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8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金融街论坛举行。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演讲。
唐双宁: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经济变革中的金融业创新”。传统意义上讲的金融创新大体包括金融理论创新、金融体制创新、金融管理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等。实际上我们的金融创新视野可以更开阔一些。我认为在全球经济变革中,中国应当把“金融街”打造成金融创新的新平台、新亮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为代表的各地大、中城市的“金融街”、“金融城”、“金融开发区”大量出现,初步估算,全国目前已有500多处,成为全国、地区或城市中以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但是,这些“金融街”存在分散性、隔离性、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是“麻袋中的马铃薯”,没有形成组合效应,需要在现有体制下研究将这些“金融街”、“金融城”、“金融开发区”通过一定形式组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1+1>2效应。当然基于现行体制,这个“合力”主要是一种“软实力”方面的合作,比如可以考虑成立“中国金融街协会”,由全国各地的“金融街”、“金融城”、“金融开发区”等组成,以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促进各地金融业稳健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宗旨,通过社团形式,交流金融街发展经验,探索金融街之间的合作渠道,促进金融街的科学发展,并借以拉动各地经济,使其既各自为战,又相互策应。具体可以考虑赋予“中国金融街协会”以下功能,当然需要根据情况适时适度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是赋予信息交流功能。定期召开联谊会,加强联谊,交流信息,创办交流刊物,开设网站,条件成熟时可挂靠成立“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二是赋予服务功能。搭建交叉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交叉服务,条件成熟时可挂靠成立“中国金融服务公司”。
三是赋予规划研究功能。对比研究国外著名金融街的发展经验,研究中国金融街的规范发展事宜。条件成熟时可挂靠成立“中国金融规划设计院”。
四是赋予培训功能。充分利用金融街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人才密集的优势,打造综合性的人才培训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培训服务。条件成熟时可挂靠成立“中国金融培训中心”、“中国金融大学”。
五是赋予金融理论研究功能。定期召开金融理论研讨会,创办金融理论刊物,条件成熟时可挂靠成立“中国金融研究院”。
六是赋予非官方对外金融交流功能。作为一个平台,加强与境外同业的非官方交流,增加中外金融机构的了解。条件成熟时可挂靠成立“中国金融对外交流协会”。
七是赋予核心品牌打造功能。作为一个核心品牌,可以考虑按“金融达沃斯”的目标,由协会主办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中国金融街论坛”,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软实力影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金融街协会”本身在世界就是一个品牌)。
八是赋予优惠政策申请功能。协会成员间交流探讨为驻地金融机构服务的相关政策,为向政府部门申请优惠政策提供相互借鉴,必要时可出面统一申请有关政策,如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等。
还可以考虑其他功能。
北京金融街作为中国金融街的“大哥大”,具有超前性、集中性、拉动性、辐射性、传承性等特点。超前性,具体表现为建设时间超前,90年代初,北京市西城区较早提出了建设“金融一条街”的设想,占了发展先机。发展定位超前,在聚集了国家金融主管部门总部、大部分主要金融机构总部的基础上,其定位可以成为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金融商务区。建设理念超前,北京金融街不仅仅包含单纯的金融经济元素,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娱乐、学校教育、餐饮宾馆、购物休闲等元素,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等比肩。
集中性,具体表现为金融监管部门集中,聚集了中国金融业监管部门总部(一行三会)。金融机构集中,集中了大部分国内大中型银行、保险、金融集团总部,云集了相当数量的世界金融巨头,而且还有众多的分支机构网点。大型企业集中,吸引了中国移动[微博]、中国联通[微博]、中国大唐、长江电力等大型企业、高级酒店和公寓。由此,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区域,入驻北京金融街的金融机构、企业达1600多家,其中金融业法人单位400余家,金融从业人员超过17万人,集中了全国近50%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集中程度全国第一,贡献了北京市近一半的金融业增加值,超过三分之一的三级税收,形成了集金融决策、金融监管、标准制定、信息交流、金融交易、支付结算为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拉动性,具体表现在拉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金融街汇集了各金融机构,营造了更加直接和充分的竞争氛围,促进了金融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拉动人才培养,金融街金融从业人员近17万人,通过在岗学习、相互交流和专门培训等方式,提升了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成为在实践中培养金融人才的摇篮。拉动其他行业发展,金融街带动了餐饮酒店、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产业的发展。
辐射性,主要表现在金融集聚产生的“辐射效应”,带动外围地区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
传承性,主要表现在北京金融街所在地自元代起即被称为“金城坊”,明清两代遍布金坊、银号,这可以说是北京金融街最初的萌芽。
总之,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历程表明,金融街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是提升金融软实力的良好平台。目前,全国各地通过各种形式正在大力推进本地区的金融街或金融开发区建设,由于缺乏经验,许多处于摸索阶段。为此,我建议成立的“中国金融街协会”,在发起阶段可以以北京为挂靠单位并在此注册,并同时考虑设立“上海总部”。可以考虑选聘金融界资深人士为会长,设若干副会长;聘若干名誉会长、顾问;由西城区、上海浦东新区负责人同时担任常任副会长,先“组织”启动,再工作落实,通过这种方式,把金融街打造成中国金融创新的新平台、新亮点。
我最后要说的是,知易行难,中国没有一说就成的事;但事在人为,中国也没有绝对办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