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吕薇:促进竞争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2012年11月04日 10:53  新浪财经 微博
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浦江创新论坛”于11月2日-3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国研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浦江创新论坛”于11月2日-3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国研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浦江创新论坛”于11月2日-3日在上海召开。上图为国研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吕薇: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浦江创新论坛,特别是今天能够在政策论坛上交流我们研究的成果和想法。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当中,对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做了全面的部署。 

  这个《意见》的核心内容和任务就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那么我们认为企业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因为创新的本质是将创造技术和支持的能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

  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刚才胡志坚先生也提到了我们企业创新在国际上的排名在不断的提高。首先是创新资源和要素开始向企业集聚,企业已经成为创新投入的主力军。

  一个是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全社会的比例超过了70%,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比例超过了73%,企业科技人员,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超过了50%。

  企业成为专利申请和技术交易的主体,目前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国内申请的50%。企业输出和吸纳技术的交易额约占全国的80%以上,特别是涌现了一批华为、中兴这样的国际专利申请居世界前列的企业。

  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首先一个是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在以市场驱动和利益驱动下,企业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

  我们在调查研究成中发现,企业创新不光是进行自己的研发,同时也有引进外部技术,技术改造等等多种形式。目前我们的各个行业当中,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呈二元结构,一些行业的排头兵已经开始具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跟随和模仿阶段。 

  目前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研发活动还不够普遍,目前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大中型企业当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不超过30%,低于30%,而且企业的平均研发支出强度比较低,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0.93%。

  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我们企业的创新大部分是渐进式创新和改进式创新,企业的应用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研发效率不高,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尽管我们很多企业有了一定的研发投入,但这些投入也没有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因为创新不仅是一个研发,关键还是要后面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开拓能力要跟上。

  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投资和规模激励的政策下,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比方说现在很多企业只要进行投资就可以拿到零地价,这种情况下它不可能冒风险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是要长期的投入和冒风险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从制度入手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它就不可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第二个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第三个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

  首先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关键是要带来效益和盈利,所以企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

  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是要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创新型企业分为两类,这两类企业具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在成熟行业的创新企业大多是改进创新。

  另外有新兴行业的创新创业企业,利用新技术瞄准新市场,对外部环境要求更高,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因此对企业创新应该实现普遍政策和特殊政策相结合,首先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企业平等获得要素资源。要有重点的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很多企业说其实咱们出了60条、100条政策,对企业创新来说,关键的就是那么几条,一个是研究开发投入加基扣除,第二个创新融资,还有人才队伍和人才的激励机制,政府采购,企业认为这几条是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

  再有一个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特别是要针对培育创新创业企业的政策。目前来看,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企业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上,而不仅仅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因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渐进和积累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的含义不同,对发达国家来讲,创新就是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应用,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讲,创新可能就是这一个地区比较新的技术的应用。

  我们对企业的创新来看,不仅要看研究开发投入和专利的数量,关键是要看竞争力和效率。刚才胡志坚先生也提到了企业创新绩效问题,为什么高技术企业出口比较多,但它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我们要把政策重点放在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上,而不是达到一些指标来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第二点就是要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活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平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在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应该有效的发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优势。

  企业主要是主导创新过程,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当中发挥主体作用。要重点的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目前一些体制因素影响了产学研效果,首先是考核重点不同,成果转化和转移的渠道不畅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比如说有一些大学想要转移技术,还要经过国有资产部分的审批,还有缺乏一些股权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资、社会保障差距较大,所以阻碍了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

  企业退休以后的退休金要远远低于事业单位。另外政府科技计划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程度不够。还有以前有一些政策导致了产学研功能错位。比如说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是把科研和企业完全分开,企业管生产,科研机构管研究。

  那么后来有一段时间有一个政策强调大学和科研院所直接办企业,直接进行成果转化。这个都是对各个研发主体的功能错位。所以要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

  首先是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增强企业在应用性科技计划项目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从源头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责任和机制,以合理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机制导向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期的合作研究机制。

  要减少体制障碍,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以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人员流动。要根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革。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进行改革当中,所有的应用研究机制都转变为企业或者是进行企业化运行。

  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基础性应用研究的能力大大削弱,因此应该分类进行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有效的发挥各类研究机制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在行业性的科研机构的改革上,应该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比方像石油、化工这种行业,一个企业集团相当于一个行业,这个时候科研院所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对于集中度不太高的行业,就要建立一些为行业服务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就要建立区域性的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

  第三个大的方面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有效的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外部性比较强,不像一般的产业发展,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外部性比较强,所以创新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政府主要在市场难以调节,企业无力或不愿投入的领域有所作为,起到引导和补充作用。首先政府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战略领域的发展,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一些普遍性的激励作用。

  在新型技术产业领域,要公平的对待各种技术路线,以环境、能效、安全等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门槛,不要过早的规模标准限制小企业的发展。我国正处在改革的阶段,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体制改革对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方向性的影响,因此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应该从投资激励导向的政策转向创新激励导向的政策。从国际上来看,创新政策要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向。因此要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创新环境是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在内的各种体制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那么创新政策要体现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和教育政策等等各个方面。就是说我们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来制定创新政策,要把创新政策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各个政策的方面去。

  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创新者的权益,要健全和发展适应创新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最后就是要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创新的环境下,对于我们的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撑。我们创新现在不仅需要研究人员和研发的领军人才,既使在生产一线也需要一些高技能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所以我们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为我们创新提供各个方面的适用人才。

  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 新闻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
  • 体育意甲-米利托2球国米18秒失球3-1尤文
  • 娱乐张柏芝二子赤膊秀小肚 萌小Q放电(图)
  • 财经王石婚姻状况是否受隐私权保护引热议
  • 科技iPad Mini纽约上市记:飓风过后的狂欢
  • 博客芜湖女同性恋婚礼(图) 韩国男人无房不婚
  • 读书揭秘:中国买来的四艘旧航母啥样(组图)
  • 教育90后女孩为考公务员而整容值不值?
  • 育儿女子因遭家暴闷死3岁儿子后欲自杀
  • 健康感冒能不能不吃药 降温吃顿黑豆焖鸡
  • 女性时尚界引发PS争议 女星半秃铲青头
  • 尚品伦敦亿元豪宅盘点 帐篷酒店的诱惑
  • 星座漫画冤孽星座配对 11月12生肖运势
  • 收藏英撤拍圆明园文物 不想冒犯中国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