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二:金融业新格局
主持人
张 琳,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
发言嘉宾
李礼辉,中国银行行长;
唐双宁,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
陈东升,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
周春生[微博],长江商学院教授
张琳:
在今天这场话题开始之前,我想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当前中国金融业的格局是怎样的,这样的格局未来是否必然会被打破,在当前中国经济企稳放缓的形势之下,金融业会有哪些要素成为未来发展地新的支撑点,而这样一种格局的变化又会给金融业带来哪些机会。为此我们今天非常容幸地邀请到了几位来自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重量级的金融界的嘉宾,和我们一起来从多维的视角探讨中国的金融业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未来的愿景。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虽然基本面向好,但是内需不足出口下降,实业不振、融资困难,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比2008年的时候更加严峻和复杂,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刚刚结束的十八大自然备受全球的瞩目,不仅因为这次会议,为我们确定了未来5到10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大方向,也为我们更加坚定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方向,根据十八大所指明的方向,中国将从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创新和内需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未来的中国将从所谓的世界工厂出口大国,可能逐渐会转变成世界数一数二的消费大国,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
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之下,我们再来探讨中国金融业的新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金融业的格局往往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改变,无论是宏观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汇率的改革还是微观层面的地方上的金融改革,都是对当前经济冷暖变化的最直接的反映。
那么在世界经济深陷危机的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的格局都受到了一些冲击,中国金融业如何吸取国外的教训,如何更好地发展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格局,这就是今天下午我们将要探讨的重点。
下面我们想首先邀请每一位嘉宾,依次进行十分钟左右的主题发言。首先我们有请唐总为我们进行10分钟的主题发言。
唐双宁:
今天讲一下就是今冬明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两防,一个是防止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夏华,第二个是防止明年换届后的泡沫。
现在我国GDP的增速已经连续7个季度放缓,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而且是近20年来第四次连续两个季度的低于8%,单纯从GDP增速来看,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金融危机以来的二次回落,也就是我过去讲的一个大W形,下滑的原因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处于一个复苏与危机博弈的十字路口,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心梗,经此一劫元气大伤,虽多次量化宽松,也是硝酸甘油的作用,仅仅见到短效,高负债和财政悬崖。欧债危机是癌症、无解,深层的原因一个是人口老龄化驱使下的高福利文化和极端民主和体制的竞选矛盾,二是财政政策的差异性和货币政策统一性的矛盾,不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解决不了产业空心化问题,不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就解决不了税收和财政的问题,不解决税收问题又要满足超高福利主义的文化,就得发债,就解决不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问题,不解决欧盟升格为欧洲八国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差异化的财政政策问题。那么欧盟各国不死到临头,就解决不了,所以无解。
日本经济是长期近20年的疲软,负债率更高于欧美,新兴国家是两面受夹出口贸易增长困难,通胀威胁进一步地加大,这是从外部环境看。从我国自身看,三架马车均出现难题,一个是外贸难恢复,出口市场将长期疲弱。另一方面维系我国出口的三低优势(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成本、低环境成本),这个也在弱化,这个面临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第二个是投资难持续,长期以来三架马车当中投资的作用最大,但是随着中央地方政府的三降,就是内生财力狭窄、举债能力下降、再融资能力下降。过去30%到40%的高投资的增速难以为继,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将减弱,政府财政收入的下降不可避免,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今后的举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也不乐观,地方政府违约的风险不容忽视。三是消费难振兴,消费动力不足首先是中国的消费文化决定的,我们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以来一直都在50%以下,2008年以后更降到35%左右,消费难以振兴还有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滞后等等原因。因此今冬明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防止下滑。
再一个要防止就是换届后的追求政绩形成新泡沫,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防止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的经济要说复苏也容易,只要货币政策一松就立马见效,历史上每当换届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投资大幅度攀升的现象,并且带来后遗症。经济有其内在规律,中国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解决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
那么从经济角度来讲,防止经济的进一步下滑、防止换届后的的泡沫,从经济角度讲要合理搭配财政货币政策,发挥财政政策的抗周期功能,一个是完善投资体系,形成一个财政引导信贷,财政信贷拉动民资这样一个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投资引导机制,推动必要的投资增长。
二是在现实情况下投资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没有投资不行,投资过多也不行。
三是投资要向基础设施、科教文卫、民生福利、新兴产业、农业以及中西部倾斜,再一个是要把握提升消费的重点,一个是收入分配政策要向下,低收入群体倾斜,向中西部倾斜。二是要刺激中高收入阶层的精神文化消费,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物质消费能力与档次,逐步形成与收入分配结构相适应的合理的梯次消费结构。
再一个就是稳住已有的出口市场,并且大力开发发展中国家的新市场,从长远看更要通过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技术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出口竞争力。
总之今冬明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只有做到两防把握好度,稳住当前才有今后。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矛盾交织。
我顺便说一句,因为马上要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了,所以我在参加十八大讨论的时候我也提出一个建议,建议把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改成中央经济社会工作会议,那么两防问题更需要高度关注,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才能成功,认识到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才能不败
谢谢大家。
李礼辉:
我想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建设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为题,就新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十八大报告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按我的领会的话,这个部署可能是历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包括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尽管监管,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学习领会十八大的精神,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金融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更高层次的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
一,市场化加剧商业银行被脱媒。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金融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会逐步上升,随着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股票、债券等等直接融资的渠道,这就形成了金融脱媒。几十年来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同步,传统的以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正在转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结构。据统计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92%降低到2011年的58%。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能终端等新技术革新了人机交互的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福利管理、差旅费管理、资金管理等等现金管理业务,形成了技术脱媒,据有关方面统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了2.16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面对日趋严重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
二,全球化促进商业银行更给力。
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成都日益加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第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的进口国,到去年年末,中国境内企业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已经达到3574亿美元,是2007年1013亿美元的3倍多,今年的头9个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量累计已经超过了2万亿人民币,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就必须适应所在国的经营环境,包括明显的法律差异、潜在的文化鸿沟等等,有的地区还要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治安动荡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直接面对全球化的经营风险,国际化的金融监管和差异化的客户需求。
一是全球化的经营风险,经济金融全球化必然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全球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生意风险等等,远远大于本土经营,法律差别、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凸现,这对银行建设全方位、高效能的产品创新能力,建设跨领域、高水平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欧债危机问题难解,美国可能要面对财政悬崖,日本再现经济衰退的迹象,新兴经济体面对高通[微博]胀的压力。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各国间贸易和投资往来频繁,全球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等现货和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呈几何级别地增长,使得各个国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一国经济和政策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产业和金融资本的转移和投机,在全球范围内导致金融动荡,甚至造成经济危机。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经济无法与世界脱钩,也无法在世界动荡中免疫,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国际化的金融监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台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就是我们常说的巴塞尔三,进一步提高银行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的标准,强化风险治理结构及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也看到,欧美各个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的法案,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比如反洗钱、交易水和资格准入等等,上述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和日常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显增加了银行海外经营的困难和成本。
三是差异化的客户要求,随着中国经济更高程度地融入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企业个人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银行服务全球化、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银行全球服务和营销能力,全球管理和支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一流银行大多数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跨国经营,与他们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这几年的核心财务指标部分实现了赶超,这得益于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商业银行成功的体制、机制、改革,与欧债危机主要冲击西方银行,我国银行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也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全球经营管理的实际能力方面,我国的银行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面对市场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国的银行业要更加清醒、更给力,进一步培育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着力打造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
第一,深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中小微企业、农业、民生建设等等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务,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的转型,加强服务模式、渠道和产品的创新,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二,选择性全球布局,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适应走出去企业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全球布局,把握扩张的节奏,创新布局的方式,根据银行战略和核心能力,遵循商业原则,分别采取设立分行、子行、并购、设代表处、派工作组、在代理行设立中国业务柜台等等不同的方式,构建全球服务网络,注意规避经营的风险,注重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创造效益。
第三,建设智慧银行,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坚持科技引领,实现银行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努力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加强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创新要有市场需求,有经济规模、有商业利益,创新要有特色突出竞争优势,创新要有效管理风险,适应监管的要求。
第四,适应全球风险管理的需要,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强一体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数据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形成灵敏、高效的全面风险体系,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管理。
第五,培育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注重职业操守、注重专业精神、注重国际视野,注重国际能力。按照依法合规、统一规范、简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与跨国经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建设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责无旁贷,但是我们也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主要是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整车和监管协调,加强激励和扶持,帮助银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银行是我国国际化和多样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今年11月1日,20国集团下属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的新一轮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中国银行再次成为我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中,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这既是对我们的鼓舞,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经营银行集团,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全球金融经济稳定多做贡献,谢谢。
陈东升:
我讲一下金融的新格局,学习十八大体会。
我是昨天把胡总书记的报告在网上下载下来,看下来以后,毕竟是党的换届,说白了是中国政治权利的制度化,甚至是更清晰化的一次权利的交接班,所以特别胡总书记全裸退,应该说高度地肯定,当然习总书记的讲话,用朴实的语言回答了人们关心的贪腐的问题、官僚主义的问题、形式主义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经济和金融的问题。我也很认真地看,应该讲党中央的报告一般都是英明伟大的,那我们关心的问题都在里面,我们觉得要解决的问题都有方法,所以实际上大家都不操心,但实际上如果要大家期待,可能期待明年政府换届,因为那是看他们做不做,党中央的文件写在那儿,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做不做是很重要的。其实我刚才讲了,可能更期待还是政府换届后在新政府他们在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改革。但是在党的文件里面我认真看,应该讲我们所有关心的改革问题,我都看到了,今天我们是金融论坛,对金融论坛,我虽然上午没来,我在网上看到周行长的讲话,周行长说别看十八大文件里面胡总书记对金融的论述,刚才李行长基本上也传达了,就是大概不到100字,是吧?周杭州说是每一句价值连城,确实有一句让我们心花怒放。
大力推进民营金融机构发展,也是在党的文件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来,所以说这是我们的护身符。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一直对中国金融改革,特别是去年年底的国务院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由党主办,去年是叫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实际上对金融改革的核心,其实金融改革最核心的市场化,最核心的是两个要素,大家都知道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什么取得巨大成就。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我讲所有的改革,我们国家30年的改革最核心的是两个改革,一个是价格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还有一个就是产权所有制的改革诞生了一个企业家阶层。其实经济体制改革最伟大的就这两个,那么金融里面其实跟这是一样的道理。利率不市场化,所有的金融产品定价都是扭曲的,或者说都是有行政性的,只有利率彻底地形成市场化,所有金融企业才有竞争的基础。所以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其实在党中央文件早就写,这个问题是从来就没有争论了,只是如何实施,实施的这个程序,实施的这个时间和度的把握。所以说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一直不太敢呼吁、不太敢说。
大家都知道中国金融体系里面,我们的主体还是大国有企业,包括我们刚才的两位大行长,都是属于全球巨无霸的国有金融企业,当然他们也是一个现代企业,他们也上市了,也是一个股份制企业了。但是金融行业里是不是也应该呼唤企业家精神?所以这次党中央的这个文件写上,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农村在基层,现在的担保公司,农村商业银行,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应该这几年蓬勃发展,这个领域基本上是放开的。所以我知道中央的意思是指的这个,但是我想这个金融领域里面,引进民营的机制,真正诞生市场化的金融家,这是金融改革的最核心的,也就是金融改革的最核心的两个要素,一个就是利率市场化,一个就是有金融家。像李行长毫无疑问是大金融家,但是我是讲的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也就是真正是自己作主的这样的一个金融家阶层的诞生,这样的话才能够有促进金融业的效率更高,竞争更充分。效率与竞争更充分,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中介的成本就会降低。我经常讲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其实由企业还有政府,还有个人三者构成的,但是金融实际上是对整个经济领衔,如果金融业不充分竞争,整个社会经济要有高效率是做不到的,所以说金融的改革,我觉得这一次的文件里面我看到还是很兴奋的。
实际上刚才讲金融新格局、新变化,就这一句话,就会带来中国金融业的变革,然后这个变革是持续的或者说是漫长的,或者是渐进的,不是像我们说春风或者春天一夜到来,不会是这样一个现象。
所以我是想讲。还有一个是我们对中国的,比方说我在看文件里面,对国有企业大家一直有很多看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形成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其实美国这15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一个是工业化的浪潮,第二个就是二战后中产阶级崛起和消费的浪潮,还有一个就是七十年代形成的计算机到互联网,我叫数据革命的浪潮,三股浪潮形成了三拨伟大的企业家,其实这三股浪潮在中国三十年,我们是浓缩在一个时代,所以中国的工业化过去是计划经济走过来的,所以在工业的领域里,在金融领域里,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但是你看看在信息技术领域里,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几乎是民营的天下。
还有当然我们现在经济结构转型,结构转型包括这一次十八大提出来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再翻一番,实际上中国从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迈向一个中等发达国家,这个最深的含义就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时代的到来。所以其实在中国,消费领域还会有巨大的商机,诞生一批像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一样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一样会诞生一批伟大的企业家的。所以中国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所以实际上我一直的观点就是,中国还需要10年到15年的这样一个稳定、持续的经济健康发展,所以说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我们一个实现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我觉得是可以达到的。
所以我们期待金融的新格局、整个经济的新发展的到来,谢谢大家。
仁汇川: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想讲的题目是大资产管理背景下的保险投资突破。这个话题我从三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观察和看法,请各位讨论和指正。主要谈三个方面。
第一,爆发的资产管理行业。
我们能看到这几年中国的证券业比较低迷,中国的银行业也从繁荣走到现在令投资者担忧,保险业也碰到了困境,在金融业里面似乎只有资产管理业务像火山爆发一样增长。今年我们就看到这个数字变得更加地迅猛,因为我们看到2010年总的资产管理的业务总量是13.5万亿,其中银行理财保险基金占比分别是29%、33%和18.5%,到了去年从13.5万亿猛增到25万亿,银行理财、保险、基金和信托的比例分别是46%、24%、8.8%和19%,到了今年上半年短短6个月过去之后,总量增长到了30.5万亿,比例分别是56%、21.8%和7.9%和20%,这其中信托业增长很快、证券业增长也很快。
比较起来可能保险业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才发展到6万多亿的总资产,但是整个理财行业发展却如此迅猛,当然这个发展迅猛看到不仅是做大蛋糕,更多地是一个切分蛋糕的过程。
第二,资产管理业迅猛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分析,一家之言,一个原因是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第二个原因是银行信贷政策的限制,资本金约束使得理财产品和银信合作这些业务爆发式增长。我就不赘述了,政策非常多,特别是我们看到很多基金公司,目前在设立叫做新的另类投资公司,应该说这个里面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说原来我们证券行业的杠杆率是很低的,整个证券行业有6300亿的净资产,创造的总资产是1.5万亿,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比例,6300亿对1.5万亿,但是同期银行金融机构总的净资产是7.2万亿净资产,但是却拉动了110多万亿的总资产,应该说看到了风险可控,而且空间巨大,这给政策的出台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
所以说在这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下,证券业的受托资产管理总额,去年末是2818亿,半年之后达到了4800亿,到今年的9月底的时候,看到数字是9200多亿,增长非常迅猛,可以简单地预测,再翻一番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也许一年之内就达到了,因为银行业总资产的1%,就可以让证券行业券商管理资产的业务增长100%。
刚才李行长和陈总也谈到了银行脱媒的事情,也谈到了银行利率自由化的事情,可以这样讲,如果中国银行的利率自由化市场拖得越长,那么给证券行业、保险行业的机会就越大,那么保险和证券行业金融资产管理的时间窗就会越长。
第三,泛资产管理业务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和隐忧。
我们都有共识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陷入到了一个拐点,走出经济困境的中国经济最大的希望在哪里?应该说在于改革。那么改革的最大希望在哪里呢?是在于市场化,近些年市场化的改革的徘徊,反倒给了我们可能有再现制度红利的可能。在市场化改革中间,金融行业可以说应该要作出自己的贡献,这里面的这个市场化我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金融行业本身要市场化,第二个是金融行业要为我们的实体经济市场化贡献一臂之力,要能够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根据波士顿公司的预测,到2020年,就是8年之后,当然中国的富裕人群总数将从目前的1.2亿到2.8亿,我们的整个资产管理需求是非常大的。但是整个的资产管理在实现金融资产有效配置资源,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我们看到目前野蛮生长的资产管理行业也面临着一些调整和风险。其中包括,一,随着金融监管新政的陆续出台,产品的融合相互交互、相互渗透,牌照的壁垒正在消失,对监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二是理财产品它的资本约束、杠杆率还有兑付流动性风险,可以说现在逐渐显现。现在证券行业鼓励做大的动因刚才也讲到了,也是因为杠杆率其实很低,非常安全。第三,信托业、券商理财、基金专户等基础的投资能力还不足,也就是说可能游产品包装,这个厨师是不错的,但是厨房里面还缺乏足够好的原材料,找到非常好的基础资产,才能够给我们的广大的百姓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产品。第四,产品设计能力还是不足。
三个方面分析之后,我们最后回到我们的落脚点,就是保险行业的投资,我们看到保险行业这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各位看到保险公司的利润都出现了负增长,第二方面看到保险公司的很多保费收入也有负增长,特别是银保业务,其实这两点都和投资相关联,利润负增长主要是因为我们很多资产配置在资本市场,因为股市下跌导致利润损失。那么行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不好卖,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我们的投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保监会出台了十项新政,现在看到比如说像今年前三季度,那么国内四大上市的险资企业,计提的减值损失是460亿,了他同期的290亿的利润合计,这应该说是面临着这种周期性的波动。
所以说这样来看的话,再说一下比如说产品收益率,我们看到现在为什么产品不好卖,保险产品现在在市场上,我们万能险的结算利率是3.88%,我们CPI可能是1.7%,跑赢CPI一倍多一点,但是它远的于银行五年定存利率4.75%,也更低于银行6个月乃至于1年的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4.83%,更不要提信托和其他的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年化到10%以上了。
所以应该这样讲,面临着这些挑战和压力,保险资金仍需继续秉承开放的原则,去扩大我们的开放。所以说这里的话谈两点建议,因为保险行业,特别是寿县和养老金行业,是可以归为泛资产行业的,它的负债特点是资金量很大,期很长。我们知道其实一个中国家庭如果有十万块钱的金融资产,他需要配置一些流动性很强的银行产品,也需要配置一些可能有一定风险,但是回报相对高的比如说权益类的市场,但是同时拿出1、2万块钱,10%到20%,配置一些期很长、有保障、回报率不一定很高,那么同时又能提供家庭财产或者人身意外伤害、疾病等保险保障的保险投资产品,其实是十分必要的,它和我们前面讲到的短期理财产品是不冲突的,这是一个中国家庭理财的资产配置的一个必须。
所以归到最后,我想提三点建议。
建议一:希望进一步放宽保险资产的投资比例的限制。
建议二:对保险的投资风险控制应该从源头抓起,而不仅仅是通过对于比例限制来控制风险。比如说从偿付能力抓起,从保险投资的认可资产管理起,逼迫保险公司自己来控制投资资产的风险,通过资本来进行约束。
建议三:实施真正的投资项目的报备制度,减少审批。
最后我想总结就是说,在整个大资产管理的这一个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趋势是健康有力的,同时要防范风险。那么保险资金的运用,应该融入到整个泛资产管理的行业增长里去,来帮助老百姓家庭完成一个长期可靠有保障的资产配置。
谢谢各位。
周春生:
在这儿我想结合他们的发言,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唐总谈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们陈总也表达了很多赞许和感慨。我觉得十八大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产生,给我们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改革,带来了很多新的期许。但是我觉得我们也可能,我们非常值得期待,但是绝对不值得盲目乐观,因为摆在我们新的领导集体面前的,我觉得这个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任务,是异常繁重的。
我们提出国民收入以及中国经济到2020年翻两番,如果是按照今年作为基数的话,按照明民意的收入,就是把通货膨胀也考虑进去,我认为翻两番可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按今年为基数,只考虑实际的增长,其实翻两番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这意味着是什么呢?就是在未来的8年当中,我们每年无论是从居民收入还是从中国的经济总量来看,我们需要每年实现9%的增长,这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
那么我当然对中国经济不是非常地悲观,但是我觉得也不是,我们也不能特别地沾沾自喜,因为我总结就是说,中国经济其实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当中,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些原动力,这些正在放慢,我总结我觉得主要中国经济在过去高速增长靠四样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第一项,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实际上是中国在过去20多年当中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再分工。因此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了我们工业发展、出口行业发展、制造业发展以及服务业发展的宝贵的劳动力资源。那么也正因为这种闲置的资源变成了有效的资源,所以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按照世界银行[微博]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过去20年当中,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就是经济学里面讲的TFP,平均每年增长在4%,也就是说我们不增加人口、不增加资本投入的时候,经济可以达到4%这样的一个增长,靠的是效率的提高,而这个效率的提高当然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性的一个改善。但是这个过程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城市,从事工业生产、这个过程当中还在继续,城镇化还在继续,但是显然还在放缓,特别是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因素。
那么第二个我们陈总刚才也谈到,就是这个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产生,那当然对经济的推动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个中国过去的增长,靠的是中国人的勤奋和学习能力,这个学习主要是模仿型学习,模仿型学习对于我们追赶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因为我们落后,我们模仿可以很快地追上。但是这个模仿性的学习,显然不利于赶超,因为当你和别人接近的时候,你要超过别人将会变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你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的话。
第四个就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出口的增长功不可没,大家经常都说中国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其实这三架马车一直是用绳子或者链条捆绑在一起的,其中一架马车放缓一定会拖累另外两架马车,那现在出口这一架马车放缓,已经毋庸置疑,而且可以很客观地说,出口这架马车的放缓,并不单单是因为欧债的危机,刚才我们唐总也讲叫欧债危机无解,也绝对不是单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的经济放缓,而是因为中国这个整个出口结构和我们的规模自身决定的,就是说我们出口已经不可能恢复以前的那种两位数甚至20%、30%的这种增长速度。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现在我们的这个出口规模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规模小的时候,如果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出口规模像柬埔寨或者说缅甸,你把整个中国都出口了,也不会对世界经济造成重要的影响,但是问题是当我们变成第一大出口国的时候,这个当然值得自豪,但是自然也就带来了挑战。因为美国经济、欧洲经济,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他们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也只能期待2%到3%的年增长率。如果他们的GDP,他们的经济规模增长只有2%、3%,我讲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你想他们从中国的进口,当然也就是我们对他们的出口,能不能实现20%、30%的增长,这一定是不可能的。
关于金融结构的变化,毫无疑问我觉得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放缓,当然我讲的这个增长放缓可能说我谈了一些悲观的消息,但是我不是特别地悲观,我觉得我们尽管10%或者说以上的增长速度,很难期待了,但是7%这种增长速度还是值得期许的,而且我们有新的增长点,如果正确能够正确地引导投资的话。我觉得我们投资建了很多的机场,很多机场显然至少从目前来看,它的容量是,比如说像成都的机场等等,可能容量超出他的需要,我到洛杉矶、纽约,我就觉得人家的机场10年、20年没变,也不如咱那么拥挤。但是中国的医院却往往异常拥挤,发现我们在医院这些领域的投资非常少。我们如果能够把握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地有这个投资导向,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拉动增长的这个动力。
所以尽管我觉得我们不可能再回到8%以上的增长,可能都越来越困难,但是7%到8%,在新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之下,我觉得问题可能不是很大。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个长期趋势,这种趋势也必然会对我们的金融业造成影响。
刚才任总特别谈到整个金融结构的变化,保险、理财等等。那么其实我们可以观察到的证券和基金行业,这几年大概是最低迷的,我本人也是某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独立董事,我作为独董不愿意太多评论任职的公司,但是从这个行业来看,这个基金业它的资产规模几乎没有增长,这种没有增长当然和经济放缓和股市低迷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低迷,所以进一步推动了我们银行还有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等,这种理财产品,也就是我们讲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
现在包括我本人,大部分限制的资金买的都是那些理财产品,因为它可以有不同的期限结构来满足你的需要,你有一天的,他也有一天的,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那么长的。尽管大家担心说这些理财产品将来有没有风险,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理财产品整体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那么这一个业务的发展,实际上将来我觉得当然这也和我们利率市场化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程度有关。第二个是也表明了什么呢?中国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证券业做资产管理,实际上基金公司就是做资产管理的,我们现在银行等等各类金融机构。
那么从未来的改革方向上来看,我觉得金融机构之间的准混业经营可能是一个大势所趋,其实现在我们的金融机构,尽管银行是银行,听起来证券是证券,但是我们已经成立了大量的金融持股公司。包括唐总实际上旗下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
那么另外就是在业务方面,我们的很多的业务创新,包括银行,尽管银行我们不直接从事证券业务,但是现在你可以看到信托和银行之间,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和银行之间,他们无论是业务往来和业务交叉,也都越来越密切,我们大量的理财产品可能都是一些准带宽类的资产和准信托类的资产,这种结构的变化,大家会对中国的这个,特别是对我们的财富管理,至少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当然了对于企业的这个融资会产生什么影响,我觉得十八大以后我们可以期待的,一可能是债券使臣,大家几位高管都谈到,我们债券市场和美国相比,我们债券的融资规模很小,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另外就是民营金融机构,我听到地消息,尽管还没有经过证实,那么至少我们的证券公司可能会更进一步地放开对于外资和民资进入的限制,这个可能也是这一类对于投资主体资格的开放,那么必然会引发更多的这个金融机构,也会导致金融机构之间更进一步地竞争和业务的交叉,这也是我对整个金融格局的一个判断。
我就讲到这儿。
主持人:
接下来的环节要和台上的嘉宾一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中国金融业未来的新格局。今天我们既然要探讨的是金融业的新格局,我想首先问一下场上的各位嘉宾,在你们言中,中国金融业当下的格局是怎么样的,你们觉得未来改变的方向又是什么样,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给我们概括一下。
李礼辉:
从未来的金融业的新格局看的话,我想如果归纳的话还是市场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具体地说的话,有这么几句话,不是一句两句话,一个是市场更加开放、市场的参与者更多。第二个的话就是金融业务的范围更大,风险也更大,当然还有一个就是市场的这种竞争的话,会更加地充分。
所以我想对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是说面对这种新的格局的话,我们要有那种高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高效的创新能力和高效的服务能力。
陈东升:
我可能刚开始也说到了,就是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李行长这三条我同意,再加上一个是所有制形式多元化,还有一个是产业,银行、证券、保险相互融合,互为竞争的这个趋势也会加强,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李行长讲的市场化、国际化还有您刚才讲的多元化,我是要讲多元化,其实我刚才讲的就是多元化。
仁汇川:
说几个猜想或者说趋势吧,一个是我觉得金融的综合经营应该是一个趋势,各位谈到了产品的这个融合。第二个我觉得就是政府的管制应该更多地是从系统风险的防范去考虑,放开市场行为,产品创新的管制。更多地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加大市场化的改革,所以如果价格能够市场化,再加上对于技术的创新的改变,我们相信像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就可能让整个金融生态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持人: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下中国金融业的格局是怎么样的,这种格局是不是必然会被打破,周教授回答一下。
周春生:
打破这个词儿可能有点儿敏感,但是我觉得中国金融业的格局一定会改变。那么现在的格局其实我总结的简单一句话就是还是以商业银行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一个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那么将来可能会演变成以多种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并重的这么一个金融体系转变,这也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现状和发展的一个方向。
那么我想几位高管,在业界不大容易谈监管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的金融监管以前的改革,当然取得了很多的一些进步,但是有些事情其实我觉得可能将来还会往回改,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谈到金融机构相互融合,融合可能还有混业竞争等等的,但是我们现在的金融监管是严格分业的,保险监管保险,证券是证监会监管证券和基金,然后我们还有银监会监管银行,还有中国人民银行这样的一个宏观的机构。就是说我发现不只是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这个竞争。
其实监管机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比如说证券公司的日子不好过,证监会所做的改革可能说,我们可能需要跟银行来抢点儿什么业务过来,所以说你看现在证券公司的佣金减少了,交易低迷,而且都是电子化交易,竞争导致这个佣金费率下降以后,我们就开始放开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实际上是为了这些机构的生存。那么监管机构也得考虑我们监管,我们所监管的对象,也应该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所以我觉得因为我曾经在美联储做经济学家,那美国的监管其实来讲,基本上都集中在美联储,尽管我们也有SEC,但是基本上就是一个合规,其余的都是一个比较强有力的统一的金融体系、尽管体系。我觉得以前我们在改革的方向上,我们一直在谈要搞大部制,但是金融监管是从大部变成了小部,我以前在国内念书的时候,大概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那现在这个分开了,我觉得将来可能能不能,至少金融行业能够有更集中统一的监管,这样你金融机构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合,有更少的政策或者说监管上的障碍。当然了我觉得十八大这个事儿可能解决不了了,这个因为我们新的领导层,有很多更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这种是十九大可能值得期待。
主持人:
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说到金融首先想到的是银行,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可是目前其实由于资本约束、存贷比还有不良贷款率上升等等因素的影响下,银行现在我们觉得银行的步伐其实迈得日趋稳健,与此同时可能保险业、证券业都在逐渐蚕食原本属于银行的地盘,所以我想问一下李行长,作为传统的金融界的代表,您觉得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或者说竞争中,我们是在被动地抗击还是要主动出击迎接这个挑战。
李礼辉:
其实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的进程早就开始了,这种竞争格局的打破也好,不打破也好,很早就已经开始在进行,只是在过程中。当然下一步的话,可能市场化的程度会更高一点。像我们中国银行的话,我们也早就预计到这种市场化还有全球化和智能化,会给银行带来的挑战,我们的好多工作已经开始在推进和实施了,而且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效果。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简单地说一下。
一个的话我们已经开始主动地转型、主动地调整和优化我们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简单地说的话,比如说信贷资源的配置,我们更多地向中小微型企业配置,逐步减少对于大型企业的信贷资源的配置,另外一个是在中间业务的发展方面,我们更加注重轻资本的中间业务的发展,那这些的话可以我们节约更多的信贷资源,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资产的回报率。风险方面的话我们控制得还比较好,所以我们这几年,比如说我们对于小型企业的贷款的增长速度,比平均的贷款速度高30%几,而且它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56%,这个低于我们的平均水平,所以说这方面的这种改革、这种转型、这种结构的调整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二一个的话还是要多元化经营,这里的多元化经营,我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我们还是要突出商业银行的主业,在突出主业的同时多种经营。今天这两位是保险企业的掌门人,他们应该会以保险主业为主,来适当地拓宽他们的业务领域,像平安的话已经成为一个大的金融集团,不仅仅是保险,他们还有商业银行、还有其他投行、资产管理等等的一些业务。
第二个方面的话,我想我们已经在着手建设我们的智慧银行,我想我们要推进创新,要能够为客户打造最佳的客户体验,能够提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个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最终的话客户选择某一家商业银行或者选择其他的竞争机构办什么业务的话,我想重要的还在于你的产品的功能、在于你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在于你服务的品质。
第三个方面的话,当然是要很好的管理风险,因为其实市场化和全球化带来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风险的扩张,风险范围的扩展,所以这方面的话银行要有更加灵敏高效的啊管理能力。
市场化的话,其实对于中国的宏观方面的这种建设,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说我觉得我们可能也需要加快培育、统一市场的基准利率,这样的话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传导,另外一个是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要能够加快发展,能够形成更好的环境。
主持人:
今天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一个词儿叫做市场,所以我知道保险业应该说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较早的,我想问一下陈总,如果按照大家所期待的那样,市场化的推动更加地推进、更加地深入的话,您觉得民营的金融机构,到底会有怎样的发展。
陈东升:
现在资本的成份已经是多元的了,因为金融不是一天开放的,而且不管你银行、保险、证券,大的机构还是以国有为主,这是一个事实,而且也不是一天你能改变的。就是说国有企业的改革更加市场化,还有一个是中小的民营资本通过10年、20年的积累,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品牌的能力,把它成长起来,形成一个多元的结构,这样是更健康的。
张琳:
平安是国务院批复的三家金融控股集团之一,刚才唐总所在的光大集团也是,金融控股这种形态,对于未来金融业新格局,你们在其中的发展是不是会提供很大的便利或者说优势。
仁汇川:
因为平安确实一直是致力于说能够给同一个客户通过一站式服务提供多种金融产品,我们看到其实现在政策的改革趋势,像我刚才讲到的,似乎也有往这方面转移的趋势,所以我觉得未来的竞争者可能会更多。不过我想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现在老百姓确实更注重客户体验,特别是新一代的这个消费的客户,更注重能够方便地去享受到金融的这个服务,所以说这个我想我们是在一个全牌照的金融集团下的一个优势,我们也是在这样做的。
另外刚才谈到市场化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这个金融机构,其实竞争非常激烈,应该这样讲,但是大家又感觉到市场化不足,原因就是因为太同质化了,因为动作都差不多。所以说其实是应该把这些管制更加放松,让大家在创新方面有不同的这个商业模式出来,那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更多的这个市场化。
当然这也包括民营资本的进入和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的这个改善。
主持人:
最后问一下周教授,接下来的金融业新格局要形成,刚才大家都提到了市场化、提到了改革,您觉得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或者说最应该优先着手做的一件事儿、两件事儿是什么?
周春生:
我觉得最优先做的其实是对于这个监管思路方面的一些变化,我们的这个监管更多地是注重系统性风险的管控,企业自主经营的自由化和监管部门的整个风险控制,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金融机构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目前的这个经济形势,这个我刚才也谈到经济放缓之后,可能像李总他们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会上升,尽管现在数据看起来是很漂亮的,我们大概中行的,你们银行是大概0.96,这个数据还是挺漂亮,我们按照国际标准来,说这个是1%以内的不良率,我们利差有足够的覆盖能力。
但是问题就是在于,第一,这个数据是不是特别可靠和真实,这都是底下的分支机构汇报上来的数据汇总。第二,就是说我们未来的这个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我们是不是有些技术性的东西,通过其他的方法使得我们的不良往后延拖,这个也是有的。第三,我们当下特别小心,政府融资平台以及一些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他们的这个萎缩等等,会对银行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银行自身应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从宏观上、从指标上的要求等等。当然了民营企业估计对我们的金融机构也会有影响,因为我这个昨天看到一个数据,说中国大概目前有23%的中小民营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比去年增加5%,这个我觉得对于我们各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也实际上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警示。
李礼辉:
刚才周老师提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问题,我想简要地说明一下,我们对于不良贷款的这种认定和审查还是非常严格的,而且我们的外部审计师也是国际知名的外部审计师,他们在这方面有严格的审计程序,另外我举例像今年浙江是碰到经济风险最大的一个省份,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中国银行浙江分行的不良贷款的比率,也就现在大概是在1.5%、1.6%这么一个区间,温州的问题更突出了,现在的不良率在2.5%、2.6%左右,所以我们觉得经过这几年体制、机制的改革,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应该来说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的话我们的资产质量,我们对外披露的数据,我们认为也还是可靠的,当然的话刚才周老师提到的,对于这些潜在的这种经济风险,可能会给银行带来的这种不良贷款的上升方面的压力的话,我们会非常非常地注重,避免在这方面造成大的损失。
张琳:
谢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我想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的希望在于推动市场化。金融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血液,金融业能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我想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都是未来三到五年摆在金融业面前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也是我们的每一个人的使命。
那么今天台上的嘉宾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金融业改革的新格局,我们也期待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和政策的引导,未来去拥抱一个更加高效、更加商业化,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低的资本成本、风险控制更加审慎的这样一个金融业的未来,谢谢大家参与今天的讨论,谢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