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的滋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0日 09:48  新浪财经微博

  最近各种公开会议中,关于中国改革何去何从的讨论很多,大家都在根据自身的经验度量其速度和方向。我常常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想起一禅:

  陆羽生长在寺院,总听禅师对求法者讲:“吃茶去。”追问典故,禅师讲:“自赵州从谂师起,便用吃茶开悟众生:万物平等如水,然一杯茶众人可吃出四海之味。无他,茶同舌异。以舌参禅,方得滋味。”陆羽悟,后写《茶经》传世,写出了千般滋味、万般感受,始终强调品茶要用心品味,要有“则”,则:就是量度和准绳的意思,唯有用“则”,才见自性,才懂浓淡,知道何种滋味方宜自性。所以,陆羽的禅茶一味醒人至今:万事万物,唯自品自味,冷暖自知。你可以说出你的感觉,却不能指望他人望文生义,味同与你。一个能让众人都能说出各自滋味的制度,能够推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去追求更好的结果。

  沏茶人最应懂此理,均衡的标准应该以自心平,嫌淡者加茶,嫌浓者加水。众口难调,让众自调,别奢望一壶平天下。所以,在美债欧债危机四起时,施瓦布(达沃斯主席)问:“中国能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国际社会?”温家宝说:“中国必须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世界将从中国的成就中获益。”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世界负责任。

  衡是动词,均是名词,包含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经济学中用均衡代表理想中的市场经济:没有不确定的因素,市场完善,价格体系灵敏,资源分配有效率。而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亢奋,都证明了理想永远在前方。我们可以追求,但不能拥抱,因为她是梦幻泡影,只有在均衡距离中,才见全貌。美国已经在完全市场经济的欢呼声中,重重跌倒,又借着凯恩斯主义的搀扶,蹒跚前行。辩证法不会期待完美,完美有时就意味着完结,世界在一刻不停地改变,学者说话或许可以极端,因为容易引起各方的重视,但资源管理者必须客观,一旦偏离基本事实,生产投入、产出及分配的循环圈,就会断裂。有多少人能幸运如史玉柱,起死回生?

  天气由凉至寒,股市的季节性,这些年尤为明显。很多企业都会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里,深刻感受均衡的分量,重新反思均的标准和资源分配的原则。每个人的酸、甜、苦、辣、咸的感受,与其成长环境和习惯密切相关,均衡的能力,亦是习性累积。当感性和理性均衡时,习惯成自然。当感性和理性冲突时,习惯便会在纠结中改变,不见习性,怎见自性?自性清明,自净(静)其意。

  陀螺表现了中国人均衡的智慧,流传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其原理是:任何物体只要能以其重心为支点,受力后便能保持稳定的自身旋转状态。中国经济能不能在习性中发现自性,并坚持以此为均衡的支点持续前行?是每一个关心改革的人需要思考的。

  滋味是无法由别人的舌头传递的,我们想了,我们尝了,我们说了,我们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共识在哪里,唯有“改革”的争论,才有改革的进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