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健林:民营企业可以成为文化产业主力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1日 16:28  新浪财经微博
“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于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于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2012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于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健林:尊敬的全书记,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根据会议的安排,让我讲讲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我就结合万达的文化产业发展谈谈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我演讲的主题是“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大有作为”,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讲以下我们自身,万达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万达文化发展从三十年前开始,搞其它文化产业是2005年,算比较早进入文化产业,我们现在文化产业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电影的制作和放映,大家都知道的万达院线现在规模已经做到亚洲第一了;

  二是演艺公司,我们自身有一个演艺公司,经过一个多月谈判,两个月前跟全球最优秀的一个企业,美国的德隆公司签约成立了合资演艺公司,我们控股,在中国打造舞台,就是大型的Show,因为大型Show投资比较大,设计比较复杂,目前中国还没有这种文化形式,总的双方投资额在100亿左右,第一台节目投资25亿的“汉秀”已经在武汉开幕,两年后大家可以见到这个节目;

  三是文化娱乐,我们自己有一个量贩式的KTV,叫“大歌星”,今年可以做到六十几家,接近七十家,也是行业里最大的;

四是是我们的艺术收藏,接近30年时间,前前后后投入20多亿,已经收藏了国内百余名大师的一千多幅作品,在中国书画收藏界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每年还举办免费的展览,近几年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对外的文化年和友好年交流活动。

  投入来看,从开始到现在,特别是从2005年进入真正的文化产业以来,现在万达文化产业投资已经超过了100亿,是中国所有企业当中包括国有企业当中文化产业投资最大的,不只大,效果也不错,投资回报率超过10%,万达文化产业也受到各方面的肯定,去年12月20日万达也向中央有关领导做了回报。

  第二,万达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1、创新模式。

  过去人们做文化的时候,因为做文化的都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做文化一般是各做各的,做电影院就做电影院,做舞台演艺就做舞台演艺,做酒店就做酒店,做商业就做商业,非常不搭界,后来我们在做商业地产当中发现完全做商业中心可能还不够,于是我们把创新的这些旅游业、文化产业、健身中心、娱乐业等等结合在一个建筑产业内,我们起个名字叫“城市综合体”,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这样来看是非常好的,这样的产业模式,所有模式能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特别是商业巨大的人流为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休闲产业提供支持,这种多要素组合获得了非常好的经营效果。

  比如说我们在武汉有一个江汉路的电影城,连续三年都获得全国观影人次第一,2010年167万,2011年估计更高,2011年的收入已经突破7000万,今年会更高,万达单一个九个厅、八个厅的电影院,一般都在商业中心,都突破了8000万,特别是广州白云电影城,开业当天创造了800万,创造了世界电影院开院的记录。

  2、连锁经营。

  连锁事业是财政补贴,满足一个区域的需要,有收入当然更好,没有收入也没有问题,但文化产业不同,完全靠自身的现金和利润才能获得支持发展,我们特别注重把同一业态的东西特别强调连锁经营,这也是我们向跨国连锁企业,商业企业学习的结果,因为我们比较早的,十几年前就和跨国公司打交道,我们也在发展当中学习他们这些东西,最大的是统一品牌,统一招商,统一运营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

  举例,万达院线,接近百家的电影院完全统一运作,以前电影院要若干人,现在一个电影院需要一个人在放映室,若干盘放进去,因为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万达有一个自己的信息研究管理中心,完全自己创造、研发、管理我们自己的软件,而且所有放映的时段,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放哪个片子,一开始信息就可以上来,总部可以监控每个地方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信息化的网上订票系统,VIP客户开发等等很多很多,这些是真正获得价值最大化的特点,而不是简单靠票房,而是靠科技,连锁经营来获得效果。

  我们是以不到7%左右,具体数字可以看广电总局的数据,7%的屏幕创造了15%的票房收入,我们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收入是两倍,净利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三点几倍,这些东西就完全不是哪一个人的作用,重要的是靠连锁经营,科技、信息多种要素来获得超长的利润。

  3、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十二五”提出来“扩内需”,怎么扩内需?刚才领导已经讲了,外需要掉几个点,投资要掉几个点,靠什么来填补这个空间呢?那就靠扩内需,扩内需谈何容易,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一增加居民收入,扩内需要花钱的,收入跟不上,其它都是白扯。二是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完全靠原有消费模式和消费品种是不可能达到扩大以及倍增的。我们“十二五”提出来,到“十二五”末翻一番,32万亿,到“十三五”2020年再翻一番又是几十万亿,全球是个巨大的市场,规划是非常美好的,但能不能完全实现,特别是现在经济比较困难有一定的担心。要形成创新新的消费热点,就是要扩大文化、娱乐、健身、休闲,这其中就是扩大文化消费,文化既然提出要建立支柱产业,“十二五”要翻一番,那看来文化空间是很大的,它若能翻一番,必然会带动2、3万亿的消费,文化消费不是不消费文化,而是看有没有好的消费被激发出来。

  2005年万达影城进入长春市,总票房500万,近6年我们先后发展了5家电影院,2011年长春市纯票房已经达到了1.3亿,万达自己已经超过了1亿,在五年时间增长的23倍,说明市场是可以被激发、引导出来的。石景山我们做了万达广场,包括连锁大歌厅,2011年有51万人次消费,收入超过了3000万,说话这些消费,而且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KTV、健身中心和商业设施结合在一起,要素组合以后,可以大大地激发非零售消费,万达也努力把非零售业消费作为我们增长的重点,我们自己内部有一个规定,万达购物广场零售业的比重必须小于50%,也就是说50%以上是文化、娱乐、休闲、美食,而且效益好得让人吃惊,这些消费的东西,老百姓你只要给他合适的价格,很好的模式,它是一定能刺激出来的。

  举个例子,我们广州白云万达广场的参与消费,可能和我们“好吃”有关系,每平米绩效做到全国第一,其中有一个餐厅,每一天的翻牌率是百分之二十几,每平米餐厅消费收入达到了20、30万,完全超出你的想象。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新的消费热点可能是扩大内需的着重点。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体会。

  通过万达发展文化产业有几点体会:

  1、文化完全可以做成大产业。

  举国外的例子,美国2010年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美国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产业占比达到60%,日本不多,但日本在全球文化产业达到百分之十几,我们是占百分之二点几,和我们GDP在全球占百分之十几的地位是大大不相称的。美国前100家大企业中有72家是文化产业,说明做文化可以做成世界级的企业。以万达自己的例子来看,万达院线从2005年成立,从2005年的1.2亿到2011年达到22.3亿,六年时间增长了18.5倍,按照前六年增长的均数来算,几年以后这个企业在行业就是世界级的企业,做文化并不是说文化企业就是很小的企业,或效益不好,不是这样。

  2、民营企业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创意产业,创新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方面国有企业是短版,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中国每年产权百分之七十几专利是民营企业申报的,还有一部分是三资企业,只有百分之二十几是国有企业,并不是国有企业创新的专利多,民营企业灵活是我们特长。文化产业有一个特点,投资不大,它相比垄断企业,石油、汽车、钢铁、航运等等投资不大,民营企业可以直接介入,不说几千万,搞不好几百万也可以做得很大。比如300万投资的《失恋33天》获得了3亿票房,创意产业如果创意好,市场点摸得准,是完全可以挣大钱的。

  3、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几年前我们和国有企业相差太大,但由于机制对头加上有合理的模式,很快就超过他们,而且份额每年在扩大。还有形势行业,像华谊兄弟做得很不错,还上市。演出行业的“印象系列”,张艺谋是做“印象系列”的基金投资人,每一台“印象”演出收入都是几千万,据说这个系列还要谋求上市。所以在文化产业里,民营企业可能是有机会的。

  4、现在可能是民营企业是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民营企业企业数量看占全国企业数量占80%以上,“十二五”提出来我们要转型升级,如果民营企业不能转,这些都是空话,光靠国有企业转型是不行的,这么大量的企业群,这么多就业人口,民营企业不转型,在国家和社会靠什么转型,不是一定想要在科技,要在产业怎么想,可移动动脑筋,可以向新的方向和地方思考思考,至少我觉得可以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方面,民营企业可以把它作为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机遇之一。民营企业要有一个好的脑袋,认真去想,认真去做,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收入。

  这是我的几点体会。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