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北京世纪华文总裁田珂:十年看变化 报刊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2年11月02日 13:32  新浪财经 微博
第五届中国报刊广告大会暨2011-2012中国报刊广告价值投放排行榜发布会于10月24日-26日在天津召开。图为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研究机构总裁田珂致辞。(来源:新浪财经)   第五届中国报刊广告大会暨2011-2012中国报刊广告价值投放排行榜发布会于10月24日-26日在天津召开。图为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研究机构总裁田珂致辞。(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中国报刊广告大会暨2011-2012中国报刊广告价值投放排行榜发布会于10月24日-26日在天津召开。图为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研究机构总裁田珂致辞。(来源:新浪财经)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早上好。

  我们列了一个十年看变化,应该说我国的报刊深化改革就是从2003年开始的,2003年中央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决策。这十年来,应该说我们的报业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也是我们报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最为严重的十年。从目前对全国60个大中城市检测来看,我们盘点了一下这十年的状况。今天我也是把十年的数据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让大家从数字角度能对这十年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从三个方面讲一下,一个是2002年到2012年全国报纸媒体走势,然后是近几年报纸市场善变的因果效应分析,第三点是新形势下报纸媒体的几点应对策略。这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有的地方不一定和大家相符,我们也可以来讨论。

  从这十年的变化来看,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我截取的是2003年到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从全国报刊发行状况来看,市场总量降幅超过40%,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小的数字。这几年的市场总量包括了各类报刊,不一定都是都市报。比如城市的日报,有都市报,有财经类报纸,还有一些其他媒体服务类的报纸。从整体情况看,降幅比较明显。我们以北、上、广、深来看,以北京为例,北京有四份都市报,《华夏时报》转到了财经类,《信报》进入到了地铁,《进报》基本退出了都市报的市场。北京市原来平均的市场总量应该在250份,就是平均一个摊点的销量,到了2012年平均销量不到100份,降幅非常明显。从我们的检测调查的结果来看,零售发行下降了50%,订阅发行包括社区定位和单位订阅下降了40%,这个下降幅度应该说还是非常的明显。

  从报纸的种类来看,女性类期刊还是占到了主要的市场地位,降幅最大的应该说是IT类。过去IT类的报纸大概有30份左右,像《计算机报》、《电子报》、《电脑教育报》……相关很多的电子报很多。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见到的也只有《电脑报》,其他的报纸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而IT类的期刊,鼎盛的时期在2003年,市场上有60多种,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就已经不存在了,而且另外有一部分期刊也转到了农村书屋这一类的工程。所以从目前来看,市场上销售比较好的主要还是女性类的、男性和时政类的,还有文摘类还是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包括一些《读者》、《知音》这些。男性的时装类,体育类的也有下降的趋势。还有IT类的、游戏类这些目前是大幅下降,这和电脑市场的普及还是关系很大的。市场上现在比较旺销的几种杂志,一个就是女性的时尚类。时政类和汽车类,这些都是属于销售的比较平稳的。从全国市场的覆盖率来看,报纸的覆盖率达到了73%,但是报纸的实销率达到78%,这是从全国来看的,各类报纸都有。期刊的覆盖率是73%,但是期刊的实销率只有47%。这说明期刊有一半投到市场上是根本销不出去的,最后都是要回收的,是这样的市场状况。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市场这种大面积的滑坡,以及销售量大幅的降低?我也总结了一下,不外乎就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外部市场原因、我们整个社会的原因,就是多媒体在冲击报刊市场。我们受到了互联网,受到了手机用户,受到了各种媒体的冲击。另外,就是读者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发现,根据我们读者调查发现,几乎没有80后90后订报纸了,当然是很少数的,90或根本就没有一个人看报纸。所以说这样的情况,市场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我们报刊市场大量的减少。但是我也觉得还有一部分内在原因,就是我们报刊的内部来讲,我们要检讨一下。我们还是有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存在,像新闻的单一、量少、同质化这种现象。像我们很多的都市报,虽然每天都在探讨怎样增长广告收入,但是我总的感觉,广告还是在增多,广告量很大,读者的可读性很少。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很多的媒体都在追求高端读者。

  从发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发行模式,这种一对多的模式。我认为现在的发行的确很难做,不像过去,我们把报纸找到各自终端,找到目标群体和渠道,这样的话我们发行做的比较顺利。而今天不是,今天我们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改变目前的发行状态。因为,我认为现在的发行不仅仅是销售的环节,它还是一个读者阅读习惯培养的环节。我们可以想一想,现在属于70后,60后这些人都在读报,80后以后读者都在互联网上阅读。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读者争取过来读我们的报纸,那可能就出现断代的现象,可能报纸灭亡的日期会更早的到来。所以我认为,要想扩大我们的发行,保持我们的发行,那我们就要做这种营销,把读者从没有阅读报纸的习惯培养起来。

  我认为现在报纸的可读性,从全国的报刊媒体来看,有些城市确实做的比较不错,新闻量很多,质量也很好,采访报道,包括他们的媒体评论都很到位。但是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媒体,新闻量在减少,单一,题材大同小异。我认为报纸存在一个短版,就是它的生长周期比其他媒体要长。比如我们从新闻采访到编辑到排版再到印刷厂,然后再发行到各个零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采访的很多新闻就已经不是新闻了,已经变成旧新闻了,这时候读者已经通过其他媒体渠道已经把这种新闻全部了解到了。我们就会出现这种滞后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因为它有一个比较长的工作时间,想改变它还不是很容易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一些新闻报道的内容。很多人都抱怨,说我们现在每天看到的新闻都是别的媒体已经登出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报社,尤其都市报媒体,要从定位的角度认真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报道的东西,如果是比较重大的事件,比较普遍的大的事件报道,那我们可能真的不如电视媒体、其他媒体报道的快、变化的快。但是,如果我们降低身段,我们采访的内容都是一些我们独家的,甚至是一些感性的新闻,这样就减少了和别人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我们的新闻就是我们独家的,就是我们报纸的,我们的新闻就不会出现这种过时、旧的现象。所以这一块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另外,我们现在也确实是一个低迷的状态,各个报刊社都在追求广告效益,内容去迎合广告主,这是很严重的。比如说他会为了广告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版面,增加一些副刊、专刊。这些副刊、专刊表面上看是为了吸引当一部分读者,但是多数情况是为了能够把相关的客户吸引过来。你从内容上过分的应和他,你就要考虑到读者是不是喜欢看。因为各类的期刊都有专门的分工、分类,有没有必要都在我们的媒体上去做?而且有些媒体,用很大的版面做一些,我觉得跟新闻不是很靠边的东西。原来北京晚报对外报价,一个版面就是二三十万,你的读者群有多少真是喜欢看你的这些东西?你把一种文化放在一份都市报里是不是合适?因为都市报我们阅读的就是短平快的新闻。如果想办一份文化类的报纸和期刊,你不如专门办一份,你把它放在都市报上能影响多少读者,我觉得这样也是报纸销量读者下降的原因。

  还有过分追求广告效益的,像有的报纸在头一版,整版没有其他的内容,全部就是一个广告。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获得了一个版的广告,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你得罪了多少读者,读者会不会买你的帐。现在存在一些内容方面的问题——内容高度重合。同一城市媒体都是行政设置,客观上造成了一种竞争的局面,但是目前很多情况下还是克隆的,比如《南方都市报》还有《新快报》《信息时报》。从我们检测的结果看,《信息时报》跟《新快报》的量在上涨,而它的上涨直接影响者就是人物。因为这两块报完完全全就是模仿《南方都市报》做的。不管从风格、栏目、设置还是内容采访,基本上是朝着它来克隆的。这样的话长期下去市场就会形成一个什么局面?从零售的角度看,它把报头做出以后,他可能花一块钱把这三份报纸一拿就行了。内容基本相同,风格栏目基本相同,这不是空穴来风,这是根据我们这么多年市场监测的结果,是有直接影响的。像广州市场上,《南方都市报》就是在下降,《新快报》和《信息时报》逐渐的在增长,这就说明这种克隆、模仿对其他的报纸是有影响的。它的读者定位基本一致,定价也是趋同的。比如都是一块钱,你从期刊角度也是,我订15块钱的期刊、20块钱的期刊,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就是说你这个刊现在定价是20,我给你做一个基本类似的。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读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可能跟你的定价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报刊社应该在定位、价格改变方面,应该多咨询一些市场咨询公司,对你想要进行改版也好,你的定位也好,还是你的定价、版本做一些市场调查。

  比如说这两份报纸,都是头版,《南方都市报》就是一个整版的广告,这样非常得罪读者。买了报,读者没有看到今天的新闻在哪,没有我今天要看的看点;这份《黔中早报》也是如此的话,这种情况对市场的销售发行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非常严重的影响了你的读者和你的发行。

  还有,过分的追求高端读者。从我们的市场调查结果看,年龄最低的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平均年龄是28.2岁,杂志是28.95岁,报纸是35.26岁。从这样一个数据来看,报纸的读者群本身就是一个大众读者群,你的读者群就是大众,就是百姓,你为什么要强分它的高端和低端呢,你怎么认为你的读者群就不是35.26岁的平均年龄的人看呢。所以说我认为这是报纸的一些误区,应该改变这种现象。

  这种因果造成了内容质量下降,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减少,广告效果也在下降。最近这一两年,广告主、广告公司对我们咨询报刊发行量的越来越多。我感觉很奇怪,后来我问他们,我说你们为什么现在都关心发行量的数据呢?他们就向我们反映说,过去我们完全凭经验就能在报纸上投放广告,我能感觉到我投放的广告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我坚信报社的宣传发行有50万的,有80万或150万的,这个数据我们是坚信的,因为我们登了广告以后,的确有广告效果。而这几年我们发现,我们的广告费花出去以后,广告登上以后一点反应都没有,我们真的在怀疑报纸的发行量到底有多少,所以他们最近增加了对报纸发行量的咨询。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报纸的广告效果在明显的下降。

  我刚才讲的是一部分报社的现象。但是从我们全国检测的检测看,也有相当一部分报社是上升的,它的销量很高,不是整体的下降。我在这也不给他们做广告,我觉得应该去看看这几年发行量不降反升的这几家媒体,应该去看一看,学一学,去上网搜一搜他们这些年都干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做的,这种内容是不是跟我们有一定差距。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个高端读者这个问题,我在北京《新京报》我就看一看,其他的报纸我基本看不下去;去了青岛以后,《半岛都市报》我是每天都看的。我觉得它值得一提的就是“俗”,就是你给谁看的,你是给老百姓看的。你的新闻是什么内容,不要每天盯着那些重大的事件,你就盯着老百姓。你看它里边的报道,都是一些非常俗的事,而且新闻信息量非常大。要落地,就是我们报纸的内容要落地,要体现地方的这种特色,体现一个百姓的生活,体现百姓的新闻,不要只盯着重大的事件,这是要注意的。

  还有阅读习惯的培养,我觉得发行部门应该多多考虑这个事。一个最好培养读者阅读的方式就是让读者参与进来。比如组织一些比赛,奖品就是订阅报纸,每个人都参与到里面去,订的效果非常的明显。内容既是吸引读者的环节,也是影响力接应的环节。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定位低一点,我们俗一点,把读者定位真正定位在百姓身上,在衰落中创造价值。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新闻影响力,新闻是报纸的首要任务,媒体的功能不仅仅在于传播信息,报道事件,更在于有一套制度和系统的设置,对信息把关,对事件表明态度,这就是报纸的风格。为什么我们很多报纸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的风格,也没有自己的立场?我为什么比较赞赏北京的《新京报》,很多情况下它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观点,包括一些对国家政策,对民生很多问题,他的一些独到的评论,很多评论都影响到了国家的决策。所以我认为风格和立场是一个报社的根本,既要保证所发过信息的真实性,还要表达社会的责任,公众的利益,这需要一个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做保证,塑造你的公信力,你的所有的公信力最后都会转嫁到你的报纸身上。所以要想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实际上也就是在塑造自己的报纸的品牌。

  我相信中国的报纸有智慧,也有能力度过现在的衰退期,能够迎来我们更美好的报纸的春天。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
  • 体育中国围棋泰斗陈祖德九段病逝 享年68岁
  • 娱乐凌潇肃夫妻婚后首亮相 唐一菲破怀孕传闻
  • 财经分析称王石夫妻2007年已有财产分配方案
  • 科技苹果推iOS 6.0.1更新 修正WiFi连接
  • 博客韩寒:春萍,我做到了 秘制红烧肉(图)
  • 读书巾帼不让须眉:中国的女将军们(组图)
  • 教育棒喝时代:8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人”?
  • 育儿女子因遭家暴闷死3岁儿子后欲自杀
  • 健康女人能做几次流产 喝胶原蛋白能不能美容
  • 女性超模预测潮流趋势 追忆爱情天梯主人公
  • 尚品伦敦亿元豪宅盘点 帐篷酒店的诱惑
  • 星座漫画冤孽星座配对 11月12生肖运势
  • 收藏邮票投资像炒股 2000多万玉器盗案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