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俞敏洪:中国企业家缺少安全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9日 12:32  新浪财经微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2年3月28日-29日,由慧致天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2(首届)中国领袖力年会暨“慧·中国”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图为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微博)

  以下为演讲实录:

  俞敏洪:各位大家好!这两天讲话比较多,该讲的话已经讲不少。我还是蛮兴奋这么多嘉宾从各个角度来阐释领袖力,尤其是商业的领袖力到底怎么一回事?从中国传统意义上、到西方的西点军校,到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以及企业家关系态度上,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未来中国发展的瓶颈的突破,以及中国长治久安这样一种渴望或者需求。

  中国其实已经遇到了千年以来难得遇到的繁荣盛世,我们非常庆幸生活在强盛的时代,我们在座的很多人眼见中国从贫困、封闭的状态走向改革开放、也走向中国今天在世界的经济和市场地位,过程中我们充满惊喜,不过心中有一种担忧。这种担忧可能是飘浮我们上空的大大问号,这个问号就是这种繁荣到底持续多久?经济因素作用于政治,政治以更大的反弹力作用于经济,企业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其实更加希望自己能够参与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发展,给我直觉意识到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商人的社会地位不能保证的话,可能中国的繁荣就像中国历史上五千年不断重复那样,都将会是昙花一现。

  这也正是现在中国很多论坛、也是今天论坛的一个主题。刚才钱文忠讲到了中国传统商人的地位、以及为什么中国商业社会从来没有形成一些重要的原因?在我研究这个世界文化的时候,我发现世界文化总会有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任何一个世界文明的繁荣,都是以商业开始,我们从古希腊文明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文明繁荣来自于地中海地区希腊和周边的民族的贸易、甚至不惜代价掠夺带来这个地区财富的增加,财富的增加最后导致了知识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财富的增加带来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文化的繁荣,所以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先是做生意,做生意带来社会繁荣,社会繁荣带来文化繁荣,如果做生意模式可以持续下去,文化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很伟大的局面。但是如果一旦出现战争、或者出现某种统治导致商业文化衰退,所有文化文明就会终止。

  古希腊文明是这个模式,西方资产文明从英国开始,现代工业英国财富积累是靠贸易和掠夺双管齐下,东英都公司在中国之间的贸易以及用鸦片的贸易,由于鸦片在中国流行不畅带来中国和英国的战争,英国的繁荣是靠掠夺贸易来的。只有英国开始后来确实为商人奠定一个地位,这个地位来自于英国大宪章,政府包括国王在内,不能随意对商人征税或者贵族征税,必须通过贵族联合起来同意,国王才能征税。从此限定政府或者限定国王可以随便伤害商人的权力,这也为什么导致西方从商业有开始到工业革命、到现在可持续不断的商业发展。

  美国更不用说了,美国一上来就是鼓励做生意的,美国战争也是因为做生意的时候分赃不均产生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出现几次商业的繁荣,原则上可以把繁荣手段延续下去。一次是唐朝,唐朝一直做生意做到罗马帝国、一直做到西方,那么唐朝繁荣典型是商业繁荣,一个是宋朝,宋朝是鼓励贸易,从燕京到杭州,皇帝不关心别的事情,只关心内宫生活。但是中国也出现一种现象,中国从来不允许商人有任何社会地位,为什么?因为在中国政府看来,一个商人有社会地位带来双重伤害,第一重伤害当商人拥有社会地位以后,他可能会把自己商人提起来,当一个人又有钱又有权对帝国地位捍卫非常厉害,可以让你赚钱,儿子都不能当官。这点如果大家系统读的话可以读《浩荡两千年》。

  还有限制商人地位非常重要的要素谁都知道,当商人力量和政治力量能够抗衡的时候,往往就是商人力量必须改变政治局势的时候,今天中国面临就是中国商业繁荣不管第四期还是第五期,如果从商朝算起的话,中国现在应该算第五期,商朝、战国、唐朝、宋朝都是会做生意的,今天是我们遇到跟唐朝或者宋朝一样的商业盛世,但是中国能不能走出商业盛世怪圈?当商人达到一定地位的时候,已经主导社会某种走向的时候,常常一次性被抹掉,政治力量非常害怕商人力量起到作用。最根本的要素就是昨天黄怒波讲的因素,就是政治力量是不是具备真正的契约精神,达到完整的权力平衡状态,以至于中国的现状从结构上到体制上能够给中国所有人一种安全感。

  中国现在繁荣是好的、改革也是好的,但是我们会发现中国在社会稳定方面确实是很古怪的现象,就是中国的政府官员没有太多的安全感、中国做企业的人没有太多安全感、中国老百姓也没有太多安全感,你可以归结一个根基上去,发现自己拥有的东西并不能确定是自己拥有的,没有任何契约保证,或者真正法律条文严格保证,政府官员是对上不对下,企业家赚了财富到底会是什么状态?国家对这些企业保护到底是什么政策没有把控,中国一方面中国企业家大量资金外流,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把资金投入中国国民资产。老百姓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内部融入全球的大潮进度太慢了,慢到一不小心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有可能消耗掉。

  过去改革开放成就积累大量的财富,这样财富在消耗过程中还能持续一些岁月,如果没有新的财富出现的话,我们将会面临另外一次不可持续的繁荣时代。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政府的领导力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发现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要不然不会做改革、要不然不会有温家宝总理这次在两会以后记者招待会上这些语言出现,但是从认识到最后能够变成现实,从认识保护每一个阶层利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权益,到最后真正做到每个阶层利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权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漫长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实现了,中国长久、可繁荣的局面才会形成,而所有这一切绝对现在再也不能只能靠农民力量、工人力量、也不能纯粹靠政治家力量,必须所有力量结合,能起到领导力作用的一定是商业力量。

  如果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每个社会阶层重要性排序的话,毫无疑问商人阶层也就是在座各位,除了像任志强(微博)这样国有企业以外,商人的力量必须是排在中国首位,甚至个人认为比中国政治家力量还要伟大。我一直认为既然中国已经不能再回到闭门自守、封闭时代,必须经过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商业时代,而商业时代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以权钱交易、官商交易、利益集团为主,如果以这些为主中国商业会停止发展,应该真正以商业精神、平等互利的原则从政府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契约精神而主导,这才是中国能取得长治久安的基础。

  为达到这个基础中国应该做两方面的努力,第一方面企业家自身的努力,我们不要小看我们在座每一个人努力,这一努力实际上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如果跟整个团体的力量方向一致的话,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相信中国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希望自己在透明、公正、充分自由、充分信息透明、以及充分资源共享社会环境下生活,我最大愿望中国企业家聚在一起,再也不用一半时间谈论中国政府环境以及企业环境,我们谈论我们生意应该怎么做?尽管缺少悲壮,但是真的多一些企业家本质。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包含我们自身品格修炼。

  请中国民营企业家离权力远一些、请中国民营企业家离权贵远一些,因为你这样做的同时,真的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发展、推动整个国家平安并且建设性走向更加繁荣的时代,我们这样做是帮中国政府一个大忙,如果忙着权钱勾结最后结果是伤害中国发展。我们能做到吗?我认为能做到,尽管中国一些资源型行业确实被控制了,但是一个国家达到完善的时候,70%国民经济总收入原则上应该从服务行业产生,而服务行业几乎不可能用资源垄断做到,因此我比较建议鼓励,在座企业家尽可能在服务行业领域发展。服务行业恰恰可以离权利和控制资源稍微远一点,所以我非常庆幸做二十多年服务行业,国家从来没有拦止这个行业,确实做出一个产业状态,我觉得企业家要从自身做起,当然企业家从自身做起,这两天大量企业家谈论的人品问题、品格问题、素质问题,反正从我见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来说,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人品确实站在第一位,我们做生意的时候可以用计谋、做生意可以利用某种力量,但是不能败坏自己人品。

  对我们来说要做到几件事,第一修身,第二确实抓住商业机会,第三确实能够拥有对于团队的领导力量,第四企业家必须搞清楚自己在中国现状里边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做生意,就是当我们政治力量依然影响企业发展的时候,政治力量到底站在什么位置上?我不反对大家能够互相推动,但是我比较强烈反大家利用群众的方式做生意。当然政府也应该主动做很多事情,我也相信中国政府会做很多事情,这个事情包括政府确实应该鼓励中国商业发展、中国政府确实应该从自身做起、定义严格的契约精神,让大家有安全感,中国政府确实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让中国通过商业繁荣带动文化的繁荣,如果这个繁荣能够持续的话,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在20年之内,将会有中国本土获得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包括创建世界著名的文化领袖、文学领袖、思想领袖、哲学领袖,所有这一切基于中国商业持续繁荣为前提。

  所以为了中国真正盛世到来,希望我们时代不仅仅产生著名的企业家,而是产生像礼拜、杜甫、苏东坡、以及产生新一代孔子、老子人,中国人所有领导以及老百姓一起为我们实现真正平等的、互相权利得到保证、商业繁荣的社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社会而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