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洁技术:高烧不退后的冷思考”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8日 11:57  新浪财经微博
“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于2011年12月7日-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清洁技术:高烧不退后的冷思考”论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于2011年12月7日-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清洁技术:高烧不退后的冷思考”论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十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于2011年12月7日-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清洁技术:高烧不退后的冷思考”论坛。

  以下为论坛实录:

  张立辉:大家好!我想靠近年底,尽管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天气非常好,空气非常好,大家不要担心PM2.5,在这个不错的天气里面,我们也很荣幸能够跟在座的朋友,请来六位嘉宾,跟大家分享一下马上要过去的2011年不平静,或者不平凡的一年。

  我简单介绍一下嘉宾,有企业家,从事智能电网、风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同时又有投资人,有像BP,来自清洁技术和新能源追求的大企业,同时还有德勤的专家,所以这个小组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组合。希望能够给大家通过今天的讨论,带来一些值得大家回味和反思的点。

  我想今天主题,靠近年底不能免俗,就是思考、回顾和展望。这个题目叫高烧不退,我倒想听一听各位嘉宾和专家的看法,尤其是在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和从业企业的看法,我们先不说有没有高烧,有没有退。第一先请嘉宾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同时我想你们对过去的一年有一个概括和总结。再稍候可能会在相关的领域请大家有一些问题,然后有一些评价,有一些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

  先从左边第一个嘉宾开始。

  李思嘉:我是德勤的审计合伙人,同时也是德勤中国华北区清洁行业合伙人,德勤是一个专业服务机构,包括审计、税务、风险管理,还有咨询等等,我们也开始关注新兴的行业,在若干年之前我们组建了清洁能源的小组,在华北、华东、华南,整个清洁能源服务小组大概有100多位成员,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行业。

  从关注这个行业角度来讲我们出版了一些出版物,也举办了一些活动,举行我们组织了一些德勤创业家论坛。今年11月份我们发布了中国绿色引擎启动2011年中国清洁能源研究报告。

  再就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是有一些大概的数据,如果我们从过去来看,就是2009年只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的公司,IPO在09年有20家,涉及到的金额是34亿美元,10年63家,融资金额93亿美元,10年20家,融资金额是44亿美元。VC和PE投资在09年投资在中国清洁技术的公司是15亿美元,2011年前三个季度已经是16个亿美元,今年和去年相比由于集中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还是长期看好这个行业。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今年前三个季度已经有16亿美元,其中中小企业比较多,在商业银行贷款各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一点,VC和PE的投资在这个方面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王志永:我是来自北京三得普华,主要从事新能源的电网接入和电网治理的企业。

  ANGELO AMORELLI:我是天津海泰优点合伙创始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发现我们对中国一系列低碳产业方面进行了投资,同时我们也对一些低碳产业和公司进行很大的扶持,帮助他们在上海证交所进行交易。

  我们看到有一些行业,比如说太阳能下降了7%,风能有下降了7%,LED下降了50%,水利下降了15%,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指数的变化,通过这些指数可以显示出大部分小的公司他们满足了最低资本金的要求。我们再看看全球的清洁技术指数的表现,我们注意到在其他全球清洁能源指数当中,人们对一些术语的思考是更宽泛的,人们不仅仅是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同时我们把电能的管理和云结合在一起,我们也把智能电网结合在一起。当我们去看看将来的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更加宽泛,不仅仅是集中关注能源的产生,我们关注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节约能源,我们需要一种更宽泛的视角来看待清洁技术。

  对于我们来说电的管理是比较有意思,但是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满足电能管理这一方面的标准,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可以有比较好的发展,而且在云的纳入方面,也有很多的事情已经做了,所以我们觉得在清洁技术的定义当中,也必须把这些纳入进去。

  老外男:大家说我是来自BP中国的,有些人可能不知道BP,BP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公司,我们已经运行了多年,我们也是最大的外国投资者,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天然气和石油方面已经投资了400亿美元,BP在替代性能源方面已经工作了很久,最重要是从05年开始,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的工作,有风能发展、生物燃料的发展,还有在太阳能光伏方面也有一些项目。五年前我们建立了一个针对清洁技术的风投公司,我们在20家公司进行了投资,是达到了1.5亿到2亿美元的投资,现在我们在中国也是非常积极和活跃的。

  我们是青云创投的LP,现在非常活跃,我们也知道清洁技术意味着什么,我们也知道清洁技术能够给我们公司带来哪些收益。

  李红光:我们公司叫捷源绿能,我们是做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一家公司,我们是跟各种电机厂合作,我们做分装。青云创投是我们的一个股东,另外我们几个股东有包括日本的三井等,我们公司的团队从美国硅谷过来的,我们的创始人也亲自管过电池系统的研发和设计。

  另外一些团队成员来自通用,通用有一款比较著名的车,是一些核心的团队成员,我们08年、09年开始在中国做事情,跟吉利、长安都有一些项目在做,包括纯电动,还有混合动力,还有插电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高烧的问题,我觉得今年是高烧在退,对我们公司是有好事。最近我们看到杭州那边的着火,上海的着火,这个东西不是简单拼凑就能做出来的,像我们有商业化经验和技术的公司,反倒有更多的经验来做。

  南易:我来自沈阳昊诚电气,我们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输配电制造和研发的企业,我们公司做的产品就是在输配电行业致力于节能减排,然后服务的对象主要就是城市电网,还有国家电网公司在各个地方一些网络系统设备的制造。

  节能减排这一块,就是从电力设备来说,我们主要致力于降低损耗,为用户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以今天这个酒店为例,我们站在一个酒店使用者的角度去规划这个酒店的电力供应,一两次的变电怎么去实现和排布是最合理、最节能。公司主要以智能电网,包括系统节能减排这一块为核心的出发点。

  张立辉:大家谈到清洁技术是一个很广很大的课题,在座谈到一部分的领域,引起大家更多话题,媒体比较喜欢的就是太阳能、光伏、风能,LED是最容易看到的现象。如果从股票市场来看,中国主要的太阳能领域这些上市公司,股票都跌了一两块美金,是原来的几十分之一,一度还有若干个公司传出要破产的传闻。在风能领域恐怕也是如此,整个国内的风电上市公司股价毛利率和第三季度的总的利润和收入,都是大幅度的下降。

  所以我就想,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想跟在座的几位专家聊一聊,到底太阳能怎么了,风能怎么了,LE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整个市场来看,这是我的一个观察,太阳能还要持续的发展,每度电的电价政策到底带来多大的激励措施和效果。同时欧洲我们认为多长时间能够回来,现在对于欧洲的市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中美之间关于太阳能的争执,或者美国一些组建商对中国的组建出口提起反倾销的诉讼,这是很复杂的局面。

  风能领域有很多要讲的,低电压的穿越大家耳熟能详,这个现象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我就想从这两个比较惹人瞩目的新能源领域入手,先从王总开始,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把自己的产品应该到风场和电场,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王志永:风能这一块我在2009年参加一个论坛,我当时跟大家的观点有点不太一样,大家都比较乐观的时候,我当时发表了一个观点,应该是有非常大的风险,大量用载沣风电产能的设备都是不合格的设备,全世界没有装过一台,中国几十台和上百台的装,一个技术的成熟或者一个设备的成熟有自己的规律,当打破这个规律的时候一定是付出代价。所以在09年的时候,我发表的观点是这样的,现在我觉得现在是比较痛苦,但是还有一个艰难调整时期。

  整个风能产业,从能源的角度,现在风能和太阳能叫新能源,我觉得新能源的名字应该改一改,叫做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逐步要成为一种传统能源的形式。如果是太阳能跟风能成为一种传统的能源形式,这个实际上对风能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因为也就意味着有更大的量,现在火电厂和煤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他发电的成本在逐步的上升,而风能发电成本在下降,最终会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所以风能也就具有更大可开发的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风区不理想的场合,也逐步具有开发的潜力,所以我觉得从目前来看,我认为从风能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比09年更加好的一个时期,也就是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再下来我觉得发展潜力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最近风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个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风机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是因为很多的厂家技术不成熟造成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掌握的风机技术更加成熟可靠,这是设备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有一些相关的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电网的建设,还有新能源接入电网,对接入环节的技术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包括电压的管理,包括低电压穿越,应该说在09、10年,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概念,只是嘴说说的,不认为风能大规模的发展真正会带来这一方面的问题。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开始大量的风电场出现,因为电网接入问题造成的风电场退出运行的状况,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刚才讲到发改委,我认为基本上还是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问题还没有被解决,但是都已经有了解决的方案,包括电压无缝的管理,包括低电压的穿越,现在各种机型都已经有解决这些机型带来的无论是电压无缝的问题,还是低电压穿越的解决方案,通过今年和明年的努力,应该说这些问题可以在国内得到一个基本的解决,风能或者是风电场这个产业可以更加健康的发展。

  我们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给风电场接入电网的解决方案,包括低电压穿越,我们在09年开始做低电压穿越的设备,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早晚要解决的。

  张立辉:王总说今年的风能比09年要好,并不是对所有的风,风能要好,大家从股票市场可以看到,我衍生一下,风能大家一定先从风机做起,先从设备做起,把风场树起来的,风场是我们利用的一个环节,整个产业链大家不会有人太多去关注,因为整个行业发展是需要时间。但是发展到今天,运行的电网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也就给了这个产业链上相关行业巨大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小小的感悟。

  你们是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公司,然后在美国有很长的历史,做得也非常好,从发达国家讲到你们主要是以新能源为主,到中国你们这种策略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就是投资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具体到几个新能源的领域来讲,比如风能、太阳能,王汪先生讲风能在中国有巨大的机会,你们作为一个美国的VC,有没有在美国投一些风能的行业,这个问题的背景是说风能在全球来看并不是一个刚刚出现的新兴领域,我不知道国外这些同行,尤其是在国外做投资这些同行,他们在过去风能发展的几十年里是怎么看这个行业,比如对中国这个行业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

  顾怡梅:我想在美国做了风能的投资,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来的技术,都有几个风投进行了投资。中国在风能发电方面一定会起到主导的作用,中国现在做得非常好,提高了技术,我们有很多来自德国一些技术,他们有国际的团队,我们是一直帮助他们开展业务,去了解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区别,我想对于风能行业来说,从公共市场的角度来说,增长力在下降。我觉得对于欧洲和美国挑战就是没有太多的钱去投资风场,我们也投资了风场是由于银行给我们进行了投资,来利用涡轮机促进风场的发展。对于风能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断的学习,希望这个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我觉得在太阳能方面是不太一样的,你也提到了美国的问题,美国的问题是很多VC投资公司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是他们没有去考虑怎么样进行制造,把技术变成现实,我觉得现在中国太阳能公司做得非常棒。中国公司充分利用了材料进行了制造,也降低了成本,我们进行了合作伙伴关系的讨论,在这里我们也预测多晶硅成本会下降,我们也应该继续做出投资,去降低成本,多晶硅的成本已经下降了,中国的企业很快地降低成本,也能够快速扩大规模,太阳能和半导体产业一样,当价格足够低的时候,他们会继续利用这些技术。我觉得从收益的角度来说,还有技术的利润方面不会有问题,我们现在主要是在市场上的估值方面是有挑战的,在将来也可能存在一些高估的状态。

  张立辉:你是新能源的专家之一,能不能给我们在场的朋友讲一讲,从BP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可能看到欧洲和美国他们一些发展的情况。在全球来看,至少有一点全球并没有出现风能,尤其是风机企业在中国这么激烈的竞争,你能不能从您的立场来做一个比较,比如说中国风电行业和国外风电行业,以及中国的太阳能行业,我想听听您在这一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中国同行的建议。

  ANGELO AMORELLI:非常感谢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我要说的是,现在,在过去15年里,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我们有很多要学的地方,对于BP来说,整个风能产业已经形成了很多的技术,我们又投了很多的技术,我们有很多可学之处。现在风能会逐渐渗透到整个市场当中,在整个业务过程当中我们都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中国我们需要引进相关的技术来提供一个非常有效互动风能产业,这些都是他们了解的状况。

  我们需要学习来确保将相关的技术融入到整个市场当中,这都是我们非常熟知的问题,必须把技术融入进来。风能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有相关者开办自己的公司,竞争会不断的激化,在欧洲有很多风能公司倒闭了,总是有一些大的动荡,在中国也是这样,不管是风能和太阳能都有这样的状况。

  在整个产业当中不可能70、80都能够发展,肯定有一些倒闭,有一些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能够信任,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信任能够投资到一个很好的公司当中,同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得到市场很好的使用,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的各个公司和相关的专业人士都能够使用我们这个产品。现在有很多公司都支持一系列风能产品,很多公司如果不能够投迎合整个市场的需求,肯定会倒闭的。

  这里我还想提一下光伏产业的现状,十年前我们是第二大的太阳能公司,现在不是这样的,我们无法和亚洲进行竞争,特别是无法和中国进行竞争,我们现在不是头三大的公司。虽然我们各方面很强,在一个独立的产品上,在选择市场我们也可能败。现在出口市场又下降了,我们受到很多经济的挑战,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国内发展需求,整个国内市场对能源有很大的需求,所以各个产业能够更好的发展,能源需求还会更大的,这是很可喜的一面。

  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长足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肯定会有竞争,会有角逐。我之前在消费品的讨论当中,我们必须要自信,也必须要小心和谨慎来进行投资,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

  张立辉:对于中国的风能企业来讲,也许他们怎么样去抓住国外的市场,能够向太阳能来学习。其实我有一个问题讨论一下,如果从现在这个时间继续看风能和太阳能,当然不是说站在风能企业位置上来看的,你们认为立足于中国可能的这种机会,或者说潜力在哪里?是一种总量的扩张?还是一种新的变化?

  ANGELO AMORELLI:首先我想到了一个观点,现在已经是一个很拥挤的产业,但是这个市场的发展还是很好的,需要创新,中国有很多有才之士,通过不断提高技术,使公司有竞争力。对潜在的角逐我比较担心,整个历史状况都会出现快速发展和快速扩张,出现初步稳定和重组的状况,这都是很正常的,随着产业的发展总会出现新的介入点和新的优势。

  我们看一下整个清洁产业的机遇,刚才顾怡梅女士已经提到了在清洁技术产业里面,我们有非常专注的点,比如说环境产业、环境技术和回收产业、清洁水都是我们所关注清洁技术领域的方式,我们也对这些领域非常感兴趣,在石油化工领域我们也需要对水进行清洁,全世界的标准是非常严格,所以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我们总会看到创新,这是我们都觉得比较可喜的一面,所有的风投都对这个领域进行关注,我们都渴望得到创新。

  顾怡梅:我觉得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现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清洁技术领域值得我们投资,不管是风能还是太阳能。对于太阳能方面,我觉得下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将所有风能应用进来、安装进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资的领域,在最近6个月里我们公司主要关注清洁技术领域,我们现在没有受到大规模的影响,我们发展得是非常好的。

  张立辉:我有一个小小的感受,其实重要在于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在太阳能领域看到得太多了,几乎每周太阳能独特创新技术的案子,比如说有一点大家感兴趣的,现在太阳能都是用非常昂贵的设备去做建设,然后去做成太阳能电池。现在有一种有机太阳能技术,是基于印刷工艺的特殊油墨,可以做成可折叠和弯曲新型的技术。

  在风能领域我有一个感悟,我知道美国会专门有一种市场模式和商业模式,叫做服务提供,不是生产也不是运营,也不是零部件,是一种对风场提供设备的公司。在中国跟业内人士聊的时候,他们认为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风产业结构跟美国不太一样,但是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开始出来了,现在总机厂不再承担这个责任,现在需要一些独立服务商来做这个,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对中国来说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模式创新是更重要的,在这个时点我是这么来看的。我们以后谈风能和太阳能的时候,不仅仅去谈电池板,谈主机,谈叶片,可能视野更宽一点。

  稍候想花一点时间谈现在引起大家注意的电动汽车的领域,电动汽车从08年的10×1000辆,到现在有新的规划出台,到2015年要有20个试点城市,能不能请李总给我们把目前在电动汽车领域发生了什么?现状是什么?你认为哪个领域的电动汽车能够发展起来,是高尔夫球场,还是两轮摩托车?

  李红光:我也是新兵,08年开始做这一块,目前对这里面有一点观察,实际上国内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是从08年奥运会开始做试点,09年开始从公用领域推新能源汽车。现在有25各城市在10×1000辆,开始在每个城市,每个城市搞1000辆的样车来做,北京已经有好几千辆的规模。在公用车领域,开始各地都是很热在做公车,也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基本上各地都是电池、电机和电控,大家搭一个系统来做这个东西。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些系统出了很多的问题,导致了一些城市的计划做得比较慢,这也是另外一个好事,这个时候慢慢大家意识到车要做好,我可能要开放技术,开放更多的东西来做这一块。

  另外一个领域是乘用车领域,实际上乘用车领域,我的看法,现在,在中国还没有真正起来,包括比亚迪在做一些试点,比亚迪和众泰有一些样品性质的东西在跑,目前没有起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真正的产品。现在各地包括政府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我们跟一个城市在谈,他说我希望有2万辆的采购,我们也给这个城市里面车厂,现在有几十辆样车,大老板跟新能源汽车老总,我想要一辆新能源在这个城市开,他不敢保证这个要求。

  我们在新能源技术上跟国外是同一起跑线,或者是弯道好超车,很多是我们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我们跟国外在新能源的乘用车已经不是在同一起跑线,通用跑出去了,日产也上万辆在跑。中国的市场是在这里,而且中国人很多人不光政府,政府很希望买,他的官车等一系列的车都希望买,很多时候消费者也希望买这些车,不一定是比亚迪F3这样的车,我觉得新能源可能要做好一个明星产品出来,我更感觉是一个高端一点、酷一点、时尚一点的车。这一块我认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井喷,像在手机时代苹果这样的明星东西出来的,这个东西出来真正触发一系列的需求,可能新的东西也会跟进。

  我们做真正的产品需要有一些核心技术,实际上863这些年我们投了很多钱在核心技术领域,但是真正我个人的观察,我们国内863院校,尤其在商用技术方面,跟国外的一些技术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这里面各位投资圈的人,最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国外很多技术并不在通用大公司的手里,你可以看到像奔驰丰田都拿他的技术来做这些事,我们可以投资国外一些新的技术的公司,把他引到中国落地,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投资我觉得有比较好的回报。

  张立辉:我的问题可能会不知者不怪,中国的昆泰我是充满了信心,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的验证。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到底是谁在出钱买?比如长期来讲15、20年我觉得这必然是一个趋势,像这个领域在现在是不是只是一个不见人下来的行业?

  第二个有的话到底谁会买,政府也喜欢买一些高端一点、可靠性好一点的,到底这一块行业怎么看?

  李红光:目前来讲,实际上最初所谓新能源汽车都是政府买单,而且尤其是10×1000辆计划,都是在公用领域,目前有几千辆在跑。乘用车的领域,我们也偏向于在出租和邮政做一些尝试,目前在个人补贴里面,政府会补贴个人买车的计划已经在五个城市做。我觉得在产品方向,实际上有一些误区,比如说我们的补贴政策里,可能10米以上的公交车补贴50万,7米的车是一分钱没有补贴的。我觉得在国外按电池瓦时来补贴,是一个递进的策略。我觉得在校车领域,比如说作为一个电动车是非常合适的,比公交车要合适很多,公交车一天要跑2、3百公里,要做公交车电池要做得很大,成本会很贵,每天运营实际上对一个新的车还是比较麻烦的,是一个高度满负荷运营的状态,比如说校车只是早上和晚上,里程数很短,国内在这一方面是没有补贴,或者补贴不是可操作的范围。

  另外很多的产品,比如说乘用车的产品设计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是奔着补贴去的,奔着政府给公交来买的,也会设计一个大的电池包出来的,导致的结果会成本很高,这种情况下很难走到老百姓,老百姓不需要这样的东西。我们可能需要上下班100公里左右,在这个阶段的中国,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每天可以上下班用电,可能有100公里的电池包,但是我不要担心这个车跑到远门的时候,没电了抛在路上,后面有油可以来发电,如果你奔着市场做的车型,可能在市场有需求。如果奔着政府去,在政府那一段之后可能会找不到新的出路。

  张立辉:   还有一个话题是昊诚电气的南总,讲到智能电网领域,在电的领域有发电、输电和配电环节,我们这个企业是解决了配电领域的哪些问题,这个行业的问题严重吗?目前是什么样的现状?

  南易:讲到清洁能源技术,像太阳能和风能,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发电侧,就是发电的动力是什么,是太阳能、光能,还是煤炭,下面我要讲一讲,就是电发出来以后,在城市电网中怎么去应用的,这个在电力系统叫发电、输电、配电,到用户的用电,我想主要围绕着城市电网一万伏的,我讲一讲国家在这一方面发展的变化和调整。

  现在在国内有非常非常热的一个词,叫智能电网,是非常大的概念,定义也是非常理论、非常概念的,基于我的理解就是在电力系统全范围这块,发电、输电、配电、用电每一环节都加上了智能,包括自检查能力、自动化的能力,同时还辅以清洁的技术、减排的要求。以一个城市为例,目前这个城市用电是把大电压变成一个10千伏的电压,再变成400伏的电压,才能满足民用电的要求。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探讨一下,一度电从电厂发出来,最终转换成有效的电能,这中间有15-20%是损耗掉了。在城市电网里面,15-20%的损耗将近有7-8%是在城市电网输送过程中损耗掉了。包括中电联出的一些数据来看,国内损耗的电相当于几个三峡发电厂发的电,像我们公司主要致力于用电侧的节能和减排的研究。第一怎么给用户,给我们最终使用单位创造一个友好型综合解决方案,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怎么使线损降低,电压越低线损大,是一个反比的关系,我们致力于把设备的电压侧贴近于用物,可能在座的各位都来自于风投的行业人士,未来可以智能电网方面的环节,可以关注一下损耗这一方面。

  第二电网很多设备都属于大电压、大电流的设备,很多设备为了满足电器上的要求,在绝缘上做了很多的处理。供电10千伏的设备都有可能用SF6来做的,这个产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气体是第二位,第一位是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在城市里面大量的应用,可能小区的变电房、地下室都用了这样的设备,如果一旦渗透会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污染,如果一旦泄露会对人体产生窒息,对生命有很大的威胁。没有新能源来替代,不能不用,这两年包括我们公司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推出了很多这一方面的技术,具有了取代这一方面的能力。

  从今年来说,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管理部门是国家电网公司,从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很多的举措,包括一些要求、一些关于智能电网,关于清洁技术,在头两年还是一些概念上的探讨,我觉得在今年是非常明显的一些实质上的东西已经出来了,包括在中国很多城市再搞智能电网的试点、配网自动化的试点,对很多设备上的要求很多基于节能减排,关于智能电网的细分领域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些,中国在电网上的投资大概都是十几万个亿来计算的,衍生出来的产业链附加值是非常多的。

  张立辉:智能电网从概念落到实处,也花了几年的时间,同时这个概念也是涵盖的内容也比较宽泛,还有电表的数据传输。我知道德勤作为一个审计公司和咨询并购顾问公司,其实在清洁技术领域做得很独特,前不久发布了对电动汽车领域的报告,花一点时间把一些结论性的东西给我们去通报一下。

  李思嘉:其实也不是结论性的东西,我跟着李总大概谈一下新能源汽车一些调查分析,刚才说谁会买,德勤在全球做了17个国家,13000多人参加的对汽车行业发展的研究报告,在中国的受访者之中,有50%以上是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愿意把这个作为他的一个交通工具来使用。在这个选项愿意、无所谓,或者不愿意,中国有50%的人是愿意。

  日本有50%是明确表示不愿意,一方面反映清洁环境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其实日本用新能源汽车,电动车也好,混合动力车也好有一段时间,对它的缺点已经知道了,中国还没有普及,期待值比较高。多少钱可以买?中国人愿意花3万美金以下的钱去买,先不说这个成本能不能做到3万美金,现在行使里程的技术支持到160-180公里,冲一次电跑这么远。中国88%开车的人每天行使里程小于80公里,现在的技术可以满足88%的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消费者不是这么看的,他期望这个电动汽车冲一次电期望值是450公里,现在我们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充一次电可以达到500公里,那个成本是50倍左右。

  另外还要解决一些标准化的问题,到底是充电还是换电,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式,充电要建充电桩,换电要建换电站,电池的标准化和汽车的标准化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就是空谈。电动车有一些固有的东西跟现在燃油汽车相比是比较比的,现在跑车一脚油下去,是给现在开快车人的一种快感,但是电动车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

  我有一些数据如果不分享给大家也挺可惜的,现在风能和太阳能遇到一些问题,这只是暂时的。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应该上升到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到底我们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我们的能源消费在2011年超过了美国,是全球第一,到2030年我们的能源消费占到整个全球能源消费的50%,我们也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一个国家,德班的大会都在谈减排,是促使中国发展清洁能源的一个方向。目前2010年的数据来看,能源消耗里面70%是靠煤,20%是靠石油,你的储量除以产量,还能用多少年?中国煤炭储量是全球第二,但是比是35,按照2010年的开采量,我们的储量也只能够我们用35年。石油储量排名14名,比例只有9.9。只用自己是不够的,现在很多的石油靠进口,我们在08年石油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09年是51.3%,10年是55.8%。现在我们都在加强自己的力量保证我们的运输线,另外一些方面这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和风能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角度的问题,我们不怀疑花多少钱,在2010年在新能源花的钱超过了全球的三分之一,我相信我们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未来是相当光明的。

  张立辉:今天由于人员的限制,我们是请了在智能电网,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家,也请了投资人和中介机构来参与,话题基本上围绕着几个领域,他们对于清洁技术的组成,对中国来讲也同等重要,如果简单总结一下刚才我们谈的,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已经从一个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市场,而且这两个领域是刚刚开始,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一个领域。整个产业链还有待于进一步去完善,所以这里面的机会是很多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电动汽车领域企业家和企业,也非常理性在梳理谁是第一位的客户,比较幸运中国有庞大的人口,有公共的交通。如果讲过去几年一模一样的制造技术和制造环节,现在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股市表现一样,现在这里面的机会在于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同时未来的机会,一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所以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论坛,就是说其实清洁技术潮起潮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产业链环节,都有自己的英雄能够倍出,清洁技术无处不在。

  谢谢各位嘉宾。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