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政府管理思路未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变

2013年05月22日 09:54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于2013年5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于2013年5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于2013年5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徐冠华:过去几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迅猛,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成绩喜人。但是也要对出现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仅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谈几点意见: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幅度增加投入,实施各种优惠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出现急躁现象。表现为概念的炒作、雷同式布局。

  我国曾经花费20年的时间使电视产业工业价值链的95%在本土兴起,成为当时中国引进技术的典型。但是本世纪初短短几年以液晶面板为主的平板显示器对显象管技术的替代对中国彩电工业带来了重大打击。到了2008年中国彩电工业由于没有能力参与到这一全球性的产业技术替代过程,只能被动跟随,以至于彩电价值链80%再度转移到国外。这些事件反复发生,关键在于没有吸取教训,无序的发展模式,缺乏支撑的发展模式在一些领域正在重演。

  新兴产业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但是我们一些新兴产业没有获得高利润反而进入了低附加值陷阱。一些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在高技术产业链低端活动的成功,并不会带来在这些高技术产业高端活动,如设计、开发、品牌推广等的成功。事实上,在一些高技术企业里,我们仍然处于价值链的老位置上,这是被锁定在组装、加工制造低附加值环节,并继续付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这些问题根源在于:

  一是战略规划前瞻性不足,导致判断失误,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和市场机会前瞻性研究严重缺失,研发不利。对前沿高新技术研究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有效担当新兴产业实质性技术支撑。三是缺乏产业化和产业链的宏观布局。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发展规划战略和政策协调衔接不利。导致了在市场、研发、金融、贸易整个产业链的脱节。难以形成配合有序的高价值产业链。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提出两点建议:

  1、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但在管理服务方面政府职能仍然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原因在于政府的管理思路、管理方式或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要转型,科技要与经济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计划项目是重要的政策工具,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但政府不应该主要做直接运作项目。而应该支持以市场为基础的项目。主要的职能也不应是项目管理,而在于发展战略、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当前要解决通过政府、通过项目实施,干预微观的经济和创新活动问题。项目操作是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下来的。运用有度效果快而且明确。过度延伸则带来巨大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政府有些部门通过各种项目管理、政府事物,有扩大的趋势。耗掉了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资源。削弱了政府宏观管理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自己操办或支持操办企业,以及通过大量科技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少数涉及国家经济和国防战略安全的领域。不应成为支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因为技术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往往导致巨大的风险。

  特别是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往往只能面向很少的大企业和国有企业。支持周期短,一般只能三到五年。众多高技术和战略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受惠。这不是面向所有企业的普惠性长期性的政策。企业的发展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职能应当集中体现为政府致力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总体上政府的职能定位应该是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制订公共政策,支持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以期收到长远的和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发展重点、技术路径、支持方式等各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技和经济结合体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确定性,和市场竞争多元化竞争需求,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的选择才能够统一起来。同时,市场机制也为科技和经济活动的结合提供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做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步伐。应该抓紧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科技改革和经济改革的紧密结合。企业的创新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也包括产品的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一系列环节。单纯的科技创新不能解决市场竞争力的问题。要制订科技和经济改革协调一致的自主创新体制。

  二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求摒弃企业垄断,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能够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科技和经济结合。因此,企业不能仅仅以科技创新为中心而必须以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统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布局。关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最根本特性就是不确定性。即使最内行的专家也难以判断哪种技术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政府官员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采用行政手段主导确定和评价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项目,成功率会很低并很可能把创新的幼苗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政府不要过多的干预微观的创新活动,我们要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从事创新性科研活动的空间。创造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改革现有的技术创新的奖励和评价体制。

  四是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新兴战略性产业一般都是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创新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创新。而是需要多个方面多个层面的创新的支撑。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治理机制创新等等。从重大技术突破到形成产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促进和培育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创新服务业是通过市场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专业服务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阶段创新服务业包括设计服务行业、研发服务行业、创业服务行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基础技术服务业、技术改造服务业、人才猎头服务业等等。当前,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局。尽管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依然信心依旧。源于全国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源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资源和发展经验。以及多方面潜在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中国政府对于国情和本土市场需求,以及中国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我们实现转型的国家基础。

  中国具有广阔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市场资源,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战略资源,有利于形成大批量生产和低流通的成本优势。中国具有高智力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低成本研发和低成本复杂制造等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国特有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国家力量发展战略技术的组织优势及其技术溢出的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企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局面一定可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驻朝鲜使馆确认朝鲜释放中国船员
  • 体育3红牌+点球 9人国安1-3亚冠出局 视频
  • 娱乐多方梳理陈坤与赵薇关系破裂传闻(图)
  • 财经铁路总公司几乎承袭原铁道部所有职能
  • 科技深圳勒令的哥删除手机打车软件
  • 博客季羡林之子:北大没资格分享父亲遗产
  • 读书野性女匪绝境抗日:独立团(全本)
  • 教育美专家:85%大学生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 育儿女幼师膝顶男童下体幼儿园称其系临时工
  • 张化桥:就业机会被监管掉了
  • 张捷:郎咸平等人无理妖魔化中国货币
  • 叶檀:严刑峻法为IPO新政开路
  • 钮文新:做空中国第三轮开始酝酿?
  • 陈杰:中国城市住房两极分化严重
  • 沈建光:M2激增的风险在于资产泡沫
  • 赵伟:人民币逆势升值的逻辑
  • 陈虎:消灭农民是城镇化危机还是生机
  • 徐斌:期望2015年中国经济凤凰涅槃
  • 叶檀:从鱼米之乡到毒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