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体博会见证民族品牌龙抬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9日 11:46  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叶灵燕

  目前,中国制造的体育用品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随着“中国制造”的迅速崛起,民族体育用品品牌不仅在国内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部分品牌已打开了国外市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10年来,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体博会)在培育中国民族体育用品品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族品牌快速成长

  “参展可以直接带来客户。”江苏共创人造草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政在2012年第三十届体博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们与体博会共同成长,公司生产的人造草坪成为全球26家获得国际足联认证的产品之一,去年全球销量达1100万平方米,占全球市场的10%。

  以72平方米特装展台亮相本届体博会的河北张孔杠铃制造有限公司不算起眼,但跟自己于1993年参加首届体博会时3平方米的“地摊”相比,却是“大有进步”。据该公司董事长张志国介绍,1993年时,该公司年利润不过四五十万元,而2011年达到了3000万元。2005年,做专业杠铃的张孔公司获得了国际举重联合会认证,产品成为国际赛事、中国国家队的使用器材,开始有了国外订单,出口量逐年递增。2011年,张孔公司出口的产品占总产量的65%。

  马继龙回忆说,2003年在上海举办体博会时,参展的安踏、361°、德尔惠等一系列福建企业几乎在上海没有专卖店。然而,不到10年时间,这些企业在国内各大城市开设的体育服饰、健身器材专卖店遍地开花,甚至还驰骋海外。

  马继龙认为,体博会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了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之间及其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交流,同时让国内外消费者对这些企业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

  与企业一起成长,体博会完成了由体育用品展会向体育产业展会的蜕变。记者注意到,2012年第三十届体博会以体育用品为基础,融入了体育文化、体育经济等相关内容及活动。体育用品企业、融资人、经纪人、专家学者、管理者等多方人士的参与让体博会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阔。

  据马继龙透露,目前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正与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进行探讨,以期未来的体博会在发挥产品交流平台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在推广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在论坛方面,我们希望把‘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从国内做到亚洲乃至世界,我们有意与全球有关机构和公司展开合作,将其提升到更高水平,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马继龙表示。

  品牌建设需要过程

  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席尾山基向记者介绍说,20年前,韩国、日本将“世界工厂”的交椅交给了中国,“韩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在几经周折后完成了产业转型,走上“高端、优质、高价”的工业发展道路。如今,“中国制造”也进入了产业转型的关键期。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体育用品企业参与体博会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展出产品,而是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品牌的传播。马继龙认为,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文化和时间的沉淀。

  目前,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形势非常严峻。但马继龙预测,三五年后,有些体育用品品牌将发生质的飞跃,会从一个地区性的品牌成长为全国性的品牌,甚至成长为国际性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会出现令人骄傲的国际性体育运动品牌。”他非常确信地说。

  当下,中国民族体育用品品牌与国际品牌已形成了竞争之势,如李宁、安踏等本土品牌正强势崛起,着手打造国际品牌。安踏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世忠表示,在“二次创业”浪潮中,安踏将更加坚定地打造世界品牌。在2012年第三十届体博会现场,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安踏推出的“冠军龙服”横空出世。丁世忠称,当中国运动员身着安踏品牌运动服站上伦敦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时,将是安踏“领跑”中国体育运动行业、成为中国体育民族品牌旗手的开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路上,民族体育用品品牌面临诸多挑战。    尾山基建议,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应该实行“本土化”战略。他以运动鞋气垫为例介绍说,美国人喜欢穿软一些的,而德国人恰恰相反,亚洲人对此则没有特殊要求。所以,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想打开当地市场,应该开发迎合本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另外,他指出,大多数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功能性不强,而国外消费者却很看重产品的功能。因此,尾山基认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仍需苦练内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