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的会议市场尚未进入黄金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0日 09:50  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周春雨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会议业异军突起,令各地政府、企业,乃至学术界对会议带动旅游、会议推动产业、会议拉动经济、会议提升城市形象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和深化。由于我国会议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一个大而不强的阶段,相应的基础建设还比较落后,在管理体制、市场培育、制度架构、人才培养、理论支撑上亟待完善。

  会议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将成为会展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中国会议市场与会议城市也正在引起国际会议组织者的高度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议业进入了成熟期。

  中国会议组织能力越来越得到国际的认可。但这是否表明,中国会议业已经进入黄金机遇期?日前,在成都举办的中国会议产业大会2012夏季峰会(以下简称夏季峰会)上,会议业专业人士指出,中国会议业尚未进入黄金机遇期,但部分城市发展会议业的环境已相对成熟,并成为中国最佳的国际会议城市。

  可以说,中国会议业已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即会议设施也被纳入展馆建设规划中。也就是说,各地在为发展会议业摩拳擦掌。中国会议业是否将展开资源争夺战,目前还没定论。但在争相申办国际会议项目上,一线城市间已“硝烟四起”。其他城市,被归为二线的成都、杭州、厦门,发展会议业的势头亦不可小觑。

  本次中国会议产业大会夏季峰会的主题为“开拓国际会议市场、创建国际会议城市品牌”。这也是夏季峰会首次移师北京以外的城市。这是否表明中国会议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会议资深人士Gary Grimmer认为,一个城市成为会议目的地,需拥有良好的资源。中国最成功的案例,当属博鳌的亚洲论坛。

  会议业风生水起?

  在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展览业一度被视为具有拉动效应的“助推器”,甚至被各地政府称为“金娃娃”,而会议业则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是“瘸腿”的,只有展,而没有会。

  对于当前会议业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勤持乐观态度。他表示,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会议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把会议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纷纷新建会议设施,推出会议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国内国际会议选择到他们的城市召开,中国会议业的繁荣,对于会议组织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同样看好中国会议业发展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近年来中国会议业的规模逐步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的程度受瞩目,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下,中国会议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与展览不同,会议相对松散,种类繁多、数量繁杂,统计上存在一定难度。对此,博鳌亚洲论坛高级执行总监姚望指出,因统计上不清晰,所以会议在操作上就不那么规范。但可喜的是,会议业已逐渐从展览业中脱离,并被各地政府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会议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度,也是会议组织者们关心的,此次夏季峰会,就是由成都博览局和成都旅游局共同举办的。业内人士表示,会议业和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这也是会议选择在旅游风景区、旅游胜地召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动会议中心建设

  纵观会展业的发展不难发现,一段时期以来,各地展馆建设只侧重展厅的设计,忽略了会议功能设施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博鳌亚洲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的举办,各地政府对申办或举办会议业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投入建设的展馆项目,会议功能设施的建设明显受到重视。

  姚望指出,中国会议业的发展,以国家会议中心的启用为转折。与此同时,当期各地展馆建设也发生了转变,由此前的单一功能展馆建设开始转向与会议中心同步建设的阶段。

  有一种现象需要关注,在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展馆建设过剩的当下,却极少有人提到会议中心建设过多。针对这一现状,姚望认为,相对于部分展馆,会议中心空置的可能性要小很多。这表明,会议业和展览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要正视会议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攀比现象,特别是有装修设计过于奢华的倾向。

  有业内人士担忧,会议设施建设的奢华风,是否也会使会议设施建设重蹈展馆建设重复、无目的建设的覆辙?目前,似乎这些问题尚未凸显。

  品牌国际化

  近年来,展览品牌成为展览业的核心竞争力。姚望认为,在经历过展览品牌的建设后,会议业组织应该意识到会议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建设,如博鳌亚洲论坛;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合作品牌项目,如新领军者年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型国际会议组织者,纷纷将会议搬到中国召开。针对这一趋势,姚望认为,除中国是一个巨大市场外,世界中心向东转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也提醒中国的会议组织者,在品牌建设中,还需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双轮驱动”。

  建设会议品牌,在国家会议中心副总经理许锋看来,需“合力养鱼”。目前,中国会议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尚缺乏国际竞争力。“合力养鱼”需要会议业组织者共同协作,将中国的会议市场壮大成熟。然后,就可以考虑“如何分鱼”,这与会议业的发展并不矛盾。

  许锋认为,各地政府加速会议业的发展,需深挖本地的资源优势。因为国际会议主办方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如SAP、英特尔(微博)、微软(微博)等公司的会议都是在中国举办的。但作为会议的承办方,你是否了解国际会议的需求呢?在方案推广方面,可以邀请专业团队具体实施。在国际上,专业公司帮助城市做推广是普遍做法,效果也不错。

  许锋建议,按照国际会议组织的通常做法,中国会议组织者应该联合当地的旅游局、航空公司等,以最好的服务水准,向国际会议组织者表明,我们有能力将国际会议项目承办好,给对方以足够的信心。

  强调投资回报率

  长期以来,原本应该拉动地方经济效益的中国会展业,但由于中国会展经济还处在积累阶段,各地政府对会展项目的经济效益,要求不高,意在培育品牌,养大了再谈经济效益。在全球最佳会议城市联盟董事会主席迪拜会议局局长Jerad Bachar看来,现在会展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学会提高投资回报率。

  Jerad Bachar认为,发展会议业会议组织者要学会提高投资回报率。一个会议的投资,需要得到快速的回馈,并得到一个结果,而不是后期的效应。

  他还指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会议正在面临着竞争,如网络会议,参会者可以坐在各自的办公室,通过互联网进行讨论。针对这一现状,迪拜通过与世界各地不同机构的合作,来发展会展经济。据其介绍,迪拜收入的40%来源于旅游业,因此,多元化的旅游业是迪拜经济收入的关键,其中包括会展行业、旅游行业、休闲行业、低于休闲行业、邮轮业等行业。迪拜在北京、上海设立的办事处,目前,中国的业务已经超过迪拜在伦敦和纽约的业务。

  Gary Grimmer认为,中国已跃居国际上最重要的会议市场。在亚太地区排名前10的国际会议城市中,就包括北京、上海和香港。

  中国会议业发展较晚,各地政府通过战略布局来发展会议业。未来,无论是中国的一线还是二线城市,都将成为国际乃至亚洲的会议目的地城市,其中,很多城市将跨越城市分界,成为在会议和展览方面非常出色的城市。

  按照上述业内人士的观点,目前中国的会议市场尚未进入黄金期,那也就意味着,中国会议市场前景可期。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