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领袖圆桌沙龙:券商转型与经营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4日 14:48  新浪财经微博

  新浪财经讯 2012年5月25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年会”在上海召开。以下为券商领袖圆桌沙龙:券商转型与经营创新实录。

  [摘要]袁盛奇表示,投行迫切需要的转型和创新,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修小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吴斌指出,在温州 的试点正在进行的环境下,作为证券公司来讲,业务创新的机会或者业务的增长点在于紧紧抓住未来不断地增长投融资方面的需求;莫家柱表示,证券行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筹建场外市场,需要大量补充专业人员,不最好有一些复合型的人才。

  对话主持:严弘 上海交通大学(微博)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圆桌对话:吴斌 浙商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

  莫家柱平安证券(微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董事总经理

  袁盛奇 兴业证券(微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

  朱晓莉 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总经理

  严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宏伟,发展的空间也是非常巨大,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发展。这也是我们从海外回来的一些人员的共同愿望,帮助中国的资本市场有进一步地发展。特别是最近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也是鼓励金融市场高速发展。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之下,我们仍然看到中国股市的低迷以及面临各 种各样的困境,同时证监会的 新领导人上台以后也发出了很多强劲的声音,对股市和券商的监管体系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新的监管措施也许对市场发展和券商的进一步盈利的空间带来很多的机遇,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另外市场的低迷也会对整个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我想在这里请教一下我们的券商领袖。在过去这一年,在这样的 市场环境下和监管改革的这样一个情形下,我们券商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有哪些应对的措施?我们首先请莫董给我们发言。

  莫家柱:应该说前面很多基金业的老总们都谈了很多,对这个行业,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确实也经历了一个从没有到有,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跟国 外花了几百年时间相比,中国其实已经在很多方面已经和国际大环境接轨,我们从事这个行业也是在资本市场的跌跌涨涨当中,随着股市的变动而发生业务的变化。我们在中国证监会一些新的改革的思路下,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今年以来从我们公司来讲,把创新作为我们业务发展新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后业务发展的目 标,所以我觉得资本市场本身是一个虚拟经济,它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变化,我们是服务于实体经济,我们所接触到的中国的企业,我们在90年代就参与做一些项 目,那个时候的企业真的不怎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非常弱,在那个时代也上市了。2000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所看到的企业在市场当中的核心 竞争力,不光在中国范围内,而且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正在慢慢地从一个小的企业成长为很有生命力的企业,很多东西不可想象,这些企业上市一定会带来资本市场新的量,而投资应该投这些产品。我觉得我们很多金融股票的 价格都很高,郭主席创造的分红率,远远高于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市场的价值就在于它给人们带来的希望。我觉得我们的经济还处于一个向前的过程,我们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空间非常大,而且随着实体经济的需求,我们提供融资的需求,二级市场各种品种交易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而且现在政策环境相对来说越来越宽 松,所以主要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既是紧张,同时也有更大的机遇。

  吴斌:转型和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不是一两年需要来转型或者创新,就像刚才莫总提到的,投行业务我们国内从90年代开始有这个业务开始,它一直在变化发展。实际上现在我们包括最近监管层也开始大力推转型和创新,我认为原动力在于我们“十二五” 期间的整个经济的转型,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转向消费,加大内需,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作为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必然会面临这种转型和创新的需求,如果不转型,不跟上国家经济转型的这种步伐,你会在竞争当中处于一种劣势,甚至会被淘汰。所以券商的转型我认为它本身来讲有这种原动力的需求,需求来拉动,当然从 监管层来讲再给我们推一把力,鼓励你创新,鼓励你转型。从我们浙商证券来讲,我们在10年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说从去年开始,10年开始我们就 在思索如何来转型。因为以前券商相对来讲主要是依赖于经济业务,从收入和利润的来源结构来讲,绝大部分券商大部分利润来源于经济业务,这种模式不打破,靠天吃饭,这个是无法为社会为资本市场持久地发展提供一种优质的服务的。所以我们自己也在思索,我们公司从10年开始就提出了从做商到行商再转变成设计商,作为网店来说我们要打造不仅仅是做经济业务的通道,还要打造一个财富管理中心这么一个理念。作为总部来讲,我们是要做设计商,报各种好的东西,设计出来。 我理解整个创新也不仅仅是指产品创新,我认为产品创新是不够的,作为创新应该是制度层面的东西,包括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包括我们监管层推出的监管制度的创新,比如说现在我们投行业务业面临着保荐制度的微调,这些制度的变化都属于创新的范畴。我想在这种创新的浪潮下,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趋势的,将会得到发展 和壮大。

  谢谢。

  严弘:刚才两位老总都谈到,要实现转型和创新,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下面请教一下袁总,如何进行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投资银行,为了企业进行融资,使得他们能够发展壮大,这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袁盛奇:实际上我看了一下,现在市场是比较差的,我们在寻找向上力量的时候市场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严冬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领袖不敢当,我是一个专业的从业人员,讲到转型和创新,实际上对于投行来说是最需要创新的,因为投行每个项目每个案例都是不一样的,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思路,实际上 作为我们从业人员来讲,我们队伍从来不缺创新的思维,可能我今天讲的代表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可能从监管层到整个市场,到整个我们从业,到机构人员都是需要配合的,比如说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证监会对我们的监管,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监管得过严,就像看小孩一样看着,上一轮熊市上市公司受 伤以后,监管层治理了一下,从每一个业务品种,每个新的都要去申请报批,这个实际上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比如银行业,我们每个理财产品都要银监会批 吗?不需要。所以银行业可以做到比证券业资产大这么多倍的规模。我自身的感受,这个创新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修小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如发行制度改革,我们觉得发行有问题,改了这么多回,到今天新的版本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到位的,从根本上来讲。比如说我们做并购,我们成立一个并购基金能解决根本问题 吗?不能。你本身要做一个并购项目,要用股份去支付,必须跑到证监会审批,本身这个过程就是要影响你这个并购的操作,还有缩小我们直接融资的规模,比间接融资少很多,这里面很大一部分要用债券,不同的部门管理债券的发行,我们证监会做的可能是在这么多部门里面,发改委的能力比证监会更强,你这个债券到今天发展得都不是很好,虽然最近市场感觉还可以,我觉得这个转型和创新确实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但是我们可能也需要一个环境,这可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谢谢大家。

  严弘:刚才袁总也提到监管层面希望给出更多宽松的监管空间,使创新获得更多的发展,改善整个监管环境和改善市场环境都是对券商改善自己的利润空间或者生存空间会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我想下面请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公司的朱经理跟我们谈一谈如何改善市场环境。

  朱晓莉:我先介绍一下我的公司,我的公司其实是去年,恰恰也是今天,今天是我们的生日。我们公司在在座的公司里面是最年轻的,我们业务范围也是纯保荐承销这么一个概念,可以做财务顾问,业务范围上跟各位比起来也是比较狭窄一些。我们经过这一年的实践,我讲讲我们公司在市场上的体会。

  去年确实是整个中国A股市场非常痛苦的一年,上半年还好一些,全年看下来整个融资规模跌了43%,我们从开业的那天看,觉得必须找到一条出路, 在我们有限的可以存活的空间里找到一条出路。我们从这一年来说,我们花的主要经历两个方面。一方面,去看这个市场到底转变成什么样了。正像刚才莫家柱说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想IPO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不是我们不做,我们其实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去看看上市公司再融资有多少机会,我们在今年一季度的时候也做了融资性的增发,前三个月排到行业第五。另外,大家谈得比较多,券商想的比较多的是股票,说实在所谓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所谓 扩大直接融资的范围,确实我们跟银行不能比,但是我们还是有一块市场要去做的,就是债券,现在推出了中小企业私募债, 往下看券商可以替企业做债务融资上更多的空间地包括资产证券化这些东西,我们更多地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有上投摩根这么大的平台支持,我们也在想到底怎么让这个市场更加地市场化、透明化,怎么样去监管或者去惩罚不合法的行为,而不是什么都不管。因为你说了的就能做, 没有说的不能做,这一点我们一个通过产品创新,另外通过监管机构做一些可能的试点,让它也感觉到实际上有很多东西你做了并没有带来风险,而是给企业和实体经济一些更好的新的机会,这是我们的体会。

  谢谢。

  严弘:谢谢朱总,朱总刚才也提到在从业人员来看,希望能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说在监管部分不是只列出一些能做的事情,而是应该列一些不能做的事情,其余的让券商自己去发挥。记得本月初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券商创新大会,相信这个在券商界也是有很大的影响,我想请教各位,在你们看来,在下一 步你们觉得哪一部分创新业务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莫家柱:券商创新从券商角度来讲有这么多业务品种,我在投行的业务做得时间比较长,资本市场就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大快,投行应该为二级市场提供好的企业好的产品,上市每年上的都是没有质量的企业,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肯定是不利的,一级市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应该说这几年我个人感觉我们中国资 本市场上市企业的质量大部分很优秀。对于一级市场,我们这个业务创新来讲,你要为企业提供怎样的一种融资服务,既能够帮助企业很顺利地融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盈利提升股票的价值就提升了,有盈利能赚钱,每个股票 一年分2元,股价会不涨吗?现在二级市场的通道,经济业务也就转型为应该怎么样做一个财富管理,过去老百姓有钱就往股市扔,其实不对,二级市场服务,怎么让每个投资者提供一个增值服务,到股市来不赚钱,向上向上,让大家都很高兴,我们一级市场的估值应该准确。我觉得就像创新大会上证监会领导人说的,总盘子 已经超过10万亿了,整个投入3000亿,这种不是我们中国人能干得成的,我们能做的是现阶段怎么在一级市场有好的企业,我们这个行业大家都有差异化,有不同的融资平台,前期条件不能去伤害二级市场,这是我们融资作为投行业务的出发点,否则基金公司哪敢愿意买,要考虑二级市场的需求。但是也要考虑企业融资 的需求,真正使企业得到的资金放到产业里。我们要为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提供服务,股权、债券、并购等等,这种业务结构的调整,哪怕是单一的模式,我觉得这种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这个业务的健康发展的,对证券市场二级市场的表现我个人认为是有贡献的。否则企业乱融资,二级市场肯定不行,好的企业肯定有生命力,不 好的企业就应该淘汰,有一个差异化。这是我们创新的目标。

  谢谢。

  严弘:我们知道在浙江是民营企业聚集的地方,民间金融也是非常红火,去年遇到很多困难,为此现在正在进行温州的试点,请吴总谈谈在这个环境之下,浙商证券觉得在这里面能够有一些什么样的机会?找到什么样的创新的空间?

  吴斌:温州金融改革大家都知道,我们浙商证券也是地处浙江,从目前监管层来讲,比如说推出了一些中小企业债,把其他的一些监管理念方面的调整,浙商在这些方面还是会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方面的投入,我们会继续深化。我回答一下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关于证券公司未来主要的业务创新的机会或者业务的增长 点在哪里,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作为证券公司来讲,要紧紧抓住未来不断地增长投融资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证券公司要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以前证券公司靠通告吃饭,我只要门店一开,别的营业部进不来,我靠固定的佣金就可以过日子。投放我有通告,我有保荐代表人,也是可以靠通告吃饭。但是在最近的创新大会上, 应该来说我们肯定是要放松或者在这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了,以后营业部的设立也会放开,靠通告吃饭这种模式行不通了。作为证券公司来讲,它必然会涉及到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我的资本配置往哪个地方倾斜。结合投资银行目前监管层面的变化,比如说保健制度的变化,我也在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变,我不是指产品设计方 面,比如说我的团队配比方面我是不是要适应这种潮流。我们讲的是配比,我不是追求绝对数,但是我要相对效率提高。相对效率提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发行制度的变化,定价就是有券商和发行人可以自己定价,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投行以后承揽业务的时候,不是说拿到业务就可以了,你要在承揽的源头上考虑 这个产品未来的发行问题,能不能为市场接受,所以投行设计的产品不能仅仅站在投行自己能不能赚钱这个角度,要站在发行人融资的需求,这个品种适不适合它,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它。这个药房不是适合于任何人,一定是对症下药。第二,这个产品推出市场能不能接受?市场不接受你就是拿了这个单子也不好过。在证 券公司的内部来讲,不同的公司之间,我想投行内部来讲也是激烈竞争的。财务管理也是激烈竞争的,整个行业来讲应该是往这方面配比的。

  回到大的角度来讲,整个证券公司的资本金,我觉得还是不太足,我们看了一个数据, 现在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是1.65万亿,净资产是6000多亿,净资本4000多亿,这样的资本规模在国内还不及一个大的商业银行,我们既需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又有这种希望直接融资可以化解整个经济靠借贷这种方式求发展的风险,但是我们规模比较小,我们又要面临未来改革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开放的这种竞争 压力,不是对内竞争,而是对外竞争的压力,在资本市场要放开,要给证券公司上市融资这些方面,只要这个公司是规范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我觉得要鼓励证券公司做大做强。

  严弘:下面请袁总从兴业银行和兴业证券的角度说一下,创新的各种举措,有哪些举措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

  袁盛奇:2011年,我们说两个主打的产品业务,经济业务是非常差,我们靠这种金融牌子赚钱的日子已经没有了,机构投资者人说投行你提供了什么股票,都套住了,一看你们做一个IPO,整个2011年所有人都亏钱,只有PE和投行赚钱,所以我们是众矢之的。还有为虎作伥,你把大股东变成了亿万富 翁,实际上我们也很冤枉,这个可能是体制性的问题导致了目前的情况,我们一级市场定价不准确,弄得市场也出问题。但是作为我自己投行从业人员来说,我切身感觉到投行的竞争压力要比以前大。如果你仅仅做你原来的传统业务,比如说你做你的IPO,你可能未来很容易被淘汰。所以我觉得就我们兴业证券来讲,兴业证券是非常保守的,是比较稳健的,这些年我们董事长一直做到现在好象没有第二家,我们公司在业务上是追求创新的,开始我们是搞把所有的理财业务全部砍掉,把 所有的大楼卖掉,然后我们活下来了。我们10年初就提转型了,我们要把我们的服务定位,我们的投行要说跟各个客户拜访,这次我们提出来我们是整个地一体服 务,我们对客户有一个财务管理,我们的私人理财、机构服务、市场管理都跟上了,给这些新产生的亿万富翁也好,有一个整体的服务。我觉得这个创新大会开了之后,我们是有机会的,如果不抓住机会可能就会被淘汰。我能不能再融资并购?有很多企业经过IPO上市之后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它完全可以把整个行业整合掉,现在正好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谢谢。

  严弘:谢谢袁总,朱总首先祝贺你成立一周年,我想听听朱总,你现在主要是从事经济业务还是投行业务?一年还是很短的时间,下面你们肯定有宏伟的发展蓝图,在您发展规划里面,你们大概会往哪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哪个方面会做得比较快一些?

  朱晓莉:我们进入市场的时点大家压力都非常大,方向在哪里还不清楚,虽然创新大会我们都参加了,但是我们的体会监管层包括证券公司都很着急,怎么做,以前券商的治理整顿,包括现在金融行业结构上,银行已经大得不得了,包括信托公 司有很多渠道和机会,我们证券公司资本金也不够,没有提升杠杆的渠道,想做产品创新很多东西束缚了手脚。我们现在从我们自己踏踏实实做业务来讲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虽然我们是新公司,我们想首先是服务好客户,利用我们自己整个平台的力量,让客户真正体会到我不是来推销我的产品的,你能付我这个钱我就帮你 做,我们不是做投资咨询业务,我们看这个行业这家公司以后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它会不会成为行业里面有地位的企业,有没有可能去整合周边的竞争对手,只有它有这个实力,或者对管理团队的认识上有这个潜力,我们也能够匹配相应的资源我们才会去接这单业务。不是有东西做就来者不拒,另外我们也想做得特色化一 些。现在大的国企上市境内境外都差不多了,更多的是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我们就想能不能帮它看清楚,是融资好还是再融资好,是境内上好还是境外上好,我们有的时候也会跟它说,其实IPO并不是你最好的出路,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在你品牌没有建立的时候,在你业务模式不成熟的时候,是不是先不要去上市,我们可以便宜一点,可以跟你保持沟通和联系,可以多提建议,但是我们走向资本市场要更加慎重,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把服务客户放在第一位。把客户服务好,不管 提供什么产品都是可以赚钱的。

  第二,谈谈我们对创新的体会。一谈到创新我们做了一个很惊人的比较,我们比较2011年高盛和中信的业绩,高盛2011年全年的收入是1800亿人民币,这其中投行业务占了15%,它的交易业务包括外汇、大宗商品等 等占了61%,资产管理业务占了17%,剩下的是保证金贷款等等的。中信2011年的动收入是250亿,其中有150亿是华夏基金(微博)的收入,真正和主营业务 收入相关的是101亿,佣金占了45%。我想券商的发展真正是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怎么样把自己的创新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转化成收益,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诚实地说,我们还是觉得现在证监会说的创新和放开真正要能看到未来,看到中国成长大的证券公司,或者能够跟国际靠前的第一批的公司同台竞技,还要花很 多的时间。

  谢谢。

  严弘:高盛和中信的比较,展现了我们海外投行和国内投行的商业模式的不同,也指出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刚才谈了很多关于创新和转型的话题,实际上创新需要很多新的知识和人才,这是必备的,所以我想问一下各位老总,在投行发展的过程当中,特别是业务转型和创新的关口,你们觉得哪些方面的人 才是比较稀缺的?国际板早晚会推出来的,在这种环境下,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证券行业比较稀缺的?

  莫家柱:我们资本市场20多年,当初搞了那么几条,大家行业都很简单,从银行和其他企业结构,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现在行业还是比较符合中国目前证券市场每个业务板块的需求,有一定人才的沉淀。我们现在一旦扩大这些国内的投行,因为我们资本市场的需求,从我们中国这么大的GDP的国家,现在上市企业也就在2000多家,跟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是不相匹配的,场内交易数量很小,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企业的总数,有盈利能力的数量非常多,但是能上市的不多。第二,场外市场还没有,现在正在考虑筹建。一旦能够建成的话也要有人去服务,对这些企业这一块的服务,包括以后私募债的服务,都要有一些专业人员, 这个就需要大量补充,不仅要有法律、财务、金融的背景,最好有一些复合型的人才,行业专业的知识,可以更有利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你去给市场投资者推荐它,你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光说我是懂财务懂法律的,什么也说不清那不行。我们的人才,我个人认为人才队伍目前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本身有很大的空间,需要 大量的人去做这方面中介的服务,所以需要大量的金融类的,特别是具有法律、财务包括其他行业支持的背景来从事我们这个行业,我们不能让人家觉得我们就是一个中介,它要用资本投资的,包括固定收益的投资和权益类投资,所以国内这一块经过这么多年,反而很谨慎。证监会越来越鼓励创新,我们除了其他投行的人才还 有交易类的人才,交易人才的背景就要求更高了,不光有金融知识,还有对其他的知识的背景,包括自然科学、数学,交易的人才等等。所以证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严弘:谢谢莫总,我想请问吴总,在我们聘请新人的时候你们对他们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吴斌: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投行的人力资源建设的问题,也是我自己经常会考虑的,因为有的时候我也参加一些面试,面试的时候也会有一些感受。至于专业方面,我个人认为作为投行或者证券公司的人员配置,经济类、法律类的配置比重会多一点,但不会排斥其他学有所长的专业,包括行业的,即便是投行,也可 能蛮难进的。我以前团队里有学计算机的做投行,有学医的做投行,总的来讲是一个配置,相对侧重于经济类和法律类。经济类里面学会计的比重又偏大一点,因为它要分析微观。这是第一点。

  第二,学校培养。学校的来源,研究生这是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社会经验的人过来,因为投行队伍出去它是要跟企业家、财务总监、董秘以上的人打交道,给他们设计方案,这里面不光是你学校里面课堂知识问题,还要具备与人打交道,包括你设计的方案如果让客户接受的问题,所以这种能力是需要沉淀的, 靠学校的学习不能快速地完成。从学校的学生来讲,我自己以前反思,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有点迷茫,现在我去面试一些研究生或者应届毕业生,我感觉他们整个知识结构里面,对市场的东西知道得说了一点。可能还是偏重于书本,对市场的东西偏少一点。我觉得我到学校去给他们讲讲他们的职业发展,从职业发展看市场需 求在哪里,怎么分布,你应该学哪些东西,我不是说他学好了在职业的时候就具备了一个投资家所具备的能力,而是能够取得相关优势。除此以外,我觉得需要投行们或者证券公司人员有一个沉淀,刚入行3年和10几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以IPO为例,你真正要把它融会贯通很难。再融资有很多配比,公开增发什么标准, 这个标准很清楚,就那么一页纸的事情,但是你要吃透,什么样的公司适合公司债等等,这个是需要沉淀的。除了这些以外,我觉得作为人力资源,我们还需要有高度责任心,非常重要。因为证券公司投行制作的材料,信息披露,面对投资者,要对投资者负责。所以这一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责任心不光是对材料的责任 心,还有对客户的责任心,你不能忽悠客户等等。包括对投资者,责任心非常重要。

  谢谢。

  严弘:招收好的人进来固然重要,但是留住那些骨干人员更加重要。我想请袁总讲讲为了留住这些骨干有哪些激励机制?可以留住这些人。

  袁盛奇:人才永远是券商公司的核心,我们为私募为PE为上市公司输出了很多的人才,那个队伍是一个年轻的队伍,我们经常要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未来的人才不仅国内,还需要有国际的视野。它可能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之间套利,这以后肯定是我们投行创新的课题。还有一个面试,现在的小孩他的专业都没 有什么问题,就是他们现在80、90后的吃苦精神,因为我们投行的项目有时候不一定都在上海、北京,可能在很偏很远的地方,有时候一呆要呆很长时间,要和企业打成一片,这个还是需要吃苦精神。我就说这些。

  严弘:第一创业摩根大通是一个很长的名字,这里面有很强的国际背景在这里,他们肯定也会加入很多国际化的元素在里面,在这个情况下,我想请朱总说一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朱晓莉:我们摩根大通因为监管的要求,我们现在确实是整个人力资源的安排还是走一套体系的。相对来说我们从招人角度来说,我们不是待遇最好的,可能我们对那些新入职的人的吸引力是我们的事业,我个人觉得因为我们这个公司比较新,我们大部分的团队建设不在招新人上,我们团队建设还是怎么样让这些有 经验的人,让大家建立一个新的团队文化,最大的体会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你对这份事业的认同,我并不觉得给的最多的就是最好的。

  谢谢。

  严弘:我们会议的主题就是“寻找向上的力量”,我想在我们整个金融市场向前发展并且发展前景非常宏伟的前提下,目前我们的券商也许会经历一些挑 战,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所以我觉得券商不光是作为市场的中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他们的角色也逐渐从做商到行商到设计商,从整个知识的内涵来说是更多的,对知识的要求也就更大。最终我想向上的力量来自于人,由我们各位在这里把关,然后有更多的新人加入我们行业,我们行业会一直往上。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