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俞建华:危机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在加深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5日 18:10  新浪财经微博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新浪财经 陈鑫 摄)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2年2月25日,由《证券市场周刊》《财经》主办的“2012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

  俞建华: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站在这个讲台上来,刚才几位嘉宾围绕着世界经济展望进行把脉,我听下来结论基本还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世界经济还是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缓慢复苏轨道上,但是下行的压力在加大,不确定、不稳定性在上升,很可能会陷入一种较长时间的持续低迷状态。我今天受我的老领导魏部长邀请,到这来给大家简单的就当前全球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前景谈一谈,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我现在工作的单位,只代表个人。对刚才讨论的欧洲和美国问题,事实上我们都非常的关心,因为他们的体量确实太大了,除了刚才两位老师提到的我们在这两个市场上有大量国债投入,从我工作的单位角度来看,我们更关心这两个都是我们很大的市场。欧洲占了我们出口的20%,美国占了我们18%,还不包括从香港转口到美国和欧洲的,如果要计算,加上从香港转口的贸易来算,应该说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更大。刚才主持人谈到关于中美在欧债危机当中的得与失,因为美国是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相差非常的大,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兴趣。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刚从美国回来,确确实实有这两点困惑。美国影响应该是比较大,银行间的联系,商业联系,传统上,文化上联系,基本结论应该是这样子,但美国人为什么不这么着急呢?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今天谈三个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第一个观点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是我国对外经济的三个重要方面,与国际市场联系最紧密,受全球经济影响最直接、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显的放缓,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第四季度开始显现,从今年1月份的数据看,这一影响还在持续加深。从已公布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来看,进入2012年我国外贸出口呈现出“低还低走”的局面,明显低于去年全年20%的增长。这充分反映出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和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现实状况,其中有个动向应该值得特别关注。第一对欧洲的出口明显下降,对新兴市场出口有所增加。1月份我们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下降了3.2%,同时对巴西、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了14%和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球经济双速复苏的基本态势,我国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难度较大。

  二、进口,尤其加工贸易的进口有所下降,1月份加工贸易进口下降20%,加工贸易进口是用来再加工,再出口,就意味着以后几个月可能我们加工贸易出口会出现低速增长这么一个态势。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今年1月份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下降了37.5%,当然元旦,还有春节都在1月份,但是这就反映了这么一个情况,每年我们都有春节,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我们与所有外商对华投资,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么一个背景下,欧盟国家对中国的持续投资下降了42.5%,反映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直接影响到欧洲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对外投资合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走出去方面,金融危机以来国外对我国的资金需求增多,与过程合作的意愿在上升,这一点深切感受的到。这次习近平副主席访问美国有很多商务活动,我们有500位企业家组成的贸易投资促进团在美国访问,在8个州在加上一个哥伦比亚特区,11个城市,其中美国方面企业对于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这么一个形势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遇。今年我国非金融投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60%,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金额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8%。刚才我也提到,这次习近平副主席访问美国期间,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签了37个合同,金额达到24亿美元。

  我谈的第二个观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总体进入加速转型升级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还是比较突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对我们来说挑战还是很大的。同时,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又十分严峻和复杂,就像刚才两位老师提到那样。一是外需仍将持续低迷,近期IMF都提到预测,对今年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预期下调了3.3%和3.8%,较去年实际增速低了0.5和3.1个百分点,美、中、日进口需求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不断的升温,还是处在一个高发期,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贸易融资在一些地方受阻,都将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

  二是外资困难增多,美、欧、日针对就业压力,纷纷重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破灭之后,回过头来对实体经济更加重视,以不同方式引导和鼓励资金回流。根据联合国(微博)贸发会议统计,2011年发达国家外资资金流入量强烈反弹,同比上涨了20%,近期美国国内在热炒苹果公司事件,日本明确提出将提供巨额补贴防止高技术企业向海外转移,大家都注意到这些动向。发展中国家也在竞相出台新的引资措施和政策,在需求不振,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投资信心不足,投资能力下降。

  三是对外投资的机遇和挑战,应该说并存。许多国家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外资需求上升,与我们国家企业合作的意愿增强,这是一个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国家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还存在着一些戒心和疑虑,有些国家以安全审查为由阻挠,干扰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国有企业对他们的正常投资。我国境外企业财产和人员安全风险也在上升,所谓自然灾害方面,政局变化,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突发明显增多,这是不利的,我们不能光看到不利方面,也要看到有利方面。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蕴含了不少新的机遇,金融危机还在继续演变,经济全球化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其根本趋势我觉得并没有发生逆转,我们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许多比较优势还依然存在。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可走,也就是说我们发展的余地还是很大。各方面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仍未改变,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将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形成有利支撑,特别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成长,抵御风险,拓展市场,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我国今年外贸增速有所放缓,但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仍会加快,贸易平衡状况会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规模总体平稳,对外投资合作继续扩大,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趋于协调。从中长期看,国际经济危机已经一并将继续引发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和变化,这既对我国保持对外经济平稳发展,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各类要素成本集中上升,既会影响到当前对外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我们外经贸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外经贸发展总体进入加速转型升级期,外贸外资将呈现增速放缓的基本态势,当前必须坚持稳中求进。20国集团多伦多经济提出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情况下,强劲增长无意是重中之重,所以说保增长这是一个重大任务。

  我们要处理好稳与静的关系,把稳作为基本要求,把静作为依托之一。一是推动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外需对促进就业,有效利用现有产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分重要。因此,要确保对外经济政策,特别是外贸政策稳定性,加快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的同时,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同时,要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促进外贸平衡发展,继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二是主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方针,在保护利用外资平稳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更加注重引进品牌,技术,服务,管理,和人才,实现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充分发挥外资对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协调发展,加快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步伐,在保持对外投资合作平稳发展的同时,下大力气在科学的模块,危中寻机,促进和发展保障,强化政策,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走出去。

  四是深化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巩固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继续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与周边地区,与其他经济体形成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深入的参与多边组织和区域经济对话,和全球经济治理协调,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保护主义,应该落实G20峰会领导人们要求的反对各种形式保护主义,有效应对经贸磨损,切实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各位嘉宾,2012年是一个形势很严峻,也很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包括我听了刚才两位大师,有些事情也见不得底,看不太清楚。对我们这一年对外经济发展来说,我认为形式也是严峻的,不确定性增多的一年,同时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相信今天的讨论会对我们2012年实现稳中求进会做到出谋划策的作用,同时也会为我们中长期我们国家对外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讨论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