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3年1月5日-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上图为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吴信训。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信训: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新媒体环境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自工业革命以降,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轮子上奔驰的人类”,那么,则可以说,信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新媒介上腾飞的人类”!媒体融合的现实趋势形成了一系列新型人才的需求,例如,在新闻传播领域,涌现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这一新事物。主要是指公民作为主体参与到新闻活动中所带来的新闻模式变革,营造出多重呈现的新闻样态。一些国际知名报刊的网站如《纽约时报》、《卫报》、《波士顿环球报》、《拉斯维加斯太阳报》、《国家地理杂志》等都专门设计了能适应用户互动需求的版面。英国《卫报》,比如在英国大选期间,考虑到那些对大选新闻不感兴趣的用户,《卫报》设置了可以在关于大选新闻和常规版面之间自由切换的用户选项。现在,在该报的“政治”专栏下,还设计了“流跟踪”(pledge tracker)应用,方便用户随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选举信息。《波士顿环球报》的版面则可以应不同终端的屏幕大小而相应地调整,能够自动适应各种大小的电脑显示屏、Pad显示屏和手机显示屏,无论用户使用何种媒体终端浏览,都会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国家地理》网站不仅有2D版本、3D版本供用户选择,还有卫星图或平面道路图相互切换。尤其是其中“互动地图”一项,比如在互动地图对马里兰的“Chesapeake Bay”地区的介绍中,通过加入气候变换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如对海底生物的影响、对人与建筑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等选项,让用户可以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态改变。由于参与式新闻使新闻从业者所处环境有了很大不同,根据凤凰卫视[微博]报道显示,2011年美国有大约四分之一新闻工作者丢失了工作,正因为这样,一些发达国家迅速探讨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哪些改革,这样的人才在今天中国大学里面都不涉及这些人才的培养。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版本,其中内容、兴趣点会有所调整。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主体大众化、青年化,创新的后果呈现巨大的前景,很多是不可预料的。知识获取的社会环境结构改变。三岁小孩已在上网。青年一代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已可谓无所不能,而且,他们运用网络的能力,甚至往往超过他们的老师。
知识价值实现的社会环境通路也改变了。一粒创意的火花,哪怕从僻远的山乡放到互联网上,也可能触发五湖四海呼应的光亮。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人生发展的成功路径也改变了。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更多样性、更快速性、更自主性。虚拟的网络世界实际构成既往现实世界的理想补偿,不断推出人间奇迹。其根本动力在于因应了人的本性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出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冲动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空前释放的机遇!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学校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模式面临深刻的挑战!尤其是高等院校首当其冲的新闻传播类、艺术创作类、综合设计类、信息科学类等学科。业界和学界对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和很大的冲动,某种程度上业界看不起高校培养的人才,每个人都在找理由,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业界和学界没有根本的冲突,关键是怎么样让双方靠近,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
在我国,沿革至今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呈现相当的灌输化、教条化、照本宣科化、学用脱节化等局限。人的价值实现也还存在论资排辈化、通道单一化、路径被动化等弊端。扼制着广大学子的独立思想、创新激情与文化自觉。新媒体科技前所未有的创造能量,以及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政方针,促使我们站在大国崛起的时代高度,面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聚焦到业界与学界都日益高度关注并亟待破解的几个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在哪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软肋在哪里?同时思考自己——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分子能够做什么?
“参与式新闻”使新闻从业者所处的环境、所需的职业技能与以前大不相同,也为新闻业带来了一度的人才危机。据凤凰卫视的相关评论,到2011年,美国有约1/4的新闻工作者丢了工作。作为全球最早创建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将“媒介融合”作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专业设置方面,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要求,重点培养“新兴媒介分析师”、“数据内容主任”、“互动媒体设计师”、“数据管理经理”、“多媒体传播助理”、“多媒体营销主任”、“移动媒体终端应用程序设计师”等新型人才。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人类社会的创新活动呈现创新主体大众化、自主化、青年化、创新机率倍增化的特征。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微博客、社交网、当当网[微博]、淘宝网[微博]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开创者都是青年推手,创新的后果呈现的巨大前景,很多始未所料。在我们国家,人才培养还有相当的教条化、照本宣科化,通道单一化、路径被动化弊端,遏制着广大学子的创新思想。新媒体科技前所未有的创造能量,以及我们国家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面对中国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现实,业界和学界都高度关注和期待破解的几个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在哪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软肋在哪里?同时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启示我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在哪里?科技是引进力、原创是生命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我们的软肋在于缺乏原创力和原创作用,已经是业界和学界共识的结论。重要的原因是原创作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原创作品社会价值认可和激励机制不利。
原创力与原创作品的源泉又在哪里?重要的源泉之一是千百万多学生,我们作为高校一分子,有没有对这个事情出点力的可能呢?我们应该利用新媒体的科技发挥高校优势,开掘大学生的原创有所帮助。我带着我的研究生、博士生和本课生,共同创建了一个“菜鸟创意市场”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所有大学生艺术作品,无论是设计、工艺、电影等等,只要你把你的学生证或者身份证的复印件扫描提供,你的作品都可以免费的上传,在网上交流展示。同时,你还可以给自己的作品定价格,你觉得拍的微电影或者画值多少钱,看有没有人需求,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考量。我们这个网站在上海电视节期间正式上线,今年6月,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推进文化创业人才的产学研创新,促进学生与市场对接,让课堂作业、毕业设计不再是为做而做,让学生作品早日接受市场的洗礼。
我们在电视节期间,这个网站上线以后,同时我们汇聚百万大学生,开创高校园区新时代高校创意作品大赛,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大学举办了“大爱上海”学生微电影大赛,开展创业活动,课堂作业与实践结合起来。很多院系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能不能为你的家乡拍一部宣传片,你为你的家乡设计一座雕像,你为你的家乡创意一个公益广告,你为你的家乡写一首歌等等活动,使我们大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才能自觉的、主动和家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业是有的放矢,而且是充分的,这些作业实实在在可以摆到网上。
除了上海大学以外,国内还有很多院校也对我们这个创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有力的复议,我们大学从6月份开始征集作品,我们受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参赛作品400多件,有效体现了大学生文化创意的正能量。这次评选也比较有意思,不是专家全部评完,由不同学科学生组成评委,用他们的眼光评比,老师和专家再进行一轮评审,最后有59件作品分别获奖。上海大学的学生已经在国际上拿了很多奖,这个一等奖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获得的。河南一个大学生关注了当地一个快要灭绝的剧种,拍了一个纪录片。
2012年全国高校艺术类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新媒体科技在今天人才培养中是大有可为的,而且还有很多潜力是可以开掘的,但这项工作光靠高校是不够的,需要是高校和业界协同起来共同开创,我们探索只是在新媒体与现代创业人才配合中间一个小小的火花,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和业界团结起来,把我们国家原创作品开发的更好,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老师的精彩发言,吴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才培养的做法,我觉得这些特别值得我们教育者去借鉴和学生,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教给他们一些理论的知识,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创意的原创能力。这个演讲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也欢迎在座有同学能够关注吴老师的“菜鸟创意”,北大还有获奖的,还是一等奖。吴老师在数字领域有非常深的造诣,他的经历也是非常辉煌,他在业界曾经参与创建了有线电视台,创办新闻传播学院,同时积极推进我们国家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难得这个机会,我们也想看看同学们和各位来宾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跟吴老师交流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