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候选理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2日 16:47  新浪财经

  一、候选理论名称

  人民币汇率改革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

  吴念鲁、陈全庚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与改革开放进程一直紧密相联。人民币汇率改革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政策制定和调整,其指导思想、内容和方式都具有特殊性。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物价与国际市场不挂钩,在很长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主要用作经济统计。外贸出口长期吃财政贴补的大锅饭。要合理调整汇率,必须深化贸易体制改革、物价体制改革,完全取消财政贴补。因此80年代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出口,适当兼顾进口,最终彻底甩掉财政贴补,发挥汇率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经济往来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在体制改革深化的同时必须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指导思想为:“配合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鼓励出口、适当照顾进口,逐步扩大汇率经济杠杆作用”。在外贸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下,以及外汇调剂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汇率合理水平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向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即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过渡,这是大势所趋。”。1994年实行了汇率并轨。1996年12月,提前实行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就要求我国更充分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促进资金合理流动,优化国内资源配置,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兑换的。加快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成为改革的主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币也应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人民币国际化应放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这一大环境中研究”。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人民币汇率制定的原则、方针与理论基础;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与汇率机制形成的安排原则;如何评估与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如何发挥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财政、外贸、金融间的贴补关系;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外汇市场的关系;外汇与人民币资金运动及风险防范的关系;有关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的条件、步骤、作用与影响;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系等等。

  为此,吴念鲁、陈全庚在人民币汇率改革中提出的一系列科学、系统、完整、适合国情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以及改革方式,贯穿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中,成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理论基础,对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五、推荐理由

  一、吴念鲁与陈全庚直接参与过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政策的制定,组织参与有关课题的调查、研究,撰写、编辑内部资料,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并不断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进行跟踪研究。

  在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吴念鲁与陈全庚共同探讨、共同论证、共同调查、共同撰写有关报告,也分别撰写了人民币汇率改革方面的文章。早在1986年,共同编著了《人民币汇汇率研究》(内部发行)一书,该书于1989年6月出版,5000本很快售出。后经简单增补后,于1992年再版。2002年6月,出版了《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并公开发行。因前两次内部发行的《人民币汇率研究》书稿中,为了全面展示当时各家不同的观点,收集了国内十多位专家学者撰写的有关此问题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约占当时全书四分之一强的篇幅,而2002年的修订本,除保留申请人撰写的部分外,其他作者的文章基本都作了舍弃,大大补充整理了申请人撰写的内部资料和文章,以前两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截至到1990年底,而修订本的内容截至到2000年底。该书内容比过去完整、充实,全面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申请人对人民币汇率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等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

  上世纪80年代,吴念鲁在《红旗》等多篇刊物以及内部刊物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关于人民币汇率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吴念鲁认为“从理论上讲,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应该是国际价值量之比,即它们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所反映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人民币汇率的确定往往是按照出口换汇成本作为制定和调整的唯一参照物和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因为它仅仅考虑出口这一单一因素,而未考虑到进口、非贸易收支、国内外价格体制差异等综合因素的交叉作用。据此,应把各类外汇收支及其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国内外比价,以不同的加权进行测算,尽可能求出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综合比价。因此,制定和调整人民币汇率,应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低、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国外资源这个前提出发,要有利于出口、非贸易收入和利用外资,同时兼顾进口。对此,人民币汇率处于略有高估的状态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调整在外贸实行自负盈亏、取消补贴、物价基本理顺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做到一步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汇率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杠杆作用”。关于汇率制度选择,吴念鲁、陈全庚认为“尽管我们现行汇率制度有许多优点,但它的缺陷却是无法弥补的,集中反映在缺乏弹性、对市场供求反应不灵敏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即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大势所趋。当然,建立有弹性的汇率制度需要有一些先决条件,比如外汇市场的完全放开,财政补贴的完全取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价格差距的缩小,外汇管制的放松等。”基于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深刻认识,吴念鲁提出了我国汇率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即“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是汇率合理化,发挥其经济杠杆的作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方针是:配合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鼓励出口,适当兼顾进口,逐步扩大汇率经济杠杆的作用”。

  关于人民币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际化,他们也较早的在2000年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需要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和适度的外汇储备、具备自主竞争能力的现代企业、合乎实际的汇率水平”等五个方面的条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骤为“一是放开贸易融资,二是进一步放宽外国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三是对外债继续实行规模和结构控制,四是放宽资本项目下外汇结汇的限制,五是稳步推进在国际证券市场的融资,六是有区别的放宽资本的输出,七是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八是严格控制短期无实际交易背景的资金流出和流入,九是采取审慎的步伐和战略开放金融市场”。他们总结了货币国际化的利弊影响,并提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币值稳定、发行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占比较高、可兑换货币、具备一个发达且和世界密切联系的金融市场。“可以把人民币国际化放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这一大环境中研究。在保证我国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实行资本自由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一些条件,如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允许非居民开立可兑换的人民币账户,有限度的允许人民币在香港、澳门流通,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扩大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建立全球性的业务和机构网络,在金融机构、业务和市场方面先一步实现国际化”。

  三。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制度背景、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981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人民币汇率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81年初至1984年底的双重汇率制,1985年的单一汇率制和两次汇率下调后,吴念鲁、陈全庚对这一轮汇率改革的措施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人民币汇率下调作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水平确定的基本原则、汇率的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应略有高估等观点;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再次对外币贬值,这一次贬值是配合1991年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采取的重要行动,针对这一轮改革,吴念鲁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新目标和方针,并就汇率改革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调剂价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汇率的合理水平、人民币汇率应向弹性汇率制过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1994年,人民币实现汇率并轨,取消官方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在这一标志性的改革实行后,吴念鲁、陈全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步骤设想。

  汇率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吴念鲁、陈全庚利用了多年的时间,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货币汇率的演进历史、汇率政策制定的依据以及不同角度的争议做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对各个时期、各个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对汇率政策的制定作了较深入的理论阐述和分析。填补了该领域资料的空白。通过关于这一领域的一系列文章,他们不但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他们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提出的分析和政策建议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为政府管理部门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四、申请人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理论与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其成果主要反映在修订本和其它两本书以及发表的论文中)。

  (一)首次系统、全面、科学、深入地梳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各阶段人民币对西方国家以及苏联、东欧货币汇率制定的背景、制定的原则、演进的过程,填补了在此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尤其对时期的划分和汇率政策理论基础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首次提供有关“1973年西方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后,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政策的原则方案和日常调整原则。”并写出“有关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情况反映”(内部调查报告)对今后如何在外贸中采用什么货币计价结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改革方案出台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分析和评估,做到资料翔实、论证充分、观点明确,为下一步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1994年汇率实行并轨后,写出了“关于人民币实行目标管理和汇率机制市场化的意见”,对下一步汇改有着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

  (三)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和政策制定,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的条件、步骤、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人民币可兑换的时间表。

  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演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

  (四)首次探讨了外汇与人民币资金运动的关系,提出“外汇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流量构成国家外汇储备存量变化,外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流量运动则构成国家对外债权、债务存量的变化”的科学、动态的观点,有助于深入研究汇率、资本流动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动态关系。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 王传纶、吴念鲁,《对今后人民币汇价改革方针的几点意见》,《金融研究》,1981年第11期。

  2. 吴念鲁,《汇价变化与出口商品交易的关系(上)》,《国际贸易》,1983年第1期 。

  3. 吴念鲁,《汇价变化与进口商品交易的关系(下)》,《国际贸易》,1983年第2期。

  4. 吴念鲁,《人民币汇价的性质和改革方向》,《金融研究》,1983年第9期。

  5. 吴念鲁,《有关人民币汇价改革的几个问题》,《金融研究》,1984年第12期。 

  6. 吴念鲁,《汇率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红旗》,1985年第15期。

  7. 吴念鲁,《对我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1986年第1期。

  8. 吴念鲁等,《外汇留成问题专题讨论》,《国际金融研究》,1986年第4期。

  9. 吴念鲁,《谈人民币汇价改革和政策的制定》,《中国金融》,1986年第5期。

  10. 吴念鲁,《汇率风险和对策》,《中国金融》,1986年第12期。

  11. 吴念鲁,《货币、汇率、外汇储备及其风险》,《国际金融研究》,1987年第4期。

  12. 吴念鲁,《谈中国开放外汇市场问题》,《中国对外贸易》,1987年第5期。

  13. 吴念鲁、张颖,《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反思》, 《上海世界经济导报》,1987年5月。

  14. 吴念鲁,《关于实行现汇留成和开放外汇市场的建议》,《金融科学》,1988年第2期。

  15. 吴念鲁,《试论外汇的概念》,《国际金融研究》,1988年第2期。

  16. 吴念鲁,《外汇与人民币资金间的运动关系》,《国际金融研究》,1988年第5期。

  17.The present exchange control in china and its problems    wu nian lu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rospects》 Swiss Bank Corporation  1989.5

  18. 吴念鲁,《试论人民币汇率的确定》,《国际金融研究》,1989年第6期。

  19. 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内部发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6。

  20. 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再版、内部发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1。

  21. 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公开发行、内容截止2000年年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

  22. 吴念鲁,《国际金融纵横谈-对策研究》(第五章、第六章),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1。

  23. 陈全庚等,《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第一章、第八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 

  24. 吴念鲁,《实行现汇留成 开放外汇市场》,《中国金融》,1991年第4期。

  25. 吴念鲁,《再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国际金融研究》,1991年第6期。

  26. 吴念鲁,《国际货币制度改革述评》,《国际金融研究》,1994年第2期。

  27. 吴念鲁,《论人民币汇率机制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景》,《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8. 吴念鲁,《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路在何方?》,《现代商业银行》,2000年第4期。

  29. 吴念鲁、张颖,《人民币汇率贬不贬?不贬,怎么办?—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意见》,《国外金融动态》(中国银行),1988年19期。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