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图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2012年11月26日 17:54  新浪财经 微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与深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改革论坛”于11月24日在深圳召开。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与深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改革论坛”于11月24日在深圳召开。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与深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改革论坛”于11月24日在深圳召开。主题为:坚持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演讲。

  迟福林:在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特定背景下,未来10年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何在?转型与改革的动力何在?我的观点是: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既是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又是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以人口城镇化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是未来5-10年我国转型发展的最大优势和主要动力。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需要把扩大消费作为稳增长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

  一、我国开始进入中速增长的新阶段

  当前的经济走势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由高速向中速转换的历史拐点。2011年以来的经济放缓,既有短期周期性因素,更有中长期增长条件变化的因素;既是短期经济波动的表现,更是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反映。由此,需要从长计议,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和拉动消费的战略重点。

  1.7-8%的中速增长趋势已经形成。首先,中速增长条件发生趋势性变化。支撑以往两位数高增长的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例如,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土地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的成本与约束明显加大。其次,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经济增速有一定的影响。经济起飞阶段总量小,经济增速相对偏高,随着经济总量的加大,经济增速难以保持高增长。从国际经验看,二战后成功追赶型国家在实现数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潜在经济增长率大都会下一个台阶。从我国的情况看,潜在经济增长率已开始由10%左右下降到7-8%。第三,欧美市场萎缩不是一个短期的趋势。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全面调整期,发达国家负债消费、新兴经济体出口拉动、资源输出国出口资源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被打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需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欧美市场的萎缩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有可能是5-10年的中长期趋势。在这些特定背景下,投资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成为稳增长的立足点和战略重点。

  2.保持10年的中速增长成为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首要目标。从总量上看,如果保持10年7-8%的增长,能使我国的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的水平。假设未来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人民币汇率年升值3%,美国GDP年均增长3%,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可望达到美国的97.9%。从人均收入水平看,如果保持10年7-8%的增长,2019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1900美元,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7-8%的增长,既是世界经济再平衡对中国的需求,更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贡献。

  3.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解决好短期与中长期的矛盾,在“稳当前”和“谋长远”之间寻求平衡,防止在保短期增长的同时给中长期增长积累更大隐患。这就需要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内生增长动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其次,解决好周期性与结构性的矛盾。2011年以来的经济放缓虽有周期性波动的因素,但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方式长期滞后而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问题。从中长期看,保持经济的中速增长,已经难以通过短期的政策刺激来实现,它需要加大结构性转型与改革的力度。第三,解决好投资与消费的矛盾。从近些年的实践看,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是投资-消费失衡。例如:产业结构扭曲。我国的服务业比重在40-43%之间徘徊了10多年。要提高服务业比重,不改变投资主导的增长方式很困难;产能过剩的压力加大。长期过大、过高的投资率,使产能过剩的压力更为凸显。比如,2011年我国钢铁的实际需求不超过6亿吨,但钢铁的实际产能达到8.5亿吨左右;投资边际产出持续下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每1元的投资产出效应,1997年为3.17元,到2010年下降到1.44元。

  二、以消费释放支撑未来10年的中速增长

  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与其他国家不同,未来10年我国仍处于上升的通道,关键在于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个突出优势。初步的分析说明,只要消费需求能够有效释放出来,就有可能支撑未来10年7-8%的中速增长。

  1.我国开始进入消费释放的历史新阶段。国际经验表明,消费对GDP拉动的主导地位往往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5000美元之间得到确立并逐步加强。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从我国的情况看,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即由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的升级;由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的需求升级。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从以人的温饱为目标的生存型阶段,全面进入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尽管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由主要追求温饱向教育、医疗等转变。在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下,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公共服务尚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成为社会生活的突出矛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把改善民生、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2.未来10年我国潜在的消费规模巨大。首先,我国消费率的提升空间巨大。我国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金砖国家),消费率相差15-20个百分点。如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为33.8%,2010年印度为63.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相差的更大一些,有近30个百分点。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消费率水平的差距,更要看到未来5-10年消费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其次,我国潜在的消费规模巨大。摩根士丹利的估计是(2010年),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迎来消费的黄金时期,2020年中国消费总量将达到美国的2/3,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2%。麦肯锡的估计是(2012),2008年中国内需市场规模只有美国的1/6,但到了2020年,预计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额的25%。我国中金公司的估计是(2012),2020年我国居民总消费将达7.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14万亿元)。前不久,国家商务部有关方面作出预测,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32万亿元,比2010年的16万亿元提高1倍。我们的初步分析是:2020年潜在居民消费需求有可能达到45-50万亿元。这个初步分析的数字表明,10年左右我国有望从投资生产大国转型为消费大国。

  3.消费需求释放能够支撑未来10年7-8%的经济增长。有效需求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增长的潜力与增长的前景。我国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能否支撑中长期增长,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少质疑。理论上,把消费纳入增长模型分析的文献不多见;实践上,对消费拉动增长的效应仍持怀疑态度。有学者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两次扩大内需,都是为了应对外部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这说明我国扩大消费的政策都是针对短期问题的,尚未形成中长期扩大消费的政策体系。如果未来10年,人口城镇化蕴含的45-50万亿的消费潜力能比较充分的释放的话,能够支撑7-8%的经济增长。就是说,分析我国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长趋势,需要建立在对消费需求增长规模的客观判断和相关政策上。

  4.把拉动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首先,要消除“过度消费”的疑虑。有人担心,欧美就是因为过度消费出的问题,中国走消费主导会不会导致过度消费。客观讲,我国仍处在消费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例如,2009年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仅为美国的4%和日本的5.5%。此外,尚未形成以中等收入者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从总体情况看,我国目前不存在“过度消费”的情况。其次,要制定国家促进消费战略规划,明确未来10年扩大消费的预期目标。总的建议是:2016年初步实现消费主导,最终消费率从47.4%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从33.8%提高到40%左右,消费初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2020年基本实现消费主导,最终消费率提高到60%左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消费基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第三,着眼于释放消费需求推进相关的政策调整。这就需要把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率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需要创新消费政策,引导培育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并且把提高消费率作为衡量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

  三、关键是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

  着眼于未来10年我国的中速增长目标,加快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既是短期政策的着力点,又是中长期发展的重点;既是发展面临着的突出矛盾,又是改革面临着的重大挑战。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大战略。释放消费,需要一个坚实的平台作为依托。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平台支撑。第一,城镇化拉动投资需求。初步估计:每增加一个市民,需新增综合投资至少10万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1.5个百分点,需新增1500-2000万人,年综合投资大概在1.5-2万亿元。第二,城镇化拉动消费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约为3.3:1,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其收入与消费必然会明显增加。

  我国以城镇化为主要依托的需求潜力释放,是未来10年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优势。如果说未来10年仍有战略机遇期,主要在于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内需释放,有可能使我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继续创造一个大有可为的“黄金10年”。为此,破题新型城镇化,充分释放城镇化的需求潜力,是扩大内需的战略性选择。

  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在30-70%的时期,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3%,正处于加速发展区间,未来10年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具体来看,中西部城镇化率与东部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未来10年中、西部城镇化率仍有15-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有可能成为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亮点。总的估计是,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可能每年提高1或1.2个百分点,2020年将达到60%以上。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点。这是因为,城镇化意味着农民变市民,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集聚;城镇化为中等收入者的逐步增多创造了条件,它是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的水平是比较低的。2011年城镇化率为51.3%,其中包括了1.6亿的农民工,若按户籍计算只有35%左右。这个比重明显低于世界银行[微博]统计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8.5%的水平。这也表明:一方面我国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大有空间,大有可为;一方面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差距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是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重在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解开这个“二元方程”。这涉及多方面的体制问题,需要统筹解决。例如:能不能在未来的5年左右初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并由此为流动人口管理寻求新路。此外,还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口政策的调整、行政区域调整、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社区体制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只有这些方面的改革破题了,才能为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2.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转型。关键是以消费拉动投资,并形成投资转型的动力。消费既是增长的目的,也是增长的动力。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在于消费能够直接拉动增长,而且消费可以带动投资增长,引导投资结构优化调整。

  尽快改变投资结构。我国尚处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投资率是符合基本国情的。问题在于,现行的投资率长期偏高,投资规模增长长期过快,是不可持续的。当前,适应全社会消费需求规模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大趋势,需要尽快改变投资结构。首先,要加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应当说,这方面的投资增长潜力很大。其次,要加大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以文化产业为例,未来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11年的3%上升为5%左右,估计需要4万亿元的投资。第三,要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投资。

  优化投资资金来源。投资的可持续取决于社会资本是否成为投资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社会资本的投资占大头,例如70%以上,经济才有活力,投资才可持续。当前的突出问题在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长过快,民营资本的投资意愿不足、投资信心不足。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加大社会资本投资,拓宽民营资本的投资空间,就在于稳增长首要的条件是社会资本有稳定的投资信心。前不久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40余项民间投资实施细则,应当说有一定的力度。问题在于,由于垄断行业改革的滞后,社会资本进入公益性领域和垄断性行业尚未有实质性破题。从具体情况来看,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既有“政策玻璃门”的阻碍,更有“利益玻璃门”的阻力。垄断行业的改革不尽快破题,民营资本的进入是很困难的。

  改变国有资本配置格局。当前,公共产品短缺取代私人产品短缺成为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国有资本到底应当主要扮演什么角色?应当说,国有经济在做大总量上功不可没,今天在加快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中,国有资本要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在于要以公益性为目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哪里有盈利就往哪里去。把国有资本主要配置在公益性领域,是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为此,需要以强化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战略性配置: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转移到公共产品领域;把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集中配置在事关中长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和高科技等新兴战略产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优势,支持国有资本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对确有必要保留在其他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要提高收租分红比例,并将收租分红收益主要投入到社会公益领域,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如果国有资本的收支分红比例能够在未来5年左右提高到25%左右,将会有数万亿资金,这能大大弥补养老金的缺口。

  3.尽快破题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情。这些年,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仍处于一个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步拉大,既容易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增大,又直接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投资-消费失衡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改革走到今天,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改革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利益失衡问题,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力度。例如,尽快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和居民收入的比重。其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2008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为2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水平,争取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有可能达到40%以上。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就有了主要的基础和条件。第三,加快建立收入分配基础制度。居民收入登记制度与完善的纳税申报制度、官员财产公开、财政预决算公开等,都是收入分配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尽快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已成为收入分配基础制度建设的关键。

  重在实现二次转型与改革的突破。未来5-10年,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走向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二次转型与改革的战略目标。把握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历史机遇,需要我们在转型改革上取得共识,更需要转型改革有实质性突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河南洛阳囚禁6名性奴案主犯一审获死刑
  • 体育FIFA金球奖3人候选:梅西C罗伊涅斯塔
  • 娱乐孙俪文章等航母style爆笑 网友荐上春晚
  • 财经黑龙江试点账户做实 养老金缺口仍超百亿
  • 科技苹果推出iTunes 11:十年来最大更新
  • 博客柴静:不必再提“央视最穷主持人”
  • 读书天灾还是人祸: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
  • 教育26岁男子6考公务员失利抑郁想退休
  • 育儿天真宝宝“袭胸”照引网友吐槽(图)
  • 谢百三:上海领导感谢我的房市建议
  • 黄鸣:有人恶毒造谣我改国籍
  • 张捷:中国网费太贵是垄断的问题吗
  • 林采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
  • 端宏斌:美联储偷走上千吨黄金?
  • 罗天昊:深圳未来在大陆不在香港
  • 郑风田:取消强制征地制度更好
  • 淡泊明志:肯德基的鸡真的可怕吗
  • 叶檀:给农民征地补贴多少合适
  • 陈季冰:中国模式与下个十年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