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姜全保:终身未婚比例和初婚年龄探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7日 13:51  新浪财经微博
由复旦大学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赞助的“上海论坛”2012年5月26日-28日在上海召开。图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演讲。   由复旦大学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赞助的“上海论坛”2012年5月26日-28日在上海召开。图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演讲。

  由复旦(微博)大学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赞助的“上海论坛”2012年5月26日-28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未来十年的战略。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演讲。

  姜全保:我的话题是《婚姻挤压、终身未婚比例和初婚年龄》,它是和我们的很多因素相关的。我们中国的生育率和很多的一些因素相关,包括一些性别选择的人工流产等都会影响到生育率的问题,我将会从下面四个方面去进行讨论。在我的发言当中,第一个就是介绍,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性别比例一直都是出现不平衡的,男女比例都不平衡,在增加,是100比120。

  我们也可以看到婚姻挤压的现象,很多人终身未婚,还有男性的初婚年龄平均数也有所提高,还有就是当我们去讨论婚姻挤压的时候,我们都会去考虑不同的年龄群的人,比如说22~32岁的男性,还有20到30岁。这样一些年龄段,还有一些研究者是以年龄为权重做这些讨论和研究。这些方面的论文大家也可以找得到,很多的论文也得到了引用。我们知道现在的这些情况,120比100的性别比就带来婚姻上的问题,但是还会有很多人结婚,婚姻质量在未婚人口当中是40比20,这就是我们的计算方法。在这个等式当中,上面是终身未婚的男性人数,下面是女性未婚人数,乘以结婚率,所以它是一个总数,是结婚的总数,得出的就是比例,初婚年龄是用结婚的人数比上不结婚的人数。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初婚年龄,第二类的结婚率除以同年龄的人口总数,我们可以看到初婚率男性是0.7,女性是0.8,的确出生是比较晚的。在中国的女性中,她们30岁应该就到了结婚的年龄,现在我们有两种方法能够去调整总的生育率。针对临时性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但是我们的生育率的确现在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需要针对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女性去考虑。

  这里有男性和女性的初婚率,其实应该是两个相等的数字,所有女性都能够有机会结婚,他们结婚的话就会导致这样的数据。所以,结婚时间上的规律在男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改变,有了这样的结婚率,我们就可以算出最佳结婚年龄。当然,这是假设的最佳结婚年龄,男性不同年龄段的结婚率现在和婚姻状况相关的,我们可以把它放到这个表格当中,然后我们就根据人口去做一些计算,把2000年作为基准年,2000年到2010年生育率继续保持了线性的下降,到这里就形成了我们的一些结论。从2000年未婚人口是1.1,到2010年有大幅度的上升,到2030年预计是1.8,2050年之后则会开始下降,这和之估算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之前的估算都是根据结婚市场上的总人口来计算的,而没有考虑多具体的人员调整,但是在我们的计算当中,我一开始提到过会考虑到婚姻质量的稳定程度等等因素。然后我们列出了一些数据,这就可以解释一些男性终身未婚的情况,也就是到了50岁他们都还没有结婚,上面的一条线向我们预测了一些数字。2010年我们可以看到它大幅上涨,到2005年它达到了10%,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当然会有15%的男性会终身不婚。在这张表格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逐步的上升,终身未婚的比例会有逐步的上升,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人会有所不同。所以,初婚年龄平均是能够影响到男性的婚姻质量,主要是因为缺乏女性所推动的,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在增加,所以在2030年估计会达到28,到现在是处于这个水平。

  这里是我的结论,对于终身未婚人口来说,结婚质量是紧张得多的,对于那些没结婚的人来说,还有其它一些形式的婚姻可以考虑的,比如说婚姻交换,还有一些儿童婚姻,还有一些走私的女性被作为新娘去结婚。比如说美国教授举过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公开进行性交易的市场,结婚之后是不断上升的一个态势,对于终身不婚的男性来讲也是上升的,在农村终身不婚的男性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在农村有些男性资本有限,没办法有良好的婚姻。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家庭对老年人的扶持,还有农村劳动力的社保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说结婚的年龄,或者是老龄化的问题,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一开始上升,后来有下降。我的发言就到这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