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绘就贵州新愿景

2012年11月09日 10:06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文化的创新 品牌的力量

——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绘就黔地崭新愿景

  核心提示

  贵州山水迤逦,旅游资源富集,贵州多民族世居,文化形态多样,被称为文化千岛。大自然的奇山秀水与“文化千岛”的斑斓如何联袂?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整合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等部门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大文化旅游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变过去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行业各自为政的局面,举措迭出,创新不断,共同描绘我省文化和旅游的崭新愿景。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我省文化旅游共襄盛举,旅游业也因之呈现出效益提升、转型加速、动力强劲的喜人态势,连续5年实现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831.23亿元,同比增长34.04%;接待旅游人数1.04亿人次,同比增长32.07%。贵州旅游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

  挖掘资源创新模式 文化旅游共赢

  多年来,贵州多民族和谐相处。少数民族的村寨、建筑、服饰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保存,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态环境,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成为贵州旅游最有特色、最具稀缺性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全省形态各异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凸现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位于都柳江中上游的榕江县,拥有全省惟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还有侗族萨玛节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3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具有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牌子。

  随着交通瓶颈的一再打破,榕江终于能够把“文化富矿”拿出来梳理打磨。他们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村寨游”,而是充分挖掘侗族大歌、鼓藏节等民族文化精髓,重点提升三宝、摆贝、七十二侗寨等苗风侗韵村寨档次,打造了以三宝侗寨为核心的都柳江侗族风情旅游精品线和以茅人河为核心的“环雷公山苗族风情旅游”精品线。

  全省探索出乡村旅游“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模式,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之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贵州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联合国[微博]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重要观测点。

  荣膺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和金鹰奖的《奢香夫人》拍摄地——大方县,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其贵州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墓,都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旅游、考察学习、投资兴业的人士与日俱增,贵州宣慰府单日接待游客量突破28000人次,大方旅游业迎来“井喷”期。投资文化产业已成当地热门,云南十四冶建设集团决定投资70亿元对古彝文化产业园内慕俄格古城进行建设和开发;贵州大方睿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拟投资1亿元在古彝文化产业园内实施民族文化产品开发项目。

  贵州每年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土家族的“过赶年”等,风情独具,精彩纷呈,构成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极大提升了景区文化品位。今年,贵州向海内外游客推出了96项大型节庆活动。

  通过推动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省涌现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名村古镇、一批体现民族民间特色的工艺精品、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艺剧目、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节庆等,改变了贵州过去西线自然风光旅游一花独放的局面,形成了北部长征文化、东南部苗侗文化、黔东生态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黔西北彝族文化等与旅游相融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贵州,体验多彩民族风情。

  依托“多彩贵州”走向国际市场

  贵州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仅国家级以上文化资源就有190余处,在全国名列前茅。基于此,200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省内外专家精心谋划、深入调研,在过去“文化千岛”等定位的基础上,推出“多彩贵州”形象定位,实施多彩贵州品牌战略。通过7年的培育打造,走出了一条以公益性活动培育品牌、以市场运作推广品牌,也即文化品牌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打造这一文化识别符号,发端于2005年的“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连续举办8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舞蹈大赛、原生态国际摄影展等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无疑是旅游文化资源最好的广告宣传,与我省雄心勃勃建设文化旅游大省的发展战略一拍即合,文化与旅游互融共进。

  前7届活动,共有35万余人次报名参加,近3000万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电视观众累计达数亿人次。特别是与旅游发展相呼应的《多彩贵州风》,是全省第一次专门定位为旅游量身打造的大型歌舞晚会。“日游神奇山水,夜赏魅力歌舞”,已成为很多游客的不二选择。自2005开演至今年11月4日,演出场次被刷新到2074场,吸引了200多万国内外观众,从2011年至今演出总收入达5000万元。

  《多彩贵州风》除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巡演外,还远赴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演出。在去年国家旅游局官网进行的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演出类节目调查中,《多彩贵州风》排名前三。2010年10月,《多彩贵州风》荣登国家文化部、旅游局颁布的《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今年7月,《多彩贵州风》被文化部、商务部等评为“2012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成为贵州旅游和外宣的一张靓丽名片。

  已连续6年成功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及旅游商品展销大会,每年推出了一大批“贵州名匠”和“贵州名创”作品,形成了遵义红军街、都匀石板街、花溪青岩古镇、黎平翘街、安顺文庙群、西江苗寨、雷山控拜等旅游商品集中销售地,涌现出银饰村、蜡染村、刺绣村、木竹石雕村等旅游商品专业村镇。旅游商品购物收入由2007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0亿元,带动的就业人数,从2007年不足1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0万人。

  “贵州是一个蕴藏着丰富传统工艺和浓郁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把传统民间工艺以‘两赛一会’的形式进行推广,在全国都独一无二。把旅游商品做成产业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贵州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就走上了产业化的轨道,令人叹服。”连续多年担任“两赛一会”专家评审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清华大学教授李砚祖,亲眼见证了贵州旅游商品产业的成长。

  近年来,贵州开始实施“‘旅发’大会推动战略”,通过申办制方式,每年选定一个地区举办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此为契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优势,打造旅游精品。

  借助“旅发”大会,各地在“多彩贵州”整体品牌引领下,充分开掘自身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避暑之都·温泉之城”、“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等一系列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使区域形象、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旅游节、“贵阳避暑季”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节庆带动效应,开发出一批有市场号召力的旅游产品,贵州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

  文化对旅游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贵州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位上升了6位,排在第17位,2010年突破1亿人次。据初步测算,2011年,全省游客和旅游收入增幅明显,游客量达到1.7亿人次,总收入1430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带动面最广、后劲最足的新兴产业之一。

  文化品牌促全省旅游提速转型

  在深圳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贵州代表团共有600多人,共携带200多个项目,向海内外专业买家、国际知名文化人士推介“多彩贵州”品牌。有50多个项目在“文博会”期间签约,签约金额190亿元,签约项目涉及广东、上海、北京等10多个省区。

  《多彩贵州风》文化品牌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品牌战略,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开展公益性活动培育品牌与市场运作品牌相结合的品牌建设路径。在2010年末完成“多彩贵州”商标的全类注册之后,今年8月,以多彩贵州文化方舟和品牌旗舰为定位的“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首个区域性文化品牌的产业化运作进入新阶段。

  多彩贵州酒在全国300个城市开展营销,一期投资逾30亿元的多彩贵州城已破土动工,多彩贵州深圳博览会、多彩贵州连锁酒店等项目也即将开工……不仅仅是旅游业,“多彩贵州”商标已襄助20家企业大力发展演艺、主题公园、工艺品、文化旅游网站等十余个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品牌统合多方产业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品牌提升价值”文化品牌建设之路。

  2011年8月,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多彩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以6个篇章制作的最新贵州省形象宣传片《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相继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黄金时段大规模播放。这是贵州首次以统一的形象标识,借助强势媒体品牌进行的系列大规模形象宣传,“多彩贵州”形象跨越省界、飞出国门。

  在持续打造内容和品牌,不断为旅游注入“内涵”的同时,我省一直致力解决“硬件”条件,据统计,2011年,我省各级财政对旅游交通、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发、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达到121.56亿元,是2010年的2.85倍。目前,全省已拥有星级饭店340家、旅行社270家、A级景区79家,一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停车场、自驾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成,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突飞猛进。

  通过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旅游接待总人数均实现30%以上增幅。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表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贵州旅游业提速转型、聚集人气、打响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旅游产业素质持续提升外,其还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惠及民生。2011年,全省旅游项目带动投资1124亿元,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发展实现直接和间接就业,300万人从中受益。“十一五”期间累计有42万人依托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

  国发2号文件提出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意味着将贵州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进入跨越发展时期。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培华说,国务院文件第一次以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来定位一个省的文化与旅游发展,既为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含量极高的政策平台,也为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造独特的市场品牌。

  延伸阅读

  项目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抓手。我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发展。

  列入省“十二五”规划

  “十大文化产业园”名单

  ①贵州文化出版产业园

  ②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

  ③贵阳阳明文化产业园

  ④中国(遵义)长征文化博览园

  ⑤中国(遵义)酒文化产业园

  ⑥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

  ⑦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

  ⑧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

  ⑨黔南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文化园

  ⑩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

  列入省“十二五”规划

  “十大文化产业基地”名单

  ①多彩贵州城

  ②贵州文化广场

  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传媒研发基地

  ④贵州现代文化创意与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⑤贵州广电家有购物集团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基地

  ⑥贵阳会展基地

  ⑦遵义会展基地

  ⑧六盘水会展基地

  ⑨铜仁玉屏箫笛研发生产基地

  ⑩贵州(贵阳)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

  ⑩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马光远: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
  • 陈虎:如何诠释十八大倍增目标
  • 叶檀:GDP 人均收入2020年翻番意味什么
  • 时寒冰:人均收入翻倍能否改变中国国运
  • 张捷:巴塞尔枷锁与评级霸权制约中国
  • 李光斗:美国大选 罗姆尼有五大失误
  • 蔡成平:日本经济真的严重依赖中国吗
  • 李光斗: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打破哪些魔咒
  • 王海滨:世界进入经济危机的新阶段
  • 丁志杰:维护美元霸权是美国核心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