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Fredrik:中欧贸易不能是一个零和游戏

2012年12月18日 13:45  新浪财经 微博
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于2012年12月18日在上海召开。图为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Fredrik Erixon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于2012年12月18日在上海召开。图为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Fredrik Erixon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由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于2012年12月18日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Fredrik Erixon演讲。

  Fredrik  Erixon:我很高兴能够参加第八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并做演讲。在过去十年本人研究和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关注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归功于中国朝向世界经济发展的定位与导向,这种发展带来了中国和它贸易伙伴的日益繁荣,世界都应该为此深表感激。但是我今天在此演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经济增长催生了欧美的政治防御态度,这主要表现为保护主义倾向。

  今天我想给各位演讲的主题就是关于,在未来几年经济和贸易方面欧洲会如何对待中国。我向诸位介绍两种假设。第一除非欧洲和中国都出现贸易跟法规政策的变化,否则在未来的十年当中,中欧贸易关系将充满政治紧张,比过去十年还严重。第二新的政治摩擦很可能与过去十年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不同和新的政治对策才能够消除这种紧张,以避免这种紧张进一步演变成为更大的系统性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中欧双方的领导人都必须向前看,制定一系列政策以确保贸易关系获得稳定和繁荣。但是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因为要推动中欧双边贸易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需要双方都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深入改革的迹象。

  如果我刚才所讲的是对的,但我很希望我的是错的,那么也就是说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的规划需要构建在防线上。他们现在是保护已经取得的成就,而不是力争取得更大的成就。目前中欧摩擦关系就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样,中欧的关系至少是成功的,但是这种关系也越来越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和干扰。中欧双方都不会让这种关系受到深层的系统性的经济商业政策的冲突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这种双边贸易跟过去一样繁荣,中欧需要寻求新的共同的政策,以消除保护主义,并化解双方的焦虑。

  同时这样贸易也为导致很多的纠结和保护主义,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办法让这个关系存在很多体系以及商业政策上面的冲突,我认为中欧经贸合作现在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但是双边贸易还需要回复过去那种,他们需要新的政策。我们还需要这个体系来支持,双方进行改革。

  最近几个月我们看到了这个例子,显示中欧贸易有越来越多的摩擦,欧洲则是树起了很多贸易保护主义高墙。他们的政府采购市场对中国公司关闭等。还有他们认为中国的公司投资欧洲,必须要经过更严重的审查等等。而这样的态度,对中国的态度是很令人遗憾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这些防御性措施显示的一个更大的问题,这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欧洲它没有足够的改变其竞争力,而中国的十二五政策当中,重申,在中国的十八大也重申,这个问题,中欧都有,十年前温总理曾经说中国的经济是不平衡、不和谐、不可持续的,中国有好的经济增长潜力,再涨十年,但是这些潜力必须需要大量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在很多市场都具有竞争力。其结果就是,未来中欧关系需要双方的改革,而且这些改革都需要双方共同协调,来实现双方的潜力。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有很强大的产业,但是都有保护主义,这导致了过去双边贸易的摩擦。我们光靠外交政策没有办法解决,但是中欧都可以通过扩大双边贸易,然后通过国内改革,扩大双边贸易来解决这些摩擦。

  现在中欧的贸易停止了增长,除非中欧改善情况,做改革,否则不能实现。现在双方的这个贸易增长潜力都已经失去了,那么这对于中欧主管贸易的领袖又意味着什么呢?一位去世已故的德国经济学家,他曾经说过,国际化主义像慈善一样,首先始于自己。如果一个国家想成为全球的领袖,那么必须有要在国内采取,使国内产业更有竞争力的经济政策,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一个国家有开放。我认为中国和欧洲应该重拾过去他们的好想法,在90年的时候,欧洲通过在内部的变革变得越来越来强,而中国也是在过去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通过开放的改革,使得自己变得实力更强。我们现在也需要领导力,有这样的前瞻性。同时通过建立双边协议等等,来打造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和平、繁荣、和谐,而且给世界其他地方做榜样。

  这就让我顺便讲一下我的第一个假设。我认为经济改革的议程,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必须是渐进性的,而且是有选择性的。要不断的进行政治磋商,而且领导人要有意愿进行这个经济改革。我只是过来讲我的假设的,我有一些关切,首先现在在欧洲他们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有一些采取了财政政策来避免主权债务危机,但是这些改革它的目标都是减少财政赤字,他们很少去促进这个增长,去提高增长力。很多国家他们在这个经济当中,生产率高的部门征税,而对于资本和劳动力高税率,就意味着在未来你很难通过增加税率而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回报。

  第二点现在欧元区的关系,它是属于一个通缩期,还砍了工资,而这样工资砍掉的话,就使得经济没有办法孰低反弹(音)。如果这样的调整理论是真的话,那欧洲就没有办法提高它的增长潜力。第二点就是现在欧盟泛欧洲改革议程已经停滞了,政治领导人不情愿加大跨境交流,现在主导的趋势是对于资本,原材料,还有人力资源,有更多的监管。而这个议程的中心就是让欧盟成为世界,重回这个竞争力,但是现在这个状况没有办法实现。

  第三个关切就是现在以外向型政策来领导全球,这个角色,能力,在最近几年已经下降了,这也是由于欧盟内部的分化状况,一些国家,比如说欧盟和一些北欧国家,他们能够从亚洲的经济扩张当中受益,而在南欧一些国家则没有这样的经济结构使得他们能够接受。现在欧元区一个国家,也就是德国,它代表了所有欧元区对华出口的50%,而且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比重还会增加。

  最后一个就是欧洲的金融和经济问题很可能会再持续,……现在这个危机可能会比更早结束,但是这些国家仍然在还债,这会抑制这个内部消费。所以呢,这些国家就需要通过税收来找到收入还债。当然这些国家会寻求更多的市场准入,像中国这些国家,来卖更多的产品,有更好的增长,但除非它能够以一种合作的精神,并且互惠的精神做,否则没有办法做到。而这些国家对于欧洲开放市场却没有办法从欧洲这边获益,这样的政策,显然不会有用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假设,中欧贸易关系的摩擦,性质和以前会不同。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过去的摩擦主要是围绕在欧洲的夕阳产业,这些摩擦和未来会不一样。在过去贸易摩擦都会出现在轻工业,电气、衣物、纺织、鞋等其他一些产业,这些产业成本是决定一切,在未来这些贸易摩擦会更出现在高科技、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他们对于监管和知识产权非常敏感。

  我的问题不是关于欧洲,而是关于中国。问题就是是否中国会大手笔的改革和贸易监管政策,使得中国能够更好的和其他国家竞争。是否能够成功的给企业打造这样一个环境,这对于中国的政治领导人不是一个新问题,他们很早以前就意识到,现在中国贸易,单位贸易产生的附加值应该增加,希望中国实现繁荣的路径是由世界工厂变成世界研究室,我也认为中国能够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但是它必须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腾飞了,但是这个国家的收入,社会的收入只能停滞在中等,停滞不前。

  但是这种转换就需要我们进行新一轮的经济改革,这跟之前的改革也有不同。在最初的改革当中,第一代的经济改革带来了,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而新一轮的经济活动当中,要求我们第二代的经济改革就要去解放所谓的因素市场,比如说资本、劳动力和资源,这就要求公司和企业来释放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进行更高的价值创造。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本国去创造价值,而且是通过本国的企业,比如说打开自己的经济体系,迎接更多的国际的伙伴关系和合作,这既是公司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的合作。实际上这样的改革它的目的就是在于让一个国家的经济更加适应这个现代国际商业关系中间的价值创造,而且这样的改革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性的。

  那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更加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那么它就必须非常依赖于私营资本的投资、竞争和国际之间的交流,或者是说我以另外一句话来讲,开放型的贸易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是如果政策是基于限制和防御性态度的话,在这样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就会造成双输的结果。

  我要说的是,这段路越长,那么就会带来更高级别的贸易摩擦,或者政治摩擦。在欧洲从更加密切的贸易整合,就是与中国至今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这一点带来的争议,在它的资本密集市场是具有领先地位的,或者是具有独占性地位的,如果这样一些收益受到了限制,或者不断下降,那么欧洲对于对华的态度将会采取更加防御,或者更加保护主义倾向的态度。

  我很担心这样的一种,我们之后是想达成一个中欧的自贸协定,我很担心这样的协定可能不会很快就到来,可能最多,主要是因为来自欧洲的阻力。当然双方现在都实现了一些经济上面的增长,这也会影响到我们双边的这样一些贸易战略的能力。

  同时双方现在的这个发展将会影响双边的准入,现在欧盟也在进行这个领导力的换届,但是这样的转型,这不是欧洲需要的,我们必须要解决机制性的问题和冲突,让欧盟能够一体化进程加剧。在未来的这几年,欧盟很可能会,就是补救它的经济损失,并且推动一体化,而不是注重经济改革。那这也就证明了中国、欧洲政治,欧盟的政治一般像冰山一样的速度,是慢性的、复杂的条约,然后这些使得欧盟很难进行像北京那样快速的改革。即使现在这些是说法有真实性,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既不知道中国的政治在这样的转型当中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也不知道欧盟在这场危机之后,就是这一轮机制变革后会有怎样的情况。双方的变革打造这样一个互动性的政治环境,在未来的几年,政治将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德国经济学家所说的,国际主义应该始于家里,但是这个家现在乱掉了,所以国际政策也乱了。结果就是现在对于欧盟和中国都不是一个好时机改变经济商业政策和关系,但是这种改变确实需要的。双方如果要是一体化程度加强的话,会受益,但是直到那一刻来临,那么中欧关系的主要任务就必须是发展一个框架来抑制这个贸易摩擦,或者是防止他们升级,但是这个也是很高的要求。因为这就需要我的这两点假设必须是正确的。

  在过去的十年使得欧盟面对了很多来自于中国的竞争。现在的观点就是,在欧盟的一些行业上面,通过中国的崛起而受益。在未来的几年,欧中贸易不会是很容易的,不能是一个零和游戏。

  我的结论就是,现在政策将会主导双边贸易,我们的成本必须要得到这个。那么对于所有的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还有经济学家,现在假设分析都非常不一样,我们必须要,欧盟应该改变想法,应该接受来自中国的竞争。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我国拘捕101名全能神邪教人员
  • 体育NBA-林书豪重回纽约22+8火箭胜
  • 娱乐徐峥解读《泰囧》:卖座因为类型明确
  • 财经戴相龙: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力度
  • 科技RIM将于1月30日发布黑莓10(图)
  • 博客高晓松曾在美国酒驾被抓 染上性瘾皇帝
  • 读书文史观天下:鸿门宴上六大“配角”
  • 教育不玩游戏不谈恋爱大学“学霸”拿金牌
  • 育儿美国校园枪击案:那些逝去的天使(图)
  • 郑风田:文科状元返乡种菜真能致富?
  • 金岩石:沪指2000点是慢牛起点
  • 石建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利好世界
  • 张庭宾:应警惕防范城镇化的副作用
  • 李罗力:为何要挺习李新政的四大理由
  • 何亚福:两个金矿的故事与计划生育
  • 叶檀:户籍不能马上放开
  • 陈序:促内需将成长期主旋律
  • 黄鸣:他人陷害帮我省了十亿广告费
  • 宋文洲:销售大师是如何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