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国刚:农产品资源类产品价格还得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2日 10:40  新浪财经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来源:新浪财经 贾景涛摄)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来源:新浪财经 贾景涛摄)

  新浪财经讯 东北证券于2011年7月2日在长春举办“东北证券2011年中期策略会”。与投资者共同探讨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预测A股市场走势以及投资热点。新浪财经对本次策略会进行全程直播。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在会上发表讲话称,中国的经济现在十分复杂,不确定性也十分多,可考虑的问题方方面面。造成这种复杂情况,以及造成这样一种不确定性,有多方面的原因。

  以下为王国刚的讲话实录:

  首先感谢东北证券、上海证券报以及会议其他的参办方提供的机会,和大家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大家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发文。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讲的也简短些。中国的经济现在十分复杂,不确定性也十分多,可考虑的问题方方面面。造成这种复杂情况,以及造成这样一种不确定性,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现实存在的,各种目标本来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要在之间权衡,比较困难。也有的是什么?我们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水平,所呈现出来的,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我们再认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我看了这个标题,“宏观纠偏、产业纠偏、估值纠偏”,下面问“什么偏”?究竟是现实中偏了还是认识中偏了,还是政策偏了,还是制度偏了?不知道。

  讲到偏,就得有正。正的是什么?说说看。我们就说一说。比如说中国的GDP增长率,我想大家都清楚,“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定的增长率是7.5%,按照实现状态的增长率是11.2%。下面问,谁偏了?是11.2正常还是7.5为正常?同样概念,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十二五”规划定的是7%,而现在的GDP第一季度走的是9.7,去年10.3,现在问大家一句话,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GDP是究竟是太高了还是太低了?比如说有人在这个过程中谈到了中国软着陆、硬着陆的话题,我们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知道着陆是怎么来的吗?软着陆、硬着陆的话题是从1993年的时候来的,当时经济过河。着陆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形象词,是天上和地下,天上是扎实的,地上相对来说是虚的。如果问中国经济着陆,我们就要问着到哪个陆?随便你讲什么,陆是什么?7%吗?这里你发现头脑意见分歧,大得很,自己头脑中还没有准形。中国经济多少是多少还不清楚的情况下,个人就有各样的说法。如果我们再回头看一看,从1980年到2010年,30年中国的经济GDP是多少呢?9.8,这是平均年增长率。它是不是可以作为标准呢?在这里面就有了许许多多的讨论。而这许多的讨论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政策的主方向往哪走?比如到今天,有人觉得中国经济太紧了,有的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高位运行,甚至有着过热的可能。在这样一个问题下,怎么办呢?我们讨论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找准形,找基本点。如果基本点不找,大家都还在这样一个你说太高、我说太低的情况下讨论问题,恐怕谁也说不清什么。

  你要纠偏,先纠自己的偏。你拿出证明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正常应该是多少?你的根据是什么,然后再讲其他的。同样,最近这一阵,关于滞胀。滞胀这个词从哪来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低于1%,由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物价普遍上涨,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在这个情况下,美国延续了十多年。中国经济现在还在9%以上,甚至或者在10%运行,这叫停滞,我们换一句话说,如果它不停滞,该是多少?滞胀就说不清楚了,我们一会儿再说它,这是很奇怪的。第一季度9.7,中国经济停滞了,全世界谁能相信这句话?加上一个“中国式”的,你给我证明出来中国式的和美国式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当时这个词是美国出来的,停滞是9.7%或者10%,不停滞该是多少?

  所以,在这里面仍然是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搅在一团,使情况变得复杂。既然讲到滞胀,我们就往下讲。讲什么?讲关于物价问题。这又是我们发生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为什么要讲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呢?因为从去年物价上涨,中央的说法就是物件。所以,去年11月份给出的一个最基本的提法叫消费价格总水平。大家可以看,这是国务院的名称。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物价上涨,等等,用的都是这类词。但是,这类词到了我们媒体的嘴中,到了一部分经济学家嘴中,到了一些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就成了通胀,用来表述的词,几乎在这个层面上用的都叫通胀。如果通货膨胀只是用来描述物价上涨的一个概念,随便怎么用,无关紧要。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几乎百分之百的人用到“通胀”这个词,都去找货币政策。

  我为什么讲矛盾?你们想想看,这头告诉你是通胀,治理通胀的办法就是紧缩货币,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那头告诉你资金太紧了,要放松。你究竟要干什么?既然主张通胀这个词找了货币政策,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认为货币发行太多了,就别怪资金太紧了。不是吗?既然认为资金太紧了,你就别叫通胀,究竟两个要什么?我们就顺便提一下,刚才有人给贾所长提的问题,贾所长让我回答,“中国的货币太多了,比美国发的多。”我想说,如果在座的不是停留在货币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上,稍微做一点分析,你们可能就会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大家所讲的所谓的“货币”,讲的是M2,是中国做货币统计中的一个口径,我们把当中的概念简单和大家说一下。我们这样一个口径,M0是什么?M0是央行发行的人民币钞票,大家口袋中的所有钞票、银行能够拿出来的钞票,都是属于M0范畴。M0加上企业的活期存款叫做M1,M1加上准货币叫做M2,准货币主要构成有三项: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财政存款。由此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M2减去M0,剩下的部分全部是存款。

  按照2011年5月底的数字,M2的总数76万亿,后面的小数不算了。央行发行的M04.9万亿,我们算它5万亿,也就是说,M2和M0之间的差是71万亿,全部由存款构成。下面问大家一句话,当你手下有一笔资金,别管2万元、10万元还是100万元,你到市场上买东西,会造成物价上涨还是物价下跌?你把这部分钱存入银行,物价是涨还是跌?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结论。很简单,是不是?你不去买东西,就抑制了物价上涨。钱没花掉,怎么导致那个事情发生?有人说,中国的M2大于GDP,美国的M2小于GDP,说句实在话,这里是一堆的经济学常识都不知道的说法,今天没有时间做细致论证,我只给大家讲一两条。

  先讲一条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货币相对应的是什么?GDP的构成有三条:在经济学上最简单的是商品。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加上劳动力成本,再加利润。什么商品交易所需要的货币只需要劳动力成本和利润所形成的价格?而不需要把原来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进行交易,哪个商品是这个状态?没有这种商品。连这种常识都不懂,还讨论什么GDP和货币,且不讲美国的M2和中国的M2完全不是一码事,就像美国的CPI和中国的CPI也不是一回事。

  第二件事,中国什么时候开始了M2大于GDP?1995年。1995年之前,中国的M2都小于GDP,那么我问,中国1995年之前有通货膨胀吗?(注意,我说的是通货膨胀,不是物价上涨)。87、89年发生什么事,92、93年发生什么事,都想得到吗?那个时候M2都小于GDP,所以,这都是常识性问题。把这些常识性问题视而不见,拿着今天这样的话来说,简单了,就像我们讲M2和M0的差别,中国要降低M2很简单,无非两条,一条是让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减少,或者让企业的存款减少,行得通吗?这里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大家都知道贸易顺差,我们把外汇拿回来。我们是不是也把外汇送给人家了?没有,那叫捐赠。外汇到哪去了?到银行存款了,M2增加了,中国是贸易顺差,美国是贸易逆差。美国储蓄率多低,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事也可以做直接对比,说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到底是我们的问题还是事实问题?

  我们还是回到物价上涨。物价上面,刚才贾所长已经做了一些论证。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看一下物价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物价走势,下面是一个粉红色的线,CPI本世纪有过三轮的高涨,04、08、去年和今年,粉红色这条线,这是非食品类,中国的CPI有八大类,其中有七类是非食品类。这七类,从1998年到今年5月份,月计算,没有超过3%,真正超过的是上面的黄线。黄线就是食品类。大家可以看,由于它的高涨,引起了CPI的上升。食品类中,究竟什么引起了上涨?04年是粮食,07、08主要是猪肉,目前这一轮从去年主要是瓜果,今年又有新的因素。这些都是农产品,是不是?由此需要一个最简单的概念给大家,我们不是都喜欢用CPI来说事吗?按照西方国家,美国等等,人家的CPI是什么含义?是不含食品的。中国如果按照他们的概念,不含食品类、非食品类,从1998年到今天,根本没有超过13%,根本不存在通货膨胀。所以,我们简单的把人家的概念搬过来,加上中国的东西就开始炒作,炒什么?远的不说,就讲今年的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事,5月份之前,南方一片旱情,洞庭湖、鄱阳湖都见底了,住在城里的人可能没有感受。所有见底的地方,那些养鱼、养虾的农民都亏本了,血本都光了。几天下来,一轮暴雨,种瓜、种菜的农民又血本都光了。那就是物价上涨。什么意思?要动的不是货币政策,是财政政策。赶紧给农民财政补贴,让他们有自救能力。而一批人在叫通胀,要纠偏先纠这些,关心一下农民,别自己还没搞清楚,喊一堆莫名其妙的话出来,政策上都不清了。不是吗?你们觉得吗?

  所以,我们到处在用这样一些概念,既然用这些概念,就别怪资金收紧了。你自相矛盾,自己逻辑都不清楚。这是一轮物价上涨,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去年11月19号国务院发的,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通知,一共有16条通知,大家想看具体问题,上网查。里面没有一条是货币政策,这16条是行政政策加行政措施。为什么?不是通货膨胀,别拿这个东西说道理。关心一下究竟是什么事,要论证一下,不要乱开方子。有人说物价问题就是货币现象,我是赞成这句话的。为什么?这块手表70块钱是货币,50块钱是货币,30块钱也是货币,这就是物价。但是物价变动不一定是货币政策,别把这两个搞混。社会现象一定是人的现象,我觉得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泥石流不一定是人造成的,可以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别以为地球上所有的事件都是人造成的,地震也不是人造成的,所以,别把这些事搞混了,是什么问题讲什么问题。

  那么,关于物价,还得讲一句话。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价格、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需要告诉大家,这些价格今后还得涨。我们的任务不是不让这些价格涨,不是让这些价格稳定不变。而是让它每年涨的幅度能够限制在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涨是必然的。有人觉得这不对,不对,问问看,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多少人知道工业品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在构成上的差别?我们工业品的价格构成,像刚才所讲,有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有劳动力成本还有利润,但是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没有利润,只有前两部分构成。这是我们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支持工业发展,让农民所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简称叫做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差。

  我们使工业利润显示的比较大,人们愿意投资工业。今天,我们讲,当某种农产品,比如粮食、猪肉、蛋、鸡,农民不干了,猪养的少了,鸡养的少了,不是指农民的利润没了,是指农民连劳动力成本都不能保证,他们才不干了。为什么今天工业资本下不到农业中?城市资本下不到农村?金融进不了山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资本要追求利润,可是农产品没有利润。金融的服务是同利润中分得收益的,可是它没有利润。真要解决中国三农的问题,必须理顺农产品的价格,理顺价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产品中必须包含利润,可是我们今天也没有达到这个地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得涨,这事得搞清,但是涨农产品价格不是膨胀,就是物价上涨,资源类的我就不多说了,刚才贾所长已经讲了很多。

  当我们讲价格的时候,很多人在讲通胀,利用这些词,紧接着一些话不说了。究竟大家的收入增长了没有?所以在问,对价格涨了,对生活有影响了,是不是这样?是这样,对于消费者,我也是这样说话。但是作为一个研究,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分析什么?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和去年的经济增长率。无论城市居民可支配增长率还是农村居民可支配增长率,这不足以反映全部事情,可以反映全部事情的有很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到了今年的5月份已经是32万亿,它的余额是这么多,我们讲的是它的变化。

  我们一年新增储蓄存款突破1万亿,是198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9年,我们用了40年的时间,新增储蓄存款突破1000亿。我们没有走过新增存款突破3万亿,一下子跳到4万亿,是2008年。2005-2008年又是3年。以至于中国现在城乡居民32万亿按照汇率折算,我们大概是5万亿的储蓄存款,计入所谓的M2中。把美国的加上的欧洲国家欧元区的国家所有的储蓄存款,还没有我们多呢。这就是一些人讲的所谓中国M2太大,那就是大家少收入,多花,你们干吗?如果大家把钱都拿出去花,我告诉大家,这个价格真飞了。这是什么招数,不清楚。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是做货币政策、金融研究的,我们就简单讲一讲金融的事。重要的是讲一讲货币政策。大家都知道货币政策今年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此之前,1998-2007年,在这段时间里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中间又分了两个阶段,1998-2003年叫稳健货币政策,2004-2007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后面加上一句话,取向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9年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要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事,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前,我们之前没有实行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我们不知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所以,这期间我们在探索。2008年,我们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前我们没有实行过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也在探索。2009年,我们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之前也没有实行过,所以我们也是在探索。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然这就需要完善,这是主题法。今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比适度宽松肯定是有所收紧,相当于你原来在进行跑步,速度相对比较快,现在是正常的走路,正常走路的速度和跑步相比,当然是有所减慢,但是,他不是散步,不是在路上多踱方步。所以有人说今年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我说不是,只是比适度宽松的紧缩。这是提法上的说法,具体的一会儿再说。

  作为货币的工具主要有五个:一个是货币发行量,M0。下来是提高法律准备金率,提高发行央行债券,这是货币政策的工具。许多人就拿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做文章。这些文章我们随便举,今年1-6月份,我们提高了6次法定准备金率,我们媒体做文章,一般是按照每次来做,好些人的理解也是这样理解的,比如说6月20号提高了一次法定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锁定资金,大致是3500亿-3600亿,通过央行锁定资金3500亿、3600亿,由此表明的是紧缩。有人往下再算,还有货币成出,乘5,锁定18000亿资金。你们觉得这种算法成立吗?问一个最简单的,这一轮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的总水平是多少?是21.5。如果按照21.5来计算,央行要锁定的法定准备金就不是3600,应该是多少?14万亿。先把这个数理清楚,而不是3600亿的事。如果果真锁定了14万亿的法定准备金,再乘一个货币乘数,有人说4,有人说5。按照4来算的话,也是60万亿。中国现在贷款余额50多万亿。什么意思?如果果真有这个效应,中国别讲今天,从2004年以来就没有贷款,贷款早就收官了。所以,先别算小数,算算大数,大家如果有兴趣,去查一下,如果果真央行收了14万亿的法定准备金,搁在哪?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资金就收到央行手上,由此表明紧缩。教科书说到此为止。这句话给人们另外一个想象,这个钱收到央行手上就人间蒸发了,不见了。许多人的理解也是这样。但是现实不是,既然把钱收去了,对金融机构是负债,在帐上可以表现出来。大家找找看,大家可以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找。

  我想,只要是做公司的,做金融的,大家都知道资产负债表上的第一个因素叫什么?叫货币资产。在中国的直接含义主要是指人民币资产。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看,第一个科目有货币资产吗?有人民币资产吗?没有。钱到哪去了?14万亿,细算还不止14万亿。第一个科目是国外资产,分三类,第一类叫外汇资产。外汇资产从哪来的?从商业银行来。怎么来的?拿钱来的。拿什么钱买的?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购买的。央行是这头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那一手下去,还给你,把外汇资产买了。所以,对商业银行运行来讲,人民币资金有没有减少?没有减少。这根本就不是在紧缩,就是这样一个调整所需要的。因此,只要中国还在不断地流入外汇资产,外汇不断流入中国,央行不断对冲,其结果一定是法定准备金率不断提高,由于对商业银行系统并没有导致人民币紧张,所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无上限,只是一种帐上的计算方式而已。而我们一些人大叫,紧缩了。紧缩什么?因为教科书没讲明白,只讲了一半,我们就跟着说了。如果果真如此,2007年中国提高准备金率,可是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最高的。根本就不需要出两个防止的政策了。对冲外汇帐款,其他都不是大事物,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对冲外汇帐款还不够。为什么不够?给大家讲一个最简单的概念,今年5月份,在央行帐上,外汇资产是23万亿,但是各家商业银行交给人民银行的资金,今年5月份是14.3万亿,和23万亿相距甚远。对冲的第二个机制是发行央行债券,所以,发行央行债券也是这个事。我们一些人就在发行央行债券上做文章了,比如这个星期发了500亿的央行债券,那边就在讲,央行收紧银根了。讲的很简单,央行债券的余额是多少?4万多亿。如果按照这4万多亿都是一年期的,当然还有三个月、六个月期的,如果平均每个月都是一样的,每个月发行的债券就是正常的。

  央行为什么要对冲外汇债款?如果不对冲,这些外汇就在商业银行。数额大了,商业银行还运转吗?就不收这部分存款。所有的外贸企业乃至个人,有外汇的存到商业银行,一律不收。结果是什么?就是中国外贸企业倒掉,工人下岗。这对国民经济造成多大的冲击。这是为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须有的机制。因此,只要要解决外汇帐款问题,就必须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行债券。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这样做,在从松的货币政策也这么做。

  有人讲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呢?这事又搞糊涂了。不是要纠偏吗。利是一个价格还是一个体系?比如中国利率是一个价格还是一个体系?至少中国的利率体系有五个方面构成,央行利率体系,存贷款利率体系,外币的存贷款利率体系,证券发行市场利率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的利率体系。现在,你讲的是哪一个?难道这五个的任何一个都是提高利率、收紧银根吗?你们觉得呢?这事就不一样了。问大家一句更明确的话,谁提高了谁的利率,收紧了谁对谁的银根?往下走,能走的清楚吗?这句话的本来含义,是指中央银行提高了中央银行的利率,收紧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银根。美联储开会,决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0.25,联邦基金利率就是央行的利率。央行到美联储借钱,成本高了。所以,收紧了美联储,为美国商业银行提高,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不是提高人民银行利率。问一下,商业银行利率提高,是收紧银根吗?我们随便举其中一两个情况。

  比如说存款利率提高了,他的效益是什么?存款利率提高,就是让大家把钱更多的存到银行。一方面资金成本高了,我该怎么办?贷款出去了。有收紧银根的作用吗?没有。有扩张银根的作用。不是吗?不是贷款出去了吗。这怎么是收紧的概念呢?有人说利率提高了,借款就少了,从银行申请贷款的抽动就少了。我说只有在一个条件下成立,什么条件?把企业所有的成本都退除,有做过企业的都可以问,问一下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总成本提高1个百分点,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如果有这个可能性,只有一条,你的企业所有成本是由贷款利率构成的。

  第二,如果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你的一笔款不要了,那么只有两种情况可供选择。第一种,你的企业已经到了亏损边缘,以至于1%的利润都没有;第二,如果我把1%的利润付给你,企业就亏了,所以干脆这笔钱也不要了,这种企业,银行要知道,早就不给你贷款了。

  所以,别说1个百分点,我们下面提0.25,4个0.25才有1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尚无此效应,0.25更不会有这个效应,没有那样严重。

  有了这样的背景,才有另外一个事。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票据、公开市场业务等等,这是货币政策工具。但是,中国在现实过程中又实行了另一个有效,不属于货币工具,这就是对新增贷款的行政管制。名医上的概念比较好说,窗口指导。而且这种对新增贷款行政管制现在采取的方法远远超过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信贷经济。因为现在有电子化,速度快,过去没有这个东西。如果我们假定前面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都有紧缩效应,还要用新增贷款的行政管制干什么?根本就不需要用这个事。因为前面这个,在这方面不用了,所以要用这个事情。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对中国的信贷真正管作用的是新增贷款的行政管制,剩下的都不起作用。相当于全民都问,猪肉价格涨了,提高利率,利率提高了,猪就长肉了吗?你们觉得吗?告诉你们,利率提高了,猪不涨肉,还掉肉。为什么?因为如果饲料大户有贷款了,利率提高了,饲料价格就得升,养猪户的成本就更高了,就更不愿意养了。如果猪肉价格上不去,他也不养猪。所以,正好把这个病给治歪了。那个发烧,不是感冒,是非典,你给他喝了那么多感冒冲剂,什么事也不管。信贷的行政管制,我们从2007年11月就开始了,2007年,6次提高贷款利率,是中国历史上最频度的,可是没起作用,那个时候物价CPI也在涨,在这个背景下,GDP也在涨,没办法了,2007年11月份开始下狠手段对新增手段采取行政管制。2009放开,今年还是这样。今年资金走的还比较怪,怪在哪?给大家讲一个简单数据,也许你们看到,但是也许有的人看到了,没想到。今年一月份的数据出来了是这样讲的,1月份新增贷款1万多亿,但是同时,1月份企业存款减少13000亿,这就很奇怪,在于如果新增贷款1万亿,假定都转为企业活期存款,应该是企业活期存款增加1万亿,可是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了13000亿,企业就不可能增加贷款1万亿,二者之间里外里的关系搞不清。这就是当时公布的数据。终于把这个数据终于弄明白了,因为今年一月份统计口径调整。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等,不在统计范畴。今年把他们纳入统计范畴,今年他们贷款1万亿,这就有了1万亿新增贷款。

  到了今年5月份,贷款余额是多少?2.7万亿。我们做一个简单对比,2010年1-3月份,贷款余额是2.6万亿。如果再往前走,2009年第一季度贷款是4.7万亿,你就知道关系到数字的变化。由于口径调整增加了1万亿,所以今年实际上新放出去的也就1.7万亿。因此,在这方面,没有意义。但是,在另一方面,资金又显得非常充裕,今年1-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生额5.8万亿,远远大于前面全年数,这块又显得非常活跃,这才有今年的情况。,比往年都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各种的统计口径在调整。另一方面,我们各项政策在探索。原来讲今年可能新增贷款7万亿,但是从刚才讲的1-5月份如果按原口径计算只有1.7万亿,需不需要这么多。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等等的一些事,讲到这儿,仍然是那句话,要纠偏,先把头脑中的那些偏先纠了,不然在那些偏都存在的情况下,不知道谁偏谁。可能纠的结果,越纠越偏。

  这里提了几个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很快,已经达到3万亿,货币政策在具体实施上,力度不足,或者延缓了人民币增值幅度?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些事得弄清。换句话来讲,如果中国外汇增长太快,最基本的就是中国的外汇顺差。你说外汇顺差不要,就两条路,减少出口,厂家怎么办?功能怎么办?给个方法,站着说话不腰疼,那边可能几十万厂家要倒掉,可能上千万工人要下岗,干不干?第二个,让人家大量进口,把我们的厂家打掉,结果也是一样。所以,过于简单判断,我们要在这个上面实现平衡,说我们力度不足,是中国的利益吗?

  汇率政策未来走向,从政策角度来讲,我们依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的外汇通过借贷调整。上半年国家对上游产业干预较少,是否造成价格体制的失衡?为什么不清楚讲的是什么,因为市场价格失衡讲的是什么含义,不清楚。当我们讨论某一种商品的时候,很少有讨论这种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和那种商品价格形成有没有均衡关系,如果没有均衡关系,又谈何失衡关系。市场服务价格、福利价格,不在市场中形成,所以,不见得所有价格都在市场中形成。或者我们简单问一下,有多少人知道市场上有多少个断层,分别是什么称呼。有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紧接着,第二个是什么?垄断性市场。第三个,寡头垄断市场。第四个,完全垄断市场。现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但凡有垄断市场,好象所有的都是垄断市场,根本不是那回事。所以很难谈得上市场形成机制的失衡。

  中国最有希望的产业是什么?说句实在话,我不清楚。因为我不做产业研究。但是中国最有希望的是什么?中国的居民消费调整。什么叫做居民的消费调整?我们的吃、穿、用,2000年的时候基本形成。所以温饱型小康基本实现。吃穿不愁。我们从1998年,日用消费者5%以上已经过剩,由此引起一堆的产业过剩。在这个点上,中国已经迈上了新的道路,消费结构调整。往哪调?一讲起消费就是吃、穿、用。那个空间不大,2009年,我们搞了家电下乡,但是2009年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从2008年48.6%降到了48%,还下降。刚才讲到居民储蓄存款32万亿,干什么?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准备消费结构升级。消在哪?居住、医疗、保健、通讯、教育、文化、娱乐、体育,这些包括在其中。而这些方面,中国从北京、上海,一直到乡镇都一直严重短缺,短缺才是产品增长的空间。一种产品过剩,就没有增长的空间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真要解决问题,顺应消费结构调整,迅速的扩张城镇化,发展城镇,这是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还有一个问题,怎么看民间高利贷现象。高利贷在中国不是什么好事,要逼死人命的。这是贬义的。如果你用的词是民间高利贷,必须打击。如果你用的词是民间金融,是另一说,其中有些是合理的,但是,它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原因是没有法去管它,这是中国概念。因为中国人的法制观念和西方有区别,西方人法律上没有规定这个是禁止的,做了是合法的,只有禁止的,做了是违法的。所以,在中国是不合法的,在中国是不违法的。高利贷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政府融资平台,新项目等等,这个话题讲起来太长了。关于政府融资平台,我讲还是不讲?讲起来十几分钟、二十分钟能讲清楚就不错了。简单讲几句,我第一个关心的不是政府融资平台,我关心的是他们所建的项目是该建的还是不该建的。如果那个项目是不该建的,赶紧取消,免得浪费国民财富。如果那个项目是该建的,下面才有第二个事,该谁建。如果那个项目是完全商业性的项目,由商业性运作。如果那个项目是工业性的,不该由地方政府建,由哪个主体建?先把项目弄清楚,然后才能弄清楚第二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含义是什么?是指地方财政还是指地方政府运用于建设项目的公司、机构?还是地方政府能够管控的所有的地方国有企业?不清楚。在所有这些事不清楚的条件下,讨论一个不清楚的事情,真是一个问题。举个简单例子,这个例子我想大家恐怕都看到了,前几天,国家审计署出了一个关于地方性债务的报告。花了好大的工夫,4万多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最后查出10万多亿。里面追溯的历史还不是2008年,在这之前就有尝试。我不清楚。这10万多亿是属于地方财政的债务还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因为现在的收入有财政预算类收入,有政府收入,政府收入的口径大于财政收入,还是属于地方国有资产的债务,究竟是什么,我不清楚。假设是地方财政的,这么长时间没有纠它?第二,银行那么多审贷的机制,严格又严格,多少轮的完善,怎么会完善到这个水平出来?所以,不清楚。由于概念不清,我们就没法把握里面的实际含义。政府的不同部门对这些概念的把握,也不同。才有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究竟是多大,我所看到的,最小的是4万亿,最大的还有13万亿,中间还有10万亿,我就没有详细做回答。实在对不起,这里的事讲不清。

  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