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段亚林:中国面临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2日 18:14  新浪财经微博
东海证券副总裁段亚林(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东海证券副总裁段亚林(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2012年6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2年中期)”活动在苏州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复苏受阻与刺激重返的中国宏观经济”。图为东海证券副总裁段亚林。

  段亚林:尊敬的张育军总经理,尊敬的人民大学各位老师,各位与会的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作为最后一个演讲者来进行发言,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讲几个小观点。

  第一,中国目前竞争优势的确是在逐步衰减。尹主任刚才列举了很多数据,从潜在增长率方面做了很多论证,潜在增长率从经济学上计量的话有很多方法,比如HP滤波法等。很多科研机构都做过实证研究,我自己也做过,基本结论就是中国目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确处于一个逐步下滑的过程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未来经济就会一直在低位徘徊,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终究要转型的。育军总经理刚才提到,要看到光明的未来。但就目前而言,如果继续沿用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的竞争优势确实将逐步的衰减。比如说经济学界经常讨论的人口红利这一块,大家都做论证,有的说是在2012年中国人口红利进入拐点,有的说会推迟至2015年,不管是哪一年,从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来看的话,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总规模已从早期的1.5亿到2亿减少到目前的两千万到三千万,有些地方招工非常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如果还是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进行国际竞争的话,这种优势确实是在逐步的丧失。

  第二,从资源环境这一块来讲,目前经济增长很难持续这种资源消耗型产业继续扩张。刚才很多领导列举了很多数据,发改委主任张平也透露过,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有的学者更是测试出中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11.7倍,同时,中国的石油、铁矿等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已经超过50%,以这种能耗水平发展经济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至于水污染方面,中国目前约三分之二的水资源已经被污染,长此以往,子孙后代的生存都成了一个问题,更不用说如何发展了。

  第三,制度红利在逐渐消失。我看到一些数据比较忧虑,目前中国公务员体系非常地庞大,网上有一些也列举了很多数据,像汉代的、唐朝的、清朝的官民比例远远低于目前中国的官民比例,海外发达国家的公务员比例也远低于中国。这些数据准不准确先放在一边,但大概的趋势是对的,目前中国公务员占老百姓的比例过高,现在一般统计出来的数据大概是1:28或者1:30,而日本为1::150,法国为1:164,美国为1:187。总体而言,中国体制改革的红利在逐步消退,政府机构比较臃肿,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简单模仿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不能够否认,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山寨产品是在进行简单模仿,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而目前,想简单模仿国外厂商,获利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

  第五,教育的积累优势在逐步丧失。育军总经理讲过这一点,我也想着重谈谈。根据统计,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GDP指标方面,世界平均水平是7%左右,发达国家是9%左右,温总理说中国也要力争达到4%左右。像莫桑比克之类的国家都已经搞了免费教育,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教育投入占GDP已超过了GDP的4%,我们还在力争4%,我看了一下,近年来我国该指标大概在2%到3%之间。教育的这种损耗,我觉得是短期之内看不出来的。目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教育的人员,也就是在座这些年龄段的人员,我们受教育是在78年恢复高考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国家的教育投入还是不错的,虽然国家比较穷,但是我们都还是真正的享受了免费的教育,而目前,中国的教育经费,国家投入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只能靠靠摊派和乱收费,这对中国的经济转型将形成非常大的制约。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延续目前的教育发展格局,中国未来的竞争优势必然会逐步下降。

  今天听会下来的话,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感觉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目前经济增长的模式失效的问题,是竞争优势逐步丧失的问题,是要重新塑造中国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中国未来靠什么?靠劳动力优势,现在人口红利丧失已经给中国经济发展硬制约了,现在有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逐步转到越南、老挝、柬埔寨劳动力更低的地区;靠简单模仿和盗版更是没戏唱,山寨产品是没有生存的空间的。中国以后要想发展的话,简单地靠发改委的刺激经济规划,靠中投汇金投资美国、日本国债,也不能靠“铁公鸡”项目重新上马,只能够靠提高全民素质,靠技术创新,靠结构转型,从而重新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引出我最后一个观点,如何获取中国未来的竞争优势?当然我对中国的经济未来是非常地看好,我非常赞同育军总经理的观点,未来中国有大批的产业可以进行投资,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必须有这么几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就是说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最近看了社科院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劳动者构成中,初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占89%,那是我们劳动者的最大的一个群体,大专生是8%不到,本科生和研究生是4%不到,员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在10.65年左右,基本上在初中文化水平。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我觉得首先是要实现劳动力素质的转型。我们教育的投入必须要加大,社科院的研究同时指出,职工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改为高中学历,劳动生产率会上升24%。如果中国要找到经济增长的出路,就必须把教育给抓上去,要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个前提要积极缩小贫困差距。上一次论坛我已经讲了这个观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内没有强劲的内需,只好搞外向型经济,把产品出口到国外去。现在美国出事了,欧洲也出事了,欧洲的外需降的是最猛的,因此,中国必须要拉动内需弥补外需的下滑。而要拉动内需,就必须让有实际需求的人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有钱花,否则产品找不到最终销路,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现在中国的贫富差距也是值得担忧的,有很多数字做佐证,我这里就不说了,基本结论是中国的基尼系数是超过美国的,同时也超过日本、俄罗斯跟印度等国家。内需弄不上去的话,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就是温总理近期反复强调要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中产阶级的人口比例的内在逻辑。

  第三,要积极调整资源价格,优化资源配制,资源价格的上调在中长期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劳动力的成本是在逐步抬升,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薪资是比较低的,占GDP的比重只有8%,劳动者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还是相对较小,很大一块收益是被资本拥有者以及垄断的行业占有。要素的价格调整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不能够再让企业大量消耗廉价资源来维持低质量的经济增长。至于如何调控要素的价格?我认为这也用不了发改委下文件来调控,只要放开管制,市场会自动的调整。在这个大背景小,未来通货膨胀率从中期来讲,还会继续反弹,需要宏观决策部门适度调高对通货膨胀率的容忍程度。

  第四点,防止国企过度扩张,积极发展民企和中小企业。从优化资源配置来讲,这也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国企平均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是5.87%和1.75%,民营企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6.05%和3.63%,如果把国企获得的垄断资源,土地优势以及廉价贷款这些优势淘掉以后,数据差异会更大。因此,我非常赞同毛总刚才说的观点,防止国企的过度扩张,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第五点,要大力发展金融产品,对冲经济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经济结构大转型的国家,宏观经济指标不可避免会有较大的波动,消除这种波动最好的方式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品,金融投资既能做多,又能做空,双向均可盈利,才能进一步分散投资风险。这也是每次金融危机之后金融衍生品反而大发展的内在原因。比如:韩国、香港的衍生品都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得到快速的发展,日本的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利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也是在上世纪80年危机以后大力发展起来的。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大转型,在经济波动比较强的情况下,我们的确有需求推出相关的衍生品来对冲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波动的风险。

  人大的经济论坛我个人是第二次参加发言,感到非常地荣幸,希望以后人民大学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报告,给大家提供更好的精神粮食,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