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许嘉璐: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中国企业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0日 20:00  新浪财经微博
2011年10月20日,2011(第四届)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图为十届政协全国副主席、中国管理全球论坛名誉主席许嘉璐致辞。   2011年10月20日,2011(第四届)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图为十届政协全国副主席、中国管理全球论坛名誉主席许嘉璐致辞。

  2011年10月20日,2011(第四届)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图为十届政协全国副主席、中国管理全球论坛名誉主席许嘉璐做“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中国企业管理”主题演讲。

  许嘉璐:各位嘉宾,各位企业、企业家,各位媒体朋友们,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意义深远的论坛。时间有限,闲话少说,我开始今天的发言。

  刚才主持人报的题目是一个老题目,在发给大家的这本刊物中我有幸成了封面人物,里面是我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讲演,那次讲演讲的是王道思想的世界意义。因此在现在的发言中我就不再说了,在昨天的发起人晚宴上我发表了《再谈王道思想和中国企业管理》,我也不在这里重复了,我的讲稿会给大会的组织者,如果需要可以从他们那里copy过去。

  我现在要讲的题目是《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中国企业管理》。

  刚才主持人谈到,特别是徐少春先生讲到,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在新的世纪里所有的智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包括哈佛大学的亨廷顿(音)教授,他有著名的书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希望美国的价值观遍布全世界的书,书名就是《who are we?》,在这样的世界里亨廷顿先生也担心美国让将不成为美国人,因为他们丢了美国的价值观。我们也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走到哪里去?”

  这些可以高深到社会哲学的最高峰去论述,也可以通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次精彩的论坛上,大家所聆听的及所发表的议论,其实归根到底是在议论刚才的问题,这是一个所有的自觉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确实是人们在忙碌中忘了的问题。当一个人不明白自己是谁,这个“谁”并不是姓名,并不是我身,当他明白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将要走到哪里去,那么他就是一个生活的自觉者、主动者。而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的人就是生活的盲目者、麻木者。

  我的专业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因而和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来没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来参加这次论坛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宋代理学家说“理一分殊”,全天下的道理是一个,但是在不同的万事、万人身上就分了,而分了就是殊了,就是不同了。这是一个很绝妙的哲学结论,依据这个道理我姑且斗胆的谈谈关于在中国办企业,如何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管理模式的问题。

  首先,我想从理论上分析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刚才几位主持人、发言人都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论述。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大约有上百种,中国的社会主义有别于其他,所以强调“中国特色”极为必要。中国特色“特”在什么地方,一般理解为以下几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等等。

  以上分析是对的,但如果我们进行深思,当年小平先生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已经被实践证明了。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现在所走的这条道路是行得通的,一个行得通,一个行不通,二者区别在什么地方?其关键在哪里?

  关键在于:

  一,看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二,看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国情指什么,通常我们容易想到地大物不博,人口众多,经济、科技、教育落后等等,这的确是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但这些都属于“物”的方面,实际上还应该注意到“心”的方面,也就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心,或者魂,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习俗礼仪之中。中国人对当下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期望,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老百姓要求和期盼什么?一是安居乐业、二是和谐安定、三是越过越好。与这相应的,对人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这个人孝不孝、仁不仁、义不义、诚不诚,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仁义礼智信”,这样的生活就是所谓小康生活,因此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符合中国现实经济状况和文化状况的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关系,我们进而还可以想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的关系,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不要以为这是多么高深的理论,似乎与企业家无关,但其实这是很现实的实践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和企业、企业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就是我们走过的道路,也是我们未来的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90年前中国共产党建立,就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怎样中国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许多成功和辉煌,同时也有不少错误和挫折,这是在探索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包括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探索中国化。

  小平先生一句“摸着石头过河”就形象的把话的艰难和决心说出来,“摸着”就是探索,“过河”就是目标,就是决心,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前社会上所兴起的文化热,学术上出现的国学热、儒学热,广义的说也是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种种的探索。

  以上所说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下面再说说我们所处的时代。

  当前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说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全国上下绝无异词,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我们用“现代化”这个词,这个词本来是从西方借用过来的,在西方现代化一词出现到现在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而且有它特定的含义。

  “现代”这个词是针对西方天主教统治的黑暗的中世纪而言的,在三个世纪当中陆续形成了含混而丰富的含义,这就是明确的现实性,也就是注意当下,着眼于未来,否定中世纪的一切权威,追求新,也就是追求创造,这样一个词—“现代”,最初是艺术界和思想界的用语,后来成为世俗用于指称一个时代的词汇,也就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到现在这个时代。

  现在在“现代”这个词后面加上“化”,变成“现代化”,最初现代化的意义就是跟上时代,时时处处都现代的意思,而所指称的时代就是跟上时代,这个时代自然是指西方的近代,因此里面包含着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所建立的,被说成具有处世价值的绝对真理。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就是所谓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个人主义、自由经济等等。与它相应的自然科学就是牛顿的力学等等,乃至达尔文的《进化论》。

  从上个世纪中叶起,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西方的现代化概念陷入了自己所造成的悖论里,这就是一批学者按照现代化的本性批判一切权威,关注当下、着眼未来,要创造,要新。一批新的学者、思想家,一方面用惯性的思维思考现代和现代化,也就是现代所创造的思维武器被用来思考现代本身了;另一方面见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给人类所造成的空前灾难,开始被视为绝对真理的西方理念表示质疑,进行结构和批判,这就是我们都听说过的后现代思潮,现在这一思潮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化”一词后来被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引进、使用,往往指非西方国家发展经济走向工业化的现实。例如苏联、日本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兴国家,中国也在其中。但中国和大多数新兴国家不同,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有百年来尝试各种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在引进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时,对于西方经验中有利于我的就吸收,不适应于我的就自然进不了体制之内。中国也需要越来越民主,在中国人权越来越受到尊重和保护,但是这种民主和人权不会是在西方已经被广泛垢病的,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构建的民主和人权,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中华文化讲究群体精神,认为社会是一个层级结构和同心圆结构,层级是按照职责大小和轻重排列的,同心圆是以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微弱的德和理呈放射状组成。

  西方国家以个人为中心,在二分法的思维下,社会上一切的关系,任何人的关系,人和群体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乃至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二元对立的,人类社会特有的德和情就被吞没和,有关这一话题我们还可以说很多,但是概括起来也很简单,这就是此现代化不是彼现代化。

  从文化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中世纪废墟上的,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之名,对极端黑暗教会统治的反动,而近几百年的后现代又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动,中华民主是建立在几百年文化的现代化,是顺应中华民族固有的对当下的要求。比如刚才我所说的安居乐业等等,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越过越好,这样的工业化。

  再说说当代时代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大约是上个世纪中叶,但是全球化的趋势或努力早就发生了,伴随着工业化革命而出现的,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是尽可能大的市场,尽可能多的原料、来源。在马克思的著作里已经指出了经济必然全球化的趋向。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原料不足,市场狭小,后来整个西欧先后进入工业化阶段,依然是原料不足,市场狭小。很必然的他们就要凭借着工业化的产品,尤其是尖剑利炮来开拓的市场,这就是18世纪起到19世纪达到高峰的殖民主义扩张,当时整个欧洲被称为世界的中心,其他几大州都被殖民化了,因此可以说那时第一次实现全球化,是强权政治下的全球化。

  进入20世纪末柏林墙倒了,冷战结束了,因为冷战而使地球分为两半,全球化一半的局面结束了,因此西方大规模推行全球化战略,这次和上次不同,完全靠武力实行不通了,于是就改成了金融,再具体点说就是石油和虚拟的美元,金融、技术、石油、武力夹杂着轮换使用。

  近年来国际上的种种事端,无疑不是战略的生动表演,全球化本来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它的本意是把西方发达国家剩余的产品、技术、资金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只有全球化了这些剩余的东西才能无阻碍的、任意的在地球上空漂移,以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金融、技术、石油等等掌控不发达国家,但是从第一次全球过程化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不可遏制的不断膨胀的利润驱使下,经过美化了的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政治会跟着经济一起向全球强行扩散。如果不如此,被全球化的地区、国家和人们,不会容忍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等,发达国家悄悄转移过来的“礼物”,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因此原本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推行宗教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价值观全球化,简言之就是文化一体化,或文化的一元化。

  既然文化是民族的根、魂,那么腐蚀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是消除了各个民族的意识和意志,大家都会顺从的接受西方国家的盘剥,使垄断资本达到二十世纪、十九世纪初所没有达到的目的。

  民族文化的复苏,世界的崛起,是应该维护多元的呼声,对文化一元化的反弹,就是各国保护本国的文化以及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浪潮,但是要做到和文化一元化能够对抗,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今世界上真正自觉到这一点,并且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或者可以加上一个俄罗斯。

  说实在的,西方垄断资本对中国的顾忌和嫉恨所在,主要不是我们的经济总量,核心问题、实质问题是中华文化的自觉和复兴,是中华民族在弘扬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发展与创新。因为文化是任何先进武器所无法摧毁的,是国家与民族无穷力量的源泉。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儿女不得不认可思考,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怎么样趋全球化之力,按照规律必然要融入全球化。

  此全球化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的传统在今后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新时期的新文化怎么建设?换句话说在我们成为全球化俱乐部的一个重要成员后,在我们像西方国家当年一样富裕之后,我们要不要学习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民族的文化,同时要保住自己的心和魂。怎么样才能保住,对外来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哪些,拒绝哪些,这一连串的问题,答案可能是简单的,但是仍然需要学者们和政治家们深入的研究,需要众多杰出的企业家们去实践,去探索,这样才能给出科学答案的思路、依据和实施的路径。

  实施起来确实很困难,原因之一是经过百年的摧残,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支离破碎得不成样子,舆论上的混乱,事实的真伪,被外国人有意无意误泼在传统文化上的污秽,都有待一一的鉴别和清理。

  现在该说到在中国办企业,如何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了,话说到这里我的意思似乎已经不言自明了,何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正在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的管理模式,其中有不少已经找出了出路。

  概括言之:首先企业要关注世界多元化和文化一元化的博弈,这种较量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还可能是血腥的;

  其次,了解中国文化中有着宝贵的,符合主观和客观事物规律,适合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内涵,把这些与种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体现在企业中,成为企业凝聚众人之心的力量。例如利己、利他,尊法重德,遵道和谐,以及生活中的勤劳节俭,手足情深等等;

  再其次,希望中国企业家关注中国文化的研究过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已经过去,今后将是社会各界给文化搭台的浪潮,在这个阶段企业大有可为。

  最后,希望二十一世纪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对文化问题感兴趣,并且有发言权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商,而是对把中国文化应用于企业管理有着独到见解和实践,并且能把它提高到理论层面上,同时能够把它介绍给全世界的企业家。

  在我看来,可提供给大家参考的中华文化内涵有哪些?我已经在昨天晚宴的讲演中向大家报告了,这里不再重复。不管是昨天晚上所讲的,还是刚才所谈的,都是一己之见。开始的时候我说了,我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的,谈文化,谈企业,谈企业管理只是一个业余爱好,是看戏的和食客,最多是客串,是票友,不准确和错误的地方肯定不少,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