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企业家》前方最新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确认出席12月7日-9日在北京举行的2012(第十一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这也是蔡昉教授首次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蔡昉教授作为中国人口和劳动力研究的专家,他在中国老龄化及劳动力研究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争辩的权威。
面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中国制造如何走出“未富先老”泥潭?面对“人口红利的消褪”,中国制造如何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中国“未富先老”
“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未富先老。也就是说,和我们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都比我们年轻,和我们同等老龄化程度的国家要比我们富裕。预计中国在10年以后就要面临人口的负增长。”蔡昉表示。“要解决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的养老问题,最直接的是要关闭未富和先老之间的缺口。解决未富的问题是政府第一步要做的。”
“未富先老”反应到现实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近几年中国出现的用工荒。
虽然近几年我国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在缩小,但特权阶层隐性收入却在不断提高,具体来讲,隐性收入的百分之八十是被占总人口百分之十的特权阶层占有。这导致了我国人口红利提前结束,充足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沿海发达省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蔡昉认为,企业招不到工人,就要增加工资吸引工人。以前是熟练技工工资高,但是由于现在劳动力市场总体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普通工人工资迅速增加,涨幅超过熟练技工的工资涨幅,反映在各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增加,因此不同工种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更重要的是农民工收入的增长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连续两年缩小。
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随着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持续提高,这不断削弱中国制造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人口红利消褪”现实。对此蔡昉教授表建议要让企业自己去发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蔡昉教授说:“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不直接在于工资水平,而在于单位劳动力成本,后者由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或人力资本存量共同决定。创造人力资本条件是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价值链位置才是制造业竞争力,因此,所谓保持制造业竞争力的命题,实际上等同于能否在更高的价值链上获得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数量或工资成本,更取决于劳动力质量或人力资本。”
观察劳动力供给不仅要看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还要看劳动者的技能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蔡昉教授认为,今后10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仍然将保持巨大的优势。而且,中国保持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积累或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充分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
要充分的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变化了的要素市场做出反应,政府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企业去选择。但同时政府要避免是用政府投资或者政府引导、规划的投资去代替民间的风险探索。因为政府介入会有有资本报酬递减。政府在做产业选择的时候,只能提高资本劳动比,用更多的投资替代劳动。单纯提高资本劳动比,必然会遇到资本报酬递减,不足以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而且从历史经验看,无论多高明的政府,在作这些决策的时候,在替代企业去选择、投资的时候,都不太可能正确捕捉住动态优势。
中国制造如何走出"未富先老"泥潭?关于中国人口红利蔡昉教授又有怎么的见解,敬请关注“重塑商业安全边界”为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