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金融业国际化之路圆桌会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1日 13:16  新浪财经微博
由沃特(中国)财务集团主办的“2011沃特金融峰会”于2011年12月10日-12日在广州举办。图为中国金融业国际化之路圆桌会议。(来源:新浪财经)   由沃特(中国)财务集团主办的“2011沃特金融峰会”于2011年12月10日-12日在广州举办。图为中国金融业国际化之路圆桌会议。(来源:新浪财经)

  由沃特(中国)财务集团主办的“2011沃特金融峰会”于2011年12月10日-12日在广州举办。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中国金融业国际化之路圆桌会议。

  孙铭:开始我们的对话环节,上一环节我们讲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这个环节是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今天是比较特殊的日子,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即将加入WTO,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思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问题,从我媒体从业人员来看别有一番滋味。大家看到由于金融危机,美国、欧洲情况不是特别好,欧洲持续的欧债危机不断发生。只有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我们反思金融业国际化的问题,就不由自主的问这么一个问题,中国的金融业为什么要国际化?相反一些外资的金融机构也在中国不断的增值,而且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全世界公认的,增长非常快,而且中国金融市场又有逆差保护的市场,利润非常丰厚。我就想请教在座的各位,中国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国际化?因为在座的今天参与对话的嘉宾都是中国金融业非常资深的掌舵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思一下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反思一下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为什么?

  利明献:主持人,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其实中国的金融业为什么要国际化这个话题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来,过去六年来中国产业在国内资产成长率是75%,中国银行业在国际的资产在过去六年来年均成长率大概15%左右,从这样的数据来比较,当然国际化的路径都是这样,都是企业走在前面,假如是制造业或者内需的话必须在国内发展起来以后看到国外的机会再走出去。你看我们过去六年来企业国际化的角度非常快,年均成长率到75%,金融业成长非常非常慢。中国那么大的市场,有那么大的逆差,而且是相对其它国际市场来讲是比较保护的,我国的金融业银行业基本上都在国内发展,为什么要国际化呢?

  我认为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意义在全球蔓延开来说,还有金融市场国际化不得不国际化的时候必须要走的一条途径,首先要看看所谓国际化的定义是什么?一个比较简单的就是你的利润的来源,你要分散,有国内有国外。这个金融业的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里面的结构比较成熟,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想追求一个规模,国际市场加上国内市场能否给我带来一个经济规模,而使得我的利润能够极大化。从资产而言,我也希望国内国外的资产能够同样开展开来,能够达到资产上比较分散。第三个是风险的控制是不是具有国际的标准,风险的管理是不是有国际的标准,我的服务营销体系是不是国际化的标准,我们人才、放出国际是不是可以接受考验,人才是不是国际化。国际化并不是我今天在纽约设立分行或者伦敦设立分行或者去哪一个国家并购银行就是国际化,首先要回过头来检视自己是不是够国际化,我做的事情,我的业务,我的服务标准、产品、风控是不是国际化。所谓全世界500强的定义就是放出国际都可以接受考验的,你的人才、风控、行销、体系是不是国际化,当然国际化有不同的路径。

  我们知道现在虽然银行都在国内营业,但是我们都有代理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帮助我们的贸易商、客户有关于国际业务上去做清算,我们也需要一个代理商,这个就是国际化,第二个就是去外面设分行、办事处。第三,你去参股、控股、并购也是一种。或者说你本身不到国外去设,但是因为你资产要分散,你要去发债,你要去国外上市也是一种国际化,比如说到国外发美元债券、境外人民币的债券,都是国际化的路径。你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你发展的方式有不同的路径。这是第二个观点。

  为什么要国际化?刚才也提到第一个是从利润,内在的驱动是利润,还有就是规模经济,另外就是外部,中国的经济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本上非常多的企业说要走出去,我们也是鼓励企业要走出去,走出去的时候金融业能否跟得上去服务走出去的企业甚至是个人,从服务客户的观点来讲你有非常强的动力,现在这个时机是外部因素正在呼唤我们的金融业要走出去。刚刚我们看历史的数据,企业年成长率75%,金融业是15%,我相信这个差距会慢慢缩小。现在的时机,欧美货币贬职到一定程度,对国内的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大好的时机。另外还有我们想去的地方可能我们是被动的,是那些国家主动要求我们要去那边设,当然我们要评估那些地区资金的状况怎么样,管制的情况怎么样,当地的资源怎么样,我国企业是否愿意到那边投资,个人是否到那边旅游,做各式各样的移民,还有其它的服务。这是外在驱动的原因。

  刚才主持人提到为什么金融业要走出去,国内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要走出去?从刚才几方面分析,现在条件已经慢慢成熟,也可以由银行业开始来规范国际化的角度,我先发表这些。

  孙铭:谢谢利行长,李行长你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李仁杰:关于金融的国际化刚才利行长说了很多,我想简要谈一下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是必然趋势,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的银行业,中国的金融业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第二句话,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从现阶段来讲我们认为主要是经营理念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的金融区域利润来源的国际化,首先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从观念上、战位上、人才的准备上、内部的管理流程、制度、组织架构等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国际化。总而言之,就是观念要转变,管理制度要转变,我认为目前是更重要的。第三句话就是中国金融的国际化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短期内对于我们利润的贡献并不大,但是既然是一种长期的必然趋势,所以中国的银行业一定要做好准备,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大决心做大的投入。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行长,下面有请邱行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邱先生:刚才两位行业都比较全面的讲了国际化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的背景,这个经济本身是全球化的,企业的经营,我们客户本身的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讲中国的经济体从改革开放以前就取得很大的发展,整个发展的故事是跟国际化紧密相关的,现在我们的货币也在走向国际化,在大的背景下从银行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几位都是做银行的所以说银行比较多,今天我们题目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在其它行业也存在跟我们类似的情况,在保险、证券、基金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在国际化经营上本身的需求、驱动力是非常强的,对于任何一个机构来讲,刚刚几位行长讲的,本身在管理理念上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比较全面的管理理念,这样的国际化任何机构都要做。但是你在机构设置上,是不是要实体跑到海外去,这个牵涉到各家机构自我选择的定位有关系。我自己个人的判断,如果是在中国金融业里面主导的机构,一些比较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机构,可能在实体上海外的拓展不可避免是要去做的。刚刚讲我们的客户走向国际,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我自己个人的从业经验,我在国内最早是做金融机构业务的,在外资银行负责跟证券、保险、商业银行做业务,我也操作过外资机构在中国一些战略的收购,我也有参与国比如说像中国资本市场开放,QFI、QDI,最近几年时间我非常专注中国的跨国公司走向国际。我们在这上面一定要扮演一个角色,金融机构讲到底就是中介的功能,如果有活动在发生,有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一定要在这里面提供中介的功能。从这个角度对很多大的机构来说不是说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我们要做这个国际化,我的理解主要的目标就是细化起来有很多内容,但是你如果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谋取可持续的竞争力,这个是我们做这些事情所有的目标,刚刚几位行业讲到,比如说我们的金融本来就是国际性的市场,我们再融资跟投资功能上一定要有能够接轨到全球性的市场,所以越来越多的主要的金融机构比如说把中心搬到香港或者其它国际市场上去,这样的活动是一定要做的。我们跟着客户拓展去支持他的活动。国际化过程的经营当中也要考虑分散风险的考虑,国内的金融机构目前来讲做得非常成功,从原来整个外界非常担心我们资产质量问题,一直到经过这几年改革跟发展,我们的金融机构都在全世界银行家排行榜里面排得非常靠前,非常可喜可贺。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很多金融机构实际上业务表现跟中国经济的相关度几乎100%,这个意味着在我们经济表现好的时候这个显然不是问题,一旦中国经济有些风吹草动的话,在整个机构表现的相关度也是100%,从风险分散的角度这个在合适的情况下我们做一些投资,或者做一些这方面的业务,能够让整个业务表现有一个比较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有比较平衡的表现,这个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是这个思路本身不是没有风险,刚才李行长讲得非常好,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我刚才讲的分散风险,国际经营我们讲就是说它会分散风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际经营可能也招徕一些风险。我有一些企业家朋友跟我说,他现在企业已经非常国际化了,他跟我讲现在也蛮紧张的,在全世界上半年发生摔飞机的事件有一半是有他们员工在上面的,我们分散到其它市场,同时也要承担其它市场的带来的风险。在这些背景下,现在银行业或者金融业走向国际化正是一个大势所趋。谢谢!

  孙铭:刚才三位嘉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讲到金融业国际化的问题,国际化不是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就接着讨论中国金融业该如何国际化?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化是充满风险,就拿日本的情况来看,日本在至少十年前也是雄心勃勃的试图金融机构国际化,现在看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连中国跟他们这么近的国家都没有进入,所以我们觉得国际化是充满风险的过程。中国的金融机构如果国际化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我们的策略又在哪里?如果策略错了的话不如不国际化,反而会成为你的负担。我们也看到近期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纷纷在海外开设分行,开设了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亚洲的一些地区都开设了一些分支机构,也有通过并购的方式,尤其香港的金融机构,看了很多的并购案例。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正确的策略应该追寻什么样的策略?更多的是分设分支机构还是并购呢?我们又要坚持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呢?我们在国际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拿什么去跟人竞争,各位嘉宾谈谈各自的看法?

  利明献:中国的金融业要走出去要什么时候走出去,要跟总部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我相信最后中国银行业走出去会是少数几家银行,现在看到主要有海外的机构是五大行,加上极少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来股份制商业银行会增加多少,我个人是比较保守的态度,这个要跟总行的经营战略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看美国跟日本的例子,甚至有一些澳洲的例子,花旗银行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国际化的一个银行,花旗银行自己本身的战略就是去到哪里都是全球性的银行,它从一百多年前就国际化,他的定位就是我要服务跨国的企业,看你总行的定位怎么样。跨国籍的企业有两种,比如说对中国的金融业来讲,跨国的企业进到中国来做生意你可以服务它,他需要一个可以跟他配合中大型的银行来配合他在中国的发展。第二个是中国的企业走道全世界发展变成跨国企业的时候,你能否从跨国的银行把这个业务拿回来,这就要看你总行的战略。60年代因为欧洲美元的兴起,那时候美国本土利率上有管制,所以美元留出美国境外,到70、80年代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扩充,美国银行就跟着跨国企业在海外扩充。

  看看日本的例子是产业经济为主导,前一阵子中国的金融形态跟日本是更为风靡,日元升值之后,很快速很短的时间贷放了很多信贷的资产,他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在全世界各地的经营大部分还是用日本本身的管理人才,非常少用当地的人才,而不是真正培养当地国际性的人才,我们可以看到最后日本银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发展不是太顺利,相较于美国的银行,花旗银行在非美国本土的收入已经占到50%,花旗的例子可以称他们自己是最全球化的市场。

  从中国的银行来讲现在是最好的时期,你要定位清楚国际化的目的是什么,我是要服务本土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我要跟着他们去,我要变成所谓全球性中国人跨国企业的主力银行,只要你抱着中心思想,我想你国际化的程度、角度可以加大加深。另外就是国际结算你不仅可以服务大的企业,还可以结算小的企业,可以发展成一种特色,在这方面可以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种是你的客户比较集中在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你要在那边设分行,举一个例子,有几个银行到台湾设分行,为什么呢?市场那么小。他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取得台湾客户的资讯,如果你不去的话就取不到那边的资讯,你将来这些台湾客户到中国发展的时候,你就可以把他们服务得非常好。

  不是说中国的金融业要不要走出去,是在于你总行的中心思想、战略是什么,根据你的中心思想你去规划出国际化的战略,在你非常熟悉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之后,在国际化的路径上就非常清晰,是一个不断持续加强,不断持续培养国际化的经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想你也占有一席之地。

  孙铭:谢谢,李行长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国内的竞争优势能否在国际化当中充分的释放出来?

  李仁杰: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如何国际化,我想也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应该从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人才建设这方面首先做到国际化;第二,我很同意刚才利行长的看法,中国这么多银行,是不是都要走出国门,我个人认为最终可能只是少部分的银行走出国门,并不是几百家银行都走出国门。要不要走出国门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客户服务的需求,自己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切忌一哄而上,切忌图一时的痛快。第三,如果要走出国门,一定要考虑到到哪一个地方发展要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说从我们兴业银行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要走出国门,我不知道到美国、欧洲去,你到欧美市场有什么优势?没有。可能我们首先考虑的区域是香港、台湾、东南亚,这些区域无论是从华人的文化、企业的关联度以及银行内部的管理能够,我们觉得更适合。

  邱行长:总体上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是比较快的,金融这方面国际化的有点在追赶的情况,这是我整体的看法。你如果是要做这个所谓国际化的话,我认为刚刚几位行长讲到目标模式还是比较重要的,你要很清楚你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模式的确定是你要研究你企业自身的实力,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模式。

  我有一个简单的概括,也不一定很准确,你如果是看全球的金融机构我就拿银行来做例子,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大类:一类叫真正的全球人行,全球人行你说有哪些银行真的是很能够称得上全球银行的角色,不多。刚才利行长讲花旗可能是一个,汇丰可能也是一个,全球性比较强一点。如果从以下来看其它的机构实际上就是在全球性上来讲程度可能都不一定够得上。第二类叫国际性银行,不是一个全球银行,它有主要的市场,为了服务它的客户,整体的战略布局上有比较显著的全球的国际性的布局,我们叫国际性银行。第三类可能叫地区性或者区域性银行,比如说有的银行在亚太区或者北美去。当地银行里面实际上在金融生态里面也有不同的层次,有全国性的银行,地区性的银行,社区性的银行,银行本身在做国际化的过程中,你的目标模式你想做到什么程度,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选择这个目标模式,有这个目标模式所对应的美好前景,但是也有它对应的风险。比如说在全世界,一两年之内很多国家如果出现一些风险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如果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小的生意,意味着你的业务部门一年到头每一天你都要处理各个国家发生的风险,你有没有一套这样的管理体系去管理的业务,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刚刚我们在下面沟通的时候,我们也讲到有很多国际性的银行或者全球银行有很完备的管理体系来管理全球业务,可是从我的体会来讲,我认为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都是血泪斑斑的,吃了很多亏,真的是抗到很多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实实在在的发生,实实在在的受到了损失,最后要管理这些风险形成了一套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制度的积累越来越完备,所以目标模式还是蛮重要的。

  另外我们要国际化的话去哪里也是蛮有意思的,我认为对中资机构的话去香港是不错的选择,国内的建设很幸运因为有一个香港,各种资产比较集中,在香港建立一定的实体,也可以锻炼人才,也可以接触非常好的各方面的专业资源。有很多金融机构,中国国际化的很多活动,包括企业很多活动也是集中在香港,比如说很多跨国公司都是在香港建立亚洲的平台,这些实际上是香港很好的条件,从开始作为起点选香港是不错的。

  主持人:邱行长刚才谈到很多所谓的国际化道路血泪斑斑,大家可能很有感触。我们接着再讨论国际化的一个问题,有很多这样的观点,说中国金融机构现在国际化也未必是时候,因为金融业毕竟是一个服务业,是从属企业国际化的一个过程,我们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其实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所谓的跨国企业目前来看成功的案例并不是特别多。从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外部条件是具备了,外部条件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现在只是一个起步的阶段,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现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是不是应该出发了,这两个主要外部条件应该怎么样的发展来给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提供更好的条件?请教一下三位行长。

  利明献:刚刚前面提过的国际化的驱动的因素内部的条件和外在的条件,纯粹从内部的条件来讲可能还不够成熟,中国需要发展的地方还很大,中国需要服务的客户还很多,中国的市场份额也正在扩大当中,本国的银行在本地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从刚刚我提到内部驱动的因素来讲,从利润的角度以及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其实是非常非常少的诱因,所以你要走出去。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例子是从政策的角度,更早之前有一个政策性要去到国际金融市场比如说纽约、伦敦,中国银行作为所谓的外汇主要交易的银行,必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去学习这个经验,服务中国的企业在金融市场的服务。内部的因素来讲其实是非常非常小的诱因,从外部的因素来讲,比如说哪些地区相对是不是便宜了?从资金的流动、投资的角度现在正在发展变化,提供所谓窗口的机会,从人民币现代加快国际化,在香港和伦敦都有人民币交易的中心,前面提过美国也是全球银行的兴起美国金融机构加快了国际化的脚步。开发中国家对美元的需求是当地银行没办法满足的,在非美国地区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美元,而美国银行能够满足它美元的需求来做这个服务,另外一个外部的驱动因素也更强烈。从现在来看像欧美或者其它地区现在在资金的需求以及资产的价格上相对都存在一个窗口的机会。第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加快也符合外部驱动因素,剩下来作为一个想国际化的银行,抓住这个机会的时候首先要自我检视一下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大部分的银行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刚才邱行长提到的香港,香港是不是有那么大的机会?我个人是有保留的,你可以作为练兵做一些有资金的业务,比如说境外人民币的业务那个是可以。其它的地区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比如说广发银行是由外资投资的,花旗银行占20%,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让广发银行在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上尽量让它达到国际的标准,当然不是说广发银行完全国际化,只是有经过外资参股的过程某些方面已经是国际化了,经过内部的练兵会慢慢成熟然后再看外面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另外一个角度,国内很多银行在过去五六年累计很多的利润,我这个利润是不是继续投资在国内服务中小企业还是其它机构没有设立的地区还是看看国外的地区,刚刚我提到的有一些窗口的机会体现,部分的资金投到那些地方有更高的收益是不是可以试试国际化的经验,甚至可以考虑用参股的方式去学习国际化的经验,借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国际化的实力,机会来了你自然就会走到那一步。另外一个,现在全球的华人越来越多,中国移民投资的个人或者有钱人越来越多,将来你的定位是想做全球的华人银行的话,你本身在国内、在消费金融这一块,因为消费金融大部分银行缺乏经验,我们做的是直接存款和贷款,消费金融未来也是巨大的商机。在国内练兵完了以后,未来在国外华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投资是不是会比较好。

  李仁杰:刚才讲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金融的国际化,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也应该是伴随着企业的国际化和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刚才讲了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曲折的甚至是很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为中国的金融业,我认为应该做好内外兼修,从内部来讲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国际化的过程,从外部来讲我们要呼吁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也就是中国的政府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为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创造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因为金融的开放在各个国家实际上都是要讲对等的,都是要讲你开放一点我开放一点,所以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也要努力去争取创造这些好的外部环境。谢谢!

  邱行长:刚刚讲到内外的平台,蛮有意思的就是我跟海外的朋友描述在中国做银行业务利率是管制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有很大的逆差,银行相对来讲你操心的事情比较简单,就是说你要管好风险,选对客户,找到存款把钱放出去,相对来讲当时他跟我说了一句,他说这是非常好的业务。在今天来讲,仍然是很好的业务。后来我们第二次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当时我想再加一句话,你不用太操心,不用想怎么加强你的服务。这个好像看起来有点傻瓜相机一样的,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当然把服务讲简单了,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现存的情况的确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很多金融机构做一些创新,去改进服务,去完善系统,各方面的努力,因为这方面的努力相对来讲是一个回报,如果比起2%—3%的逆差相比,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了。这个是现在国内相对来讲金融业面对的情况,如果有另外的一些团队的同事在其它的市场运作过的话,我想他的感受会完全不一样,你如果在香港借给比较好资信的企业,你借给他3、5年的贷款,有可能你就收一个0.4%,在这个情况下,有100%的动力在想我怎么样去有好的产品、好的系统来发展很多的收费业务,来提高我的收益。如果我们的团队在那个环境下,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会练到一些不错的本事。

  国内的情况会不会永远是这样呢?我个人很怀疑, 而且我个人的判断这个改变的时间也不见得会是很远,前两天跟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外商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聊,他说他建议现在是最好的放开利率的时间,尤其是在贷款利率这方面。放开贷款利率这方面主要的担心是大家会杀价,我觉得国内国外比较在经营过程里面要在电话发生之前做谋划,计划变化之后的竞争实力,这才是有远见的企业家或者银行家要做的事情。

  另外,刚才讲的几个大趋势,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第二个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第三个是我们讲今天的题目就是说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我们个人看法企业发展国际化是走得非常快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在追赶,我们以前人为搭了比较多的泥巴,现在企业发展有很大的需求,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需求,而且我们也有实力,现在在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包括刚刚讲金融机构经营的国际化,实际上也是在追赶这样的潮流。我个人的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会非常的快,你想人民币国际化多大程度上或者在大多的量上实现的话,取决于几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相关性,在经济上面中国跟全球投资贸易的相关性一直非常快,而且现在说越来越高,全球第一大进出口大国,我们对中国的投资以及中国对外的投资也越来越高,我们的相关性摆在这里,很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摆脱再生这里,有这个相关性就有这个需且,贸易跟用人民币的需求就会产生。第三方面就是储备的需求,这个可能就涉及到信心,就是对你整个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在我们现阶段来讲相关性绝对不缺,信心也不缺。第三个因素就是工具,海外的人把人民币放在哪里,有没有产品或者渠道,这些工具是我们现在相对来讲不是很具备的,但是我们正在完善,综合这些因素来说人民币的国际进展会是非常快的。

  孙铭:好,刚才从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问题,分别从国际化的目的,为什么要国际化以及国际化的外部条件等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说到底是能够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际化的企业。论坛这个环节还有一点点的时间,我想给嘉宾提一点点的问题,我们想请三位嘉宾预测未来十年金融业的格局,有全球的格局,有中国的格局,因为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十年之前谁能预测到现在的情况,十年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份额可能是接近3%的水平,现在可能已经堕落到2%以下了,当时也是很难预测的,这是为什么?尽管预测未来非常困难,在2012即将到来的时候,著名的寓言即将验证的时候,我们还请各位金融界重量级的嘉宾未来十年的格局,十年之后我们再来看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比如说中国会不会出最大最强、最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格局又怎么样?能够简单的描述一下未来十年的预测。

  利明献:我预测中国的金融业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先要度过两年软着陆,我相信中国的经济是软着陆,利率的成长率会下降,主管机关对基本市值的要求,对银行业的发展上面有蛮大的限制,尤其从规模和利润上面,基本上会和中国的经济一样是软着陆的状态。未来十年内应该差异化的经营策略会比较明显,或者说国际性以及全球性、区域性的银行不同的集团差异化的经营形态会出现,甚至不排除有银行业之间整合的情况,政策方面会越来越开放国际化,外商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市场的份额应该也会逐步的增加,不会从过去十年3%倒退的情况。我大概就是这样的预测。

  李仁杰:刚才我们讲中国金融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中国金融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调整,今后间接融资的比例会下降。再一个就是中国金融业经营的综合化我个人认为也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国际化,我相信中国的金融业也是循序渐进的综合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要做好几个准备,客户的结构要调整,过去依靠大企业、大客户,今后我们的客户要以零售客户、中小客户为主要核心客户。再一个服务的手段更多的要让一些科技的手段使传统的服务能够赋予他新的内容;再一个就是业务的范围能领域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业务以外,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可能都是未来发展新兴的业务。谢谢!

  邱行长:两位都讲得很全面,一个就是十年以后人民币一定会变成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起码是之一,这个我是非常确定的。第二个因为刚刚两位是内资银行的老大,我就讲讲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我认为目前这个阶段还只能是说是一个初始的投资阶段,中国市场机会非常大,但是这个市场最终来讲哪个机构能够实现这个机会,并且在中国获得巨大的成功,我觉得现在去判断还为时过早,可能十年以后大体就能够看得到了,那时候起码从各方面来讲可以看到这个端倪。同样的在其它的开发行业比如说汽车行业,最早来的不见得是最成功的,迟一点来的也不见得是不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战略的确定和战略的实施跟团队的培养和使用,实际上最后才会决定最终的胜负。外行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的话,十年以后可能看得更清楚。谢谢!

  孙铭:三位讲得非常精彩,预测是否正确十年以后再来验证,由于时间关系论坛环节节结束了,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三位嘉宾。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