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候选理论: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9日 12:53  新浪财经微博

  一、候选理论名称

  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候选人

  常清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是指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使之成为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匹配的大宗能源、原材料的定价中心,形成在亚太时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世界性期货交易中心,即中国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该理论包括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世界性期货贸易中心的产生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条件,以及中国期货市场成为亚洲时区定价中心的有利条件和应采取的战略措施等内容。

  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不仅对当时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当前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推荐理由

  (一)在双轨制经济条件下,早期价格改革研究者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组织方式的探索是“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的产生背景,而中国期货市场的创立则在转型经济体中是首创,之前从来还没有那个国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做到这样。

  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85年常清同志研究生毕业后,即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价格政策和价格改革的方案研究”。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计划经济放开的第一步是价格放开,在1984年后出现了“价格双轨制”,但是,放开价格并不等于市场形成,究竟市场的价格怎么形成的,这对于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学者来说是个难题。

  1986年赵紫阳在一次老中青务虚会上说:“西方国家的物价是放开的,没有管制,但是物价上涨和下跌工人都不上街闹事;而我们国家一动物价,大家就都不满意,要上街、要游行。价格是管了也不行,不管也不行。西方国家的价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正是对于这一疑问的持续思考与探索使得常清逐步期货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接下来坚定地研究和推动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鉴于当时双轨价格体制给国民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常清在1986年2月在《价格月刊》上发表了“实行‘同一市场价’是改革生产资料价格的有效办法”一文,通过“四步”措施逐步从双轨价格状态过渡到统一市场价、建立完整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是探索从双轨制向市场价格模式转变的创新设计。

  “四步”走同一市场价主要是指,第一步,对计划内物资执行供应价,发挥物资部门的作用,多种方式采购物资,实行保本价、市场价;第二步,把计划内外生产资料捆在一起,实行同一市场价,计划内物资牌市差价返还给有计划指标的用户,对中间环节和个人不返还,用经济手段制止倒卖活动;第三步,取消差价返还,所有差价全部上缴财政,用于补贴和奖励,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流通环节打破了一物多价的局面,既促使企业眼睛向内,降低原材料消耗,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又可推动原材料生产厂真正按市场需要进行生产,为最终实现一种价格准备了条件;第四步,随着宏观间接控制手段的健全和市场环境的优化,最终实行统一市场价。

  1986-1993年间,常清同志围绕价格改革、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在《中国物价》、《价格理论与实践》、《经济纵横》、《世界经济》、《经济学家》等杂志上陆续发表20余篇学术文章,如“试论‘七五’时期的价格改革”、“从流通渠道的选择谈生产资料市场组织 ”、“1986年物价态势和价格改革分析”、“试论建立我国特色的市场学 ”、“市场能否合理配置资源 ”、“价格改革的理论思考 ”、“试论我国近中期的价格政策  ”以及“运用比较方法深入研究价格模式的转换 ”等文章。

  (二)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的产生发展见证的是中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产生过程。对“中国能否建成期货市场?”“将建设什么样的期货市场?”“如何建设中国的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战略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思索,推动着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反过来又不断地指引当时的实践活动。

  短缺经济背景下的双轨制,造成了调价的连锁反应,致使出现了物价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它引导了价格改革从过渡性的双轨制逐步向市场经济方向迈进,这是官学商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8年3月25日李鹏总理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贸易市场,探索期货交易”的发言一起,标志着在中国开展期货市场研究这一崭新课题应运正式确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亦随后成立,田源任组长,常清司职秘书长,成员包括国家体改委流通司司长杜岩,以及国家体改委流通司、外事局和国研中心价格组部分人员,主要就是负责研究方案,试点设计。

  常清同志在1988年5月的《改革》杂志上发表“试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一文,是中国期货市场建设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要开端。文章中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改革的条件和时机都已成熟, 应及早进行试点”。

  1988年6月26日至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座谈会,对期货市场进行了深入的政策性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试办期货市场初期以“大力发展有保障的远期合同、改造近期合同、改造批发市场”为近期目标,将现有批发市场改造成服务型交易所。这次会议形成了由常清执笔撰写的“第二次期货市场政策研究座谈会综述”,发表在1988年7月16日《期货市场研究简报》第10期上。

  1989年1月10日,常清执笔撰写的“关于结合国情试办期货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在试点方案、配套方案、法规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已经为在年底试办期货市场创造了初步条件。期货研究小组的专家们,于1989年1月16日,拿出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步方案,成立市场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虽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整个试点思路有所调整,开始以批发市场的名义起步,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第一个农产品交易所正式开业,它以现货交易为内容、引入部分期货交易机制为特色。

  随着,现货试点的成功,常清同志不断为未来的期货试点以及规划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蓝图进行着思考,1991年5月18日在中国和美国联合召开的“发展中国期货市场”国际研讨会上,率先提出了期货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设想,并在1991年6月18日正式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三阶段设想”为题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中,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从试点入手逐步引入期货市场机制,改造、规范现货市场,发展远期合约交易,用3-5年的时期,向期货市场过渡;

  第二阶段,在有规范化的大量集中的现货交易并且远期现货交易大量发展的条件下,完成合同标准化的市场革命,在现货批发市场内部发展期货贸易,实行期货、现货套做并存的模式,这一阶段目标是使规范的期货市场产生并逐步发展,向国际化的期货市场过渡;

  第三阶段,是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阶段,它取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度,条件是中国经济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的全面国际化。

  随后,常清同志在《经济纵横》1992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期货市场理论研究的轨迹”一文中再次论及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三阶段的设想,并对中国期货市场从立项以来的理论突破进行系统地总结。常清同志还在1992年第2期《管理世界》上发表了“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政策研究”一文,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在建设期货市场过程中的价格、风险、短期投资、保护竞争等几个政策。

  (三)2008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突破71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市场,1995年提出的成为世界第三大期货贸易中心的设想初步实现,但成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发挥仍有待完善,中国期货市场仍需实现“量”到“质”的转变,同时,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使得“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所提出的战略目标、理论依据、战略意义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等内容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1990年试点起步,只有5年的时间,中国的期货市场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历程,以逐步由试点阶段向常规发展阶段过渡。常清在1995年第1期《经济纵横》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现状与展望(二)”一文,对中国期货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期货市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明确提出中国将成为在亚太地区的世界第三大期货贸易中心。

  常清在以上文章中论述了支撑该理论设想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以下点,一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国际化,必使期货市场国际化,到20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期货市场也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中国经济的规模化,使大中型企业要有严密的计划性,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而再不是企业小有灵活性,因而要从原材料的购入和产品的销售上尽可能地利用期货来稳定其价格,稳定成本和锁住一定的计划利润。经济越是规模化,期货市场越发达,二者成正比例关系;三是中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就对期货市场进行了治理整顿,集中交易所、规范期货经纪公司行为,这些措施将推动中国期货市场向常规发展阶段过渡;四是如能健全期货业的自律和法律建设,尽快颁布实施讨论中的《期货交易法》,中国期货市场将彻底完成向常规发展阶段过渡。

  随后,常清在《经济界》1997年第2期上发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 ”一文,论述了其所提出的“三次竞争理论”,即初级资源的竞争、产品市场的竞争和金融业的竞争,更提出中国期货市场应肩负中华民族抢占全球金融业竞争优势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期货市场成为世界性定价中心的战略意义。

  2001年,常清在《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战略研究》专著中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中国期货市场要面抓住入世、经济国际化和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新机遇,将把我国建成亚太期货交易中心,并以此为历史使命对我国期货市场总体战略进行了综合研究。

  (四)中国期货市场成为世界期货定价中心的战略现实意义决定了该理论的价值,试想如果中国大量消费的原油、矿产品、农产品的价格由海外市场来定价,而我们既不是权威价格的形成中心也没有具有话语权的市场参与主体,将如何保障我们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把我国的期货市场建成亚洲时区的定价中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可以避免我国的企业目前迫不得已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保值时客场作战的种种不利条件,例如交易环境不熟悉,交易规则了解缺乏,信息不对称等等水土不服的竞争劣势,使我国的企业能够利用中国的期货市场进行正常的套期保值业务,管理风险。

  第二,将我国的期货市场建成亚洲时区的定价中心将正确体现“中国因素”的概念,国外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交易,必须服从中国的法律法规,认同中国的交易环境。中国的企业可以有地缘优势,与国外的机构平等竞争产生的价格是全面正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走势和世界经济的走势。

  第三,可以使中国的机构能够真正有话语权,目前的状况是国际大的基金和机构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有充分的话语权,而我国的机构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决定的价格,以铁矿石为例,有人认为由于产业集中度不够,中国缺乏大企业,缺乏垄断性,因此和国际的三大矿业巨头无法对话而处于劣势,但实际上不完全如此,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原因。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在原油领域我国只有三大石油公司,同时又是原油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为什么也没有话语权呢,也是被动地接受国外大的石油机构和基金决定的价格呢?

  只有在中国的期货市场上我们的机构才能够有自己的信息、交易等等优势,主场作战,平等竞争,才能够对价格发言,话语权与软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第四,只有将中国的期货市场建成定价中心,我们的宏观决策部门和企业才会在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当中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预测功能调节生产和经营。目前我国的期货市场许多品种还未走出“影子市场”,而我国的企业和宏观决策部门又距离国际期货市场太远,仿佛是既相干又不相干的事情,因此没有充分重视期货市场发出的远期预测信号,没有亲身的体会和切肤的感觉。

  第五,只有把中国的期货市场建成定价中心,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才会真正市场化有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业部能源署等政府机构每周每月每季都公布大宗基础产品的供求信息,这些信息是作为期货市场形成价格的最权威的信息,因而,国家公布的信息是引导期货市场价格形成的,而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有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格局。我国的宏观调控许多措施是非市场化的,离市场太远,因而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没有一个成型的市场来消化这些信息,反馈这些信息,我们应该很好地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国家善于利用信息和市场的反馈来制定科学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实现国家与市场、市场与企业的合理互动。

  总之,中国期货市场定价中心理论是参与价格改革和期货市场建立的乐观经济学家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瞻构想,是一个爱国学者对建设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际竞争具有优势话语权的期货市场的殷切憧憬和战略建议,也将是见证中国经济发展实现战略转型的一面镜子。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  常清,《实行“同一市场价”是改革生产资料价格的有效办法》,《价格月刊》,1986年第3期。

  2.  常清,《试论‘七五’时期的价格改革》,《经济纵横》,1987年第1期。

  3.  常清,《价格改革的理论思考》,《经济学家》,1989年第6期。

  4.  常清,《试论我国近中期的价格政策》,《经济纵横》,1991年第8期。

  5.  常清,《批发市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中国物价》,1992年第1期。

  6.  常清,《石化产品进口替代与价格改革》,《中国物价》,1992年第4期。

  7.  常清,《运用比较方法深入研究价格模式的转换》,《东岳论丛》,1992年第3期。

  8.  常清,《从流通渠道的选择谈生产资料市场组织》,《财贸经济》,1987年第2期。

  9.  常清,《完善市场面临着双重任务》,《商业研究》,1987年第4期。

  10. 常清,《试论建立我国特色的市场学》,《商业研究》,1987年第10期。

  11. 常清,《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二题》,《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8期。

  12. 常清,《试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改革》,1988年第5期。

  13. 常清,《第二次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座谈会综述》,《经济工作通讯》,1988年第16期。

  14. 常清,《论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经济纵横》,1988年第9期。

  15. 常清,《市场能否合理配置资源》,《经济纵横》,1988年第10期。

  16. 常清,《在治理整顿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财贸经济》,1989年第7期。

  17. 常清,《香港期货市场考察》,《价格理论与实践》,1989年第8期。

  18. 常清,《关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研究》,《财贸经济》,1991年第9期。

  19. 常清,《战后日本市场发育的几点借鉴研究》,《管理世界》,1991年第6期。

  20. 常清,《论期货市场的功能》,《江淮论坛》,1991年第6期。

  21.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理论研究的轨迹》,《经济纵横》,1992年第3期。

  22. 常清,《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2年第2期。

  23. 常清,《香港的期货市场》,《计划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24.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的试点和展望》,《中国物资经济》,1993年第4期。

  25. 常清,《对期货市场管理的几点看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4年第1期。

  26.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的现状与展望》,《经济纵横》,1994年第12期。

  27.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的现状与展望(二)》,《经济纵横》,1995年第1期。

  28.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新阶段研究与前景展望》,《财贸经济》,1995年第3期。

  29. 常清,《论期货市场功能的历史性和历史条件》,《财贸经济》,1995年第10期。

  30. 常清,《论经纪人》,《工商行政管理》,1995年第20期。

  31. 常清,《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经济界》,1997年第2期。

  32. 常清,《继续整顿期货市场的建议》,《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年第7期。

  33. 常清,《期货市场的经济学定位》,《中国流通经济》,1999年第1期。

  34. 常清,《关于期货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财贸经济》,1999年第7期。

  35. 常清,《加入WTO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第12期。

  36. 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日本驻华大使:座车遭拔旗系单独案件
  • 体育美网-彭帅低迷首轮出局 小德横扫晋级
  • 娱乐刘嘉玲揭梁朝伟闷蛋生活谈与陈冠希合影
  • 财经哈市塌桥承建方:钢筋没绑是工艺需要
  • 科技百度反制360:双方趁夜上演攻防战
  • 博客文革丑恶血腥一幕 好声音16强外泄元凶
  • 读书阎锡山阴谋暗杀毛泽东 朱镕基离任心头痛
  • 教育孝感一中“吊瓶班”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
  • 育儿代孕:怀女孩就堕胎 小学入学逼哭校长
  • 健康滥用止痛药能致死 你被癌症盯上了吗
  • 女性贝克汉姆1年吸金千万英镑
  • 尚品惨遭禁止的时装广告 揭秘白酒勾兑潜规则
  • 星座鬼节4法转大运 测试爱情中你欠揍吗
  • 收藏龙年纪念币一币难求 嘉德保利进军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