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薛云奎: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9日 00:16  《长江》杂志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GDP排第二,当然来之不易,我们为之高兴,但也不必忘乎所以,更不会被人忽悠。今天的中国,不当头,也不会做附庸。不惹谁,也不怕谁。中国不会威胁别人,也不会受别人威胁。

  道德经第2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不好,讨厌。“斯恶已”,是不好的事了,或者,让人生厌的事。绝大多数传习解法都把这里的“恶”想当然地理解成是美的反意。但如果要说互为反意,“美”与“丑”、“善”与“恶”似乎才更为妥贴。而老子在这里偏偏就用了“不善”来与“善”相对应,却没有用“丑”来与美相对应。很显然,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果天下只有美而没有丑,美就不为其美了。尽管这样来理解似乎也说得通,只是从文字结构来看,显得有些牵强罢了。此处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同样,如果都知道“善之为善”,同样也就不善了。世界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世界。如果皇帝喜欢细腰,后宫就要饿死佳丽,那的确不是一件美事。如果天下有一门生意很赚钱,但天下所有的生意人都知道了,于是大家都不赚钱,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可以想象,如果世界上的中国人、外国人都长得一模一样,都是“环球小姐”或者“世界先生”,世界上的房子、花草、树木都长成一模一样,这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结论不言而喻。世界本来就因多元化而和谐,若非要把世间的一切都变成人造之美,那它也就无美可言了。把一切的善行都变成人为之善,那也就不善了。在人造之美变得越来越泛滥的今天,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道法自然”的弥足珍贵。

  天下事都是相对而言的,有“无”才会有“有”,“有”生于无,“无”才会生“有”,是谓有无相生,即有无相互转化。在《道德经》中,老子对“有”的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绝对的“有”,即万物之母。二是相对的“有”,即万物的外在形式。无论是从无到有,还是从有到无,“有”与“无”是一种同时存在而又相互转化的万物共性之描述。有人说白手起家、创出一片天地就是无中生有,并说这是采用了老子“无中生有”的谋略,并就此结论说老子是阴谋家。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虽然老子并不介意替人背黑锅,但这黑锅似乎也太莫名其妙了。无中生有,有无相生,只是老子对大千世界的一种描述,无论如何也跟阴谋扯不上干系。即使确有人最后实现了无中生有,那也只是结果恰好吻合了老子对世界的描述,而与阴谋、阳谋无关。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是谓“难易相成”。“难”与“易”都是因人而不同的。如果圣人行教于天下,天下事也就无难无易了,所以圣人才会“行不言之教”。同样,有长就定会有短,有高就定会有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短、高、下都是相对而言,比较出来的。音是有声相和才成其为音,而声也是有音相和才成其为声,二者不可偏废。有前才会有后,有后也才会有前,二者相伴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是”,本来如此,“以”,在这里是因为。因为世界本来如此,所以,圣人也就勿须刻意加以修正。所以,圣人只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勿需为世人确立美的标准、善的标准、长的标准、高的标准,如此等等。“无为”、“无言”,世间万物便会“道法自然”,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圣人所要做的事只是不要把万物之生生不息视为己出,即使有为也不要据为己功,做到有功而不居。只有做到不居功,圣人之为才不会背离于道。

  如果把“斯恶已”、“斯不善已”的意思理解偏了,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就联系不上了。所以,很多人把“行不言之教”理解成是“行”教大于“言”教,其实这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无论是“行”还是“言”,只要是教,都是违背老子思想的。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27章),不善人之师,才是善人之举,所以,又何来“行”教胜于“言”教呢?因为老子所善的就是不教、绝学。无论他这一思想对与不对,我们暂且不作断语,但他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逻辑是因为大千世界本就是如此多样化,道法自然,人类又何需妄加干预?即使你自己拥有大智慧,明白了何为之美,何为之善,也要表面装糊涂,而且,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是谓“要妙”。

  有人把老子看成是道教,或者把道教看成是老子。尽管大大小小的道观都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接受香火供果,但这实非老子本意。不仅老子本人未曾创立什么道教,即使后人想要创立,假使仍需得到老子批准的话,老子也是不会同意的。这不仅因为他主张“行不言之教”,而且更因为他“不贵其师”。所以,老学与道教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除了道教自己尊奉老子为祖师之外,老子却并非同意他们尊他为祖师。所谓“练丹修仙”,则更是无稽之谈。比之释迦牟尼佛与基督耶稣,老子的思想和品格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这样评价并不是想开罪于众人。毋庸置疑,基督教与佛教是当今世界传播最为广泛的宗教,是当今世界文明的脊梁,道教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如果仅就释迦牟尼、耶稣、老子的个人人格魅力而言,先不说这老学经自发传播已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余年,即使到现在中国人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还要先拜天地,此等习俗从无更替,而且还将继续下去。在这一点上,老学在中国的影响并不输给佛教、基督教或其他任何有组织、有系统传播的宗教。如果我们就算撇开这一点不说,仅就他个人不接受众人顶礼膜拜、“不贵其师”的品格,其人格也早已是胜人一筹。圣人能如此无我,世上还有人能够出其右吗?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即已无为,那么,万物之生乃是道之功劳,圣人不可据为己有。即使有功于万物,也不可恃才而傲物,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做到有功不居,才与道不相背离。“不去”,即与道不相违背。

  至此,《道德经》第2章可全文今译如下: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是一件不好的事;都知道了善之为善,也是一件不好的事。这是因为:有与无是相互转化的,难与易是相对而言的,长与短是比较的结果,高与下是相辅相承的,音与声是和谐一体的,前与后是相伴相随的。所以,圣人处事的立场就是无为,圣人教育他人的观点就是不言;万物自会生生不息、永不停歇。只是万物之生不要据为己出,辅助万物而不恃其己功,功成而不居,只有做到不居功,才不会背离于道。

  为无为 则无不治

  贤与圣人的差别就在于有德与无德,而不在于智慧本身。圣人是自身修为的结果,而非社会定义的结果。

  道德经第3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多元化的世界构成并不需要智慧来加以人为的修正,因此,天下就勿需崇尚贤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能,百姓就不会去争取所谓的功名。这就好比“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一样,天下既无奇珍异宝,价值连城,百姓也就不会去为盗了。所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65章)”看来,以愚而治国,并非不可理喻,而且的确并非坏事。

  老子的思想听起来匪夷所思,但逻辑上或许成立。由于很多传习之注解误读了第2章中所包含的逻辑,“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成为独立的结论了。如果把它看成是独立的结论,那么,对“不尚贤”的歧义理解,也就不可避免。有些专家学者甚或举一反三,连篇累牍,旁征博引,但始终未能找到老子“不尚贤”的依据所在。其实,不尚贤的依据就在第2章。老子所讲的贤,简单地说,就是有大智慧的人。但是,正如老子在第2章中所说:再大的智慧也与有无相生的自然和谐而无所助益。或者说,即使这些智慧能够大到足够,能够让全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人类所不需要的,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要立法禁止克隆人类。其实,禁止克隆人类首先应当是老子的思想才对,因为这一思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所以,大智慧对世界万象而言并无用武之地。除非这些大智慧的人能够做到无私、无我、无欲、无为、无言,以修道而成为圣人。所以,贤与圣人的差别就在于有德与无德,而不在于智慧本身。圣人是自身修为的结果,而非社会定义的结果。而贤能是社会定义的结果,而非自身修为的结果。所以,尚贤,就会让百姓争名夺利,“以智治国”实为“国之贼”也。因为有能无德的百姓是社会最难以治理的根本。因此,老子才一再强调“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第43章)的重要性。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果社会上没有了可引起人们私欲的价值定义,那么,民心自然也就不会迷失。正因为这样,圣人的治国方略就是:使百姓没有太多的欲念,但却能够衣食无忧,没有远大的抱负,但却能有强健的体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能够让百姓既无知、又无欲,即使有大智慧的人也不敢有逆道之为了。所以,只要遵道而为,天下就没有不治的道理。

  《道德经》第3章全文可今译如下:

  不崇尚贤能,使百姓不争名夺利;不贵奇珍异宝,使百姓不会为盗;不出现可引起私欲的现象,使民心不至于迷失。圣人的治世之道就是:使百姓心不存念想,只要填饱肚子,没有远大的抱负,却有强健的体魄。使百姓一贯保持无知而又无欲的状态,即使有大智慧之人也不敢有逆道之举动。遵道而为,则天下就没有不治的道理了。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