,我觉得这个是特别大的一个收获。

  如果说跟新同学提建议的话,刚才其实各位都提到了,我特别赞同这个空杯,我觉得我们30多年,40多年。这个杯子里面装了太多的东西,可能有你对社会的抱怨,有你的自满,有一些你所谓的经验,有一些你对这个世界的各种看法,我觉得真正走进这个校门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都忘掉,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重新看事儿、重新来体会人生,我觉得重塑人生,在中欧这个地方应该是能够达成这样的一个目标。

  然后发展建言献策的话,我就觉得中欧做得非常好,我还是特别期待能够更上一层楼,再谱新华章。更上一层楼是我觉得刚才大家说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们觉得要特别感激中欧,感谢中欧这样的一个系统的构建,感谢这么多情感的投入,小小的但是,就是我们觉得中欧他是老师,是一个典范,这个典范能不能在很多的纬度把自己也变成一个最知名的一个案例,就是中欧自己能不能成为商界最好的案例,比如说在他的市场营销环节,比如说在他的财务,比如说在他的整个的这种运营,包括对这种流程管理,他的所有的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我觉得中欧还有一些可以去检查和对照的东西,这是一个小小的建议,也希望我们永远以中欧为荣,谢谢。

  黄伟东:

  其实刚才同学们也都说了好多,无论是从课程设置、招生、方方面面管理的系统和严格,有好多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包括师资力量的雄厚,就是我们请最好的老师来专职就在这儿,踏踏实实在这儿,保持一个稳定性。

  那我在这儿还想补充一个什么,就是说我印象特别深,就是说在入学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专门拿出来说了两个额外的题目,一个是关于人的一个成长和发展,当时我记得李秀娟教授还讲过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中欧办学除了学校教书育人,还有毕竟他自己经营,可以从一个企业的角度看待这个学校。而作为一个企业就是你业务发展除了你运营、策略那些东西以外,你还要做什么?其实我觉得中欧很大程度上,假设拿企业的眼光来看的话,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这个行业、这个领域里头的这种领先者的这种角度,完了同时起到一个教育者,因为本身他的学生,就是说非常非常那个什么,就是说非常难得,都是各行各业的,能够说多做一点,能够为这个社会提供一些额外的价值的东西,我觉得说作为一个学校,能够说在这方面起到一个表率,我觉得特别好。

  因为我老说我在这种企业,外资企业十几年没去过别的地方,就在这一家公司,这种企业给你的一个教育,包括他是今年是拜耳150年,150年那么长,发生太多的事儿了,打仗打了若干次,这个企业一直活到现在,而且还是500强的100多名,他必然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他无论在哪儿,他都以这个行业我要做你那个表率,原来我们好多年前不接受的好多东西,我们失去了好多市场的机会,但是我们好多东西就要放弃,我们要最规范的,我们要这样那样的,为这个长期的,为企业的这个形象创造社会价值做一些事儿,我觉得中欧这一点做得特别好。

  彭笑玫:

  读了中欧以后,生活和事业都变得丰更富多彩了。具体来讲就是你会变得比较平衡了,有生活,有友谊,有新的种种尝试,更有既有能力的提升。这是我觉得特别值的一件事儿。一个是从课程上收获,另外一个是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视野变得很开阔了,这是最大的一个收获。

  我是北京一班的,我先说两句,我为什么上中欧,因为我其实一直在互联网行业里面待着,而且一直都是在加入创业公司的过程,那么加入中欧的,读中欧的时候应该是在2011年的时候,是去哪儿做到了6、7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说公司要上市什么的,从零做到这个规模以后,觉得特别困惑,因为我周围的父母、朋友和老公,还有就是我自己,因为我自己说,因为我是一个特别专注的人,我就喜欢干一件我特别喜欢的事儿,然后埋头就干这个事儿,经历特别简单,我们家人老说,除了你这点儿工作以外,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国家总理、主席是谁你可能都不清楚,你这个不行,这是家里人给我的压力。

  然后从自己工作中,压力也是觉得说,公司一下子在资本的推动下,你能一下子从这么小做到一个“大公司”,但自己是跟不上资本对你这个公司的推动发展,就是人不能被钱催生,也不能跟着业务一下子你的思想、你的认识,你的什么东西都,其实都是一直疲于奔命在干,特别努力地在干,把自己所有的事儿都使出来了,觉得后面有点儿困惑,觉得接下来怎么办,接下来公司上市以后我应该赶点儿什么,然后我在公司的定位应该是什么,觉得除了我那点儿业务以外,什么财务、战略这些东西都听不懂,这个是我上中欧一个很大的,想规划一下未来。

  后来反正考上了,上了以后感觉中欧的课程有几个亮点:

  第一,上学的时候空杯心态,一下子就把大家的这种心态回归到一个学习的状态。

  第二,课程的设置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学,说财务教你很多财务的知识或者什么,他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比如说你怎么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东西,而怎么运用到工作中,怎么运用到管理中,这是我觉得是比较实用的,不是那样教给你知识,而是教给你一些能力。

  第三,从教授的角度来讲,这个是我感受特别深的,我们的课程有那么一两节课不是中欧的教授,是从外面请的教授,然后说实话有那么一两节课,我就觉得我回想起来,当时大学的时候,那个教学其实感觉你没有那么多交互,还是在给你讲一些知识,但是中欧的教授讲的很多都是案例,很多讲的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他不是教给你知识,这个是我体会最深的,所以上课不觉得枯燥,这跟原来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我觉得中欧的教授有一点特别牛,就是他对最新的这种市场上发生的什么东西,现在最新有什么案例,因为我自己在互联网行业,我自己都觉得崩溃,就是说每天都那么多信息、那么多变化,因为特别快,信息量特别地大,但是我觉得很多课其实同学问的问题,都涉及到最新的案例、最新的一些趋势,然后还有很多是互联网行业的,教授还真知道,而且还能够说出来很多他的分析和内幕,我觉得当中欧的教授太困难了,反正我不知道教授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他不是这么多,不光是这么多年积累的知识和这些理论系统,而是说他真的对现在的企业在发生什么事情,而且各行各业的企业发生的事情,都很清楚,这个我一直现在觉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谢颖颖:

  就跟刚才廖中扬说的一样,是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教授都一直在学习心的东西。

  彭笑玫:

  他一直在市场上,不是说只是在学习一个什么东西,这个是佩服的。我在这个行业里面有的时候都不如教授明白这个事情。

  第三点是课程的设置,我觉得倒不是财务,因为我当时入学的时候是想来学一些财务的知识或者是战略,但是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财务不是在教财务,而是在教管理,财务也不是在教财务,而是在教战略,还有中欧的战略课我们当时那么大的预期,但是我觉得事实上上下来,战略课是特别有价值的一系列的课,有很多课都在教你战略的思考。

  班主任我必须得说一下班主任这件事儿,班主任特别地重要,就是班主任对这个班级,班主任对班级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投入,我们吴晓松班主任,我觉得是我们班级的一个魂,虽然她总催我写作业、交作业,然后但是这个班主任对这一个班级的投入和投入的爱心,她不是说,我只是完成我本职工作,带给这个学生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对这个课程、对这个班级的投入是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是我们的核心,就是核心和精神纽带,中间有一段时间她身体不是特别好,那段时间我们觉得特别失落,真的领袖不见了,就是这种感觉。

  这是几点,还有两个课程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入学的时候TECHMARK,一个是结业的实战模拟,回顾下来这两个,其实它是类似的课程,都是要实战、商战的模拟,但是给我的感觉就特别不一样,TECHMARK我特别晕,我根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因为确实我干的事儿就这么专,就这么一点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生产型的企业,就是互联网是一个技术型的企业,从来没有接触过生产型的企业,我都不知道大家在干什么,我也不知道那些教材什么的,看半天看不懂,我就从头到尾晕下来,到结束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大家在干什么。

  但是到毕业模块的时候,其实参与度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上完课以后,这个反思特别多,我们小组还有跟别的小组讨论也特别多,就是大家在这个里边,跟课程的学习,跟这两年自己管理的反思,他得到的很多就是怎么管理,然后怎么协同,然后知识是怎么样的,就是进入状态了,这是我整个对课程的回顾。

  那么从个人的收获来讲,当时我说了入学为什么要入,是晕着入进来的,然后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有几个,说实在的收获还有几个大的收获,今天是毕业典礼,我跟我们班的同学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所以说这个公司现在网站也上线了两三个月,我们是一起来做这件事儿的,就是大家都不想毕业,所以有这么一个收获。

  彭笑玫:

  其实我讲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上了中欧以后,生活和事业都变得丰富多彩了,而不是以前一样只有一进件事儿,进来的时候只有一件事儿,出去的时候人生变得比较有色彩了,就是你会变得比较平衡了,不只是在这一件事儿,而是说有生活,有友谊,有新的这种尝试,然后也有既有的那个能力的提升。就是这个我觉得是特别值的一件事儿。一个是从课程上收获到,另外一个也是跟同学,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很多行业我都没听说过,我们同学很多企业,他们在做的事儿,我说这是干嘛的,没概念,但是通过这个同学的交流,其实就变得这个视野变得很开阔了,这是最大的一个收获。

  魏秋立:

  中欧的学习以及班级情谊,给了我很真实的归属感,希望能跟同学们一起做更多的事情,凝聚在一起能有更多的班级感情延续。中欧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不再是口头上的家庭,而且是一个有实际形式的一个大家庭,构成一个社区。

  我觉得中欧其实对我本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是因为EMBA课程是个长线的学习,它有着两年的课程安排,虽然在这个过程之中有半年的休学去处理我们公司的危机,半年休学,但是很快我就回来了,就是说中欧EMBA课程的归属感还是挺强的,让我特别愿意回来,特别想回来。其实就是同学们刚才都谈到的对中欧的感受,我全部都认同,所以最后一个其实也不需要再说很多了,就是无论从课程设计、从老师,从咱们学院的文化,其实给我最深的就是这个,结成的情谊我觉得特别特别地好,就是逛来逛去,找来找去就停在这儿了,所以我就接着报我们的那个后EMBA,所以我想继续提,我们后EMBA毕业了以后,我们还有什么呢?就是说大家比较有组织的一些事儿。

  当然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也老跟班主任说,就是从班委会角度上来讲,一年有两个同学就是延续这个班里的活动,一年有两期,至少做一次聚会,就看能聚多少,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寄托,就是你特别希望他能够延续下去,就是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情感上,所以我是说找来找去,找到中欧是挺幸运的。

  谢颖颖:

  其实我们班同学就说了,其实上了中欧之后,这么多年,可能即将是后半辈子,一辈子的朋友,有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纪以后,我们杯子里装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之后,当你倒掉装上一个很清新的东西,你反倒会记它一辈子,而且我觉得中欧有时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是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程,让大家更能够融入进来吸收到更多的知识。有所不为的是,很多情况就跟教小孩儿一样,你不需要告诉他这个应该怎么,就像刚才陈彦说的,好多是需要路径、工具、方式、方法,这些是中欧的有所不为,但是这个正是因为有所不为,才让他的有所危险的特别珍贵,而且我想这肯定也是中欧的一种企业文化,包括所有的员工、班主任,包括阿姨在做保洁或者说保安,他们都很能认同,所以说每个人的脸上其实挂着特别自信的笑容,这个文化认同感和企业认同感,带给所有人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都是一致如此的,所以已经能够贯穿地让大家能够感受到,而且喜欢他。

  就像魏秋立说的一样,真的不希望走,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情感能够延续,让更多的事情我们能够一起来做,中欧可能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不再是口头上的家庭,而且是一个有实际形制的一个大家庭,构成一个社区。

  我们同学都说,比如说退学之后他们做那种退休的养老地产,专门划一块儿就给中欧校友,说这块儿养老社区以后,中欧校友都在这儿,一来是人有质量的保证,二是养老,三是有情感的纽带,有这样一个宗旨,有一个核心在这儿,这个其实是很难能可贵的。

  魏秋立:

  这些人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企业里,回炉到中欧来以后,实际上被中欧的文化所教化。

  苏锡嘉:

  我们北京校区曾经有一件事情,确实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一天也是搞这样的毕业典礼这样的一个活动,就是大家匆匆忙忙,因为这个跟上课不一样,就是放茶水的台子少,结果有一个做服务员的就等在那里,看到有一个同学过来说我在等你,他说你是不是就是专门喜欢喝红牛的那个人,因为今天台上没有,我想你会过来要这个红牛,所以我拿了两罐等着你过来,拿着以后就傻在那里了。他就觉得,他说中欧就是教育界的海底捞了。但是这个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他。当然后来是院长专门向他感谢,给他一个奖励。我觉得实际上就是中欧的这个环境中间,他觉得值得他去做。

  我刚才接着彭笑玫说的,其实做教授的你最喜欢教什么,就是你能学到很多东西,其实我告诉你,不是中欧教授厉害,是学生厉害,我就说这次国庆节,有一个同学给我一张卡,他说你试试看,我们公司做什么,做网上定制衬衣,我国庆节在那里没事干了,我就拿出来看看,我叫我妻子照两张相,正面照一张,侧面照一张,把身高体重告诉他,定制,国情期间三天送到我家里,而且告诉我任何一点不好,你告诉我,我全部替你改,然后我拿下来看,非常合身,我当时就傻在那里,我在想什么?这就是学生告诉我,这一个模式如果做下去,有多少公司是会出局的?有多少新的行业会产生?这个影响是什么对商业社会?这个带来,你这样一想的话,你觉得很可怕的,因为这个很多行业要洗牌的。

  我前两天在伦敦,跟伦敦在交流,我说这样一件事情,让你想到做商业就是什么?就是冒险,然后我们就在那里讨论,像这样一个模式,带来商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改变,哪一些人会受益?就觉得好的学校,就是说学生中间会冒出很多,就是值得你去想一想,这个我觉得是最成功的一个地方。所以就是真正一个好的地方,让大家都觉得我没白来,站在台上坐在台下的,都觉得我这是一个享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南京市长季建业涉嫌严重违纪被免职
  • 体育中国赛湖人26分负勇士 丁俊晖印度赛夺冠
  • 娱乐陈坤贺周迅39岁生日 曝对方仍是单身
  • 财经多部委就养老方案达成共识:养老金并轨
  • 科技苹果公司因故障召回2012款MacBook Air
  • 博客心理学家:国人为何喜欢随处丢垃圾
  • 读书毛泽东唯一一次出国铁轨上发现手榴弹
  • 教育国考最热职1886:1称炮灰集中营 国考报名
  • 管清友:以转型的眼光看宏观经济
  • 黄小鹏:要不要把投资的事交给黑猩猩
  • 谢百三:多数城市居民反对遗产税
  • 朱大鸣:诺奖新贵为何总看错中国楼市
  • 周彦武:明年美债铁定违约
  • 叶檀:房产中介是楼市替罪羊
  • 徐斌:我们的命运现在美联储手中
  • 张化桥:中国银行业产能过剩
  • 刘杉:人民币再启升值周期
  • 安邦:中国应加快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