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欧成功举办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6日 18:10  新浪财经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成为基金共同主办的“中欧-成为 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于2011年6月26日在深圳举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成为基金共同主办的“中欧-成为 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于2011年6月26日在深圳举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6月2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深圳华侨城洲际酒店举办了“中欧-成为2011创新中国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政界和学界的多位贵宾出席。其中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董事严隽琪女士,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先生以及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先生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四位领导——中方院长朱晓明教授、欧方院长佩德罗∙雷诺教授、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奎尔奇教授与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一同出席了论坛。近40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参与了论坛的报道和采访,新浪直播了本次论坛并在现场进行了微博互动。

  6月25日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了隆重、盛大的欢迎晚宴。学院领导热情接待了深圳市领导,并进行了深入会谈。在会谈中,朱院长表达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良性互动,全面实现中欧作为管理智库强大作用的美好愿望,并受到了严隽琪副委员长和王荣书记的大力鼓舞。在晚宴欢迎致辞中,朱院长对严隽琪副委员长,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先生,深圳市人大委员会副主任周光明先生,以及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深圳市委主委张效民先生拨冗光临深表荣幸及欢迎、对各位现场嘉宾给予学院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

  王荣书记在晚宴致辞中表示,自2002年以来,中欧一直致力于深圳管理教育的发展,为这所年轻的城市培养了不少具有创新精神与战略视野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中欧与深圳创新氛围的营造是分不开的。深圳的很多企业都是从零做起,在摸索中成长,把一个企业做到世界一流,从制度的创新变成企业的创新、科学的创新,从自发的创新变为理性的创新,现在更需要学院系统化的教育,需要中欧与企业和政界更多的互动。目前,深圳需要创新精神的再激发,更需要集聚和培养更多企业投资者、创业者和管理者等各类优秀人才,本届创新论坛会对深圳新时期的创新创业将会形成重要推动。在晚宴中,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维为教授在晚宴现场倾情奉献了主题为“中国震撼”的精彩演讲,将晚宴的气氛推向高潮。

  本届“创新中国高峰论坛”的主题为“变革世界中的中国再创新”。论坛的开幕式上,朱晓明院长首先代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委员会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成为资本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朱院长表示,中欧的发展不仅源自中欧人的不懈努力和校友的强大支持,同时也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强劲的发展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期许中欧深圳校园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助力中欧的未来发展。我们希望让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实现良性互动,全面实现中欧作为管理智库的作用。

  许勤市长在致辞中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给予了高度肯定,欢迎中欧在深圳办学,并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促进各种前瞻性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城市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推动深圳国家创新城市的建设。

  中国再创新

  严隽琪副委员长首先发表演讲,她表示,中国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型增长。投资驱动型增长是粗放式发展,迟早会遇到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所以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国运所系、民生所系。严副委员长还分析了创新文化,指出创新文化是建构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十二五规划中,教育改革和创新应是其中的重点。不过创新文化不是只属于学术界的,更是属于企业界的。最后严副委员长鼓励在座的企业家积极创新,提升企业创新价值。

  本次论坛特邀嘉宾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教授则带来了题为“中国创新之路上的新动力”的演讲。在演讲中,他结合曾帮助过的多个行业领域不同品牌的创新成功案例,从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及地区发展的创新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同时,他指出创新的4大关键要素:企业的自由战略程度、创新方法的多样性、创新的实践可操作性以及创新的成本效益。最后,他表示创新的来源多种多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创新,关键在于我们要设定好自己的目标。

  复旦大学的张军教授则从“为什么要鼓励创新”的角度来谈中国企业的创新问题。他以国内组装iPhone手机元件的案例开场,通过翔实的数据,为大家重点剖析了缺乏核心创新技术对贸易规模发展的限制和负面影响。接着,他认为创新可以分为自主性创新和追赶型创新,并认为后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创新需要制度建设和高能激励,提高平均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创建科技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博士则以一场关于“我们如何去创新”的主题演讲,为上午的主题演讲画上圆满的句号。他指出,创新需要两大基本元素:创新的愿景和支持创新的人力资本。丁远教授在演讲中以法国米迪隧道项目的创新为案例,指出一个企业在走创新之路的时候,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创新系统的坚定信心,对公司远期目标的清晰规划以及对创新的持久愿景。

  中国创新的新动力

  今年的主题讨论部分主要分为四个话题。第一主题是“中国创新的新动力”,由约翰•奎尔奇教授主持讨论,大前研一教授、张军教授、丁远教授以及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中欧校友徐少春(微博 专栏)先生参与了讨论。

  奎尔奇教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OEM代工经济转到创新经济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大前研一教授表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年轻一代生活在暖房里,而使得创新精神缺失是最大的挑战;张军教授则表示需要保护企业家精神,制度层面上要有更长远的对我们民企进行保护的决心和制度;丁远教授表示需建设清晰合适的制度及产权的保护。在约翰•奎尔奇副院长的层层深入提问中,嘉宾们随后就中国获得成功的优势、中国的人才市场、研发占GDP的百分比的合适比例、如何打造组织创新文化等问题与现场观众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新能源与绿色产业革命

  下午,第二主题“新能源与绿色产业革命”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商务学教授马科恩(Bruce McKern)的主持下热烈展开。国家工信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先生、香港科技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天寿教授、英利绿色能源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先生以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龙先生一起就绿色产业和新能源的商业前景、危机和风险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主题起始,各嘉宾首先分别分享了对整个绿色能源行业的不同了解。周长益司长表示节能是十二五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目标,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业转型升级、工业节能规划等都需要创新。中国在制定规划,谋划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能和美国西方发达国家比人均资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量,中国人应该建立一种资源节约型、简约舒适幸福型、健康幸福型幸福生活。何龙先生表示,电动汽车虽是节能的一个创新,但到2020年世界电动汽车销售占比不会超过5%,关键就是要技术突破、成本降低、产能提高,以及影响消费者。

  医药健康:科技与管理竞争制高点

  医药健康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创新领域的重要话题。本届论坛的第三场主题讨论就围绕“医药健康:科技与管理竞争制高点”的话题开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许嘉齐先生,建银国际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林先生,强生亚太区医疗器材与诊断产品开发研发中心副总裁黄大立先生以及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董事长、中欧校友徐航先生是本场讨论的主要嘉宾。

  许小林先生在发言中表示,三年内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会有大洗牌。医疗行业在创新能力方面还需大大加强。很多企业真正用在研发上的费用还是非常少,制约了行业出现大公司,制约了行业集中度提高。但创新也有典型企业,中欧的徐航校友表示,迈瑞已经坚持创新十年,每年都把10%销售收入投入到研发当中,今年一年开发费用就有6亿,我们还建立了全套知识产权体系,在产品研发当中所有的产品都是按国际标准设计。

  互联网创新的新方向

  论坛的最后一场主题讨论围绕互联网主题展开。互联网行业是目前世界创新领域的生力军,全球互联网激情涌动。北龙中网董事长兼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毛伟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冯应谦教授、北京九合尚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张树略先生以及同样是中欧校友的IDG资本合伙人毛丞宇先生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了深入探讨。

  毛伟先生表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状况总体来说发展非常不错,但现在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宽带不宽,网络不可信,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互联网就是开放、对等、去中心化,对于通过网上服务器开通服务给全球所有互联网用户,政府应该采取宽容态度。张树略说,互联网的发展涉及到一个创新保护的问题,互联网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变化。此外,中国相对缺少的是一个资本环境,缺少天使投资者。

  论坛结束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方院长佩德罗∙雷诺教授(Pedro Nueno)对今天的论坛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他表示,创新需要我们长期的投入,需要有热情,需要有可持续能力,也需要战略支撑。我们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些观点,希望明年大家能够继续在此分享真知灼见。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