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若谷:纠缠人民币汇率无助解决欧美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09:30  新浪财经微博
“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于2011年11月8日-10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于2011年11月8日-10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于2011年11月8日-10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若谷:今天我想讲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际上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单独的问题,写不止一本书。四个问题又相互联系,第一个问题,我想讲讲本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西方制度的危机。昨天在演讲中我提到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多次的危机,这几年全球经济危机和这次债务危机,更使整个发达国家处于了危机的中心。从表面上看,是一次一次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但是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产业危机、发展理念的危机。

  当前世界经济跟几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主要就体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上,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在经济发展中适行的一些理论和分析方法可能要进行改革,现在也不会完全有效。当然危机出现以后,有人质疑是不是全球化的问题或者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它不是全球化的问题,也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理念问题。

  因为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一个比较适当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它还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全球化不能走极端,市场经济也不能走极端。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

  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不是万能的,过去8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流行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理念,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金融危机出现以后,一些西方国家说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是监管不严,或者是监管制度不好出现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因为它始终从80年代以来就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所以你越少干预越好。那么市场可以自己调节。这种理念是造成这种危机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世界是在变化的,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总之,其中用一个最佳模式去套用所有的国家,指导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理念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理念,还有一个理论,叫福利国家、福利社会。我以为也是制度性问题。人类追求比较美好的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的福利,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但是,关键是怎样掌握一个合理的度。如果按照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很可能出现一种财政不堪重负,债务缠身。而你创造的却是一个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群体。现在有的国家的失业保障救济比参加工作的还要优惠。因此,你鼓励的不是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是靠一种补贴、救济。

  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和这种福利社会、福利国家的思想恐怕不无关系。提高社会的福利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把提高社会福利作为竞选的一种资本,大家竞相去争取选民的支持,来许诺提高社会福利,然后用财政赤字来支付这种社会福利的话,那么它显然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早晚要爆发危机。

  我听到一个消息,我不知道是不是确实。今天早上德国已经愿意考虑让一些国家退出欧元区,不知道这个消息准不准确?那证明什么呢?证明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合继续留在欧元区里面。但是如何在经济的发展中处理好国家、市场、个人应负的不同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不同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问题,现在并没有哪个国家把它研究好了,人类还在探索中,希望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我想讲讲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经济和金融,尤其是跟实体经济之间,必须是相互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金融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实体经济增长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基础上。但是不能无限的把虚拟经济放大。当然,也有的人曾经建议,有的国家只搞虚拟经济,有的国家搞实体经济,然后互相进行交易。作为一种理想模式,也许可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它难以实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次,为什么一个经济最发达、金融最发达、市场经济制度最完善的这样一个经济体,成为了经济危机的中心,大概和它经济过分虚拟化、产业空心化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德国这次受到的危机相对小一些,为什么?因为它的实体经济比较强劲。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生活习惯、传统都不太一样,中国人比较愿意储蓄,储蓄就是一种投资,它的对立面就是投资了。因而,投资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其他国家不一样,有的国家批评中国的投资率过高,我个人认为它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投资率,有着相当成分的合理性在里面,就是说它还需要这样的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根据我们的测算,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投资就要增长2到3个百分点,而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创造的就业机会只有80万到130万之间,年份不太相同,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是完全一样。

  中国是有着巨大人口的二元经济体国家,到今年也许城市化可以达到50%的规模,未来几年内,每年都会有几千万人从农村转向城市。就算每年解决900万的就业机会,中国至少需要7%的增长速度。如果按照两个点增长投资或者是三个点增长投资,那么中国的投资率应该在20%左右。而且中国还有各种社会的保障缺口,需要个人和家庭来解决。西方主要是靠国家来解决,中国很多问题是靠家庭来解决的,靠子女、父母之间的相互帮助。我觉得这种模式比西方那个完全靠国家的那种模式要好,不能抛弃,还是要靠国家、个人共同来承担一些社会保障的责任。

  因此,中国没有储蓄是不可能的,没有投资也是不可能的。有些人也讲中国的消费不足,我觉得消费不足这个话题,结论不成立。昨天有一位演讲嘉宾已经讲到这个问题了,我不想深入的谈。我只想说中国现在的城市人群收入,去年只有24000,农村只有6000多,在这样一个收入水平下,我想消费是很难发挥重大作用的,这个也是一个事实。

  在新兴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它是高增长、高投资、高储蓄,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应该求全责备。发达国家消费过度,发展中国家储蓄反而受到指责,这个也是不对的。发达国家也想解决当前的危机,最主要的是把他们具有优势的部门,要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不是回到初级产业去。

  第三,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话题。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各个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刺激政策,基调都是量化宽松。量化宽松并不是一个市场行为的产物,是在逆周期调控理念指导下,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一种措施。量化宽松的政策的结果,就是推动了美元和欧元的贬值。美元和欧元一贬值,他们就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不管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是也需要人民币的升值。人民币的币值变化,应该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来做出,而不是根据美欧的货币政策来决定。

  在这场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如果总是纠缠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而不是来研究和分析自己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那么我想我们这个危机是走不出去的。中国古话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现在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么这种模式,是不可能领导我们走出当前的危机的。我已经在多个场合,从我在人民银行工作期间,从2001年人民币汇率问题浮出水面开始,这10年我就不断地说人民币汇率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问题。现在的所谓浮动汇率制是一个骗人的说法。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一个标准。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何为浮动?过去的标准,过去是美元、黄金,你可以讲互动。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标准了。所以浮动的汇率制度是一个骗人的制度,所谓购买力评价学说等等,这些都不是计算一个国家货币真实价值的科学的方法。因为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像美元这样的货币,它实际上是一种国际货币,它在二战以后,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后,实际上起到了国际货币的地位,1971年宣布跟黄金脱钩以后,它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了。现在实际上面没有一个能够承担这样义务的一个国家和货币。

  因此,国际货币体制已经进入了混乱时代。货币之间的所谓比价,所谓比价我认为是一个没有根本的说法,就是说谁的汇率高了,谁的汇率低了,因为它已经不是双边的贸易关系了。所以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近期目标,我觉得应该是维持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等其他的一些主要货币汇率之间的稳定,长期目标是在国际货币体系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多元化再逐步过渡到一个统一的货币。只能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目前我觉得很难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替代方案,现在只能要求主要货币之间实现稳定。

  最后,我想谈一下欧洲的债务问题。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避免区域性的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危机。现在这种危险是现实性的,特别是要避免当前的危机波及等银行业,因为现在已经波及到银行业了,如果大面积的波及到银行业,会对世界经济带来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

  在欧洲,欧元区的问题非常严重,必须做制度性的改革,必须把这种高福利政策改掉,高财政赤字,用财政负担解决这些问题。马斯赫特条约规定了欧盟国家的财政赤字应该小于GDP3%,国债和GDP的比率应该小于60%,这个限额早被突破了。现在必须约束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以来恢复市场的信心。现在欧元国家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我想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同舟共济,相互支持,渡过目前这个难关,不要老是互相指责,特别是不要像我昨天说了,自己的问题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走出危机。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