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娄成武:产业布局对城市的创新力至关重要

2012年11月30日 18:47  新浪财经 微博

  东北大学原副校长、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娄成武教授演讲

  娄成武:首先感谢首经贸能够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能够给我一个发表讲话的机会,大家都讲北京欣欣向荣,我的题目来源是水深火热。我讲的是创新力的问题,我们的项目有一个基本背景,首先背景来源是在东北实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比如说沈阳,大家一提到北京都是人心向往、欣欣向荣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们一个沈阳市是460万产业工人,最高纪录200万人下岗,我们的铁西叫“死亡一条街”,当时辽宁的压力非常大。一直到2005年经济才开始复苏,复苏以后,2007年到2010年连续四年财政收入超过35%,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没有的,这就反映了一个工业城市的特点。我们总想把沈阳建成东北的北京,老也建不成。你们就生活在北京,所以我们研究这个项目,当时的原始出发点就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一条道路,当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1993年得到中央各部委的认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有一个课题组专门研究国家竞争力,后来我们就有一个研究的层次,贴近辽宁,沈阳辽宁就给了我们一个项目,我们签了一个20年合作协议,和辽宁省政府对企业进行跟踪,包括宝钢、鞍钢、沈阳重型、矿山,从1997年跟踪研究到现在,就提出了一个城市创新力的问题,当时我们和沈阳市政府讲,沈阳市下岗的这么多,当时争论很大,一是变成工业的配建厂,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往上上。这样的话,能够刺激工人就业。还有一个主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起引领作用。还有一部分主张对原有企业改造。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结合中国实际的问题,当时1997年我们中兴签订合同的时候,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和科学不一样,我们提出的理论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空中乌有,这个理论是没有有的,必须得到验证。尤其我们社会科学给社会看病的,我们在给企业跟踪的时候中提出了一个创新力的问题,也就是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创新力到底研究什么?企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科学技术进步了企业才能进步,过去我们研究创新力都基于企业、科技和经济的关系,但是我们研究的就是科技的核心力,创新是核心。但是过去的研究路径有点儿问题,因为我们的校内组织了11个国家的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其中7个院士都在我们基地里。大家讨论各有各的理论,各有各的千秋,研究来研究去大家琢磨求得按照过去传统的研究,我们搞学问的研究的就是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理论,创新的路径选择等等。研究到哪里了呢?我们现在有一部分人也这么研究,就是传统研究,一是研究科学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就是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框架、新的观点,这些新理论、新观点能够带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也遇到很多的难度,比如新理论就能够带动经济多大发展?这件事,尤其是搞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很难确定的,搞理工科学的目前毕竟不同革命初期,理论相对成熟的时候想颠覆性提出一个理论也是很难的。二是技术进步,我们在1997年提出辽宁要重新进行工业革命,就是要技术创新。技术新比科学新要强一些,技术创新是在原有的工艺、原有的产品、原有的结构进行本质性改变以后,实行一个新的性能、新的应用功能,这样就是创新了。从这个角度研究,我们叫国家技术与社会基地,这个基地是教育部的基地,我们还有一个科技部基地,两个基地一结合专门研究技术论的,研究技术怎么走,技术的形成和产生规律,技术在工业革命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在现实过程轴,这种传统研究方法最后导致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什么呢?看这个城市的创新力行不行,一是城市有多少大学。像北京研究机构云集、大学云集,再一看学历,你肯定创新基础最雄厚,这作为一个基础。二是研究你的技术创新的实力在哪儿,有哪些产业和研究院,最后得出第三个结果就是申请多少专利、发表了多少文章、结束了多少个课题。这种的传统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全国七个城市、包括沈阳、西安、武汉,比较偏重工业的城市。最后发现部队,比如辽宁号称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在文革前就是这样的,辽宁在文革前全中国是三个农民养成一个工人,辽宁是三个工人养活一个农民,到目前仍然是工业人口,我们指的工业人口不像包括北京流动人口有一半,我们说的都是城里户口的,吃本粮的,是这个概念,再加上流动人口,那早就超过80%。但是我们研究辽宁大学也不少,一研究统计学的也不少,我们为什么下岗还这么多?创新力都跑哪儿去了?这种研究方法不行,最后我们感觉应该采取动态的、综合的、多维的立体研究方法,现在我们就提出传统的方法加多维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开辟新的路径,研究城市的创新力,打破过去传统。我们从企业的创新主体介入,我们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申请了这么多专利,搞了这么多成果,但是有多少直接就进行商业化生产,变成了社会化产品,进行了产业化,推动社会进步呢?我们一看每年科技进步奖评出多少项来,就像种树一样,如果按照中国植树的植法仍然有植树节,我们家楼顶上都应该植树,为什么?因为只讲植树,不讲成活率,从小学就讲植树。搞科技也是如此,企业是创新主体,研究了这么年,我们感觉研究非常不透彻,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得到的利益一部分上交国家了。但是科技投入不够,过去我们传统学者研究的2D投入都是国家的投入,我们投入了这么多项目,有哪些实行了产业化,最终实行了本质性、颠覆性的改变,最后就研究必须是企业创新主体,所以2001年,辽宁老工业基地,我当时搞这个课题,网罗13个院所辽宁五大班子每个人都签字,强制推行,大型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政府1:1配套,这个政策实行到现在收到了巨大成果。但是全中国就是我们这么一家在做,五大班子在签字。提的意见很重要,但是辽宁先实行五年,因为企业创新研究的钱相当多。实际的结果,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沈阳机床厂以首都机床为主,原来是亚洲第一大机床厂,建国以来90%的机床都是产自沈阳机床厂,但是从1991年开始跌入低谷,大家知道有一个济南机床厂,还有很多民营机床厂迅速上来以后,由于成本低廉,很快把国有企业压下去了。国有企业人多,一个机床厂7万多人,最终导致下岗,留下了技术人员,剩下的6万多人下岗。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抓住一点,卖原有的车间,用于研究新的机床。就是大量的数控机床,数控机床要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外国是封锁我们的,经过15年的努力,2005年这个企业开始回升,由过去的5%当年占到40%,就是中国自己的机床上了。到去年统计结果,现在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机床厂,占领了世界的70%的资产,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3700技术人员,最大的78岁,到60岁退休不用工资,住在厂里搞项目。3000多人经过15年的努力,换取了我们国家机床的革命。而且上来以后,马上开始进行另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现在数字化制造,马上就登到世界前沿了。得到的西门子公司现在主动过来和他合作,西门子同意让出市场给中国,但是要入他的股,现在西门子入了30%。而且我们的数控机床厂怎么看人员的素质,讲城市创新力离不开人的素质,辽宁是一个工业制造省份,沈阳是装备制造产业的城市,就靠装备制造,学历基础都比较高,现在的机床厂又恢复了三万多人,采取回股机制,15年来工人受到的损失,按照平均沈阳市工人收入全部回股,那些年下岗了干啥都有,这么多年对企业有意见,怎么办?逐年归股。他们计划五年之内归股完成,现在基本都达到了。这样弄得社会还比较稳定,但是企业作为投入主体,这一点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我们讲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有一些措施,包括和清华、交大都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和我们学校共同建立了研究院,而且请了几百名外国专家成立了沈阳研究院,技术创新由于企业实行了主体所以他自己投入使我们国家的数控机床在一个领域上来了,上来以后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所有的配建全都跟着起来了,原来退休的工人不请了,拿来补偿,没有到退休年龄的都请回去了,但是已经不适应这个机床的生产了,只能做辅助性的工作。现在三万多名职工,我们调查过,辅助性的不算,都是下岗回来的老弱病残,在一线生产工人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且都是名牌大学,数控机床一般的生产不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是发展当中的重工集团,过去也是三万多人,辽宁就有这么一个特点,到沈阳抓一个厂子就是几万人,这些企业当时都面临下岗失业,都面临技术瓶颈突破问题。我们北方集团经过这的几年发展突破了燃气轮机瓶颈技术,突破了以后现在北方集团的出产产品的合同已经定到2018年,而且是供不应求。像辽宁这样的产业集团,我们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如果企业不是创新主体,是形不成创新力的。

  产业布局对城市的创新力至关重要,就像北京一样,北京是大城市,但是昨天听说北京市开国际会议不行,北京市的优点就是办会展、开会,这就是北京的特点。但是到辽宁的特点是工业基地,啥都能造,造产品是最快的。在非典期间,北京告急,急需车,我们学校用7天时间在沈阳汽车制造车争出8台车,在北京非典期间跑的直接拉着隔离、直接杀菌的,过去是交叉感染,那个车是我们学校弄的,一共12台,教育部几台。当时还不让我们进,只能到这儿,还怕我们传染。工业制造能力相当强,我们学校有400台数控机床,一般的企业都找不出几十台。这就说明工业制造中心有制造工薪的特点,产业布局影响城市的创新力。辽宁在工业发展当中,沈阳在大量下岗的时候下决心淘汰了冶炼、重化工,下决心都迁走了,有的就破产了。调整以后像无污染,我们转变环境友好型社会,大部分都是绿色产业。像我们的阿尔派搞软件承包的,还有我们生产的医疗设备,我们在全世界第四个国家能够生产医用CT,第四个能生产的是我们学校的专利就是阿尔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制度创新是保障,是基本条件。也就是说,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否能够适合城市创新力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创新力,很多的科研拨款制度,成果的验收制度,科技评价制度,科技成果推广制度,市场化制度,一系列都需要政府制度创新,所以科技创新是源头,企业新是主体,政府的制度创新是保障。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 新闻广东汕头一架小型军机在市区坠毁
  • 体育麦蒂承诺不中途离队 詹皇新绰号比肩乔丹
  • 娱乐英王室宣布凯特王妃怀孕 皇室孕妇装(图)
  • 财经神龙缩水出租车遍及湖北 管理部门赚差价
  • 科技互联网女皇发布2012年趋势报告
  • 博客柴静:1942真正主角 马未都:捡来的国宝
  • 读书文化新观察:性教育缺失的切肤之痛
  • 教育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触动中国式教育神经
  • 育儿日本今年新生儿取名爱“莲、结衣”
  • 张卫星:证监会应该集体看看《一九四二》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
  • 何帆:谁帮希特勒爬上德国政坛顶峰
  • 张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 郑风田:褚橙揭示农业产销模式需要革命
  • 张庭宾:钓鱼岛战争会把日本打下财政悬崖
  • 如松:王石再次开始变魔术
  • 章玉贵:中国深层经济改革破局关键之年
  • 兰艾:母亲因爱好投资无意赚了60倍
  • 宋文洲:我是创业误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