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昌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资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8日 22:28  新浪财经微博
以上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昌勇 以上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昌勇

  新浪财经讯 2012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以下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昌勇发言实录:

  黄昌勇:非常感谢能够参加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这样一个品牌的论坛节目,设置这样一个人才论坛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刚才听到很多专家演讲的意见,我都很认同,也很赞成。

  我们在讨论文化产业人才可能在两个层面上要分开,第一,我们将近创办不到十年的文化产业管理,以及以前的公共文化管理,这样一个专业层面,还有一个专业层面就是大范围的,广义的文化产业,事实上我们的传播、新闻,我们国家很大的教育,都是我们最核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资源,所以我可能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谈。

  我有几个想法,第一,我们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跟我们国家的教育,普遍的教育是一个样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需要我们高度的注意,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非常大的功利化特征,这个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来说,目前可能不完全统计,将近有50家本科院校在办这个专业,一直都在置疑适不适合在本科办,目前觉得还是有犹豫的,包括高校和北大不办本科专业,是办研究生专业,这里面我是觉得事实上是跟专业基础,专业的特性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很好的考虑,我们有没有条件上马这个专业,首先可能还是功利性太大了,太强了,导致了这样一个学科设置,教育部前几年在实施MFA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看来,包括我们每年有80名的招生,今年的招生我跟我们的研究生部说了,所有专业的学生我一定要参加复试,为什么?因为我已经带了一些研究生,我觉得他根本不适合,没有素质来学这个专业,但是他考上了。

  那么就艺术教育来说,这里面问题就更大了,我们知道我们国家从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事实上已经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据不完全统计是60倍,我们现在艺术的学生,本科学生有120万人,是79年的,80年代初期的可能是60倍,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艺术教育的需求量,这么样大的一个规模,我们现在看到我们国家艺术院校,上万人的艺术院校,也是不少见的,也就是说一个专业,比如说艺术设计我可以招300人、500人,上千人,这都是非常可怕的现象,这里面存在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现在的艺考,我们过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艺考又要开始了,这是一个现象,那么艺考在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一大批家长和考生,就是文化课差的考生上大学的捷径,我觉得大部分的,我去年在上海媒体采访的时候,我说过,我说可能是90%以上的考生他是没有艺术潜质的,或者是不热爱艺术,他仅仅为了上一个大学选择了走这条道路,这是值得我们担忧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艺术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它需要特别的潜能和天赋,以及对艺术的一种热爱。创办了一个中外合作剧场管理的高级培训班,我们跟国内一家大型的文化管理机构来做的,后来我们在总结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他说通过办这个班非常的失望,非常的担忧,他说这些学员,第一,都不热爱艺术,第二,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是非常严重的。去年10月份我到欧洲考察剧院管理,他们在谈到德国剧院管理的时候,这个在体制上跟中国剧院管理非常相似,一个剧院有400多个人员,这些人员除了几位特别有名的艺术家以外,这些人员都是固定的编制,我问了一个问题,这样的机制是不是会阻碍这个艺术的发展生产力?他说不会,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在德国从事艺术的这些人既然进来了,他们都非常热爱艺术,而且他们有非常好的社会责任感,这两点保证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我由此就产生一个观点和想法,这个艺术的改革,我们国家的文化改革,体制改革,恐怕还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说体制好了就一定好。可能体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可能还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往往谈高等基础教育,我们往往谈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在基础教育就埋下的一个种子,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非常可怕的,特别是基础的艺术教育更可怕,这里面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展开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一种心理,我们的家长,从小孩儿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学都让他学艺术,但是当他发现这个孩子的文化课非常好的时候,他再也不会让他学艺术了,特别是高考选择的时候,不会把文化课非常好的孩子让他去学艺术,这不是绝对化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一个社会心理。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不再展开了。

  第三,它的表现主要是我们现在艺术教育的师资非常的紧缺,我们很多艺术院校,事实上根本不具备开办艺术专业的能力,师资严重缺乏,甚至老师根本就没有这种资质和资格,但是我们还是做了大量的艺术专业,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刚才有很多专家说到,我们现在社会有大量的急需文化产业人才,但是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对路,这里面有很多问题。

  第二个大的方面,我想讲一下我们艺术教育,包括文化产业教育目前同质化非常严重,层级结构不是很分明。我自己有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高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分级,包括文化产业这种专业的教育应该分级,专业类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文化部直属的八大院校,我觉得它还是应该以高水平的专业艺术人才教育为它的目标。

  还是要坚持这个经营艺术的特色,原来文化部直属的八大艺术院校,包括中央戏剧学员等等,这些院校都是恰恰没有怎么扩招的院校,而我们学校说起来也很不好意思,我们今年马上开始招生,我们全校只招434个本科生,明年还会减少,我们能够保证它的师资结构,保证经营教育的特点,这是专业艺术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应该以研究生艺术教育为主,师范大学应该偏重于艺术的师资培养,包括省级地方性的艺术院校,应该是以职业性的艺术教育为主,有一个分工和分级就会非常好了,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职业院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所有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课程结构,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共性大于个性,没有太多的特点。

  这是第二个观点。

  这里面我还想谈到,我们这一次因为去年我们艺术学成为一个门类,大家都欢欣鼓舞,但是我们看到里面有很多隐忧的地方,艺术学设了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但是我们看到,恰巧是为我们国家艺术人才培养最高水准的艺术人才的院校,他们的得益是更少的。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

  第三,应该建立以创意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家知道,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钱学森之问,他谈到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对艺术人才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这个问仍然实用。我们现在面临着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到创新型,创意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这个转型是在欧洲也面临同样的特点,在发达国家也面临这样的特色,在我们国家表现更加严重,事实上在欧洲发达国家它的艺术教育,文化产业教育很早就开始了一个转型,就是特别注重艺术的实践,就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很多专家都讲到了,但是我们国家虽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也有很多理论的提创,但是在具体操作阶段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看到英国最大的艺术设计学院,它的课程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老师讲的很少,更多的课程是跟实践结合在一起的。11月份我到德国,有一个艺术管理也是非常强的,我调查了一下它的师资结构,五分之四的老师都是来自于实践部门,五分之四的教授大部分都做过艺术实践的从业经历,而且这个经历是非常的好。我们现在也遇到很多问题,我们怎么样去把实践的课程开好,怎么样去做好,也是一个问题。

  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引进了一个很好的摄影师,在中国也是很有名的,他呆了一年他一定要走,为什么?他说我没有办法适应这样一个体制,考核体制,很多很多体制,但是我们现在就研究怎么样去适应这样一种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大学的存在主要的原因,不能只传授知识方面,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学存在的理由可能更没有了,但是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说的,也就是说大学它到底应该怎么转型,这个转型存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它还有一个面对创意经济,面对知识经济,我们大学它可能进入一个更深的领域的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这些方面应当说我自己也在思考。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