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立群: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05日 09:35  新浪财经微博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投资协会、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国际融资》主办的“2012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暨国际融资论坛”和“2012清洁发展国际融资论坛暨2012十大绿色创新企业颁奖典礼”定于2012年7月5日-6日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

  金立群: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先表述一下,中投公司是主权产业基金,但是我们对外的投资,跟在座的有些我们投资海外的企业,是有一些差别的,因为我们是管理国家的,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管理国家的外汇储备,所以对我们来说,主要是一个财务投资者,也就是说我们把资金投到海外,然后得到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合理回报。但是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投资,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他还要有的兼并,直接管理企业,所以性质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根据这个题目,加上我在国际机构的工作经验,不是从我中投公司的角度来谈我们对外的投资,从更广的范围来讲我们的海外投资问题。

  现在我们的企业在对海外投资的热情是非常高的,无论是国企、民企,应该说这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么我们现在我想需要总结经验,交流经验,以便下面我们工作做得更好。

  我感到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要加强跟国际社会的沟通,跟投资接受国、政府、社团以及有关组织的沟通。

  大家记得,曾几何时,任何误解都是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十年来,我们国家是2010年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其实尽管我们的资金对外在不断的增强,但是总体上的量还是比较小的,现在又产生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争夺原材料,又造成了另外一种,或者说对我们去投资所在国造成了他们的担忧。所以从中国大量的吸收外资,到中国把资金推出去,他们又产生了另外一种担忧,那么这两种情况,都是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误解。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的消除这种误解,要让他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参与全球化的过程。所以,我想这部分的工作当然需要我们政府做,政府在跟国家多边或者双边很多高层论坛中也涉及到有关的问题。但是,我们就是企业本身也要努力地来化解这样一些矛盾。

  这里有一些情况大家可以参考,比如说我们中国的资金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们中国资金的输出形成一个问题?答案肯定不是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10年,经过十年我们对外投资发展以后,中国和全球的主要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量跟存量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流量,美国必然是最高的,存量,美国也是最高的,美国将近5万亿的存量,流量也有3千多万。那么德国对外流量一年一千多亿,存量也有一万亿,将近一万七千亿。中国对外的流量也就是七百亿不到,2010年的数字。那么我们的存量更是有限,我们的存量是排在哪些国家后面呢?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瑞典、中国,从流量来看,美国、德国、法国、中国香港、中国,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说中国对外的投资,给有些国家造成了一种压力,甚至是威胁,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间,我刚才讲了,也需要我们的企业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我感到有一些是需要我们企业注意的,我们在出去参与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间,就企业本身来说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对我们自身长期的发展,包括技术的引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市场的开拓是不是有好处?第二个,我认为我们的企业一定要站在人家的角度上来考虑,不能光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要考虑什么呢?比如说他们有些担忧,各个方面的,有的担忧是政府层面上的,那么我们需要让政府感到我们这种参与是对双方有利的,我们并不会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我们不会威胁你们的企业,应该是双赢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我们出去投资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当地的法律,了解当地的风俗、宗教,还要为当地的一些社会、社团、民间做出必要的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外国一些大的企业到中国来,他们赚了很多钱,有的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以表示他们在这赚了钱,但是会对当地做一点贡献。所以这一点我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那么从企业本身对外进行投资来讲,我感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出去干什么?有些企业有钱,有钱以后他不知道怎么办,就是你出去第一个你如果是财务投资者,那么当然你希望你把钱放到一家你信得过的比如PE基金里面,你做LP也行,或者你放到哪一个大企业,你就交给他们,你只是期望他给你必要的回报,这是一种方式。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企业,比如出去兼并,这里我感到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考虑的,就是你出去,你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你从事的是什么,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间。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这个趋势跟二十年、三十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大企业经常是一种垂直化的管理,举个例子美国的汽车行业,造汽车,老不放心,钢材怎么办,能不能保证,质量、价格、供应,然后我就要收购一个钢厂,有了钢厂以后他又感到很不放心,钢厂有了铁矿是不是有保证,又收了一个铁矿,铁矿收了以后又要炼钢、炼煤,从源头从上游到下游垂直的过程,最后发现你的覆盖中每一个层面企业的经营情况都对你的整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你背上很沉重的包袱,这就是垂直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在后来慢慢慢慢不行了。

  最后,因为大家都知道,整个企业的发展受制于效率最低的那个层面,而你自己的主业却受到了影响,以后就改变了这个方式。那么现在一般讲企业发展是核心竞争力。我们的企业出去的时候,我认为一定要考虑到,就是你出去从事什么样的经营。有的会朝垂直方向发展,但是你能不能控制,你能不能管理,你把钱放下去以后,你能不能真正的掌控这个企业,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现在全球生产的供应链也是遍布全球,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中间,我们怎么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用两种方式来讲,一是,现在有些为了到外面能够得到市场,开拓海外的生产基地,这些企业,他可能考虑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国内市场对于我来说似乎已经饱和了,因此我要开拓海外市场,这个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充分有道理,世界上没有真正饱和的市场,只有一个饱和的产品。比如手机,市场上全是手机,苹果的手机出来以后大家就抢他,大家都抢这个手机,对于其他手机来说就是饱和了,但是对苹果手机没饱和,但是过一阵子苹果手机也会饱和的,如果你能开发出新一代的产品来,这个市场又是你的了,所以没有完全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产品。很多企业出去想规避国内激烈的竞争,打个比方,可能不太合适,有些人听到不太合适,就是我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我到国外去念大学,不就是规避了吗。但是你国内考不上名牌大学,十之八九国外你也进不了名牌大学,就是下三流的大学,你拿了洋学位回来,现在也不认洋学位。所以如果我们企业走出去,仅仅想规避国内激烈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你多海外成功的概率不会是很高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强势在哪。

  任何问题都是两方面,一般来讲在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海外成功的概率就会相对大,在国内做不好,在国外要想做好也是比较困难的。有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幻想。比如说我并购了外面企业,我能够拿到他的核心技术,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核心技术你是拿不到的,你还是希望要通过你的自己研发能力提高你自己的竞争力,现在国内有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在海外之所以发展的很快,不是他到外面拿到了核心技术,是他在本国开发了核心技术,利用他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来开拓海外市场。所以不要有这种规避国内竞争,然后到海外去讨便宜,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当我们讲走出去的时候,你尽管没有走出去,但是你已经走出去了,就是身在家中坐,生意遍天下。我举个例子,日本,日本是积极的参与播音787的生产,那么日本没有自己大的航空工业,但是787的四分之一是在日本生产的,包括他的复合材料。只要你有核心的技术,你有很好的研发能力,不断走在技术的前沿,应该是能够取得成功的,这就是当我们讲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要有一个更全面的眼光。

  那么现在我们走出去的行业里面,非金融的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得到我们金融企业支持,从来就是,西方国家,当然我们不能去抄人家的模式,那是过去的殖民主义时代。贸易是跟在国企后面的。当年发达国家是靠智能来得到他们的财富的,当我们批判殖民主义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否认,金融还是要走在前面的,没有金融服务,企业大量走出去是不太可能的。

  对外的宣传方面,我因为做这个工作,就是消除对中国所谓威胁论的很多这样一些比较荒唐的观点。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观点,中国大量海外投资,争夺资源,我对这个问题在不同场合我都在澄清,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是的,但是并不完全如此,因为我们中国真处于全球生产链上的制造行业的环境,中国需要各种原材料,需要更多的能源,也会有更多的排放。但是我们大量的产品最终消费地点不是在中国,是在北美,是在发达的欧洲国家,换句话说,我制作,我消耗了原材料,我消耗了能源,我增加了排放,但是,好处是你们拿的。那么美国亚洲学会请我去讲话,早上早餐会我就跟他们说,我说你们老是说中国排放要用很多资源,我打个比方,今天我们在这里参加早餐会,我们大家在吃早餐,我们没有排放,我们也没有去直接拿各种原材料,直接拿原材料是厨房里的厨子,排放的也是厨房里的厨子,让我们痛声谴责这个厨子就是你掠夺了,你排放,厨子听到这句话他一定会出来说:“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去!”这就是很明显的问题,我们要给他做解释,我有一个数据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到2010年末,我们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是行业存量在一百亿,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制造业,我们看,金融业是占17.4%,跟西方国家比是比较低的,采矿业占14.1%,你怎么能说我到国际上去大量的抢夺资源呢,显然是没道理的。那么也就是说其他发达国家在这个方面所占的比例要比我们高得多,批发零售13%,制造业5.6%,房地产2.3%,建筑业1.9%。这些数字就说明了,我们对全球,对海外投资做出的是贡献,我们没有造成你们所讲的这些问题。

  所以我想希望我们大家在我们各个部门,不论是政府也好,大型企业也好,我们不要光想着就是把钱拿出去,或者去收购一个企业,一定要认真的看这些大的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去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来减少对我们中国的一些猜忌。

  最后,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存在一些主要的障碍,主要有这几方面,一个是认识不到位,战略准备不到位,不看时机,单纯追求好的形象出去,这样是有问题的。还有一些重大的交易,冒险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第三点,就是我们企业的内功有的时候还是不强,经营管理能力,竞争能力和视野都有一定的局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到海外去赢得一个利益,也是十分不利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对风险分析能力比较差,国际形势判断有的时候是失误了。最后一点,我们中国还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比如说在法律文件条款过程中有很多陷井,我们往往是用别人准备好的文本。溢价的能力我们也是比较弱,我们很难能够主导这个溢价的市场,还有一点就是对提高东道主的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的认识,对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信仰等等这些方面,我们感到也应该要更加注意。当然最后就是金融服务要跟上,金融服务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各种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咨询服务,能够帮助这些企业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说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的支持,这我非常赞同,国家有关部门都很支持。但是我认为不要仅仅希望政府支持,我们也要在民间发展很好的中介力量,能够为我们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且,我希望更多的优秀民营企业家走出去。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政府在这方面压力也比较大。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元化的进展,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竞争的提高,我相信我们中国对外的投资、兼并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谢谢各位!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