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图文:技术思想领袖TOP SHOW(实录)

2012年11月16日 15:40  新浪财经 微博
“2012中国技术商业领袖峰会”于2012年11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技术思想领袖TOP SHOW。(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2中国技术商业领袖峰会”于2012年11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技术思想领袖TOP SHOW。(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2中国技术商业领袖峰会”于2012年11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技术思想领袖TOP SHOW。

  以下为论坛实录:

  黎争:接下来到了我们技术商业领袖的TOP SHOW的时间。每个人有3-5分钟的发言时间,希望各位嘉宾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把自己最精彩的观点亮出来,每位嘉宾讲完之后,都有一个嘉宾跟嘉宾之间的互动提问的时间,当然还有主持人跟嘉宾互动的时间,所有的嘉宾发言完了,我们还会有圆桌互动的时间,希望使嘉宾们讨论起来,在我们统一的主题下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能够对技术商业的进程产生更多的推动。

  我们把技术领袖这个环节放到第一场,因为我们跟我们的同事讨论这个技术商业领袖峰会设计的时候就想,如果技术领袖不能够在社会上有影响力,不能够发出他的声音,如果世界上只有谈论宏观经济,谈论战略管理的声音,我觉得这个社会是不太正常的,所以我们今天特意把技术领袖这一场放到第一场。参加技术领袖的嘉宾,现在就请各位嘉宾上台:

  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搜狐首席技术官王小川[微博],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黎江,网易有道运营副总裁金磊,SAP全球企业官&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总裁孙小群,惠普[微博]中国研究院院长王敏,友友系统总经理姚宏宇,华为企业BG UC&C产品先总裁陈奕泉,这一场特别邀请了德勤企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施能自先生和我一起主持。请第一位发言的嘉宾,王总先开始,希望在规则上面你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王小川:我是王小川,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谈谈技术商业,主持人之前给的命题是谈之间的一个关系,其实没有定论,我其实在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新加坡的一个辩论会,就讲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在,商业视角也是一样的。我做互联网领域有我自己的视角,只要在我自己的视角里面,能够预测未来,能够解读现在的现象就是一个好的方式。

  所以,谈到互联网的技术,我觉得不只是技术,是生产力,有时候我在想,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以前像亚当斯密斯会讲经济的发展来自于社会分工更细,那么社会分工变细之后存在一个问题,大家的交流沟通会变得更加的困难。所以,本身这个社会的复杂性是阻碍了社会发展的。一方面是大家修高速公路,修通讯,还有一方面就是互联网本身能去化解在社会分工变细的时候这样一个分担,因此我认为在我的视角里面,互联网才会成为商业当中一个灵魂的角色。互联网这么多企业里面要做这个连接,核心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们本身的这样一个技术的驱动,在国内我们看到这些顶尖的互联网公司都有相当的技术的力量。

  那么,在这个领域里面搜狗实际上是一个后来者,我们著名的产品是06年输入法的突破,到2010年分开之后,我们快速进入到这个轨道。现在我们公司也有了1300多人,其中1000人是技术产品相关的人。谈到我的一个理念来说,我会发现互联网本身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地方,我们在用技术做一件事情,是把互联网的智慧提取出来,提取出来之后,再把这个智慧用于整个互联网的建设。看到了几个著名的产品,一个是谷歌[微博]提出的,就是利用技术能力识别互联网上的信息什么地方对人更有用,一篇文章里面,在它之前是靠人的努力,但是谷歌提出是扩链接关系,提取互联网中指向哪个页面,是把互联网知识提取出来了。我们也做输入法,输入法为什么这么好用,我们的技术和理念讲到把中国人在互联网上表达的全部文章都被我们搜索下来了。大家知道每一个词的频度多高,语法怎么连接,由此构建我们的输入体系。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一个内心的想法是技术本身是我们的一种梦想,我们是造梦的,我们认为技术代表了未来。但是,我们更多的方法是用商业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技术理想。因此,对于互联网领域里面技术很重要,对于搜狗这个公司,技术基本是我们全部的梦想,我们只是用商业手段实现这个梦想,这是我对技术的理解。

  黎争:我们一位嘉宾因为堵到路上刚到,是IBM[微博]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先生,有请。

  施能自:刚谈到技术方面对商业的一个梦想的发展,我有一个数字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们德勤做了一个创新的研究报告里面,针对不同的国家分析了一下,美国在去年的投入的创新的资金整个全国超过4200亿美金,占整个全球的1/3。而中国其实也不少,我们大概超过1400亿美金,总体上来说占整个GDP大概超过1.5%,美国超过2.2%。创新的资金,国家上总的来说也是不少,但是好象投入和产出好象不成正比,我想各位嘉宾看看,谈到技术发展,我们好象政府方面投了很多,一直喊口号说创新,政府也投了很多钱做创新,这个钱都放进去了,看这个结果不是成正比的,各位嘉宾也可以从这方面思考一下,到底这个部分从你们的领域商来说,对社会是不是真正投入产出有一个相对正比的感觉呢?

  黎争:刚才施总的问题,王总您公司的每年的技术投入占收入的多少?

  王小川:我们收入多少投多少,现在是属于快速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一年大概10亿人民币的样子。

  孙小群:对R&D的投资来说,国家政府有一定的投资,中国占第二位,美国占第一位,从GDP的角度来讲。但是R&D的投资来说,还有一部分是企业整体的,美国全国企业RND的投资是多少,中国全国企业R&D的投资是多少。我知道这个数字不是特别精确,但是我知道美国是在中国的2倍以上。所以,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从中国整体R&D的投资,政府+企业实际上还是占的比例还是不够,还是有往上提高的空间,如果这个真正提高上去了,那么入和出就会比现在好的多。

  王敏:我想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讲一下,投入值固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投入了之后这些资金用到什么地方,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大的方面我不讲,因为涉及国家的政策和资源分配,小的方面实际上我是讲,这个资金能不能反映到一个社会环境,使得大家认为创新是一个很崇高,很愿意追逐的行业,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就想讲,在中国要创新,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挑战,过去的多少年内,我们一直在批评我们的教育制度,说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过去十几年,由于大家的努力,随着投入是不是能转换成创新人才,把做创新的产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第一选择呢?实际上比我们教育制度是不是能培养创新的人才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觉得我在80年代读书的时候做科学家至少是我那代人的首选,如果不是唯一的选择也是首选。但是,20年过去了之后,这个情况变化了很多,我不能说有能力的人才都不想做技术创新了,但是很大一部分人觉得做技术创新不是生活最好的选择,这实际上是我们社会、教育系统和我们工业界都需要一起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回过头来我讲我的第一点,第二点已经讲完了,第一点我想讲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微软[微博]的张亚勤[微博]刚才讲了15分钟,非常全面,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讲。我是一个做了将近20年数据管理的研究人员,从这个角度讲,我对大数据时代的理解实际上可以说用,我那个时代的人在中小学课本里学到的对共产主义特征的两个描述来总结一下,其中一个是物质极大丰富,第二个是按需分配。在大数据时代我觉得我们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的极大丰富,挑战就是怎么样把大量的信息按照用户的需要传递给用户。而要解决这样一个技术问题,只有解决了这样一个技术问题,像张亚勤讲的创造数量才有技术的功底,而要迎接这个挑战,我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技术方向就是支持情感感知的计算,这也是我们惠普中国研究院去年开始研究的一个问题。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什么叫情感感知的计算,据个最简单的,比如今天现在在北京我们当中的一个听众到谷歌也好,或者雅虎也好,输入一个搜索词,就是你找星巴克,同时在纽约有一个朋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如果十几年前,你会得到完全同样的一堆搜索结果,有很大的可能就是我们用户实际上想找离我比较近的星巴克咖啡店,而不是世界各地所有的星巴克的咖啡店。实际上如果现在看就会发现,像谷歌如果你的用户把你的所在地存在里面,很可能就把离你最近的星巴克店返回你的搜索结果,这里面的位置就是我讲的情感感知计算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实际上位置只是各种各样的情感感知计算当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现在在惠普中国研究院近几年的研究方向就是要建一个大规模的框架,支持情感感知计算。通过这样一个框架,我们希望各种各样的都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黎争:王总公司1300人,1000人技术人员,在座的公司有超过这个比例的吗?77.777%。

  姚宏宇:我的公司超过了。刚才王总讲了一点,关于技术在中国社会受到重视的问题,其实我们作为媒体身有感受,我觉得我们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观点,我觉得前十几年,中国的发展模式比较多的依赖的不是科技来驱动,主要还是靠人口红利,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来作为某种程度上的第一生产力,所以房地产老板经常上娱乐新闻的头条。回到这个科技的本原上,接下来请黎总。

  黎江:第一位从互联网企业,它的核心就是技术,第二个是从外资在中国的一个研发机构,我本人在外资工作了十多年,我三年前加盟中金系统数据有限公司,一直也是在做很多服务外包的创新和云计算服务运营的创新。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因为技术和商业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纬度的东西,实际上后来你把它看成一个X轴,一个Y轴。但是,越来越好,好的企业都会把他们放在一个平面上,会找到把技术不是变成产品,而是把技术变成商业。像马克思讲的完成惊险的一跳,我个人觉得在我们这个领域中,很多的技术,不管是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好,我们都可以看到现在的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硬件、软件,包括把越来越多的硬件和软件加以融合,把软件变成了一个平台,把平台变成一种运营,把运营变成一种大规模化的一种服务。如何把这些技术变成商业?我觉得其实国内跟国外我感觉是很不一样,我很欣赏美国在推动云计算方面他们做的很好的尝试。美国推动的云计算不是靠一些以前的大公司的那种玩法,而是我们看到它是靠开放跟融合,开放设计,开放代码,开放数据,开放产业联盟,开放设备,他们可以开放数据中心的标准,开放数据政府也是在做一些新的用数据来撬动新兴的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向商业上的转化。

  我觉得在中国做法跟美国的做法很不一样,从我这几年的实践中确实感觉到,我们国内有垄断的行业,有半垄断的行业,有完全开放的行业。那么,现在来说,我们其实谈技术向商业的转化,我很同意我们本家的介绍。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内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从去年前年的10%,9%,今年会跌到7%点多。那经济的快速下行使得我们很多行业,前几年的发展模式它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大,使得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一些行业在减薪,在裁员,在减少固定资产设备的投资,甚至有的包括在减少IT的投入。但是,我们也看到前几年我们很多的企业对技术如何应用到商业上并没有找到好的途径。比如说我过去很多年都是为金融提供IT方面的一些技术咨询,软件等等。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各个金融机构总行最大的部门都是IT部门,超过了很多的部门。那么,像这么大的这种行业,现在的IT怎么样更好的维持?更好的持续?现在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觉得目前中国的商业在经济环境面临着一个很大转折的时候,需要从新看自己的资产配置,需要重新研究自己的产品结构,需要重新的赶快把技术来如何提高效率,需要更好的跟用户的互动,跟客户的体验,我觉得所有的行业,不管是老牌的IT公司,还是金融机构,都应该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像互联网公司那样更好的研究客户的这种体验,更好的去很快的做一些实时化商业的模式,我觉得只有在中国可以快速从一个技术走到商业。我们当然有垄断领域,有半垄断领域,还有开放领域,开放领域做的好的是互联网,半垄断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好的例子。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黎争:先更改一下顺序,因为刚才黎总讲到美国的云计算跟中国的不同,姚宏宇先生比较早在美国做云计算,我想他们俩可以对一下。

  姚宏宇:在座的各位里面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属于最小的,大概比这里面其他家公司最小的公司还小大概1/10,所以我们的体会在这里不大一样。云计算我做的比较早,我最早在雅虎参与和管理过它全球云平台,然后回来创业,原来是做互联网的,所以对刚才王总提的互联网的创新精神很有感触。现在我反过来在这个行业里面做B2B,变成跟传统的IT企业一样,所以感触非常不一样。

  第一个回答刚才社长的问题,中国和美国的云计算的区别?我觉得中国云计算最主要是从几个角度,一个是政府推动比较多,但是推动的实和虚,其实实的我个人感觉,因为我在中国干这个事儿已经快五年了,基本上政府的整个态度比较支持,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帮助企业成长的具体措施和具体方向不大明确,美国为什么有生命力,就是总是从企业自己出发开始。中国从政府的角度,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主要的经济命脉都是在国有,或者多少带有一点国有色彩的系统里面,比如说中国互联网很活跃,但是互联网从经济总盘子来说加起来其实跟传统的差的非常之远。所以,政府推动有这样一个好处,在中国我个人感觉是私有云走的比较快,在美国是公有云走的比较快一点,在技术创新上,我觉得中国现在也跟的非常快,一开始因为整个云计算,包括刚才张亚勤提到的大数据,我觉得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都是从互联网整个发展过程中延伸发展出来的,只不过现在大家为什么提的这么多?因为以前是局限在互联网的领域里面,自家人谈自家的事儿,现在说的这么多,大家突然发现云计算从技术的角度,大数据从商业的角度,对各行各业都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价值,所以现在才提这个事情。

  我个人的观点,云计算跟大数据的关系,大数据是云计算技术的一个基础,但是云计算技术本身只是一个工具。举个例子,数据其实永远都是,自从有网络,数据永远都在那里,只不过是你有没有利用它,就跟耕地一样,早期只有人和牛,现在出现了互联网这个技术以后,现在有拖拉机,有推土机了,真正的可以把原来荒废的那些宝贵的土地在这里就是数据能够真正利用起来,发挥价值,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关系。

  对刚才各位探讨到的创新这个事情我体会也是非常深,有两个观点,我个人感觉还是中国土壤的问题,中国目前来说对创新不是一块好的土壤,我觉得从四个角度来说,一个是我觉得中国并不是说这个状况没有改变,而是改变的太慢,比如从宽容的角度,美国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科技创新都是从硅谷发生的,因为创新必然代表着大多数都失败了,它的宽容心,创新则是要把创新的产品让其他的客户受益,客户反过来应该有宽容心,假如他没有宽容心创新是创新不起来的。第二个创新者本身要有勇气,包括人才的问题。第三个是缺乏信心和耐心,通常创新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培育,绝大多数中国做的事情都是说的多,做的少,为什么?就是没有耐心,很多事情就是这个事情很好,6个月能不能做出来,我觉得有的时候违背了技术发展的规律。

  施能自:刚刚谈的很多关于技术的问题,技术方面的驱动力,到底社会方面怎么样发展?

  黎争:毛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只是提供大家思考,我总结了姚总的讲话,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公有云做的好,私有云一般,但是咱们是私有云做的好,我不太明白。

  毛新生:我觉得要多做商业创新,如果没有商业创新,没有第一次分配,没有办法创造价值,只有通过商业创新,有更多的商业价值,然后各个链条才有一个大的盘分,所以商业创新是做大蛋糕的第一步,这是我的看法。我觉得在中国商业创新应该说目前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非常充分的利用技术来进行突破。

  施能自:是不是就是整体上要开放,这个部分应该朝着那个方面更好的体会出你刚才所说的把商业的创新提到另外一个层次呢?

  毛新生:我觉得开放鼓励竞争是非常好的,不过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现状,也可能一步就跨越所有的现实,中国也有很多很深层次的一些东西,我想还是基于我们现有的一个状况去进行各种各样层次上的商业创新。

  施能自:刚刚姚总说是一个很小的企业,是不是您这个创新会比他好一些。

  黎争:施总把顺序稍微改变了一下,所以您可以尽量把您的观点抛出来。

  毛新生:我觉得IBM的观点已经讲的很长了,就是智慧地球,是我们认为的一个愿景,我们在谈首先是现象层面,第一是商业基础设施,也就是你商业过程当中所接触到的即便是物理的设施也在逐步的数字化,移动设备让人活动在另外一个纬度上,更深入的数字化。所以,我们讲说物联网也好,移动计算也好,传感器,这些东西整个的基础设施,无论是生活、生产还是商业,都变得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一个数字化,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我们有一个广泛的互联,其实不仅仅是无线互联,除了无线互联我们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一些互联,像社交网络,实际上人在互联,我们通过API,现在开放的API非常厉害,上下游的价值链可以做一个更加好的互联,有一个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互联的一个过程。

  第三在这样一个广泛的数字化和互联的社会里面,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我们可以基于一定的分析获得你以前没有办法得到的一些事实和判断,也就是所谓的洞察,利用这个让我们做更好的商业决策,这就提供了我们商业创新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在谈的愿景。

  在这个愿景之下,其实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根本,也就是你的商业流程变得越来越自助化,而且越来越智能化。其实这代表一种新的业态,它对于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足以引起我们足够的深入的思考。我们看一些例子就看到这种变化,事实上互联网比较极端,完全是满足这样一个特点。实际上传统产业都要向这样一个方向移动,实际上充满了对传统企业用这样一种新的商业流程构建的一个崭新的机会,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价值链,无论是底层的设施提供,还是服务,或者技术的开发,当然,做这件事情要有一个生态体系的建设,这是IBM奋斗的目标。

  黎争:毛院长刚才讲的有一点非常核心,IT互联网技术最大的魅力不仅是带来这样一个产业的繁荣和创新,更重要的这样一个创新能够改变传统行业,传统行业能够利用这样的创新使自己也能够发出心声。给我们中间这位美女一个PK的机会,这也是院长。

  孙小群:谢谢,我们从我们SAP这个角度讲一下,技术创新我们就是耳闻目睹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管理是什么,我们SAP是做企业管理软件的,我们大概在140多个国家都有我们的客户,世界500强80%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软件翻译成大概38种语言,50多个版本。这样说明我们在40年的发展历史中看到了整个技术是怎么带动企业管理的发展的。

  首先,我们从企业管理软件来讲,刚开始企业管理软件不过是把信息数字化,使企业能够透明度增加,能够看到了信息,以前它看不到的,以前都是用纸。信息看到了之后就是怎么把看到的信息变成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知识,这也是技术发展带动了企业管理发展。那段时间,以前大家知道数据库的发展特别大,就出现了所谓的数据仓库,然后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这个带动了企业建立了很多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有了,就发现能够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大,这些信息中我们能够提取一部分对企业运营的了解,这些就说企业管理软件朝这个方向发展。

  这之后就是海量数据越来越大,数据仓库越来越多,这海量数据之后,企业的决策者发现很困难,真正要最后做企业管理最后决定的时候,因为数据量太大,结果它最后做决定怎么做呢?还是凭他的经验,然后局部的数据做,这时候就说技术要往上提升,怎么样帮助企业的决策者从海量的数据中捞出他要做决策的信息。BI技术的发展也是企业管理一开始往决策层怎么样从海量数据中挖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我们观察整个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

  还有一个就是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发展以后,实际上作为所谓的云终端,大家有移动终端,移动和云之间的互动,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怎么样带动企业发展呢?企业就从一个本地,比如本国的本地的企业忽然可以变成走向世界,可以利用全球的资源。因为大家知道虽然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有两件事情一直不会往下发展,首先是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第二个就是一些自然的资源,包括水、空气,包括空间,这是有限的。实际上所谓的我们企业管理软件帮助企业干什么,怎么样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个有限的资源,我们发现技术发展带动企业以前呢,就是一个国家的企业只能局限在他那个国家之内,局限在它的企业之内怎么样优化它的价值链更好利用这些有限资源。但是,现在通过这些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有了云,有了互联网,就可以全球动员资源。我们SAP与各个不同企业发现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始打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界限,这个企业就看全球大家怎么样互动,这也是企业管理软件发展的一个趋势。

  还有一条大家说到媒体,微博,这些技术的发展,这个发展最后我们发现企业管理软件用户对我们最后评价是什么?我的软件要变得越来越适应终端用户的要求,这也是对我们企业管理软件发展的一个条件,越来越变得个性化和个人化。这是我们的观察,从我们做企业管理软件角度的观察,整个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管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我们企业管理影响作出的挑战,也是客户为我们提出的需求。

  最后,讲一点,中国企业最近观察到的,我们在中国大家也知道我们去年11月说了我们要在中国到2015年投资20亿美金,在中国创新,然后再走向世界,为什么SAP愿意在中国,现在把中国创新看的这么重要?大家前面也讲到,中国的创新可能就是说走过了一段历程,中国也认识到要从保证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再Slow down,现在已经低于8%了,把中国以前靠量的发展,变成质量的发展,政府也认识到创新是这个的引擎,是唯一的办法。我们认为在中国这个土壤和气侯都很好,在中国做出来的创新我们认为将来是可以反馈到整个全世界去,所以SAP现在开始把创新的重心又搬到中国来了。

  金磊:技术创新都跟我们实际需求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从信息的角度来看,最原始人可能没有文字,只能说话,这样的信息传播的速度,或者信息的效率非常地下,所以他们发明了文字,可能把文字刻在石碑上,当然发现这个效率也是太低了,就发明了纸,可以装订成书,一本书的信息含量很大,就可以传播的很快。再往后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或者进入PC时代,有硬盘存储很大,就是说我这么多数据怎么找?

  我们看到现在有什么样的需求?这个可能会知道我们后面的创新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其实你可以看到,现在其实信息量是超大的,你搜一个什么东西可能有很多不太相关的信息,或者说一些很容易让人混淆的信息出现,而且还有一些我其实要的不是公开的信息,可能找一些比如我小时候的照片,这个怎么找到。

  黎争:我感觉你好象不断的给王总提问题。

  金磊:或者我们的财务数据总不能外泄吧,所以他不能通过标准的这种办法解决,而且因为互联网这么发展,总需要在会场上看一下财务数据,刚刚说我们公司有多少人,这个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我们在想,其实除了刚才说的公有云,我们觉得私有云可能是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他将替代所谓原来的PC,这个其实之前已经有一些调研公司,包括Ganner发了很多报告,说将来可能会爆发。但是,我想我们做这些事情应该踏踏实实做,从小数据着手,要真正解决一些问题,搜索引擎也是一个一个问题解决的,比如超大容量怎么存储,网络连接怎么做,我们这边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个人存储,用户的需求就是说我过去修改的一个文档,我想看过去的几个版本是什么样的,我们可能存储的时候就要考虑它,让它增量的存储,这样每一次的修改都能够看得到,而且也可以节省网络流量。另外,多个终端可能在多个设备上做,中间的数据如果有冲突怎么办?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我觉得我们现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说我们大概做了一年的时间,现在是一个500万用户,对于中国网民来讲这不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可能重要的是说看它的发展趋势。

  黎争:一般最后一个既容易也难,容易是因为你知道大家讲的什么了,难的是你要超越所有人。

  陈奕泉:最后的可能是最好,也可能是最难。在技术商业这个问题以及创新问题也听各位嘉宾一起讨论了一下,确实是有很多命题。我从不同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是华为因为现在是我们全球是15万员工,大概有50%,大概7.5万左右是研发人员,研发队伍从数量,刚才第一个分享是比例最高,我们可能是数量最高,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国要找出有华为这样研发实力队伍的人数可能很难,7.5万,我们研发开一个会任何地方都没法开。

  所以,这里面我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关于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为什么呢?包括今天有IBM、惠普、SAP都是非常有名的外企,但是可能我们特别关注外企他们是在中国,华为是我直接所负责的事业部,我们的销售75%来自于海外市场,我们思考技术和商业的时候一定要有全球化视野,尤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GDP第二,号称多少年后第一,如果我们还看技术和创新,局限于中国的视角,我们今后是走不开的。就像我自己,我的首席架构师是一个美国人,在美国思科已经工作超过20年,我的首席架构师是一个纯正的美国人,我的首席营销官是一个挂着美籍的华人。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全球的视野来看。

  第二个观点技术和商业哪个重要?我经常在探讨管理的时候,我们在说管理究竟是授权式的领导好,还是身先士卒的领导好,这里面没有最好,要看你所处的状态。我们对技术和商业的观点是什么?是一个动态平衡,螺旋上升,我们必须要看现在技术所处的阶段,技术是初期发展阶段它往往是强劲的驱动力,到后期商业模式是最强劲的驱动力。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它的节奏,所以动态平衡,螺旋上升,我们作为技术商业的纬度最重要是掌握节奏和时机。

  谈到时机,华为有一句话领先三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先进,比如大家现在玩微博很红火,05年我做了一个微博发展到几十万,后来被公司砍掉了,因为当时公司觉得没有前途,今天微博已经发展起来了。所以,创新一定要注意节奏,领先三步必当先烈,先烈还是要鼓励的,要包容,所以只有领先半步才能成为先进。而我们从技术商业的角度,一定要讲究时机,就是领先半步,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四个观点就是一个创新的721法则,我们创新不要盲目创新,大部分情况下不管从商业角度出发,还是企业的角度出发70%的创新应该发生在现有的领域的改进或者改良,20%的创新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创新,只有10%的创新才应该是一个突破式的。当我们讲721创新法则,研究院、大学除外,大学一定要研究最先进的东西,因为它不怕当先烈,但是企业不能天天搞最先进的。当然,云计算、物联网现在很红火,当一个事情很红火的时候大家要小心了,过一段时间要掉下来,掉下来之后,第二次再起来,一定是一个好的产业,现在云计算、物联网炒的很热的时候是一个泡沫和炒作期,这是一个曲线,先炒作起来,掉下来再真正的发展,互联网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所以时机、节奏非常关键,最后我的核心观点就是动态平衡,螺旋上升,看待我们的技术创新和商业。

  施能自:很精彩,我们每个嘉宾谈的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互联网的技术,从大数据管理的战略,从云计算的策略,从外包、商业应用、平台的开放,从商业应用创新的提升,从华为提到的创新的模式,大家都有不同的各自的一些想法。我想再把大家拉的比较高一点,远一点看,其实今天中国的技术创新对整个社会来说大家可能打一个分,我们评价一下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到底从1分到10分,每个人给打一个分。其实今天整个社会来说,如果要推动整个创新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应该做什么?陈总刚才是最后了,现在让他先。

  黎争:现在有答题板,我建议先把这个分写到白板上,就这个分数看看状况,各位嘉宾再花比较短的时间讲一下打这个分的理由,假如分比较低,自己为这个改变要做什么?总分10分。

  黎争:最高的7分,最低的2分。最低的先说一下。

  王小川:我给2分,其实我这样说有点不厚道在那儿呢?我一开始讲,我们要创造梦想,让商业变成现实,在互联网领域里面其实都是创新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创新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打2分?其实说中国有没有创新?我觉得蛮多的,比如说往牛奶里面加三聚氰氨也是一种创新,我更吃惊的地方是我们能够制造出假的鸡蛋,有壳有仁,还能卖的出去,这种创新上中国的创新能力很强。但是,大家听到笑,更大是没有走到正道上,更多是在经济领域里面比国有控制,或者半控制的领域里面,这种创新做的怎么样?有一些政府官员跟我说,互联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有两个问题,我做创新有什么好处,不做创新有什么坏处?创新本身是生产力,创新是能够推动进步,但是在中国这种创新的抄袭成本非常低,一旦你做创新了如果到法院告他,能告赢吗?基本上没有。所以,本身做创新的坏处是被大量的抄袭,抄袭一个搜狗,抄袭一个搜索引擎要多少钱,我觉得抄袭研发有成本在,为什么有专利在,一定是研究的费用远高于后面付出的成本,所以抄袭成本很低,这是中间的一个问题。第二个我们把创新精神用去做毒牛奶,做假鸡蛋,这个代价也是非常的弱。所以,这样会使得我们把创新的精神都不是用到正道上,用到一些我们认为伤害整个社会进步的事情上,这是我看到的情况,政府在这里面的管制相对太弱,抄袭和造假的代价太低。

  第二个政府也会投资做很多创新,创新是有风险的,国家不是铁板一块,投钱的人也知道有风险,但是我们国家敢往失败的地方投吗?我相信咱们这种聪明的官员不敢这么干,所以投的钱投不到一些真正有风险的地方去,或者我们怎么评判这个公司真的有机会做大,还是说就是一个冒牌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如果以国家的这种方式推动创新,投的钱越多,可能离创新越远。我跟一些政府官员讨论的时候,政府的钱更愿意扶持一些大的税收高的企业。因此,不管政府投资也好,还是政府的制裁也好,我看起来还没有落到完全的实处,离真正推动创新差很远。但是,还有一条,为什么不是1分,不是0分,我给了2分,因为到今天我知道创新是一个好事儿,是一个褒义词,我认为创新还是有前途在的。

  施能自:你打2分,就是对社会悲观一点,那干吗还要做这个事情呢?有没有什么技巧呢?不是正道,有什么小道的方式能够克服这个社会环境。

  王小川:所以我说不厚道,我能做什么事情呢?我觉得互联网还是一个好的表率,国家没有在互联网投钱,但是中国最创新的领域是互联网,所以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些人员是有这样的责任,有比较高的责任,所以我不是把这个行当拉到一个更差的水平里去,而是做一种表率,使得我们在追求进步的时候,其他行业也能够看到,你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里面你能获得成功,这是我们能做的事情。

  黎争:由于时间关系,一个最低分,一个最高分,再找一个平均分的,三个代表。7分的,跟2分的差别太大了。

  毛新生:我愿意持一个积极的态度。我接触很多中国的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每一个客户都讲我要创新。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愿望,这样的一种心态,还有从董事长一直往下这样的一个行动我觉得它是正面的,非常积极的,我非常受感染,我认为我们还是会有结果的,所以这是我为什么给7分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在今天的现场,我觉得参加这样一个会,我认为《IT经理世界》自己也在力图用一种创新的方法给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定位,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热点,用一种新的方式做事情,这也是创新。

  我们自己开发中心每一个部门实际上每天都很努力的做一些很微观的技术的创新,我想所有这些东西汇聚在一起,在那样一个强大的愿望和努力之下,会有一些结果。当然,像风险投资,还有其他深层的东西需要时间克服,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一份心愿,付出一份行动,我觉得我们会有非常光明的未来。

  黎争:毛总我觉得您这个打分其实是针对刚才小川讲的态度,还有大家提的这个创新打了7分。

  王小川:我是给企业打分,他是给土壤打分,我觉得大家打到不同的主体上了。

  施能自:王总刚才说政府都投钱在大企业里面的创新。

  毛新生:我看了很多私人的企业,他们可能创新的动力和愿望以及方法比国企来的更厉害,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里面。所以,我还是愿意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只有当我们有积极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结果。

  黎争:大概平均是5、6分。

  孙小群:我打的是5分,算是一个平均分。为什么?看一个社会的发展要从它的大的趋势的角度来看。的确中国的创新很多刚开始起来的时候是以复制的形式,复制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企业商业的模式复制到中国来,然后变成富有中国特色,包括百度[微博]这些互联网成功的企业,还有淘宝也都是这样起来的。但是,中国尤其是在民营企业里面竞争特别的厉害,竞争特别厉害就是说,光是靠着把别人的想法复制过来然后做一点改良的这种创新将来慢慢会发现不够,不够就要变成像华为说的这种,比别人快半步的创新会越来越变成企业竞争力真正的支柱在里面。而且我也讲一下,西方世界包括欧洲70年代发展的时候,举个例子他们工业化发展的时候,他们环境污染也是特别严重,这个社会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家的意识还不存在,为什么有假鸡蛋,毒牛奶,当时河流里有一些,莱茵河污染到人根本不能下水,鱼根本不能吃的地步,现在德国对环境污染的意识特别强,所以他从创新,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整个意识提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所以,从大的角度来讲,包括风险投资十年前压根就没有,但是慢慢的发现社会中越来越出现了这种鼓励创新的这种文化。所以,我也认为态度是比较积极,中国包括经济发展现在降到10个百分比之下,都把中国这个社会逼向必须要扶植创新,而且创新的力量必须提高,必须有法律保护。

  黎争:您的5分我认为上可以及格,其实是一个临界点,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还有一个互动的环节,中国社会比较有特点,有官本位的问题,企业里面也有管本位的文化,就是管理者按照管理的序列很容易发展。在座的我也希望大家在答题板上写下你们认为在企业里面如何打破管本位文化的三个创新,怎么样让技术的创新在企业里面有很好的空间,技术创新人员有很好的成长的空间,作为我们这一场技术领袖Top  show的结束的环节。

  施能自:从你创意开始,到你孵化,到最后实施这个创意,这个体系,体制模式上是否有管本位?

  黎争:施总咱俩分工,你从那边念三个,我从这边念四个。施总您先来。

  施能自:毛总,三点双轨职业的发展,技术人员的领导力,更多的全球化。

  黎争:王总的观点是市场竞争,CEO与公司同步,各级官员分享成功。

  施能自:陈总非常重视管理机制,还有待遇。

  黎争:黎总项目型组织,协同办公,跨界沟通,与用户紧密合作。

  施能自:姚总三个字,给空间就够了。

  黎争:所以我们今天专门请了一个做建筑空间设计的,他说了空间就是生产力,您的响应挺快。

  施能自:王总的是民主、开放。

  黎争:孙总是多样化文化。您的意思就是公司里面除了有管本位文化,还要有各种不同的文化。你们这些观点我们都会放在《IT经理世界》12月5号的杂志上面,我相信更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会看到,这个是真正的意义,谢谢各位嘉宾,也谢谢施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习近平当选总书记 军委主席 常委名单
  • 体育意媒体曝恒大有可能向AC米兰注资
  • 娱乐姚晨婚礼被曝花费百万 宁财神等密友出席
  • 财经汽柴油价今日起每吨下调310和300元
  • 科技深圳地铁蛇口线和环中线今日暂关3G信号
  • 博客涉嫌性骚扰教练被撤职 实拍珠海特技飞行
  • 读书史海钩沉:毛泽东为何不与贺子珍复婚
  • 教育大学生读3年硕士月薪比本科多500元
  • 育儿英国4成婆媳关系紧张因孙子引分歧
  • 老股民:差别现金分红税能省几毛钱
  • 张捷:中国应对美国QE3之策略
  • 章玉贵:中国谨防跌入新兴大国陷阱
  • 谢百三:应提供平等广泛的医疗保健条件
  • 张明:全球萎靡中的中国亮点
  • 安邦智库:中国的能源策略正在遭遇困境
  • 海就:经济危机是公地悲剧型制度的结果
  • 于晓华:未来十年中国还可保持5%的增速
  • 叶檀:企业打民粹牌自毁长城
  • 西向东:中国哪些物价比美国便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