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简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9日 11:19  新浪财经微博

  爱在劳人、学在劳人、国际劳人

  ——劳动人事学院以特色文化育人强院  

  步入求是楼劳动人事学院(以下简称“劳人院”)办公区,走廊橱窗里的数十幅院徽标识图文征稿立刻吸引了我,它们似乎是在介绍:这所正走向而立之年的学院有着怎样的院(系)文化。劳人院始建于1983年,回首其成长过程, 1985年首创人事管理本科专业,1993年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改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4年国内第一家劳动经济学博士点诞生,2003年首家设立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三十年来,这所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品牌确立、国际接轨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经过长期的洗礼、积淀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

  劳动人事学院参加第二十二届一二·九合唱比赛

  德学并重、面向未来的文化内涵

  历经数十年,劳人院已形成了“爱在劳人,学在劳人,国际劳人”的文化氛围。关于这一文化的内涵,分党委周石书记解释到:“‘爱在劳人’是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学在劳人’其意在着眼于学术,‘国际劳人’是追求面向未来,注重学院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劳人院以“专注劳动科学研究,造就卓越人才,贡献专业智慧”为学院使命。通过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主动担负和承载着中国劳动科学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服务的重大责任。同时,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正如院长曾湘泉教授所说:“训练和培养解决未来劳动科学领域问题的高水平专家,是学院的神圣职责,也是21世纪的世界赋予我们最富有挑战性的光荣任务。”

  建院以来,劳人院始终坚持把学术作为立院之基、兴院之本;努力增进学生智慧,服务学生成长;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自主性;同时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解决劳动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仅2010年,学院就获得纵向科研项目20项、横向科研项目39项,发表期刊论文61篇、著作29部。同年,周禹和刘小禹博士双双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且有教师20余人次出国交流。2011年毕业生中58%的同学继续深造(其中25%的同学为出国读研),本科党员比例更是达到毕业生人数的50%。这些简单的数据,均很好地证实了学院为实践办院理念所付出的努力。

  劳动人事学院定期举办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

  据了解,为构建学院“德学并重,面向未来”的文化,劳人院石伟教授正主持设计学院的视觉识别系统。这一系统主要包括“院徽、院训、院歌”等三个方面。今年3月,学院面向社会发布征集启示,全院师生员工、学生家长、我校文学院和新闻学院的学生以及社会专业设计者等都主动提供了优秀的参考方案。至10月末截稿,已收到100多个LOGO,3支院曲,多支院歌和几十条院训原稿。对此,参与征稿活动的08级本科生王扬同学不无感悟地说:“我所认知的学院文化,源自我的直接感受。我参与这项活动,就是想凭着我的感悟把这份东西留下来,传下去。”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

  “‘爱在劳人’不是抒情的诗句。”一位毕业生坦言。从入学时师长们登门慰问、促膝谈心,到日常的各项比赛、生日庆典、节庆欢歌、野外郊游,以及师生间的球类友谊赛等,无不使学生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体味着学院文化,感受着“团结拼搏,努力进取”精神。同样,无论是迎新晚会还是毕业晚会,也无论是军训还是合唱比赛,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劳人很有爱”渐渐成为师生们的共识。

  在劳人院,“互爱”积累着奉献精神。教师节的一束鲜花,学生出国前的一次院长宴请;师生病床前的一声问候,以及获得佳绩时的一声祝福,平凡却令人感动。它营造了“互爱”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助人、感恩、敬业和奉献的德行。多年来,学院“崇德社”持续组织开展支教、“衣慰”等活动,并荣获学校第2届“感动人大”十佳志愿服务项目。2010年底,师生又共同捐书建成了“四川荣县高山镇学校‘劳人文博书苑’”。对此,劳人院赴四川支教的研究生王瀛感慨地说:“有爱心的人总会以不同的爱呵护身边的人,同时也会享受到爱的回报。在学校,学生需要教师的爱,也同样会用爱回报教师和社会。如此,‘爱’才会有‘教育的最高境界’之意。”

  2010级本科生军训时老师与同学合影

  “‘学在劳人’是自觉的行动。”一位学生家长评说到。每年,院长曾湘泉教授都会给新生作入学报告,强调要:“打好基础,多参加学术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宽广胸怀”。周石书记也会按时给本科新生开设“文科入门”讲座,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提升科研能力,成为“工”字型人才。此外,学院也会定期举办“三人行”学生成长经验系列交流会、“半月谈”学术座谈会、劳人名家讲堂、“读书分享会”、“学术论文评选”和“奋斗之路”系列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进步。正因如此,学生自入学之年就已将“学习”二字根植于心。

  在劳人院,教书育人工作是扎实的。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师生们会定期座谈。教师也会在阅读书籍、科研论文、读书笔记、专业实习、出国推荐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在奖学金评选工作中,学院严格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品学兼优、全面发展,鼓励先进、以奖促学。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学院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用奖评机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发表学术论文。2010年,学生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院积极环绕第一课堂开展活动。“书法比赛”、“读后感比赛”、“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均已形成规模。由于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2010年劳人院获得校级“课外学术”和“社会实践”两项“优秀组织奖”。在书法比赛中获奖的09级本科生马哲同学感言:“比赛可以使我找到自信,从而更自然、更轻松地完成学业。”

  第五届“劳人杯”书法大赛成功举办

  “‘国际劳人’是人才遴选的举措。”一位管理者评说。“接轨早、国际化、兼容性”是这所学院的又一办学特色。自80年代末起,学院即借鉴北美劳动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经验办学和开展学术研究。1996年,学院开始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截止目前,学院90%以上的教师已有出国进修、访学的经历。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劳人院先后与德国劳动研究所、马普研究所、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康奈尔大学劳动关系学院、罗格斯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和加拿大蒙提利尔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出国学习。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劳人院也适时举办“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等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招收国际学生。一系列的举措,不断激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06级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李鹏应邀赴日本驻华大使馆参加庆祝“中日友谊计划”实施20周年活动;2008年,吴玉章奖获得者06级本科生卢佳随同胡锦涛总书记参加秘鲁举办的APEC峰会;2011年,10级本科生樊妮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总决赛,并荣获金、银两项大奖。同年,吴玉章奖获得者09级博士生王震又以最佳论文(best paper)提名参加2011年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第71届年会。

  劳动人事学院举办全球劳动科学院长论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有利地凝聚着劳人师生的心。正如08级的王扬同学所说:“劳人文化以一种淳朴简单的方式,身体力行地维持着它的生命力与价值。它贴在宿舍的门上,也印在我们的心里。它是一种有质地、有生命的精神,自然地体现着劳人人的关系和情分。”

  育人强院、留馨行远的文化影响

  建院以来,劳人院不仅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了大批研究能力强、外语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也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各级政府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连续12年名列全校第一。如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高级专家学者或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优秀的学院文化的熏陶。06级本科生曲海慧就是这些优秀毕业生中的一个代表。曲海慧在校品学兼优,不仅被评为首都高校优秀基层团学干部,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且因两度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一等奖,而作为人大学生代表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经济管理和法律分论坛)发言。2009年,她放弃在劳人院和学校汉清学院的保研资格,积极准备服务社会。2010年,她以优秀本科毕业生身份,通过强势竞争就业于中国银行总行。对于这一决定,她说:“我应该在实践中历练一段时间再行提高。”

  劳人院的学院文化实质在于“育人强院、留馨行远”。对此,院长曾湘泉教授说:“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就业能力的培养,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软技能,包括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方面,这些便是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需要不断加强锻炼的能力。”劳人院所以要将这些思想渗透于学院文化中,目的就是要造就“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学校实现“十年腾飞”计划的新时期,劳人院努力围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大核心,实现着学科和学院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实践着使学科跻身于本专业国际排名前列的目标。

  诺奖得主加里。贝克尔出席劳人院举办的“人民大学—芝加哥大学家庭和劳动经济学研讨会”

  走出劳人院的办公室,冬日的暖阳无言地洒在走廊的窗台上,那一排排青花瓷盆中的米兰、海棠、金钻、绿萝,在阳光的温暖下,花色更艳,香气更浓,枝叶更青翠。感受着眼前的一切,耳畔响起周石书记那朴实的话:“其实,劳人文化的特色就是爱学生,它不图回报,只是想给学生一些帮助。”豁然懂得了,在实践把劳人院“办成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学院、王牌学院’,世界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的目标中,蕴涵着怎样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