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凤亮:跨界融合催生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8日 22:09  新浪财经微博
以上为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 以上为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

  新浪财经讯 2012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以下为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发言实录:

  李凤亮:感谢主持人,人才论坛年年有,但是每年都有新意,我今天听了三位前面专家和领导的演讲,今年的新意,有一个词儿就是创新,我也是无独有偶,所以今年有这样一个题目。传统创业当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还讲到国际的文化产业培养人才的协作网络,我们也有这方面的意愿和努力的倾向。我的题目叫做跨界融合催生文化产业的创新人才。

  我会讲三个方面,第一,探索把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点,第二,跨界融合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最后,跨界融合应坚持特色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

  首先讲一下第一个方面。人才培养的特点,实际上我们大家一直在摸索,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践,我个人的一个判断,记得去年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我就讲了这个,我总体的判断,我们虽然本科专业开了七年,但是我觉得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是处于一个探索期,首先作为新兴学科确实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另外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内涵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说我们有设计的学科,有美术的,有各种各样门类的学科,因为我们现在开出来很多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所以这个里面对我们来讲很多的学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是归属感,设置在不同的学院,另外各个学校专业名称是非常多样的,是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创意管理,还有其他等等的管理有很大的一种争议,培养方式也非常的多元和多样化。日本的经验,我多少了解一些美国的做法,他们更多的做法是跟我们具体门类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一样,是跟产业门类相结合,做一些具体化的培养。

  比如说偏艺术的,艺术管理,或者是音乐的产业,或者是商业的问题。偏商科的,可能是在MBA下的娱乐或者媒体管理方向,偏传媒,可能是在硕士的里面。人才特点总结为三型和三多,三型,首先是应用型,一般是懂艺术、有创意、会经营、善管理,从这些方面来讲是应用型非常强的。另外就是复合型的,实际上文化产业的培养,刚开始大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突破旧的学科培养体系,整合人文学科经济管理等应用学科。第三,创新型,这个不用说了,创新、创意、创业,创造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原创不足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个原创的不足肯定跟我们人才培养有关系。我们在深圳,深圳是一个高新城市,在产业文化发展方面有一些误区。

  三多,多类型,文化产业类型是很多的,技术制作、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第二,多层次,学历教育,博硕士、本专科,非学历教育,研修,培训,工作坊。多渠道,高校培养,企业实训,政产学研结合。我们今天在这里主要讨论是大学里面学生、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更多除了这个以外,从终身教育的概念来讲,企业里面的实训和对他的再培训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重点讲一下四跨的问题,通过跨界的融合来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首先对于为何跨界,这个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文化产业的人才确实需要复合型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学员、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光打破一个学院间的壁垒就非常难,现在大家都是来的文化产业研究院,打破学院之间是非常困难的。四跨,跨科融合,强化打通,校企结合,打通实践,跨校联合,协作的问题,还有跨界结合共享的问题,本科专业,经验积累,争议犹存,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内涵困境,文化产业牵扯到很多的方面,包括传播学,涉及到不同的学院,从04年中国大陆开始本科,在旧的目录里面是在公共管理里面,后面有一个S,这个S就是试办的意思,今年5月份刚刚修订的新的专业目录里面,是把它从公共管理里面调到了工商管理类,可以说管理学和一的学位,但是依然是试办的专业,对它的属性怎么样,还在摸索的阶段。

  我个人提出一个概念,由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专业构成虚拟本科概念,我个人不太赞同搞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这是一个巨大的神话,非常难操纵,曾经设想过这个问题,所谓的门类专业,由传媒、传播、设计学、美术等等各个具体的门类的专业构成了一个虚拟本科,这个来讲这是我们文化产业本科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路径。同时应该着重发展文化产业管理的第二学士学位,这是非常重要的,跟我们文化产业的人才的复合型的特征非常的吻合,比如说学电脑、计算机、软件的,你来学一个文化产业的管理,这个文化产业的管理是不是一定要开在管理学院,也不一定,本科阶段这是重点发展的。前提实现一个校内自由先科,完全学分制,就是学生我学这个专业,我想学另外的课程,我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这一点。

  对于硕士生来讲我们提倡跨科际的招生,多学科的营养,不同硕士专业的特色化教育,MBA工商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艺术学理论,艺术管理,新闻传播传播学,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文艺学,创意产业与文艺管理,知识产权法,创意版权保护。因为创意版权的保护实际上现在是我们文化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

  在博士这个里面,提倡跨科际招生,多学科营养,人才少,着力在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学养和经验的积累区考虑文化产业的战略性问题,发挥高学历、宽视野的优势,能从具体的行业挑出具体门类,做一些国内外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这是一个跨界的图片。

  第二,校企结合的问题,强化实践。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践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始建于理论并重。本科,基础课程、核心理论课程,文化产业基础理论、艺术学、美学、传播学、管理学方面,应用性课程,品牌管理、制片人管理、广告管理,实践实训。博硕士,结合相关专业,突出个性特色,强化调研实训和项目参与相结合,实用课程,文化产业园区管理、文化产业创业教育等。

  我们一位老师从清华毕业以后,拿到了服装设计的金奖。

  校企结合另外一个要求导师队伍多元的构成,企业、政府、社会、大学,校企分段培养,天津中软学院在动漫,服装设计,创业实践,新景界大学生旅行社,旅游专业,产学研结合,校园文化产业开发。包括深圳大学的实践,它有一些很独特的地方,因为在深圳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发达的城市,所以我们学校是打造六个平台,艺术创作平台,3号艺栈,设计部落。产业交易平台,深圳文博会分会场,成果转化平台,深圳荔园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学生创业平台,学生创业园,人才培养平台,深圳市文化产业教学与培训基地,学术研究平台,文化产业研究院。

  第三,跨校联合,强化协作。非常必要,转益多师,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暑期研修班,博士生论坛,联合培养本科生学分互认,联合开展人才培训,现在国内游一些像中国大陆的高校文化产业研究的联席会议,非常有成效,已经开到了第八届,开了中国创意研究联盟的会议。提出了一个倡议,成立中国创意研究联盟,做七个方面的一些工作,

  第四,跨境合作的迫切性,尤其是对中国来讲,这次六中全会里面讲了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有几个路线,联合培养研究生,暑期跨国研修项目,KEA,跨境案例库,数据库,北大、深大、台湾暨南大学《百年文创力》,跨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在线设计体验。不是以书本的方式出现,我们希望将来在联盟里面,将来我们打造一个网络的平台,就是说入盟的人都可以把这个案例加进去,你也有享受案例的权利。另外要进一步的推动跨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的建立。现在很多境外在线的设计的体验活动网站非常多,资源非常多,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西区这方面的资源。

  最后跨界融合,还是应该坚持特色化和创新型,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当中有四个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博与专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普遍与个性的关系。这里我对创新和个性讲一讲,特色一定是你这个专业生存的板块,一个是中央财经大学,最早的时候开设的第一批的专业,经过几年的摸索,刚开始也很苦恼,经过几年摸索调整以后,现在把自己的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确定在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方向,每个学校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传媒大学开了影视项目管理和文化经纪方向,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做,另外就是创新是发展之道,我觉得从培养的目标、模式、资源来讲,培养的资源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自我更新,教师要有一个自我发展。另外在培养当中要体现创新的激励,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要体现一个激励。

  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