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二届(2011年度)中国软科学奖颁奖典礼”于2011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西。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晓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能够获得中国软科学奖这一奖项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欣赏这一奖项评比所设立的理念和非常低成本的交易,可以说这个评奖我一点都没有怎么去考虑如何申报、如何找人,仅仅是我们的博士填了材料、填了表,突然告诉我们有这个奖了,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来了这个会议,看了这个奖之后,真的是像樊教授所说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奖。我还想对报告完成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获奖的著作《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审计比较》,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我想简单的概括三点: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环境成本太大,虽然总量上已经到了全世界第二位,但我们这么多年投入太多,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环境和资源是无法承受的。
第二,哥本哈根会议在那年开会的时候,对气候问题、温度上升问题引发了资源环境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国际间的争论,也引起了大家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考虑。
第三,我们在绿色发展中感到是有机遇的,从2008年联合国提出“绿色兴政”的过程中,“绿色兴政”如何占领绿色能源和绿色新的技术,这已经成为各国今后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地,或者是一个新的机遇。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考虑,促使我们研究这个问题。但我想到顺便提到特别有影响力的一段话,2011年8月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段话,他说“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着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为对地球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很难避免生存的灾难,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我想他的这个预言,不管是否是真的,还是夸大其词,但这个警钟实在敲的太响了,因此也加速了我们对这项研究的紧迫感。还有一个小的背景为大家做一个会告,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基地”,并且让我来负责。当时通知我以后,我就在想我们要以尽快的速度,以包容各个文理科、各个单位来共同研究,又是国家重大的一个项目,从这几个背景谈一下我们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从现在成果的效果看,似乎可以说我们研究的绿色发展指数,这项研究对中国发展道路是比较适合的,最先研究的是提“绿色指数”,后来我们看了美国有一本《绿色指数》的书,全是环保,而且美国地理学会重点都是做环境方面,而且做的是消费者的行为。在中国,应该做什么?王教授刚才讲了政府行为很重要,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大。我们要突出政府的作用,我们还要突出绿色和发展的结合,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发达国家说我们一点都没有污染,完全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行吗?实际上我们还是要按照哥本哈根会议和大多数国家所达成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我们应该还是应该发展,而是绿色,而不是黑色。所以绿色发展还是要做的,不是仅仅讲发展,而不讲绿色。它还有一个意义,我们要促进企业家们,看看什么地方是你们要发挥的地方,去投资、发展、创造新的奇迹,给全国各个地方都能够创造出奇迹。
我们的报告突出了几个方面,突出了政府的作用,突出了绿色和发展的结合,同时也突出了发展中对生产的关注,而不仅仅是消费,我们把对绿色消费的关注放在专题里,我们的测算中主要突出生产,尤其是对第二产业工业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污染和工业化来源是太密切了,我们要讲求循环经济、绿色。
我们有一些具体化的指标衡量好坏,我们有具体化的指标衡量各个省区、各个地方的发展,究竟哪些指标他们做到了,哪些指标没有做到,现在这里面就会涉及到很多指标,在这个里面涉及到55个技术指标,其中9个二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生产的绿色度如何、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如何、政府的绿色行为怎么样。在这三个指标中,我们测算的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相当多的地方排在前面,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地方排在前面。为什么?东部是政府投资,东部到今天已经有一些实力,在绿色发展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西部的自然资源好一些,他们的排名也好一点儿。压力最大的是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弱一些,同时实力也相对差一些。我想这样的结果就会促进我们在西部如何更好地进行绿色投资,也促进东部地区如何保护自己的环境。各个部门都在做。这项研究从国内、国际上,大家都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现在看到有绿色GDP的测算,世行也做过这样的,但这个测算太复杂了,比如说一棵树,我要绿色GDP,它今年长的那一段值多少钱,价格凭什么这样定。绿色GDP在2004年达到高潮,但到2006年就越来越少了,世界银行把绿色GDP的测算用了一些别的方式来取代,没有专门讲这个。还有别的测算方法,我们也看了国内外的测算方法,我们从国内外的测算方法中选取了所有涉及到的指标大概有1500个,我们进行淘汰式地做,我们请专家看看哪些指标是中国没有的,比如说美国有各州的制定环保的法律,我们现在各省市没有这么大的权利,我们就不能用。还有若干指标都要取消掉。最后我们经过几次筛选,筛选出几十个指标,最后又通过各个专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又进行修改,最后形成了55个指标。
完成这个报告之后,我们心理还不是那么踏实,我们在想一定要请国内最有名的专家学者,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向我们提出意见。我们请了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等专家来提意见,同时我们还请了国家决策机关工作的一批专家,比如说像魏礼群、刘世锦、卢中原,包括环保部的副部长潘岳,还有正在参加气候大会的苏伟司长等,请这些专家看看在工作中是否是这样的。我们还请了一些自然科学,这些老师们提出的意见都非常的实在,哪些指标应该怎么样,在国际会议上已经取消了,哪次国际会上又增加了什么,非常详细。那年报告是3万字的意见,我们进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报告,报告出来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有路透社的记者说,第二天我看报纸就转述了路透社记者说“中国如何关心绿色发展问题”,专门有的消息。我们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等,我们订了一个集子,各方面新闻的反映大概有5万字的集子,我们的新闻在谷歌和百度大概能搜索到几百万条,使得我们出版社社长说“我们还没见过,一本书刚出来会有这么多的反映”。说明大家都很关心,尤其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没有一家单位、没有一个新闻说你们绿色发展的东西是负面的,你把某某省排到后面了,我们这个省要抗议,没有。即使是排在最后的省,他们也在说,可以检查一下自身到底怎么。比如说山西省排在后面了,他说我们把煤炭用给了大家,但我们把污染留给了自己。今年5月份,他们被批为资源环境转变省份的全省试点,我也参加了他们的讨论。评得很高的省份也在说,有没有我们虚高的,比如说青海省的省委书记专门派了工作组和我们讨论,水资源方面的利用给青海的排名很高,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现在统计制度是水资源集中要在发源地来算,而不是过硫的地方算,这样青海省就虚高,它没有用那么高。我们就在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还在和各省市讨论一些问题,所有的省,在讨论过程中都特别能理解,我们也特别希望这个不是去曝光、亮丑,而是促进、学习和交流。
在2010年的报告基础上,我和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的潘建成组织了2011报告,这个报告又加上了城市比较。我们发现,如果光有省区比较,北京市的天气变化就列不进来,因为没有青海省或者是甘肃省全省的气候优良天数多少次,只有兰州市或者是西宁市,省会城市才会有气候预报和排名,我们就需要有可比较,把城市也排进来,我们今年也做了这样的工作。这项工作现在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们在2011年的发布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当天就进行了联播节目,同时还加了编后语,给这项研究给了很高的评价,包括选入了今年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经典中国出版的项目,给了我们翻译的经费,希望翻译后和别的国家交流。
我想这项工作对我们有很大的促进,因为我念的过程中没有按稿子念,我要强调一下我们有三家合作单位,有北师大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景气监测中心,我们专家队伍是很庞大的,我们其中涉及到十几个学院,包括环境学院、资源学院,很多学院都是理科的,我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绿色发展是一个世界的潮流,是保护环境和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保持世代幸福的发展方式,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和谐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测度工作水平,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完善报告,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为中国乃至为全球的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