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扬做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主题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2日 15:13  新浪财经微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十年庆”于2012年8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十年庆”于2012年8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十年庆”于2012年8月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扬: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如既往参加我们金融所的会。今天借这个机会,本来我们想这么大一个事总得多讨论一些问题,但是有各种各样的考虑。所里主要的研究人员在一起凑了凑,既然是金融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现在又是国际金融改革深化之际,大家在一起聚聚,由我来做为代表讲一下思路。

  金融改革有很多的角度,我们看到也有很多的研究,随着十八大即将召开,新的发展阶段即将开始,讨论很多。我们觉得选择思路是很重要的问题。千头万绪,我们怎么来看这个事。在金融危机揭示出几个金融业发展的金科玉律,由我们引导下一步金融改变的发展导向。我们说金融改革和发展趋向,这样的原则有三:

  第一,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本身无所谓好无所谓坏。这个观点我们也反复强调,无所谓先进,无所谓落后,它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只要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是好的,如果不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技术再先进,模型再深奥,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改革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是基本,这样一个要求在去年温总理说了之后,很多人都在贴这个标签,但是说干没干。我们觉得并没有触及到温总理的核心思想。我们想服务实体经济还应该深入讨论,我们理解服务实体经济,在谈改革和发展时,首先要分析实体经济,我们做十年的发展和改革,未来十年改革中实体经济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金融实体提出什么条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金融应该做什么调整?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思路,下面我基本按照这个思路展开讨论。

  第二,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大家知道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东西,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无所谓金融,或者说金融的工具,用金融之名其实是没有金融之实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进一步的市场化。

  第三,危机中大家也已经深刻认识到或者有共识,在创新过程中寻求平衡。在一定意义上,这次危机发端于美国,在美国那里是创新过度。所谓过度就是脱离开经济实体的需要。在这样一个要求上进行探讨,创新是服务实体经济,监管也是服务实体经济,没有绝对好的监管,也没有绝对好的创新。我们要的是在创新和监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大家知道在去年吵得很凶的,美国的金融监管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美国立法当局,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倡导监管与创新的平衡,这种立法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影响改革和发展实体经济因素主要有四点:

  第一全球经济减速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金融业重点发展什么?这就是需要考量的东西。

  第二,人口结构发生转折性变化。在中国社科院谈这个问题还是感到很骄傲的,因为十几年前我们就谈结构改革,现在狼来了,我们金融所也是基于人口结构变化发展,也是进行一些研究。这是我们导致金融改革变化的实体因素。

  第三,在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城镇化在主要方面,至少从规模上来说,会成为我们投资最主要的部分。中国经济增长一靠外需,二靠投资。从这几年的经济状况可以看出,外需已经不可依赖,今后城镇化会成为我们的一个主导性的经济因素。城镇化会对金融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第四,国际问题。全球经济在长期波动中低速增长。我们面对是实体经济,全球经济都比我们预想的差。危机到今天,专业上说危机是从2007年3月开始,从银行报表中首次披露一批没有收回的次贷,到今年已经五年了,五年之中没有听到很好的反馈,经济基本上没有起色,所有问题都没有解决。我们必须做长期打算,在经济这样长期低迷,低迷中又有波动的这种格局下,金融最主要发展什么?这又是一个实体经济的例子。

  第一个,全球经济减速。此次危机爆发前的二十年间,世界发生了一个300年以来未出现过的现象 其特征是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作为总体缓慢减速 但发达经济体之外其他所有经济体 ,像亚洲,拉美甚至非洲都有相当可观的增长。

  现在回想起来,前20年是黄金20年,基本上没有太明显的缺陷,增长、低通胀。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有表现。现在有一些经济史学家开始总结,亚洲经济体快速现代化可以成为和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这是美国一个著名经济学者做的总结。

  我们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非常简单。有两条:一是全球化。在过去这二三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获得一个新的发展背景,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利益,从事自己最有利的活动,所以才有全球的经济增长。二、这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全球发达经济体之外。为什么?因为有这些国家,只要引进合适的框架,就有可能比发达经济体有了更快的增长。因为它可以引进,不用自己开发技术,技术的贸易其实是壁垒,除了高技术之外,一般的技术,工业化的技术,贸易基本上没有障碍。国内有非常低的劳动成本,美国国内却很高,这是不可能竞争的,这是绝对的比较优势。在农村的未就业劳动力人口不断涌向就业市场,秘诀就在这里。这句话大家觉得不解渴,中国就是这样。我们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这些成本使得我们更低。

  出口导向两头在外。其实这个话非常简单,确实道出了我们的发展历程。正因为这个太简单,就有了问题,就有了减速的问题。所谓减速就是上述条件已经不复存在,这个减速从今年开始,已经看到减速在发展。发达经济体减速是毫无疑问。中国的状况我们都知道,其他国家曾经拿印度和中国PK,说已经很差了,差到国内政治骚乱。前苏联也是止步不增长,南非也很不好。原因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概括,我们概括了这些概括总结四条:

  1.几十年来我们所使用的廉价劳动力,中央补贴。劳动力成本快速提高,加速削弱我们的劳动力。

  2.制造业就业率达到峰值,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的因服务业部门的发展而增长, 而后者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于制造业。服务部门提供就业率已经达到共识,这个转化的确实还是被大家追捧的。大家要注意,在目前的状况下,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向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就意味着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在下降,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我们为上海做过一个课题,就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对比,服务业只相当于制造业的30%,也就意味着你转得越多,劳动力生产率就越低。我们先说的是低端的服务业,而不是高端的服务业。目前我们转得多数还是向低端的服务业,这个转得越多,就意味着我们经济转速越快。用最小的成本生产最高的产品,现在我们做到。我们向服务业转移的话,给优惠的政策,优惠的土地,大量的资源配载那里,那都是效益没有见,成本已经投下去。

  3.过去靠投资,那很舒服的上GDP上投资,现在很多地方还是一样。东部地区已经不太一样,中部、西部上GDP还是上投资。我们经常上门口铺一条路,GDP就出来了,种事我们干了很多。长期资本积累就有存量,资本维护就要新增持续维护它。现在大家说,美国的基础设施不行了,比我们差多了。那就是长期资本存量来不及维护,没有新增储蓄来维护资本存量。中国有些地方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有的地方很新还不需要维护,但是很多地方还需要维护,维护也需要占资本。在中国长期以来,特别是传统体制上,折旧全部变为增长投资,是不维护的。孙冶方当时特别批判过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非常严峻的摆在我们面前,奥运会投资很好,要花多少维护成本保住他的增长,这个已经不能成为新增长GDP。

  4.随着新型经济体发展,必须依赖经济进口转向自主创新。以创新为主题的会议,就是看到的这个,我们必须转向全面创新型国家,否则我们将进一步的落后于那些新兴国家。

  按照我们的思路说经济体发展这样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金融后面是什么?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连续数十年不断增长的国民储蓄率可能下降。国民储蓄率下降就会导致好几个后果:第一个自然利率上升,就需要更有的效利用储蓄。这种浪费的储蓄是不一样的。第二具体到银行。银行存款增长率增长下降,今年好象就下降了。现在看起来是下降已成趋势。现在存款拿不到,存款现在下降了。特别是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银行的投资成本增长。第三银行扩大成本将没落。日本银行当年做大了也没有做强,马上天时地利人和就没有了,因为他做得不强。因为他扩张的模式是不能持久的,可谓前车之鉴。整个金融业金融扩张的道路都不可持续,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挑战。金融体系内的竞争加速,这种竞争不只来自传统业务,也来自很多创新结构。这种创新受到监管当局或重或轻或明或暗的打压。一个是创新的源泉,一个是监管的重任,现在压着不让做这个,不让做那个,一起回到表内,一起回到贷款上去,这是不可持续的,这也是业内非常严峻的挑战。

  这样一个金融减速的后果,综合来说金融综合回报率下降。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体,资本回报率下降,人们人民币汇率下降。这两年时不时逆转一下,如果逆转多了形成趋势,就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新趋势。面对金融增长的后果,显然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的。说变一个银行的产权,加强风险管理等等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为什么提倡从这样一个角度讨论金融改革问题,而要实体经济发生的这个变化,这个变化产生严重的金融后果,因为它是全面性的,是很深刻的,必须改变所有。

  第二,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这方面就不多讲,大家都知道也是或迟或早的问题。我们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它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条曲线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在劳动市场上需求过剩。现在还说就业难,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等等。总体结构上是有的,好日子总体过去了。好几年前,我问过搞农业的人,都在说中国有很多省份已经没有劳动力的转移,已经空了。这个东西很快就被我们耗尽了,如果是这样的,对金融的影响有哪些?那天我们在开会的时候,大家列了十几条,表明这个问题太严重,太全面,归纳一下六个方面:

  1.储蓄率下降。因为挣钱的人少了,花钱的人多了,相对来说储蓄就下降了。我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在抨击一些大学生,我说监管储蓄率,我觉得还不错,如果储蓄空了就完了。储蓄率低和储蓄率高是两个概念,现在储蓄率很高,等于是浪费。与此同时养老的压力就不断增大,理论上有效减储蓄率配置。金融资源的配置必须要跨期配置,现在不可能跨期配置。

  2.满足上述要求配置的产品,迫切需要发展固定收益产品。对金融产品收益率稳定性要求也会提高,于是对社会金融产品的偏好下降,总之债券市场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现在债券市场飞速发展,把金融加在一起,做各种比较的口径来看,已经超过股票,更何况股票还在跌。债券市场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刚才说市场和产品,保险机构呢?陈文辉没有展开说,由于保险机构的契约型保险有大的发展,一般跟商业银行还不一样,在合约的基础上按期定量资金,并及时长期投资的金融机构。也就是说我们所熟知的商业银行没有发展的潜力。现在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借短用长曾经出现的借款不匹配,这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现在都没有这个机会。

  3.同时以保险公司和养老金为主的且与储蓄机构即在合约的基础上按其定量取得资金并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将获得较大发展。

  4.财务关系将蕴藏很大的发展。财务紧了,人口这样一个结构,这样一种状况,到时候一个劳动人口会供养四个人,那个钱要算。要获取最大的收益,为财富最大化的机构的各种各样的管理就会提高。

  5、上述发展趋势将大大提升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市场不需要,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被运用,被利用,不可能广为流传。我们说人口结构在变动,储蓄下降的时候,证券化有什么用?证券化在广泛的沟通市场。这种证券化在到处成立,每一个环节都把金融机构卷进来,就是起这么一个作用。我们要用有效的,长期的跨期配置,这些都需要的,证券化就是这样作用。

  6.稳定物价成为货币当局极为严厉的任务。因为储蓄率下降,增长率下降,收入增长率下降。那个时候大家对于蔬菜、猪肉的价格的微小变动会比现在更为敏感。大家都能体会到,对于物价的起伏,美国、欧洲、日本比我们发生的多。他们或明或暗都是通过货币主要走势。那边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快于物价的上涨。但是在欧美这个国家,物价上了那么一点,可是会大面积影响人的生活,影响人的生产。

  这个问题讲到这里,未来货币政策目标、工具都会有相应的调整。

  第三,城镇化的速度低于工业化的速度。很多学者根据某种模型认定中国经济是不好的,存在着巨大的缺陷的。城镇化的缺陷就是城镇化慢于工业化,其实不然,这正是中国经济的好处,这正是中国经济成功之处。但是想象工业化意味着有就业,城镇化并不包含就业。如果人们就业得不到保障,就到城里面当城里人,他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游民。中国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中国最怕没有工作到处游走,要先有工作,先要有工业化,现在要使他变成非农人口,在产业上成为非农的就业者,他在身份上变成非农的居民。中国城镇化发展创造就业,让大家有活干。现在工业化已到末期,我们不得不往城镇化转,现在又要创造就业,又要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吸纳就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前期我说了,中国服务业发展低于制造业,老是在中等收入陷阱边缘徘徊,这是很大的问题。

  向城镇化逐步转移,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想细心的同志们会看到,李克强副总理最近的几次讲话强调的城镇化。我们讲城镇化就考虑,这个城镇化和那个城镇化,和主导城镇中的城镇化是不一样的,现在城镇化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讲城镇化,必然包含了人口流动,但现在候鸟性的人口迁移变成移民式的迁移。现在的农民工挣了钱就在城里,想要成为城里人,这个城镇化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在相当程度上,住房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不是城里居民的问题,城镇居民再懒也能吃饱肚子。但是新增的农民工没有条件,这个转变影响也非常深远。未来城镇化,就是要城镇化基础投资,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相当大的规模。这个就不列举了,城镇化的投资规模比城镇化还要大,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的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他的政府也不想违规。城镇化的事情在他那儿做,但没钱。这就造成事权和财权的错配,这就产生怪胎。这样就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导,在城镇化过程中是可以实现的。服务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甚至是缩小城乡间差距,都将以城镇化获得圆满解决。

  中国在未来是投资短缺,但是由于投资领域发生变化,投资的商业性质发生变化,工业化投资如盖工厂,盖一个水泥厂,算得清清楚楚几年回收,城镇化投资就是修个路,修个桥。北京市政府出了一个文件,要把那个桥修起来,收益在哪里?这样一种,是纯粹商业性投资。纯粹商业性投资是不可能制成这个投资,因此会对金融机构提出一系列的要求。现在融资平台不说合理性,从结构合理上是不好的,大量长期的投资都是靠借款。借款多,这次危机过后,大家都已经熟悉这个词,就是杠杆率高,杠杆率高就会出问题。现在融资结构还是在不断提高杠杆率,应该增大权益性资本来降低杠杆率,因此资本市场已经运行长期结构面临发展。前几天在跟证监会的人聊天,A股、主板、创业板等问题,但是大量的可以筹集权益性资本那样的准市场会有大发展,可能会有大举措,会涵盖很多人。筹集权益性资本,不仅是资本市场公开,这是一个框架,那也是到时候。既然城镇基础设施,既然市政府承担巨大的责任,就要承担。这个证券的事,修法已经等不及,已经开始做了。因为我们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借债。

  公共资源和商业性的资源相结合,因此政策上就会有一些重新发展。民营资本的准入,现在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国企层出不穷,需要民营资本进入,民营资本进入可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第四,经济发展方式,金融结构,经济结构和财政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前面一开始说了,危机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千头万绪,分两类原因:一类是旧因,一类是新因。旧因是实体领域中过低的储蓄率,过高的消费,过高的福利。第二金融领域杠杆化。第三财政过高的财政赤字和财务率,这也要降低,但比较困难,这是老的因素。还有新的因素,世界各国联合采取新多措施,非常规的措施,包括中国已经是4万亿的投资。这些措施使得危机暂缓了,但绝没有解决,只是把它推迟了,而且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比如过多的货币供应。中国那两年的货币供应是前几十年的总和。第二个问题,政府债台高筑。第三松懈的市场规律。第四社会骚动,现在全世界都骚动。

  机遇并存,中国获得的一次机遇,获得一次机遇参与,甚至主导的机会,但是挑战是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全球化,当我们说发达经济体有多少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到,我们的问题跟他一样多。很多问题其实是互为影响。我引用马克思的话,不要高兴,我说的正是阁下的事情。大家说发达经济体的问题,其实也是你的事情,这样讲主要是紧迫感有危机感,党中央也是强调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强调全球化的危机中,我们的问题是严重存在的,而且调整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调整必须和其他国家密切配合,协商来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外需基本不可依赖。去年2.6,今年顺差占GDP的2.6%,今年好象是2.4%,说不得准确。外需基本不可依赖,这是从量上来说。从质上来说,中国低成本的制造业扩张已接近极限,仔细想想,我们这种低附加值的扩张,大家都知道这种故事,一个东西100美元,中国只挣5美元,是低附加值的,这种不可持续,已经不可以中长期支持我国的平衡,不可以中长期支持我们的经济平衡。我们在扩张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有时候忽略了。转移虽然势所必然。我们面对这样一种挑战,我们的金融方面对应就是利率、汇率价格信号,必须捋顺,非则我们不知道他的稀缺价值是什么?我们不能知道真正配置资源,尤其放在国际视野来看,我不知道我们的弊端在那里。我们清楚了我们的利弊得失之后,才能有相应的改革。汇率、利率等等的改革,它的基本意义就是在于引导,市场资源的配置。我们需要建立与市场供应的对外开放的框架,资本项目需要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汇率都是资本化,人民币汇率更加弹性化。人民币国际化会发展,这里强调要慎言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相对稳健的看法,我们查查历史,美国就好象没有说过美元国际化,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相当长的时间控制他的美元,更不要说建美元市场。最近有一些研究者,说建立人民币国外市场的提法或者是官方来建立,这是是不是正确?日元也没有国际化,德国马克根本就反对,欧元也没有国际化。欧元我们也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欧元曾经不是国际化的货币,欧元区的GDP占的比重远远大于欧元在外汇交易中占的比重,就是他的实体比重大于经济比重,他的货币是非国际化的,是很内向的。

  这个问题其实都不能随便谈,这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需要仔细研究。几个月前我推出一本书《德国马克和经济增长》,这本书很多人来参加,我们高调推出那本书就是想你要学习别国的经验,吸取教训。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跟我们差不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下面讲两个与此不直接相关的问题,一个宏观政策体系,二宏观审慎的体制。

  1.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各种会上面都在说,仔细研究发现,这个心里不托底。宏观政策体系有什么独立于现有政策体系的工具、目标、方法以及线索。因为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借助于别人,我们就很难说它有存在的独立价值。宏观审慎是这样的体制,金融所也做了一个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我们研究发现,宏观审慎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学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发展过过程中,在金融中的领域,比整个经济学滞后了一大步。金融学才从微观向宏观迈进,但经济学这个迈进并不太成功,就是因为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没有讲。更重要的是,如果宏观经济理论直接带来了特有宏观层面的东西,就是宏观理论。总需求和个别需求是不一样的。金融没有得到,宏观审慎政策没有这样的创新,更多的依赖传统的审慎工具。我们讲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很有意义的,意义在于维护各宏观审慎政策中,要有宏观视野,要高度关注宏观效应。相反,货币政策用宏观手段制定和实施要基于对微观结构的深刻理解,并高度关注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政策。我们觉得这可以说从宏观政策体系的要义。我跟一些外国人交谈过,他们说你这还是有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很清楚,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紧缩政策,这是一个微观监管,但是它有非常强的宏观效应。这时候就要考虑,我们在实施新监管协议的时候,你必须把资本充足率、法定准备金、名义中存款保险综合考虑。因此要做和能够做的事情,是在货币政策、监管政策、消费者保护间建立协调机制,希望在未来改革中能见到这些。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这个问题在中国的政策界基本还没有提出来,虽然学术界是早就有,是一个老问题。昨天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政策高级研讨会。 适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不积极也是在态势层面。我们需要知道,这两个部门采取任何一个行动,对于其他部门有什么影响?整体的宏观效果是什么?这需要认真的研究,不研究也不行。过去的一个问题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一个问题,已经把这个事情提到日程。过去的问题是外汇储备谁管?是放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里,还是切出来财政部管。我们没有成见,但这个事情必须说清楚,两个管是不一样的,宏观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前也有研究报告。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国库归谁管? 媒体看到也很兴奋,是经理制国库还是代理制国库,现在也在修法。为什么修法?是不一样的,都是同样的资金,放在你这里,你主导,他主导宏观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放在两个部门政权的层面上,很少考虑。放这儿放那儿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怎么办?那需要在这个层面进行讨论。我作为研究者观察,我很少做这方面的研究。第一届孙冶方获奖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讨论,讲得就是财政和银行之间的资金,犬牙交错的关系。国库资金一下子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拨到国库还是怎样?这几年,看到人民银行的国库几次拍卖银行国库资金,这都是有很强的效应,这需要以后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少一点部门的厉害冲突,多一点激励性的研究,这样的宏观调控就会有一个大的冷静思考。

  我借这个机会讲一点想法,还是那句话,如果有一些参考价值的话,就是金融所集体智慧,如果不是那就是我个人的,有点冒失。谢谢各位。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北京等6市将为外地户籍人员办出入境证件
  • 体育NBA-保罗拇指手术伤停八周或无缘中国赛
  • 娱乐张伟平指艺谋单方面分手:应给我个说法
  • 财经湖北地税局发声明否认制定房产税细则
  • 科技探秘硅谷“梦想大街”:谷歌诞生地(图)
  • 博客随船记者蒋晓峰:保钓过程全记录(图)
  • 读书文革时期的女流氓(图) 1979小平猛批越南
  • 教育孩子学英语年龄越来越小 父母充满焦虑
  • 育儿违规爽身粉或致中毒 保姆虐婴(图)
  • 健康分辨市面上不同种类盐 咳嗽吃啥好得快
  • 女性紧身胸衣外穿风潮 周迅杨幂复古妆容pk
  • 尚品香氛国度的情欲之水 因爱之名的催情食物
  • 星座哪种面相克夫 测试你会爱错人吗
  • 收藏伦敦奥运邮票销量不及北京奥运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