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候选:把计划与市场还原为资源配置方式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6日 15:08  新浪财经

  一、  候选理论名称:

  把计划与市场还原为资源配置方式理论

      ――打破计划与市场认识上的禁锢

  二、 主要贡献人候选人:江春泽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1990年9月和12月向中共中央上报过江春泽撰写的两篇内部研究报告:《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与当代实践》、《比较﹒选择﹒前景——苏东国家与我国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不同作法、不同效果》。江春泽针对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特征的理论误区,阐明计划与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区别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在第一篇报告中,扼要叙述1902年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计划与市场大论战是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学术争论。指出社会主义各国实行计划经济是以“商品经济消亡”和“产品经济形态”为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指出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是列宁逝世后苏共党内政治斗争的产物,是历史的弯路而非历史的必然。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些国家的改革,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都不成功,根本原因是没有突破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形色色“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都是在行政分权上下功夫,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以致经济滑坡,民怨鼎沸。由此大多数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正试图向市场经济过渡。报告依据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普遍采用了反危机的国家干预措施的经验,指出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当代世界并不存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互结合是当代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这篇报告经国家体改委上报,为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接受,江泽民总书记当即批示“印发中央领导同志参阅”。此后,小平同志在1990年12月到1992年2月多次讲话中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在当时主流舆论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计划经济”的氛围中,江春泽用简明通俗的文字和不长的篇幅,把上下一百年横观世界关于计划与市场争论的历史与实践概括地加以阐明,指出这不过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之争,与社会基本制度并无必然联系,其效果起了突破禁区、有利于党内决策层思想认识的统一、呼唤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作用。

  第二篇报告,是江春泽以国外司名义邀集长期驻苏联东欧的外交官、记者和长期研究苏联东欧经济的学者深入座谈后整理的纪要和她本人对苏东剧变的理论分析。报告用与会者亲历的大量事实说明:苏东剧变原因不是什么“经济过度市场化”,相反,是市场极度不发育,苏联几十年像害怕魔鬼一样害怕市场经济,如若谈论市场经济,不仅理论是异端,人也是异己。正因为没有市场经济的环境,价值规律无从遵循,国家计划与实际生活中的供求脱节,只是一些僵化的技术操作。这种计划,只能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实际上成了经济发展的桎梏,导致长期体制性供应短缺,民生极端困难,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交织并日趋恶化,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使共产党执政的政权在无硝烟中被更迭。这篇报告经体改委上报,总书记阅后亲自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上宣读,使党内元老同志正确解读苏东巨变的原因,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党内一些老同志对市场经济的恐惧,从而坚定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决心。

  五、推荐理由

  1、改革开放伊始,江春泽就投入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在真理标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中,突破阻碍改革开放的陈旧观念,作了不少积极推进的有益工作,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1979年针对当时理论界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争论,她指出中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内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经济学家之一。

  2、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面临来自“左”的思潮的严峻政治挑战。只有消除了对市场经济的恐惧症,才可能打开继续推进改革的总闸门。在这前进到市场经济、还是倒退到命令经济的严重关头,江春泽出自经济学家的良知和责任感,甘冒当时政治氛围的压力和风险,运用自己长期的理论思考与实际知识的积累,作出了坚定明确的论断,撰写了上述两篇内部报告。这两篇报告很快由国家体改委领导上报中央,并在国家体改委和其他中央机关干部中引起了热议。这对推动人们此后积极响应邓小平1990年12月24日对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的谈话(“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1991年春节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开启90年代的改革新时代,起了很好的作用。直到2010年7月2日,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还专约江春泽,请她介绍这两份材料当时撰写的背景和具体情况,说从文献中发现这些材料在当时起了很好的作用(中央文献研究室当天做了谈话录音)。

  3、这两篇上报的内部材料对于破除“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理论误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此后,她围绕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研究,继续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深远意义,也丰富了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实践》,1990年9月30日上报中共中央的内部研究报告;《改革》杂志1992年第二期公开发表。

  2、《比较·选择·前景——苏东国家与我国在处理计划与市场上的不同作法及效果》,1990年12月3日上报中共中央的内部材料,1991年在《国外经济体制》刊载。

  3、《20实际世界重大事件之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论文》2000年第19期。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前的一些故事》,《纵横》杂志2008年11月第1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5.《努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

  6、《世界经济体制变革史上的空前伟业》,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经验研讨会文集。

  7、用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研究》1979年10月第10期。

  8、重新构建社会主义的观念与理想,《世界知识》杂志1989年第3期。

  9、谈谈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人民日报1989年4月15日。

  10.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国当代历史性改革序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1998年第四期。

  11、中国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与比较经济体制学。《中国经济改革文集》第一卷《著名学者论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12、《苏联反危机的背景与前景》,1991年5月3日报中共中央联络部的内部研究报告,载《国外经济体制研究》1991年5月。

  13、《波兰社会动荡的经济背景》,《世界经济》杂志1980年第5期。

  14、《“休克疗法”在波兰》,《国外经济体制研究》1992年12月。

  15、《俄罗斯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管理世界》双月刊1996年第6期。

  16、《原东德经济体制转轨的现状与特点》,《信息与研究》1994年第21期。

  17、《瑞典模式初探》,《世界经济》1987年第8期。

  18、《南斯拉夫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自治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经济研究资料》1981年第6期。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实践探索》,《今日中国论坛》年度增刊,2008年上年半期。

  20、《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实践中的发展》,载美国《比较经济研究》杂志1987年春季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